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臺灣農會信用部之研究蔡再本, Cai, Zai-B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之基層金融機構,可分為合作金融系統,農會金融系統及合會金融系統。截至
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底。台灣區計有專營及兼營信用合作社二一四家,大多分佈在市
鎮地區,尤以台北市及台灣省四個省轄市佔多數; 設有信用部之農會,計有二九七
單位,幾乎經營所有農村的信用業務; 至於合會儲蓄公司。除有台灣合會公司外,
尚有七個區合會儲蓄公司,係一種以儲蓄方式融資之平民金融機構。
本論文所擬研究之基層金融機構,以農會信用部為限。信用部為農會組織內之一個
單位,並不獨自構成立法人資格。因此,想瞭解信用部業務經營概況及其所生問題
。必須先明白農會與合作社合併的歷史背景,以及現行農會組織的內容與各股部間
的業務情形。
|
52 |
公路財政之研究蔡進財, Cai, Jin-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公路財政觀念的轉變,公路財源的籌措也就隨之而轉變。過去公路財源係透過
一般財政收入的功能為之籌集; 現代國家則除少部份公路財源。仍係來自傳統的一
般租稅收入外,大部份均透過商業原則的運用而向汽車使用者籌措。遂使公路的受
益者分為三類: ( 一 )汽車使用者,( 二 )毗鄰道路之土地所有權人,( 三 )一般
社會大眾。由此而成為問題者,其主要者: 三類受益者如何按照其各自受益的比例
,各自分攤公路成本?
尤其汽車,使用者既為公路受益最主者,且其利益可作個別分割計算,則又如何分
析其公路成本及利益,以為分攤公路經費及決定公路使用費率的基礎? 均為本來討
論的重點所在。
公路約三類受益者,固當本於受益原則以負擔公路的經費,但基於一般大眾所享受
公路利益者,不能作個別的分割,即毗鄰道路土地所有人之受益,欲作個別利益的
計算,亦甚困難,因此商業原則也僅能應用於向汽車使用者籌款的一途; 至土地所
有人的分派公路經費,多少含有武斷的色彩; 向社會大眾則惟以一般財政共同報償
原則,透過一般租稅而分擔公路經費,各國對公路受益者分擔公路經費大抵隨各國
汽車發展的情況不向,而各有其自求適應的辦法,不過分攤比例雖無法作精確計算
。但大致上,因先進國家汽車非常普遍,公路經費大部由汽車使用者負擔,而以汽
車使用者稅為公路收入的主幹,其他較落後國家,則其公路經費仍然大部仰賴政府
一般財政的撥款,汽車使用者負擔公路經費的此重,不如非汽車使用者之高,因此
這些國家的公路財政究應如何,始能從事企業化經營? 亦有略加敘述的必要寬籌公
路財源固為公路建設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在現有公路資源下,使公路建設達於最佳
,公路經費臻於最經濟利用,亦為解除公路擁擠的重要途徑,故本文亦對公路投資
的標準,公路財源的分撥,公路經費的流用及公路的經濟計量略加論述。
此外,由於我國公路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政府一般預算的撥款與借債,小部份依賴工
程受益費收入土; 公路養護資金則大部份來自汽車燃料使用費收入,小部份來自汽
車客運業專營費收入; 而汽車牌照稅並未指定為公路用途,因此公路是否可脫離財
政統收統支原則的束縛? 所謂「以事業養事業」行之於公路的可能性究竟如何? 本
文亦略作敘述。
最後,改善公路利用,亦為解除公路擁擠約有效途徑,應與拓建公路規模並行不悖
,以濟公路財政短絀的缺點。
|
53 |
價值增加稅之研究殷乃平, Yin, Nai-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價值增加稅就是企業的淨生產稅(Net product Tax) 即准許企業從營業收入中
,減除向其他廠商購買的財貨,以其餘數-即價值增加-作課稅的稅基。如由國民
所得增值觀念出發,價值增加可由營業收入減去進貨; 或是由產銷時投入生產因素
的總和求出。但是最簡便的方法,還是稅額把除法的就是允許企業在銷貨時應納稅
額中的扣除進貨時所負擔的稅課,這一方法可促使企業自動稽核其買入貨物時有無
逃稅的行為,因為進貨漏稅時,企業可資抵扣的稅額減少,逃漏都份便由企業本身
負擔。如此政府稅收不會遭受損失,民間自動建立勾稽制度,此為他稅所不及之處
。若由總體的國民生產物著眼,價值增加稅可演變成三種型態:
(1) 毛所得型態的價值增加稅(Gross Income Type Value-Added Tax) 課征範圍除
包括一般計算國民生產增值的薪資,租金、利息等投入的生產因素外,尚包括折舊
在內,與國民生產毛額相同,故稱之為毛所得型態的價值增加稅。
(2) 淨所得型態的價值增加稅(Net Income Type Value-Added Tax) 課征範圍為國
民生產的增值因素,如薪資、租金、利息等,不包括折舊在內,故稱之為淨所得型
