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聚集經濟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全球之實證分析 /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曹書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了不同國家在不同所得的情況下,該國國內人口聚集的差異程度對於該國經濟成長是否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在橫斷面的分析部分採用了普通最小平方法,在長期追蹤資料的部分則是採用了系統性動差法去估計。本文利用了都市化人口比例來衡量人口集中在都市的程度以及等級規模係數來衡量都市間人口多寡的差異程度。而本文的實證結果支持了Williamson假說:人口聚集只有在一國的開發程度達到某一個門檻之前才會對經濟產生助益,而這一個門檻根據本文的估計為人均所得為7100美元的時候。而另外本文的結果也得到了愈貧窮的國家,都市間人口發展愈不均衡的話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2

臺北都會區工業變遷與工業用地區位之研究 / The Studies of Industry Alteration and Industrial Land Location for Taipei Metropolitan

陳惠美, Chen,Hui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臺灣地區都市內之工業區不僅面臨低度利用問題,且都市內工業用地 在住宅及商業之競用下,出現所謂廠辦大樓、違規興建之工業住宅等非工 業之使用,這些使用不僅違反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及相關法令之規定, 且令人質疑其使用能否與周圍環境、公共設施負擔相符?此種現象是否顯 示都市內工業區早已失其設置之原義及功能,而一個產業結構如臺北市這 樣的都市,是否仍有工業區設置的必要,因而使筆者對台北市內工業用地 的繼續存在產生質疑,但臺北市與其附近的臺北縣各鄉鎮市間各種產經活 動關係密切,已連成一都會區,若單以臺北市研析,恐有失偏頗,乃以臺 北都會區為範圍,藉其產業結構、工業結構變遷的分析,而對工業用地之 設置提出檢討與建議。本文主要應用歷年台閩地區人口普查、工商普查報 告及筆者蒐集有關臺北都會區工業用地之資料,以相對成長比較分析法、 區位商數、地方化係數、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等研究方法 進行分析,得知臺灣地區產業結構已轉為以三級產業為重,而臺北都會區 產業相對於臺灣地區之重要性逐年增加,尤以三級產業最明顯,故臺北會 區未來發展重心應是三級產業,且應是商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服務業。再 者,為配合臺北都會區產業及工業發展趨勢,本文綜合臺北都會區目前之 基礎性工業,及適宜於十萬人以上都市發展之工業種類,再整合臺北都會 區內各工業區位分佈所考量因素,而歸納未來臺北都會區適宜發展之工業 種類,而提出臺北都會區未來工業發展及工業用地利用之建議。
3

臺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 /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aiwan

丁力清, Ding, Lih-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聚集經濟可區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及外部經濟,而外部經濟又可區分為 地方化經濟與都市化經濟兩種。由於製造業廠商或產業具有聚集經濟效果 ,因此產生了區位比較利益,影響廠商或產業之設置區位選擇,因為聚集 經濟效果若以都市化經濟為主,則表示都市規模愈大,對產業的生產愈具 效率,產業內各廠商依附都市發展的程度亦愈高,政府如欲以產業分散發 展政策達到區域均衡發展之目的,較不容易成功。反之,產業的聚集經濟 效果若以地方化經濟為主時,區域均衡發展透過產業分散發展政策之擬訂 較易達成 。本研究運用生產函數的理論與模型,利用工商普查資料,針 對臺灣地區中分類製造業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臺灣地區製造業的聚集 經濟型態乃是以地方化經濟為主。 因此,以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觀點 而言,臺灣地區在擬訂公共投資政策與工業區發展(製造業產業區位)政 策時,應可考慮以製造業產業分散化政策為重要手段。 In genera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has been devided into interior scale economy and exterior economy, whereas the latter can further be catoglorized into two kinds, namely localization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economy.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r industries which creates comparative location advantages, will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loc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manufacturers' plants on the grounds that if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is dominated by urbanization economics, the larger the city scale; the more effective the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the higher the adherence the urban development. If the government's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inten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reginal balance development, that will not succeed easily. On the contrary, if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ffect is dominated by localization economy, it will be easier to reach regional balance development through regulating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development policy. The present analysis incorporates the theory and model of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makes use of data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e Censuses of Taiwan- Fukien Distric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procee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lassified at the two digit SIC level) which results in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model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Taiwan is indeed dominated by localization economics. Therefo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balancing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Taiwan Government shall consider the industry decentralization policy as a vital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istrict policy.
4

