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人壽保險業清償能力之研究徐茂欽, XU, MAO-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之目的:
保險旨在分散危險─使投保人所遭受之損失轉由保險業者吸收承擔,於事故發生後能
獲得應有之保障。目前國內壽險市場,儲蓄性質之險種所佔比率極高,若保險公司因
經營不善而無法支付俱務時,則投保人多年之積蓄將付諸流水,造成社會問題。
近年來,國人對保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認為它是有效的危險管理方法之一,於是對
保險的需求日增。同時,美國保險公司亦逐登台經營業務。且對國人開放經營保險業
務亦是指日可待。在不久之將來,我國保險市場將趨於紛亂,所以如何監管保險公司
,以保護投保大眾,乃為重要課題。
目前保險主管機關對各保險公司實施年度檢查,仍偏重於傳統性之監督方法,即檢查
各公司之各種經營是否按照有關法令規定。而各財務比率對保險公司失卻清償能力影
響之幅度未深入分析,且未對這些財務比率作整體評估,計算總指標作為分類的標準
。本篇論文乃針對目前財務檢查若干缺失,藉統計方法建立正常範圍與適當模型,評
估各財務比率對失卻清償能力影響幅度並且計算總標值(失卻清償能力之機率值),
以供主管機關參考。
二、研究架構
本論文研究程序,可歸成四個步驟:
1.公司樣本
本論文是以國內八家壽險公司與BEST REPORT 刊載52家壽險公司為研究樣本。
2.財務比率
第二步驟是如何挑選適當財務比率來衡量壽險公司之經營績效。本篇論文以A.M.
BEST公司評價制度,NAIC的保險監理資訊制度,英國邊際清償與我國財政部保險業務
檢查手冊等所採用48財務比率中篩選適合的財務比率以評估壽險公司失卻清償能力
與否。
3.研究方法
本篇論文研究方法分成二部份:一是國內八家壽險公司採用離位者測定,另一是美商
52家壽險公司採用虛擬應變數迴歸方法。
4.評估
國內8家壽險公司採用離位者測定方法,釐訂各財務比率的可接受範圍(正當範圍)
。
美商52家壽險公司採用虛擬應變數迴歸方法作整體評估,計算壽險失卻清償能力的
機率。
|
12 |
以財務比率預測未來盈餘及股價異常報酬之研究-比較母公司財務報表與合併財務報表蘇心盈, Su , Hsin_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的經濟、法律、政治環境下,許多企業因為法律、稅務、競爭策略等之考量,已不再以法律上單一企業個體進行所有商業行為,也許會以成立子公司或透過股權收購擁有或控制其他企業,以達到特定的目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七號即針對此點,認為在經濟實質重於法律形式之基礎下,當一企業實質上可控制另一企業時,雖然在法律上其為相互獨立的個體,但基於經濟實質之考量,其應屬於同一個體,因此,合併財務報表之規定因應而生。合併財務報表與一般以權益法處理長期投資之母公司財務報表,最大不同處即在對長期股權投資及投資收益之處理,合併財務報表將母公司財務報表中之長期股權投資及投資收益分解為子公司資產、負債及本期淨利之組成要素,再與母公司財務報表合併,此即所謂「全面合併」。理論上,合併財務報表應較母公司財務報表更能清楚表達一經濟個體之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讓報表使用人看的更清楚。
本研究參考Ou and Penman(1989)及 Holthausen and Larcker(1992)之研究,以財務比率預測企業未來每股盈餘變動方向及股價異常報酬方向。以民國八十六年至民國九十年五年間同時編製母公司及合併財務報表之113家上市公司為觀察公司,並以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為估計期間,以財務比率分別建構兩套財務報表之預測模式,將預測模式代入民國九十年之中,預測民國九十一年之每股盈餘變動方向以及股價異常報酬方向,再比較兩套財務報表之預測能力。
實證結果發現,因為兩套財務報表在許多項目金額均相異,所以若以財務比率分析一企業,兩套財務報表的確具不同之意涵,但若將財務比率預測每股盈餘變動方向以及股價異常報酬方向,兩套財務報表的預測能力並未通過統計上之顯著差異,無法得到合併財務報表因其資訊內涵較佳,其預測能力較母公司財務報表為佳之結論。在實證過程中,受到資料取得之限制及許多假設的影響,均可能對此研究結果造成影響。
|
13 |
