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期プラトンにおける認識論福田, 宗太郎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831号 / 文博第761号 / 新制||文||65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中畑 正志, 教授 福谷 茂, 准教授 周藤 多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 |
ヒュームの反省的因果推論青木, 眞澄 24 November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960号 / 文博第930号 / 新制||文||73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出口 康夫, 准教授 大塚 淳 特定講師 五十嵐 涼介, 教授 久米 暁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3 |
スピノザにおける観念の形而上学榮福, 真穂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5039号 / 文博第944号 / 新制||文||74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河内 泰樹, 教授 周藤 多紀, 准教授 早瀬 篤, 教授 鈴木 泉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4 |
運作模式之意涵 / The significance of operational model燕珍宜, Yen, Je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内村鑑三のキリスト教思想渡部, 和隆 26 November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407号 / 文博第778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芦名 定道, 教授 杉村 靖彦, 教授 上原 麻有子, 教授 岩野 祐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6 |
婦運團體參與地區環境改造之研究---以榮星花園改造案為例陳知遠, Chen ,Chih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男性長期掌握並支配規劃空間的權力,忽略了兩性在生活經驗上的差異,使女性公平享有空間的權利受到剝奪。近年來由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女權運動的出現,要求重視女性在規劃中地位的聲音逐漸浮現。女權者認為女性若想改變在規劃中的弱勢地位,除了消極的批判外,更應積極自我賦權,以行動主動介入環境規劃。
但是父權體制經過長年的發展,早已在社會中構成牢不可破的網絡,婦女若僅憑個人力量,很難在父權統治下爭取規劃權力,利用婦運團體方式進行規劃體制的改革確有其必要性。榮星花園改造案即為主婦聯盟以集體形式參與社區空間改造的賦權行為,因此本文希望藉由分析主婦聯盟的參與動機、過程與結果,了解台灣婦運團體自我賦權行動所帶來的行動效益。
根據分析結果,主婦聯盟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的行為,對促成婦女成長、提升社區意識頗有貢獻,但在改善婦女規劃地位的成效卻不如預期。首先,主婦聯盟並未提出真正屬於女性的規劃訴求,僅是為男造環境提出女性角度的改造建議;在面對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缺失時,主婦聯盟也只停留在消極批評,而非展開改革行動的階段,從這些分析結果來看,主婦聯盟並未完成真正的賦權行為。
造成主婦聯盟參與困境的基本原因,包括主婦聯盟並未思索「女性經驗」與「女性空間需要」的定義,在規劃過程中,也未採多元化的發聲方式,以致無法取得真正的女性經驗。此外,在本案例中,主婦聯盟在政治參與及團體定位上,都出現了激進與溫和性格的兩相矛盾,使得主婦聯盟在面對女性規劃困境時,失去了婦運團體應具備的組織力量。因此,主婦聯盟應重新思考女性的發聲方式、及其對女性經驗的定義,並在團體定位上進行抉擇,在政治參與上貫徹自我賦權的行為,婦女才有獲得平等規劃權與建立女性認識論的可能性。
|
7 |
康德認識論中的刺激問題潘柏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康德一方面強調物自身不可能為我們所知,另一方面卻又宣稱物自身刺激了我們的感官、觸發認知機能並產生經驗與現象時,這兩項主張即構成了不一致的情形,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刺激問題(the problem of affection)。其中最顯著的困難,是在缺乏感性基礎的物自身上使用因果範疇:現象作為認知能力作用於物自身的結果。因為我們對知性範疇的運用是被康德限制在感性領域之內的。
這種將刺激我們的事物視為物自身,而將其與現象視為原因與結果的解讀並不是對康德認識理論的唯一詮釋。本文在導論的部份介紹了在這種觀點下,康德的刺激概念如何與物自身的不可知論構成衝突;也藉由另一種已被提出的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之觀點指出解消這項不一致的可能:物自身與現象不是原因與結果,康德並未運用因果範疇於認知物自身。如此一來,其認識理論就能夠免於刺激問題的困難。
本文將藉由Henry Allison的理論,在第二章介紹上述為康德辯護的觀點。我們將看到在Allison的詮釋下,物自身與現象如何不是原因與結果的區分,而是基於對感性認知條件限度之界定而得出的同一事物之兩種概念。其中的關鍵在於是以存有論還是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康德關於感性認知能力的各種主張。Allison的詮釋除了解消原有的刺激問題,並以其對物自身與現象之區分方式重新賦予刺激概念不同以往的意義:它雖不再將刺激對象視為具有原因性的物自身,卻能夠以認識論的觀點將其理解為經驗中質料方面的先驗認知條件,因而保留了物自身概念在康德認識理論中積極而必要的理論功能。
對於康德物自身與現象區分的正確理解,因而就成為了解決其認識論中刺激問題的決定性因素。Allison稱自己的詮釋為雙重觀點論,而稱視物自身與現象為因果的觀點為雙重世界論。在第三章,本文將介紹持雙重世界論立場的詮釋者James Van Cleve對Allison觀點的批評,以及其為本身立場的辯護:雙重觀點論將為康德的認識論帶來另一種矛盾,而雙重世界論本身就有具有解決刺激問題的能力。
上述兩種處理刺激問題的觀點,分別來自於對康德主張的先驗認知機能不同的理解方式— 認識論或存有論的。不同的理解也就決定了物自身與現象的兩種相異的區分方式。在第四章,本文將介紹Nicholas Rescher 所提出的另一種區分物自身與現象的觀點,以及此觀點對刺激問題的處理。此詮釋不同於上述兩者的是,它不從對康德先驗觀念論的解讀去論現象與物自身的區分,而是以理性設準的角度提出康德另外一種進行此項區分的必要性:物自身和現象外部原因的概念是人類心靈本身的設定,我們如果不預設這些概念,就無法提供知識的客觀性,也無法以完備性為指導原則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
本文比較了這三種處理刺激問題的不同方式,發現Allison的雙重觀點論是三者中較能在康德認識論內部融貫地詮釋物自身與現象區分、解決刺激問題並賦予物自身積極意涵的理論。
|
8 |
17世紀後半のイングランドにおける実験的自然学の成立と近代的認識論の形成田村, 均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 課題番号:07801002 研究代表者:田村 均 研究期間:1995-1997年度
|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