•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8
  • 2
  • 2
  • Tagged with
  • 12
  • 12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羅馬尼亞自主路線之研究

關向光, GUAN, XIANG-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近十一萬字,全一冊,分為六章十七節,大致內容如左: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界定本文所用「自主」一詞之內涵。 第二章:說明初期羅共與蘇共之關係,蘇聯扶植羅共奪權的方式與經過,及對羅馬尼 亞的種種控制。 第三章:分析羅馬尼亞自主路線的形成因素。 第四章:分析自主路線的理論基礎,側重其與蘇聯偏離的情形。 第五章:陳述自主路線的內涵,分析其限制。 第六章:結論,評析羅馬尼亞實行自主路線的利益、障礙與影響,並對未來之發展作 一展望。
2

西突厥在中西交通史上之貢獻----中西文化交流

侯守潔, Hou, Shou-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以及研究步驟。 第二章,西突厥與中國、波斯及東羅馬之交往情形。分三節:一、西突厥地理位置之 重要性;二、西突厥與中國;三、西突厥與波斯、東羅馬。 第三章,中國文明之西傳及其貢獻。分五節:一、商貨之交易;二、科學之交流;三 、生物之移殖;四、藝術之影響;五、娛樂游戲之流傳。 第四章,西方文明傳入中國及其貢獻。分五節:一、科學之交漢;二、生物之移殖; 三、宗教之傳神;四、藝術之影響;五、娛樂游戲之流傳。 第五章,結論。總述中西文化交流之盛況,說明西突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地位之重要 及其偉大貢獻。
3

二戰後國際刑事司法之研究—以四大國際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為中心 / A Study on the Post-World War II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吳曜州, Franklin Yao-Chou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紐倫堡審判)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開創了個人在國際刑事司法中承擔刑事責任的先例。此原則最終被明確規定於《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之中,國際刑事法院即是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為基礎,2002年7月1 日正式成立於荷蘭海牙,於2003年3月正式運作。 在國際刑事法院成立之前,對於惡性重大的國際犯罪,是透過特設的國際刑事法庭予以訴追及審判。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是為了避免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他殘酷殺人、殘害人群及危及世界和平的暴行再度發生。國際刑事法院是第一個對個人實施最嚴重的國際刑事犯罪予以懲罰的常設性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國際刑事法院的影響力今後也會擴及到國際社會的其他領域,例如:婦女、兒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甚至是環境問題。 國際刑事司法的發展,一路走來艱辛倍至。從國際刑事司法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在其背後「國際刑事正義」與「國家主權」之間的角力及衝突。囿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加上一些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仍未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使得國際刑事司法在實踐上遭遇許多困難。2016年10月,為了抗議國際刑事法院的「偏心」、「歧視」及「選擇性正義」,蒲隆地、南非、甘比亞三個非洲國家相繼宣佈退出國際刑事法院;2016年11月,俄羅斯撤回其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之簽署,菲律賓也揚言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即使如此,世人仍不可放棄希望,而是更應該集合世界多數國家及世人的努力,讓國際刑事法院的運作更順暢,國際刑事法院也應致力於維持其公正性並勇於挑戰大國及強權,使違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個人能得到應有的追訴、審判及懲罰。如此,這個世界方能看到國際刑事司法正義獲得真正的實現。
4

中文聖歌集 心頌 、 頌恩 之語言風格初探 = The styl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ymns in Xin Song and Song En / Styl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ymns in Xin Song and Song En;"中文聖歌集心頌頌恩之語言風格初探"

鄭寧人 January 200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5

歐洲保護人權及基本自由公約之研究

蔣光煌, Jiang, Guang-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五○年十一月四日歐洲理事會十六個會員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歐洲保護人 權及基本自由公約,至今已有二十一國已批準本公約。 本論文第一章概述歐洲人權公約締結的緣起,以及陸續簽訂五項議定書的經過和內容 。第二章說明本公約與議定書內所保障的十九項權利與自由。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為 歐洲人權委員會與歐洲人權法院,是本公約所創設的兩個保障人權的監督機構,這兩 章內容分別說明它們的成員、職權和執行任務的程序。第五章說明歐洲理事會的部長 聯席會在本公約內所擔任的角色、以及執行任務的程序。第六章檢討歐洲人權公約締 結以來的成就、以及其本身的缺失。
6