商業銀行信用評等之決定--國家特定變數與盈餘管理之影響黃玉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包含兩個主題,分別是信用評等的不一致性與盈餘管理是否影響銀行的信用評等。首先,本文以標準普爾信評機構之長期信用評等資料,試圖了解為何相同財務比率的銀行在不同的國家卻獲得不同的信用評等,我們提出『品質增進假說』,預期高所得、高度發展及政府治理較佳的國家,其銀行財務報表的可信度較高,財務資訊更能反映銀行的內在價值,此時信評機構與銀行間存在較少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使信評機構更信任財務報表的品質,因而提高財務比率對信用評等的解釋能力。相反地,在較低度發展或政府治理較差的國家,由於信評機構與銀行間存在較嚴重的訊息不對稱問題,使信評機構減低財務比率對信用評等的解釋能力。
實證結果與我們的假說一致。此外,本文也發現信評機構將較低度發展國家之較高的資本適足率視為有利於評等的財務比率,且給予較大的權數,表示較低度發展國家可以經由提高資本適足率以獲得較佳的信用評等。
本文的第二主旨仍為全球銀行業信用評等的決定,但與過去文獻不同,本文將檢視信評機構是否能辨識企業的盈餘管理的行為。本文以全球85國的資料探討銀行的盈餘管理是否對信用評等造成影響。由於企業進行盈餘管理將造成內部人與外部人間的訊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們提出一 “較佳治理效果”,認為符合較佳治理的銀行可以降低訊息不對稱的程度,而較佳治理指的是一銀行位於高所得國家、債權人保護程度較佳的國家、或當一銀行的財務報表係由全球前五大會計師簽證時,我們認為在這些情況下,信評機構相信其報表盈餘是可信的,使得盈餘管理對信用評等不會造成影響,也因此不影響銀行的債務資金成本。相反地,在一個不符合較佳治理情況的銀行,訊息不對稱的情況較為嚴重,當信評機構發現銀行進行盈餘管理,認為此舉會使銀行真實的經濟表現受到隱匿,進而調降該銀行之信用評等,也因此將增加該銀行的債務資金成本。
實證結果發現當未考慮治理變數時,我們發現兩個盈餘管理的代理變數,即盈餘平滑與盈餘操縱都對信用評等造成 “不利效果”。也就是說,當銀行進行盈餘管理時,信評機構會調降其評等,繼而使債務資本成本增加。
當考慮治理變數且以盈餘平滑當作盈餘管理的代理變數時,我們的較佳治理效果獲得強烈支持,在高所得國家,債權人保護程度較佳的國家,或財務報表是由前五大會計師簽證的銀行,均可以有效地降低訊息不對稱的問題,且發現,當一銀行位於高所得國家或一銀行的財報是由前五大會計師簽證,則盈餘平滑對信用評等的影響接近 “中立效果”,亦即不會影響銀行的債務資金成本。然而,當一銀行是來自於中所得國家、東歐及中亞及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因為存在較嚴重的訊息不對稱問題,均加重盈餘平滑對信用評等的不利效果,繼而使得銀行的債務資金成本提高。
最後,當考慮治理變數且以盈餘操縱當作盈餘管理的代理變數時,在高所得國家,盈餘操縱對信用評等的影響不顯著,中所得國家則顯著地減緩了盈餘操縱對信用評等的不利影響。此結果與過去研究一致,中所得及較低度發展國家的銀行會提列較高的可裁量的呆帳費用,藉以傳遞有利的內部訊息予外部投資人;但高所得國家,訊息不對稱的現象並不明顯,故不需要透過可裁量的呆帳費用來傳遞訊息,且較高的可裁量的呆帳費用反而使得盈餘被低估。在債權人保護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減緩了盈餘操縱的不利效果。
|
14 |
會計資訊應用於共同基金經理人擇股決策之研究孫嘉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社會的繁榮進步,各種商業活動日趨複雜及頻繁,由於個人在投資決策相關資訊的蒐集及判斷上,受到取得成本、資訊來源及專業能力上的限制,故常轉而將資金委託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加以統籌運用、操作,投資人只須選擇符合自己風險偏好之基金,並依照目標及計畫作有效率的管理即可。
國內共同基金經過了這十幾年,逐漸成為投資趨勢中的主流商品,這批所謂的「專業資產管理者」,如何利用各種會計資訊來輔助投資決策,讓投資大眾獲得較高的報酬。是本研究關切的問題。
本研究主要採用「德爾菲法」作為研究工具,從現行國內超過兩百檔共同基金中,挑選出十二位願意全程參與本研究之基金經理人,組成德爾菲專家小組,進行一連串的反覆問卷研究,藉由兩兩比較方式,計算各會計資訊項目之相對權重,並使用多變量統計方法中的因素分析法,判斷這群基金經理人之意見是否趨於一致。茲將研究結論列示如下:
1.代表基本面的「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獲利能力」與「現金流量」等十八項會計資訊在基金經理人認知中均具備一定程度之重要性。
2.德爾菲法調查下,受到基金經理人高度重視的指標項目首在「獲利能力」,尤其是代表主要營業項目的「營業利益率」,而「每股盈餘」與「純益率」也同樣受到專家們的青睞,分居權重排名之前三位;此外,代表現金管理的「現金流量比率」及資金運用效率的「應收帳款週轉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
3.經後續訪談瞭解後,得知基金經理人另外還需考量政治面、總體經濟面之其他因素,尤其是該投資標的之未來性資訊,方能制訂較佳之擇股決策。
|
15 |
財務危機預測模式穩定性之研究 /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Stability Model :Industry- Relative Ratio Application陳俊良, Chen, Jen La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內企業失敗的研究大都定位在財務危機的領域,且幾乎完全以股票上市
公司為研究對象。因受限於國內證券市場規模太小,研究樣本受到相當大
的限制,歷年來發生財務危機的案例甚少,所以財務預警系統只說明模式
本身區別成效,至於樣本外的測試,則付之闕如,無法了解此一模式對不
同時期的樣本是否仍有相同的區別能力,模式穩定性也就無從得知了。本
研究採用洪榮華(民82)的研究,擴大解釋危機的定義,以企業發生虧損
為一觀察事件,找尋足夠的樣本來建構財務危機預測模式,並從事樣本外
的預測,以驗證區別模式的穩定性。前人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預測
模式在樣本內的測試均有相當不錯的區別能力,樣本外的預測能力卻大幅
下降。Platt & Platt(1990)對於模式不穩定的原因歸納出兩個結論:
財務報表資料會隨時間的經過產生不穩定的現象、產業間財務資料的差異
,經由產業相對財務比率的調整可以消除產業效果使得模式的區別能力趨
於穩定。Marquette(1980) 指出,良好的預測模型必須具有動態模型、
經得起時間考驗、以及不受時間約束等特性。也就是說,一個優良的財務
預警模型不會受到產業與時間因素的影響,可以適用在不同產業、時期,
即模式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因此,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之目的有三:1.比
較以產業相對財務比率與公司財務比率所建立的預警模式對企業財務危機
的預測,何者有較佳的區別能力。2.驗證由原始樣本所建立區別模式對同
一時期的保留樣本,是否有顯著的區別能力,用以了解模式是否有同期的
適用性。3.驗證由原始樣本所建立區別模式對後期樣本,是否有顯著的預
測能力,用以了解模式是否有跨期的適用性。結論有四:1.公司財務比率
模型並非一穩定模型。模式本身具有區別能力,但卻不具有同期的適用性
與跨期的適用性。2.相對而言,產業相對財務比率模型為一穩定模型。模
式本身不僅具有區別能力,也同時具有跨期的適用性。3.就模式的區別能
力與預測能力而言,除危機前一年外,產業相對財務比率模型的區別效果
,並未顯著優於公司財務比率模型。4.從本研究中發現,無論公司或產業
相對比率模型,對財務危機事件的預測,短期的預測能力高,長期則顯著
下降。
|
16 |
財務比率對未來會計盈餘與市場報酬關係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inancial ratios, the future accountings and the market returns潘志青, Pan, Jyh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會計的目的在於幫助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從事經濟性的決策,亦即解決其所面對的問題。尤其在今日,隨著社會的繁榮與商業活動的頻繁與複雜,企業與個人對會計資訊的需求與依賴也日漸加深;會計從業人員在提供資訊的同時,是否曾了解這些資訊的真正內涵?而使用者又應該如何的使用這些資訊呢?