態的價值增加稅。
(3) 消費型態的價值增加稅(Consumption Type Value-Added Tax)課征範圍為薪資
、利潤、租金、折舊等毛所得增值因素,再減去新增投資。此時的折舊費用,因投
資本身可以免除,而無減去之必要,故仍在課征之列。由總體觀點而論,國民生產
毛額減除投資,得出者即為國民總消費,故稱之為消費型態的價值增加稅。
|
54 |
個人所得稅稅率問題之研究何國華, He, Guo-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首將所得稅沿革及稅率類別,作簡括說明,其中較具重要性之比例稅率及累
進稅率問題,則於下章分別理論與實際研討。
第二章列舉具有代表性之財政學者-亞丹斯密與約翰穆勒的主張,說明所得稅應採
此例稅率之理論; 由此兩再發現比例稅率之採行,實具有其歷史背景之時代意義;
並無絕對固定典範可資連循,故仍然不宜作概括性之論斷。
第三章介紹個人所得稅應採累進稅率之理論,首先提出華格納之理論。以與前章相
互對照。次就傳統之累進稅理論-犧牲學說,作較詳細之說明與批評; 間亦略陳拙
見。再次則舉塞方格曼及霍布生對同一問題之持論,逐一分析以後,可以窺見傳統
之累進稅理論-犧牲學說以次之各種主張,似皆缺乏堅強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第
四章分別從工作儲蓄與投資各方探究個人所得稅採用累進稅率之經濟後果。嚴格言
之,累進所得稅其在經濟所生之影響,究屬有利與否? 專前既預計之可恃憑藉,事
後亦乏足資證明之資料,換言之,累進所得稅之經濟作用,依然無確定性(Uncerta
inty) 基於以上累進所得稅各種理論學說與經濟作用之無確定性,要皆難謂為贊成
或反對累進所得稅之堅強論據。於是乃轉而從政治社會觀點而一再探討,第五章即
對均平財富效果分為理論與事實之分析,從以可見操行累進所得稅,主要基於政治
理由-政策之運用,換言之,其與此例稅率,可同認為具歷史背景之時代意義,據
此,乃第六章再就採用累進稅率所應配合之各項條件,逐一論列,以為稅率設計指
明其方向。
第七章說明由英、美兩國個人所得稅率變動之趨勢,以為範例性之介紹,俾為今後
我國稅率更變之參考,由於美國為實施個人綜合所得稅成功之國家,英國更是分類
所得稅之鼻祖; 蓋以我國個人所得稅在演進過程中與此兩國,頗多關聯而少相似之
處,敘述較多,蓋非得己。
第八章根據以上各章所研討之理論,針對我國歷年所得稅稅率之設計,作一全盤檢
討,並對現行所得稅稅率條例中有關綜合所得稅部份,加以廣泛而深入之比較與探
究,藉以尋求改進之方向; 間亦略引學者專家意見與個人粗淺看法,作成建議,聊
供參考。第九章將以上各章探討結果,作一簡單總結。
|
55 |
由財政社會學探討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張嘉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政府面對財政赤字的問題主要有下列幾種策略。第一,開源、節流。在開源方面,希望藉由減稅來增加租稅收入、強調使用者付費與公營事業民營化。在節流方面,則包括精簡政府組織、推行節約預算、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等等。這項策略希望藉由增加收入以及減少支出的方式來達到財政平衡。第二,理性的預算制度。包括推行歲出額度制、落實零基預算、推動中程預算制度、量入為出原則的運用、建立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積極推動企業化預算制度等等。這項策略希望以經濟理性的想法來調整與修正預算制度,希望達到資源效率配置的目標。第三,限制公債的舉借與上限。相關的規定包括對公債發行的用途做限制、對未償還公債的總量做限制、對年度公債發行數量做限制以及對於債務的管理。這項策略希望以圍堵的方式來約束財政赤字的成長。雖然政府以這些策略來因應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但政府的財政赤字仍然無法有效的掌握,且不斷的擴張。
本文的貢獻之一,在於指出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典範並不適合用來分析我國目前的財政赤字問題。而財政社會學的研究典範,因其能夠考量社會結構變遷對於國家財政赤字的影響,因此對於民主化下之後工業社會的台灣現況而言,將較適合用來分析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對於財政赤字問題的研究只著重在歲出與歲入對於財政赤字的影響,以歲出與歲入的差距來說明財政赤字的成因,並以開源、節流來因應財政赤字的問題。這種研究典範適合的經濟社會環境乃是一種可以由主政者所掌握控制的社會。