旺代戰爭與羅馬公教 / The Vendée War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林弘毅, LIN, Ho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國歷史長期以來多樣性文化造成的地方特殊性,在旺代地區與羅馬公教信仰結合,成為宗教信仰與地方認同的綜合體——鐘聲文化。透過教堂與教堂的鐘,神職人員掌控居民的一切活動,創造與教堂密不可分的生活經驗,也以教堂為中心建立一個居民共享的文化空間。   法國大革命延續波旁王室追求中央集權與教權歸屬王權的目標,希望能夠創立全國性的國家認同,打破過去各地方獨立的地方特殊性,以及宗教干預政治的傳統,並將法國建構成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而在鐘聲文化之下,旺代則希望能夠維持地方情感,保護信仰,延續法國歷史上地方精神與中央精神的抗衡。旺代戰爭的意義在於突顯出法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在法國一詞之下,包含的是各種各樣的文化與生活模式。   旺代的地方意識,顯現出法國歷史的延續性,並沒有因為革命發生而斷裂。而法國大革命所彰顯的國家認同,目的則在使法國能真正朝向一個民族國家前進,不再是分散的、對中央沒有依賴性的不緊密結構。延續與變遷,便構成法國大革命時期,旺代地區的認同糾葛。   本文所要探究的,即是從旺代地區在舊制度時期羅馬公教下鐘聲文化開始,進而探討大革命發生後,在旺代戰爭過程中,地方意識與中央集權的對抗,以及戰後國家認同的問題。 / In French history, cultural diversity influenced the identity of many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case of Vendée, local identity, strengthened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formed a special concept, which was described as “esprit du clocher”. The rhythm of daily life, as well as the general view of the world, was dominated by the church bell. Even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French government followed the example from the ancien régime. They tried to replace this feeling of local identity with the spirit of a new nation.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centralization continued. However, Vendée tried hard to maintain their long held approach. The Vendée War was a result of the cumulation of this tension. The outcome of this war proved that the new national identity was prevailing.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shes to examin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esprit du clocher to the esprit de la nation.
7

梁啟超劇作及其戲劇觀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drama and drama views of Liang Chi-Chao