國際資本流動與聚集經濟

林春利, Chun-L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新經濟地理模型為研究架構,針對國際資本流動與經濟聚集現象進行探討。新經濟地理利用Dixit and Stiglitz (1977)模型技巧,假設消費者具有多樣化偏好、生產技術具有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與市場結構為Chamberlin式的獨占性競爭等特徵,應用在經濟活動的空間決策問題上,建構合乎理性行為模式的一般均衡模型。 本文延伸新經濟地理模型的假設;將生產函數分為互補與替代兩種型態,並將生產要素區分為可於國際間移動的國際要素,與不能於國際間移動的國內要素兩類,並考慮各國國內要素市場的供給情況、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相對調整速度、與生產技術中要素產出彈性等因素,對資本在國際間配置均衡與廠商在國際間生產區位選擇的影響。 利用數值方法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新經濟地理中降低國際間的貿易成本或區域間的運輸成本將促使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產生聚集的傳統命題,只是本文模型中的特例;唯有在生產要素彼此互補、各國國內要素市場供給彈性無窮大、且不引起要素價格上漲的條件下才能成立。當我們考慮更廣泛的各國國內要素市場供給條件時,國內要素供給條件將會對國際要素的移動產生制約、則上述命題不再成立。此外,我們發現國際經濟活動空間分佈上的聚集或分散,除了與各國國內要素的供給情況有關之外,尚關係到生產要素彼此之間的替代性或互補性、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彼此間的相對調整速度、與生產技術中要素產出彈性的相對大小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指出貿易成本的高低只是影響經濟活動空間上聚集或分散的因素之一,經濟活動是否聚集或分散並無必然性,需考慮生產技術的型態、各國國內要素的供給條件、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相對調整速度、與各國市場規模的大小與分佈等因素,彼此之間交互影響的淨效果才能看出端倪。
5

都會區製造業空間分布變遷之研究 /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in Metropolitan Area in Taiwan

陳俐伶, Chen, 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的產業隨著都市的成長而呈現產業結構以及產業區位的改變,尤其以製造業的分布變遷最為明顯。由聚集經濟理論中,人口與產業受到聚集經濟與聚集不經濟交互作用的影響,人口或產業外移出市中心,而呈現出郊區化的情形。在郊區化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就業的聚集,相對於就業中心,形成一個或數個就業次中心,使產業的空間分布產生變化。本研究擬不分製造業類別,而從製造業總體面,以製造業就業密度作為製造業聚集的指標,探討製造業在65到85年20年間在都會區空間上分布及其變遷情形,並藉由實證分析影響製造業空間分布的因素,將結果配合經濟發展過程及政策,對於未來都會區的空間發展提供建議。 本研究分為六章:第一章為本研究的動機及架構;第二章為相關文獻回顧;第三章為模型的測試;第四章則由模型的測試結果分析三年的分布變遷情形;第五章測試製造業之變遷因素;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本論文的中心研究部分首先以三次雲型模型測試三都會區製造業的分布情形是呈現單核心或是多核心分布,測試結果呈現台北都會區與台中都會區為多核心型態,而高雄都會區偏向單核心型態。第二部分則藉由就業密度與就業人口比,定位三都會區之製造業核心的分布並分析都會區製造業就業中心與次中心的變化,以了解製造業分佈的情形。台北都會區與高雄都會區製造業發展時程較早,就業中心及次中心的分布較為固定。台中都會區在研究時間內則呈現明顯的郊區化現象,就業次中心變動情形顯著。第三部份繼而進行影響空間中製造業分布變遷之因素。 綜合測試與分析的結果,本研究針對製造業產業用地,認為台北都會區應加強公共設施與交通的連結;台中都會區面對產業發展整體趨緩的情況下應避免產業用地的零星使用;高雄都會區則要注意中心都市的產業用地變更使用。然而工業區之設置除了因應疏導產業及人口的政策,也應注意空間中所隱含的聚集經濟因素。產業的郊區化使製造業在三都會區均呈現往西部濱海地區移動的趨勢,由此,對於濱海地區的用地開發應兼顧經濟發展與環保而有前瞻性的規劃。
6