公共選擇理論對於財政赤字問題的研究,則重在法令規章對於歲出與歲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財政赤字的形成。其考量到民主政治的預算決策過程中,財政赤字是如何形成的。這種研究典範雖然對於民主社會中的財政與預算制度有所探討,知道財政赤字的原因,但卻因為忽略社會結構因素對於法令規章(政府功能)的影響,以至於無法知道何以會如此。
而財政社會學在考量民主化下的後工業社會中,社會結構對於法令規章(政府功能)的影響,進而對於歲出與歲入的影響,最後產生財政赤字的症狀。這樣的研究典範可以知道財政赤字何以會產生,並且較適合用來分析在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國家的財政赤字問題。因為,對財政赤字所呈現的收支餘絀而言,其只是眾多法規條文的數字呈現,而眾多法規條文所代表的則是政府功能的發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功能則受到現有社會結構的影響。若想要知道財政赤字背後所潛藏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則須要先了解社會生活基本型態的轉變與社會結構轉變的影響。
而由於我國於民國77、78年之後已經逐漸邁入後工業社會,在社會生活基本型態的轉變與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上,最重要的乃是,台灣社會日漸增加的由專業菁英(主要是公司經理與政府官僚)所組織與控制。也因此本文的另一個貢獻在於,強調財政資源的競奪乃是在專業階層之間以及專業階層與非專業階層之間的經濟利益衝突。而有別於以往關於我國財政赤字的文獻中,所強調的生產要素之間或者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對於財政資源的競爭。
最後,也是本文的主要貢獻,則是基於財政社會學的觀點,建構一個我國財政赤字問題的分析架構,以台灣的實際狀況作探討,並據以提供政策建議。首先,討論經濟基礎的改變所導致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主要敘述的是十項互相關聯的後工業社會趨勢。其次,則說明後工業社會下台灣所存在的經濟利益衝突,乃是公、私部門專業菁英聯合剝削社會大眾的經濟利益衝突,這種結構性腐敗的問題,其實正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遺產、社會結構與政治制度。再來則是,分別就「經濟資源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租稅負擔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政府支出的經濟利益衝突」以及「公司利潤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等四個面向,說明公部門專業菁英如何聯合私部門專業菁英來剝削社會大眾。最後,則說明國家財政赤字背後所顯現整個國家之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其癥結乃是專業菁英與社會大眾彼此之間「經濟力」的分配不平均所導致。
因此,我國財政赤字的成因,乃是由於我國對於社會結構變遷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衝突中,缺乏一套公平的分配私有財產權,與公平的自由競爭的規範制度,使得專業菁英在與社會大眾的經濟利益衝突中,將利益私有化、成本社會化,而最終顯現在財政赤字上。
|
56 |
我國大學財政教育發展趨勢之研究黃美祝, mei-jei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灣政經環境的蓬勃發展,政府職權及財政問題日益擴大,使得社會對財政理論之研究與財政專業人才之需求甚為殷切,而大學財政教育乃培養國家專業財政人才之搖籃,由此可見大學財政教育之成效實為現代國家財政能否有效運作之關鍵因素。有鑑於此,本研究透過對與大學財政教育密切相關之學術界、實務界、畢業校友、學生等各界人士進行問卷分析,整合各界對目前大學財政教育之看法與期望,以達到探究我國目前大學財政教育之師資、學生、課程、教學等現況,並了解我國大學財政教育與實務工作配合之情形。此外本研究亦利用內容分析法對過去國內財政所碩士畢業論文之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加以分析,藉以探討我國大學財政教育之發展與趨勢。而依據本研究之問卷結果發現,目前大學財政教育不論於師資、設備等方面都甚為不足,且財政理論與實務似乎亦無法密切配合;而在論文之發展趨勢方面,過去財政所學生之碩士論文似乎較偏重於財政收入面之探討,對於亦甚重要之公共支出面則著墨甚少,在目前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不易而急需能有效控制公共支出之專門人才下,此種不均情形似乎值得吾人加以注意。而綜合本研究結果可知目前我國大學財政教育的確有必要加以重新檢討與改進,應結合學術界、實務界共同力量,以改善目前大學財政教育之品質,並提升財政之專業水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對象………………………………………1-5