林豐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梁啟超戲劇觀和劇作為中心,但是牽涉的領域擴及梁啟超政治、歷史、教育、文學等思想觀念,也包括他的政治活動、報刊事業。對照探索的還有晚清的戲曲發展、報刊時事劇發展、戲曲改良運動和時事新劇搬演的論題。因此本論文預期的成果有三大方向: (一)、探討梁啟超戲劇觀與劇作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 (二)、梁啟超戲劇活動概況與近代劇壇中的位置。 (三)、梁啟超戲劇觀對近代戲劇發展的貢獻與延續發展。 各章論述重點如下:首章論述晚清局勢與學術思想概況,並介紹梁啟超個人生命幾個重大階段,包括進入政治活動前的接受傳統教育階段、與康有為師生積極參與政治階段、維新運動後逃往日本辦報階段,以及辛亥革命之後到去世前的學術階段。另外介紹影響其文學主張的重要師友,探討其戲劇改良理論形成的背景。第二章則以晚清劇壇發展與小說界革命為論述重點,以明梁啟超「戲劇改良」主張在近代戲劇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並且考察其戲劇改良理論的形成過程,從報刊與戲曲的結合中,尋找出戲劇新變之處。第三章,進一步探索本論文中心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班定遠平西域》等重要作品的取材、情節與主題,並且深入討論其創作藝術特色。第四章則綜整其戲劇相關論述,並參照其作品特色,歸納出梁啟超的戲劇觀。第五章從梁啟超創作現象延伸思考,探討其創作文本與搬演性、創作中斷等論題。歸納其對於近代戲劇的貢獻,並從戲劇改良運動的發展,觀察其戲劇觀的延續發展。 梁啟超不僅是從傳統科舉士子過度到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更身兼政治改革推動者和報刊界領袖的身分。梁啟超的戲劇觀與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其各種文學觀點更建立在「維新運動」的理論之上,而近代文學運動又受到梁啟超的啟迪極深。他以「小說界革命」包舉其「戲劇改良」理論,另外從他認為「革命」包含Reform和Revolution兩個概念來論,梁啟超的「戲劇改良」具有兩個層次,一是對於原有的文學體裁和劇種體製僅作修正,真正徹底翻新、變革的是其所承載的主題思想與內容。而以「舊瓶裝新酒」作為比喻,「舊瓶」指戲劇原有的體製形式,「新酒」是梁啟超真正要全面變革的「主題思想」。 梁啟超親自示範「新傳奇」的創作,為了將新思想帶入作品,因此援引西史「意大利建國三傑」傳記作為題材,不僅「援史作劇」還「以劇喻今」,將劇中「紫髯碧眼兒」充作「優孟衣冠」,達到醒民、教育、宣揚愛國精神的「政治功能」。梁啟超創作的劇作包括傳奇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另有《花木蘭傳奇》殘稿五頁;另有為學生演劇創作的廣東戲劇本《班定遠平西域》。這些劇作所傳遞的主題思想包括一、揭露社會的頹敗現況,喚醒群體憂患意識。二、讚揚英雄與游俠「捨己無畏」的精神,召喚救國志士。三、強調國民教育與國民責任。四、闡揚尚武精神,革去「疲弱」的民族形象。五、灌輸女子平權與新社會觀念 。六、表達對國家改革的殷切盼望。雖完整作品僅《班定遠平西域》一部,但透過劇作實踐,可以使其歸於「小說界革命」中的「戲劇改良」主張能夠展現「獨立」的樣貌。 在劇本的藝術表現方面,梁啟超仍依照傳奇體製進行創作,但在舊有形式上稍作變革。除了因應故事跨時之久、史實人物眾多,因此在腳色出場次序、行當安排需作權變之外,仍運用上場引子、賓白、曲文、科介、曲牌聯套、淨丑科諢、下場詩等傳統形式進行創作,雖偶有出律犯規之處,但仍保留了傳奇的樣貌。在劇本形式上的變革,主要是在曲文賓白與人物塑造這兩方面。梁啟超將自創的「報刊體」風格運用在曲文賓白的撰寫上,包括使運用新語詞和口語化的書寫風格,尤其利用淨丑科諢,大量使用新詞彙還加入了外國語,做了全新的嘗試。而主角賓白唱詞,仍維持「典雅」風格,點染新語詞、新概念之後,形成一種新意境。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利用賓白曲文表現之外,透過全新的「穿關」、「砌末」塑造出「西洋人物」形象,另外還利用「演說介」、「讀新聞紙介」、「宣誓介」等動作指示,不僅塑造人物形象,也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向讀者宣傳參與政治活動的方式。歸納綜整梁啟超的戲劇觀包括:一、以「新小說」概念統括「小說」與「戲劇」。二、以「文學進化論」為戲曲定位。三、吸納「文學啟蒙」觀念的戲劇功能論。四、「援史作劇,以劇喻今」的創作理念。五、「以俗載道」的傳播觀念。六、 以多元式評論「現身說劇」。 雖然梁啟超參與戲劇活動時間不長,但他對於近代戲劇的重要貢獻包括:一、戲劇改良的先行者。二、創造文人劇與報刊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三、使「小說戲曲」在文學中的位階逆轉。梁啟超不但是晚清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與輿論界領袖,同時身兼文學家、史學家、報刊主編、教授等多種身分。對於「戲劇」領域來說,因為推動「文學革命」,將「戲劇」與「小說」以「小說界革命」口號一起推動,加上與「報刊」的傳播相結合,響應者紛紛提出各種改良主張。梁啟超戲劇觀的延續與發展可概括為:一、戲劇有益社會的概念逐漸普及。二、從報刊到新式劇場─戲劇改良的多元詮釋。三、戲劇成為「政治宣傳利器」。四、「惟新至上」的劇壇風潮。因為梁啟超的鼓吹與示範帶動,「戲劇改良」的範圍從報刊擴展到「新式舞台」上的京劇與話劇演出,真正達到了「寓教於戲」的目標。
8