都市規模與都市生產力關係之研究

林佳慧, Lin, Ji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都市憑著其高度的聚集經濟、高生產力,而不斷地吸引人口及產業的進入,造成小都市相對劣勢。面對此一現象,政府應如何擬訂一適宜之都市發展政策,實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都市規模與都市生產力二者間之關係,希望從都市生產力之觀點,能提供合適的都市發展政策,以供政府參考之用。   針對上述,本研究擬利用Alonso及Schaefer都市模型來探討影響台灣地區都市規模變化之因素,進一步利用Translog生產函數求其規模報酬,藉以判斷都市生產力之高低。最後,則利用Translog生產函數與資本、勞動二條報酬分額方程式透過ISUR來探討不同都市規模要素報酬之問題。   經本研究實證結果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一、外部因素如:周圍地區對都市中心產品之需求、生產更高階產品之規模效果是影響都市規模、生產力變化之重要因素。   二、從連續型生產函數可得台灣地區都市規模與都市生產力二者間有正向關係的存在。   三、因限資料問題,無法進一步分析台灣地區生產要素所得分配問題。   四、針對不同規模報酬狀態的都市,有以下幾點都市發展建議:    1.面對處於遞減規模報酬狀態的都市,應透過階層的提高,吸引各種經濟活動的進入,以提昇其生產力。    2.面對處於固定規模報酬狀態的都市,應減少政府干預政策。    3.面對處於遞增規模報酬狀態的都市,應避免外部不經濟的產生。 /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urban areas, such as high degree agglomeration economy、high production, attract the entrance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ies. Thar will result in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small city. How does the goverment pla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ize and urban area production. Further more, I would like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this study, I uses Alonso's and Mills's urban model to discuss what kind of factor will effect urban size and production. Next, I judge urban production through the returns of scale of different urban hierarchy, and use the translog production and the share functions of capital and labour to discus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e have several solutions:   1.External factor will effect the change of urban size and urban production.   2.According to the continuous hierarchy,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ize and urban production.   3.Because of data, we can't discuss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factor in Taiwan.   4.Regarding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1) when urban area exhibits DRS, it is necessary to move up the hierarchy for continuing urban growth.    (2) when urban area exhibits CRS, goverment should not interrept urban development.    (3) when urban area exhibits IRS, goverment should not generate external diseconomy.
7

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及其空間分佈之研究 /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pattern and the Sacial distribution of Kaoushion Metropolitan

郭寶升, Cao, Pao 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與其空間分佈為目的,首先界定研究地理範圍與產業範圍,且對產業型態與空間分佈的分析方法及其相關研究作一番介紹,並以此對高雄都會區的產業型態、產業結構及空間分佈情形作一通盤性探討。   本研究內容係以區位商數分析高雄都會區基礎性產業;以CES生產函數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型態;以產業百分比、地方化係數、產業雜異化指標來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結構及其空間分佈;以因子分析法來探討高雄都會區產業活動影響因素;最後以群落分析來劃分高雄都會區產業整體活動、工業活動、服務業活動等中心階層。   本研究結果為高雄都會區基礎性產業計有木竹製品業等廿七類,而該等產業經濟型態主要為地方化經濟型態;高雄都會區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但服務業活動已佔了相當大比重;高雄都會區產業活動主要集中於高雄市區,高雄都會區產業發展極不均衡;高雄都會區整體產業活動中心階層以楠梓區、三民區、前鎮區為主要活動中心,高雄都會區工業活動主要分佈在高雄市外緣區域如楠梓區、前鎮區、小港區,而服務業活動主要分佈於高雄市中心區域如三民區、新興區、前金區等。

Page generated in 0.03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