第五節 研究限制………………………………………………1-5
第六節 本文架構………………………………………………1-6
第二章 我國大學財政教育現況之探討
第一節 財政教育的本質………………………………………2-1
第二節 大學財政教育之發展沿革與教育目標………………2-4
第三節 大學財政教育師生概況………………………………2-6
第四節 大學財政教育課程概況………………………………2-10
第五節 大學財政教育教學現況………………………………2-23
第三章 問卷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問卷編製情形…………………………………………3-1
第二節 調查實施情形…………………………………………3-4
第三節 資料分析處理…………………………………………3-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一)-對財政教育現狀之評估
第一節 當前我國財政狀況與財政教育情形…………………4-1
第二節 當前大學財政教育之課程結構………………………4-15
第三節 當前財政教育與實務工作配合之情形………………4-24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二)-碩士論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前言……………………………………………………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1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四節 研究限制………………………………………………5-20
第五節 綜合結果與探討………………………………………5-21
第六章 結果與討論(三)-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財政教育定位…………………………………………6-1
第二節 調查之綜合結論………………………………………6-2
第三節 綜合建議………………………………………………6-8
第七章 結語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結語……………………………………………………7-1
第二節 未來財政教育發展策略………………………………7-2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7-2
參考文獻……………………………………………………………參1
附錄一:大學財政教育發展與趨勢之問卷………………………附1-1
附錄二:問卷結果分析表…………………………………………附2-1
附錄三:JEL之經濟研究分類表…………………………………附3-1
|
57 |
多層級政府財政外部性與最適租稅政策劉旭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地方財政自主」是現代國家發展的潮流。根據這樣的主張,地方政府可依照轄區內居民的偏好與地區特色制定出適宜之租稅政策、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可是,「地方財政自主」的概念卻會引發中央地方稅基重疊與租稅競爭等問題,促使地方政府錯估課稅的邊際公共資金成本,最後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稅率與支出規模均未達最適水準。
揆諸歐美各國過去施行的經驗,我們發現賦予地方課稅權力可能會引發一些不效率的情況,就租稅面來看,大略可分為水平面的租稅競爭與垂直面的稅基重疊兩大問題。而Hoyt(2001)一文主要探討中央地方稅基重疊所產生的問題,他舉一多重稅基、兩級政府的經濟體系為例,說明稅基重疊程度的差異對政府財政決策所造成之扭曲。
本文以Hoyt(2001)文章為基礎,並考量租稅競爭與支出外部性等因素,讓整個模型更為貼近現實世界,使得最後之結論更具說服力。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中央地方稅基完全重疊時,政策制定者均會依照最適課稅法則來決定稅率,而中央地方資源配置的相對情形則會呈現不確定的狀態。至於當地方稅基受限時,Hoyt(2001)認為支出面失衡即反應稅收面亦遭受扭曲的說法也不再成立。最後,我們則是探討中央應如何設計補助制度才能消除地方課稅所產生之財政外部性。
|
58 |
英國地方財政收入面之研究趙昌恕, ZHAO, CHANG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4月以前,英國地方財政的三大財源為補助金、非住家財產稅、住家財產稅