公共外交的挑戰:以羅馬尼亞為例 / Challenges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case of Romania

韋妲, Vaida Daniel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的目的是想要了解羅馬尼亞自2007年成為歐盟成員後,在公共外交面對的主要挑戰。作者試圖從2007年以後,找出羅馬尼亞公共外交元素,理解該國在建立國家品牌的努力。   共產主義解體之後,羅馬尼亞不能夠建立自己的認同,無力面對歐洲聯盟的高期望。這兩個情況共同導致羅馬尼亞2007年之前的困境,加入歐盟之後這個困境更甚。看歐洲的環境及挑戰,羅馬尼亞爲克服挑戰努力以赴,但步履艱辛。 本論文參考資料主要是二手資料(例如:參考書,研究論文,報告,期刊文章等),但作者自信這些資料價值不容懷疑。 /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challenges of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case of Romania after the 2007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acceptance. The situation that presents itself after 2007 was only looked at in correlation to the country’s past attempts to create a national brand that includes elements of public diplomacy. Not being able to create an identity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 and high expectations from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ogether create the situation in which Romania finds itself not only before 2007 but more visible after the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Looking at the European context and examples of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challenges a set of possible recommendations are constructed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Both challenges are present before and after 2007 but once the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was granted they became even more visible. The information is based on secondary sources (e.g. reference books,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journals’ articles, etc.) from organizations, publisher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media outlets, individuals, etc.
9

多變量動態因子隨機波動模型-美,日,台股市報酬率之研究

邱顯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用 Chib, Nardari, 與 Shephard(2006) 的多變量動態因子隨機波動模型(MSV), 來探討美、日、台三國的資訊、電腦類股股價報酬率波動的共同行為。 我們將模型中的因子解釋為產業的前景或信心,並藉由模擬的方式描繪出其樣貌,進而希望了解產業景氣循環在股價的波動行為中扮演什麼角色。 研究財務市場間的關聯性一值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也發展出各種的模型來描述既有的現象。 MSV 模型將看不到的解釋變量數量化,並將變數的波動行為切割為可由因子所解釋與不能解釋的部分。 且藉由將觀察值的誤差項以及單一因子的波動行為設定為隨機波動,放寬共變數變異數矩陣為定值的假設,讓每一時點都能依時變動,在同類的模型中對資料的設定是較少的。 在實證分析中我們有幾點發現:1. 因子能夠解釋資產間的波動行為,其反映在扣除因子波動之後的自有波動,其波動水準值的降低。 2. 在股價波動劇烈期間,因子解釋能力提高。 3. 因子的解釋能力在不同的國家中差異幅度很大,日本有超過一半的波動可以為因子的波動所解釋,而因子在台灣股價的波動行為只有兩成左右的解釋能力。
10

離散條件機率分配之相容性研究 / On compatibility of discret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陳世傑, Chen, Shih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設二個隨機變數X1 和X2,所可能的發生值分別為{1,…,I}和{1,…,J}。條件機率分配模型為二個I × J 的矩陣A 和B,分別代表在X2 給定的條件下X1的條件機率分配和在X1 給定的條件下X2的條件機率分配。若存在一個聯合機率分配,而且它的二個條件機率分配剛好就是A 和B,則稱A和B相容。我們透過圖形表示法,提出新的二個離散條件機率分配會相容的充分必要條件。另外,我們證明,二個相容的條件機率分配會有唯一的聯合機率分配的充分必要條件為:所對應的圖形是相連的。我們也討論馬可夫鏈與相容性的關係。 / For two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s X1 and X2 taking values in {1,…,I} and {1,…,J}, respectively, a putative conditional model for the joint distribution of X1 and X2 consists of two I × J matrices representing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of X1 given X2 and of X2 given X1. We say that two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matrices) A and B are compatible if there exists a joint distribution of X1 and X2 whose two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are exactly A and B. We present new versions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compatibility of discret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via 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Moreover, we show that there is a unique joint distribution for two given compatibl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if and only if the corresponding graph is connected. Markov chain characterizations are also presented.

Page generated in 0.04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