本研究係由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為起點,並參酌國內環境現況及個人的見解,加以延伸;依循現有的理論,試圖使用財務報表資訊建立一個可以衡量企業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的模型;除欲證實財務報表資訊有其功用外,也可進一步認識財務報表究竟包含有多少資訊價值,並或許可以協助投資人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進行投資。
經由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如下的結論:
1.吾人可利用公開的財務報表資訊建立一個模型,用以估算公司的真實價值(intrinsic value),而在本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其調整過後的R2可以達到0.5958。
2.不同的產業環境下,影響公司價值的財務比率項目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本研究所設立的三個產業虛擬變數中,紡織纖維業在90%的信賴區間下具有顯著性。
|
17 |
財務危機預警制度之研究陳蘊如, CHEN, YUN 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之成敗,對股東之投資利益、公司債權人之權益及公司從業人員之生活,影響甚
鉅,當一企業在發生經營困難之初期,多少均會有些許征兆,顯示企業之財務、業務
已有惡化的傾向,如能事先發現這些征兆,予以有效掌握及采取適當之措施,當有助
於避免可能的風險,而一個健全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其功能有如火警系統一般,能
及時地發出警訊,以便管理當局適時予以改善,以防範財務、業務之惡化,促使投資
大眾、債權人、往來銀行等之注意,采取適當行動,以減低投資或授信風險,減少投
資損失,并提供主管機關之注意,適時發揮監督之作用,促使公司采取行動,以防範
于未然。
此研究之目的在建立一套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預測模型,研究對象為依據臺灣證券交
易所營業細則之規定,經以變更交易方法改采全額交割之交易方式的上市公司,認定
為發生財務危機之公司,收集其轉變為全額交割股起前三年之年度財務報表,另外再
以隨機抽樣方式,隨機自上市公司中抽取相當之「正常公司」為配對樣本,并建立二
個模型,一為只限於財務比率者,另一模型則組合了財務比率及一般經濟性資料,利
用LOGIT 模式分析,以判定模式是否合乎要求。
將財務比率經濟資料結合是合乎邏輯的,因為資產、負債會隨著經濟環境而改變,在
國內與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相關研究中,都是使用財務比率,沒有使用總體經濟的資
訊,此研究考慮到一般的經濟資料,希望能預測企業財務危機方面的研究有所貢獻。
|
18 |
以一般物價水準重編財務報表對財務比率影響之研究--個案研究蕭燕錫, XIAO, YA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個案研究方式,將高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七十及七十一兩年度之財務報表,
以消費者物價指數重編,再將重編前後之財務報表分析其重要財務比率,藉此兩組比
率間之差異,以探討物價變動對傳統財務報表之衝擊。
本文之主要內容如次:
第一章:緒論。概論本研究之目的、動機、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物價變動對傳統會計之衝擊及其因應之道。
第三章:一般物價水準會計。
第四章:以一般物價水準重編財務報表之個案釋例。
第五章:財務報表重編前後之比率分析。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19 |
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持股策略與投資標的財務屬性關聯性之研究湯慧玲, Ta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係探討財務比率資訊對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決策之資訊內涵。主要實證議題包括:(一)探討不同產業下,影響外資投資策略之重要財務屬性為何?(二)前述財務屬性與外資持股變動之關係;及(三)財務比率資訊對外資持股變動之解釋能力是否因產業別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以民國84年至88年間之台灣上市電子業、紡織業、塑膠業、食品業公司為樣本,首先運用因素分析將十八項財務比率萃取出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帳款變現性及財務結構等五個不同構面的財務屬性,並加入公司規模、本益比及產業加權指數變動作為控制變數,以迴歸模式進行產業別分析。
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就整體而言,獲利能力為外資持股最具決策攸關性之財務屬性。就個別財務因素觀之,獲利能力、經營能力、帳款變現性及財務結構屬性均符合本研究假說預期與外資平均持股比例呈正向關係。償債能力屬性在電子業、紡織業及食品業均與預期相符呈正相關,僅在塑膠業與外資持股呈現負相關,與預期假說相違。由於負債比對償債能力屬性之影響為負向,故負相關之研究結果表示負債比相較於其他財務比率對塑膠產業樣本公司之償債能力屬性具更明顯的影響力。如併考量塑膠業之流動比及速動比均較其他產業為高之情形,此發現可能意謂,外資基於塑膠業之產業特性,並不希望塑膠業公司積壓過多資源而導致喪失投資獲利的機會。