。但實施多年以來,卻逐漸產生下列的缺失:
(1) 中央政府補助金計算過於複雜;且無法彰顯出地方勞務實質成本。
(2) 非住家財產稅是由非住家部門(企業、公共團體等)負擔,但與非住家部門所
受之利益,顯然並不相稱。
(3) 住家財產稅僅由少數選民負擔;亦即投票者中,只有極少數人有繳納住家財產
稅。
為了改善這種地方財政自我負責性(local account-ability) 欠佳的情形,英
國政府在1986年提出了地方財政改革方案,並在1990年4月起正式實施。其改
革之主要內容為:
(1) 補助金按照各地實質需求給予定額補償。
(2) 以全國性單一稅率的非住家財產稅取代先前各地不同稅率的非住家財產稅。且
因而收得之稅款,中央再按各地區成年人口比例分配給地方。
(3) 各地方當局對居住於地區內之所有成年人課徵定額的社區捐,以代替住家財產
稅。
雖然一般大眾注意的焦點多集中於社區捐的實施;但其他主要的地方財源:非
住家財產稅、補助金型態上之改變,也不可謂不大。故本文除就英國地方財政
收入面的制度加以介紹外,另一研究的重點則在於改革之緣由與現制之探討。
此外,英國政府觀點認為,在社區捐、單一稅率之非住家財產稅、定額補助金三者
的安排下,地方財政自我負責性應能加強。不過關於此種論點,卻出現支持與反對
的聲音。由於這次改革主要的目的在於提高地方財政的自我負責性,故本文試圖於
爭論中找出一個結論,以確定現行制度可增進地方財政的自我負責性,達到受益者
付費的預期目標。
|
59 |
每股盈餘計算問題之研究吳典昭, Wu, Dian-Z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損益表之重要揭露事項--每股盈餘,面臨之種種問題。尤以企業
資本結構涵蓋淡化性證券時,如何計算及報導每股盈餘,更是學者間爭論之焦點。本
文乃試圖建立其計算準繩,俾供企業使用。
本文乙冊凡五章,約四萬言,第一章旨在闡明每股盈餘之意義、用途、應用上之限制
,以及本文之研究範圍。第二卓旨在採討淡化性證券--對每股盈餘有淡化效果之證
券。第三章旨在採討爭論頗多之準普通概念及次級地位之取決問題。第四章旨在評估
各科計算方法,進而建音計算準繩,共就我國現況提出檢討與建議。第五章結論。
|
60 |
台北市財政收支之研究張雁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前言
台北市財政仍具有地方財政之特性,地方財政問題之癓結仍在其財源除須具備安全性外,亦須保持適度之彈性,以及支出須切合實用性。
台北市財政收支之困難發生,主要為其財政收之成長無法支應其財政支出的膨脹,而其財政支出膨脹的原因,九年國教實施引起教育經費增加外,主要由於都市建設及人口增加等,形成對市財政的壓力。我們針對台北市財政收支之困難,而提出短期治標、長期治本之法。
貳、台北市財政收支之概況
(一)收入之概況
台北市財政收入每年均有增加,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十六點二八。稅課收入為市府最主要的收入,每年皆佔總心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而稅課收入中,又以地方稅所佔的比例為大,佔了整個稅課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為第二項主要收入,但其佔市總收入的比例僅有百分之三點四四,其來源為台北市銀行之盈餘;其他如規費收入、財產收回及售價收入、罰款及賠償收入等均佔比例甚小。另外中央政府的補助佔市財政收入的比重亦不如以往。
(二)支出之概況
基於經濟因素、條件因素,公共支出不斷的成長,六年來增加了二點一倍,較收入的增長為大。支出中最主要的部份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平均佔支出的比例為百分之三十一點七,與教育科學文化支出接近的另一主要支出為經濟建設及交通支出,佔市出的比例亦達百分之三十一點三,另外一項成長最快的項目為社會福利支出,成長率達三倍多,佔市財政支出之比例亦增為百分之十二點六一。
參、台北市財政檢討
由於市財政收入的增加未能因應財政支出的膨脹,故市財政亦相當困難,檢討其原因,有下列數端:
(一)稅課收入缺乏彈性,無法因應經濟繁榮作同比例的增加;市稅課收入以地方稅為主,地方稅之重心乃在財產稅,此種稅收固定,缺乏彈性,不能支應市財政的急速膨脹。
(二)未能積極整頓各種稅課外的收入;規費收入及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一直未能上軌道,擬加強徵收,妥為運用。
(三)重大工程的舉辦,益增市財政之困難;配合經濟成長及都市建設而興建之重大公共工程設施,所需經費龐大,加重市財政負擔。
(四)設法減輕教育經費負擔;設法開源,增加收入,緩和市財政支出之困難。
(五)財政收支劃分法之不切實際;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未能配合目前經濟結構、稅源分佈及政府政策的改變而修正。
(六)協助支出與補助支出之矛盾;中央政府及台北市政府互相撥補,增加財務行政作業程序。
(七)資本支出預算執行太緩,蒙受通貨膨脹的損失;多項資本支出未達進度,次年復需辦理追加預算以應材料之上漲,殊不合算。
(八)人口增加的壓力;由於人口的增加,無論是衛生、保健、福利、教育與交通等支出皆需增加。
肆、台北市財政改建之建議
甲、短期治標之措施
(一)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
子、租稅收入方面的劃分
劃分的原則乃依塞氏(Soligman)及杜氏(John, F, Due)之效率、適合、經濟影響三原則提出我們的辦法:(1)減少共分稅,以免劃撥錯綜復雜,(2)提高工商稅之比重,以增加市稅收彈性,(3)配合政府職務上之需要,並儘可能不使中央稅收減少,有關調整的項目有:
1.所得稅:台北市自中央政府之分成提高為百分之十五,以提高其稅收彈性。
2.遺產稅及贈與稅:擬將台北自市中央之分成取銷,以簡化稅制,並彌補中央之損失。
3.印花稅:改進辦法同遺產稅。
4.田賦:使成為台北市之獨立稅。
5.使用牌照稅:改成台北市之獨立稅。
6.營業稅、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不予變動;使中央之稅收不致減少。
7.加值稅採行以後,為求北市稅收不減少,擬建議為中央分得七成,北市分得三成。
丑、支出方面的劃分
參照目前台北市財政情況,配合巴氏(Bastble)之財政支出劃分三原則及國父之均衡思想提出下列的改進:
1.明確劃分經建及交通支出。
2.建議中央政府統籌辦理社會福利。
3.保警支出仍由北市自行負責。
4.中央加強市教育補助。
(二)減輕教育經費的負擔
子、開源方面
1.請中央政府補助。
2.鼓勵私人興學。
3.推行建教合作。
4.擴大班級人數,降低學生單位成本。
丑、節流方面
1.區分學校經費為建設費與用人費,劃歸各級政府負擔。
2.追求教育規範經濟與教育電器化。
3.適當調整學區,充分使用既有的教學設備及師資。
(三)提高規費的徵收
現行規費之徵收績效不彰的原因有:(1)現行規費徵收標準不切實際,(2)
徵收的規費未按統支的原則解庫,(3)規費有應徵而未徵造成有支無收的現象。
擬提出的改進意見有:(1)提高徵收標準,(2)全面開徵已享有政府特殊服務而未開徵者,(3)嚴格維護統收統支的原則,(4)制定規費條例。
(四)改良工程受益費之徵收
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一直未臻理想,擬建議:(1)慎重選擇應徵收工程受益費的工程,(2)採取財產稅附徵方式,(3)有關單位如財政局、建設局、稅捐處應加強聯繫,(4)確定受益區標準,(5)加強處置無故滯納者。
(五)發行地方建設公債
發行地方公債以支應都市建設,但須注意下列各項,以健全體制:
1.以不動產或工程受益費為還本付息的主要財源,並提撥償債基金及以公庫為擔保。
2.地方公債宜限於建設公債。
3.採自由認購原則。
4.比照中央公債給予優惠。
5.期限以五-十年為原則,利率不得低於銀行長期存款利率。
(六)鼓勵私人投資公共工程
鼓勵私人從事具有收益性質之公共設施,但其投資報酬率不宜過高,必要時得由市府收回管理。
(七)簡化補助金及協助支出的劃撥
於年度之初,從預算中就差額部份,一次劃撥,以簡化作業。
(八)嚴格督促各單位確實執行各項預算
對年度資本支出預算執行不夠徹底者嚴加督促,以維護預算的完整性。
(九)加速處分非公用財產
儘速擬定授權、信託、彈性價格、搬遷補貼等方法,將無保留或使用必要者,積極處分出售,以增加財產收入,並可擴增財源。
(十)其他短期治標之措施
其他如整頓稅收清理欠稅、改善公產管理、加強公營事業經營、革新財務行政防止浮濫以及精簡人事經費等,對充裕地方收入亦大有助益。
乙、長期治本之途徑
(一)保持適度的人口增加
基於人口增加將引起財政支出的增加,而且財政支出擴大的程度要大於人口的增加,故應減緩人口的增加,以每一家庭生兩個子女為準,減輕財政支出的壓力。保持適度人口增加的辦法,應分別採用教育方式及財政政策,以期收到預計的效果。
(二)加強賦稅稽征,改進稅務行政與稅務風氣
稅課收入乃市財政收入中最大的一筆,應加強賦稅稽征、革新稅務風氣及加強稅務人員之教育訓練,以配合稅制改革與稅法修訂,來全面革新稅務。
(三)確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
建立全面統收統支的財政制度,以便統籌運用財政收入,發揮支出的實效,並減少資金的浪費。
(四)實施集中支付制度,以利財務調度
儘早實施市庫集中支付制度,以減少資金呆存和現金支付,並協助預算執行及加強財務管理。
伍、結論
分析研討結果,台北市財政收支問題之解決之道,應循開源、節流、法制修訂、財務與稅務行政之方向,齊頭並進,方始有效。
|
Page generated in 0.03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