此外,實證結果亦顯示,迴歸模式之解釋力在不同產業下確實存在產業之差異性,故產業性質對財務比率分析具有重要影響力。 / By examining whether the detailed financial ratios are informative about subsequent changes in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FII) shareholdings,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usefulness of accounting fundamental signals in the QFII investment decisions.
Using a sample of firms listed in Taiwan Stock Exchange from electronics, textile, plastic and food industries over the period of 1995 to 1999, this thesis explores three empirical issues: (1) What are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attributes for QFII’s investment decisions, measured in terms of changes in QFII shareholdings of specific companies?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areholding change and the financial attributes. And (3) Would such relationship differentiate across industries?
Based upon a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 this thesis first extracts 18 financial ratios into five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attributes: profitability, operating management, account receivable turnover, liquidit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By incorporating these five financial attributes with company size, price-earning ratio and industrial stock price index into a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ttributes and QFII shareholdings is then investigated.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ofitability is the most relev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QFII shareholdings. The evidence also shows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profitability, operating management, accounts receivable turnover,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a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QFII shareholdings for all industries relat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plastic industry, liquidit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QFII shareholdings. There is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 in explanatory power of regression models used. This result might thus imply that industry factor plays a role in the usefulness of financial ratio analysis.
|
20 |
財務比率之一般應用及其預測功能之研究卓傳陣, Zhuo, Zhua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說明本研究之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並扼要說明論文各章節彙要。
第二章財務報表分析與財務比率:(一)財務報表分析之意義及功能:報表分析乃是
將所應用之分析工具資訊。其功能可就內部與外部分論之。(二)說明報表分析種類
與常見之分析工具(三)分析工具之一──財務比率之發展歷史之介紹(四)探討財
務比率分析之特性。
第三章財務比率之類型:就財務比率分析之目的,將其分為四類型:(一)安全性評
估之比率(二)衡量獲利能力之比率(三)測驗財務槓桿之比率(四)衡量經營成效
之比率。並各就其常見且具重要性之比率分別探討其意義。
第四章財務比率之應用:先就如何有效應用財務比率,探討分析的原則與可能的問題
,並就比率之實際應用,分管理階層、投資者、債權人等說明之。
第五章財務比率與預測功能:(一)說明財務比率曾應用於企業預測之種類並將重點
置於企業破產預測之功能上(二)探討破產企業其財比率可能具有之特性(三)相關
學者之實證研究介紹與討論。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