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7
  • 6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市財政收支之研究

張雁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前言 台北市財政仍具有地方財政之特性,地方財政問題之癓結仍在其財源除須具備安全性外,亦須保持適度之彈性,以及支出須切合實用性。 台北市財政收支之困難發生,主要為其財政收之成長無法支應其財政支出的膨脹,而其財政支出膨脹的原因,九年國教實施引起教育經費增加外,主要由於都市建設及人口增加等,形成對市財政的壓力。我們針對台北市財政收支之困難,而提出短期治標、長期治本之法。 貳、台北市財政收支之概況 (一)收入之概況 台北市財政收入每年均有增加,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十六點二八。稅課收入為市府最主要的收入,每年皆佔總心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而稅課收入中,又以地方稅所佔的比例為大,佔了整個稅課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為第二項主要收入,但其佔市總收入的比例僅有百分之三點四四,其來源為台北市銀行之盈餘;其他如規費收入、財產收回及售價收入、罰款及賠償收入等均佔比例甚小。另外中央政府的補助佔市財政收入的比重亦不如以往。 (二)支出之概況 基於經濟因素、條件因素,公共支出不斷的成長,六年來增加了二點一倍,較收入的增長為大。支出中最主要的部份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平均佔支出的比例為百分之三十一點七,與教育科學文化支出接近的另一主要支出為經濟建設及交通支出,佔市出的比例亦達百分之三十一點三,另外一項成長最快的項目為社會福利支出,成長率達三倍多,佔市財政支出之比例亦增為百分之十二點六一。 參、台北市財政檢討 由於市財政收入的增加未能因應財政支出的膨脹,故市財政亦相當困難,檢討其原因,有下列數端: (一)稅課收入缺乏彈性,無法因應經濟繁榮作同比例的增加;市稅課收入以地方稅為主,地方稅之重心乃在財產稅,此種稅收固定,缺乏彈性,不能支應市財政的急速膨脹。 (二)未能積極整頓各種稅課外的收入;規費收入及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一直未能上軌道,擬加強徵收,妥為運用。 (三)重大工程的舉辦,益增市財政之困難;配合經濟成長及都市建設而興建之重大公共工程設施,所需經費龐大,加重市財政負擔。 (四)設法減輕教育經費負擔;設法開源,增加收入,緩和市財政支出之困難。 (五)財政收支劃分法之不切實際;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未能配合目前經濟結構、稅源分佈及政府政策的改變而修正。 (六)協助支出與補助支出之矛盾;中央政府及台北市政府互相撥補,增加財務行政作業程序。 (七)資本支出預算執行太緩,蒙受通貨膨脹的損失;多項資本支出未達進度,次年復需辦理追加預算以應材料之上漲,殊不合算。 (八)人口增加的壓力;由於人口的增加,無論是衛生、保健、福利、教育與交通等支出皆需增加。 肆、台北市財政改建之建議 甲、短期治標之措施 (一)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 子、租稅收入方面的劃分 劃分的原則乃依塞氏(Soligman)及杜氏(John, F, Due)之效率、適合、經濟影響三原則提出我們的辦法:(1)減少共分稅,以免劃撥錯綜復雜,(2)提高工商稅之比重,以增加市稅收彈性,(3)配合政府職務上之需要,並儘可能不使中央稅收減少,有關調整的項目有: 1.所得稅:台北市自中央政府之分成提高為百分之十五,以提高其稅收彈性。 2.遺產稅及贈與稅:擬將台北自市中央之分成取銷,以簡化稅制,並彌補中央之損失。 3.印花稅:改進辦法同遺產稅。 4.田賦:使成為台北市之獨立稅。 5.使用牌照稅:改成台北市之獨立稅。 6.營業稅、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不予變動;使中央之稅收不致減少。 7.加值稅採行以後,為求北市稅收不減少,擬建議為中央分得七成,北市分得三成。 丑、支出方面的劃分 參照目前台北市財政情況,配合巴氏(Bastble)之財政支出劃分三原則及國父之均衡思想提出下列的改進: 1.明確劃分經建及交通支出。 2.建議中央政府統籌辦理社會福利。 3.保警支出仍由北市自行負責。 4.中央加強市教育補助。 (二)減輕教育經費的負擔 子、開源方面 1.請中央政府補助。 2.鼓勵私人興學。 3.推行建教合作。 4.擴大班級人數,降低學生單位成本。 丑、節流方面 1.區分學校經費為建設費與用人費,劃歸各級政府負擔。 2.追求教育規範經濟與教育電器化。 3.適當調整學區,充分使用既有的教學設備及師資。 (三)提高規費的徵收 現行規費之徵收績效不彰的原因有:(1)現行規費徵收標準不切實際,(2) 徵收的規費未按統支的原則解庫,(3)規費有應徵而未徵造成有支無收的現象。 擬提出的改進意見有:(1)提高徵收標準,(2)全面開徵已享有政府特殊服務而未開徵者,(3)嚴格維護統收統支的原則,(4)制定規費條例。 (四)改良工程受益費之徵收 工程受益費之徵收一直未臻理想,擬建議:(1)慎重選擇應徵收工程受益費的工程,(2)採取財產稅附徵方式,(3)有關單位如財政局、建設局、稅捐處應加強聯繫,(4)確定受益區標準,(5)加強處置無故滯納者。 (五)發行地方建設公債 發行地方公債以支應都市建設,但須注意下列各項,以健全體制: 1.以不動產或工程受益費為還本付息的主要財源,並提撥償債基金及以公庫為擔保。 2.地方公債宜限於建設公債。 3.採自由認購原則。 4.比照中央公債給予優惠。 5.期限以五-十年為原則,利率不得低於銀行長期存款利率。 (六)鼓勵私人投資公共工程 鼓勵私人從事具有收益性質之公共設施,但其投資報酬率不宜過高,必要時得由市府收回管理。 (七)簡化補助金及協助支出的劃撥 於年度之初,從預算中就差額部份,一次劃撥,以簡化作業。 (八)嚴格督促各單位確實執行各項預算 對年度資本支出預算執行不夠徹底者嚴加督促,以維護預算的完整性。 (九)加速處分非公用財產 儘速擬定授權、信託、彈性價格、搬遷補貼等方法,將無保留或使用必要者,積極處分出售,以增加財產收入,並可擴增財源。 (十)其他短期治標之措施 其他如整頓稅收清理欠稅、改善公產管理、加強公營事業經營、革新財務行政防止浮濫以及精簡人事經費等,對充裕地方收入亦大有助益。 乙、長期治本之途徑 (一)保持適度的人口增加 基於人口增加將引起財政支出的增加,而且財政支出擴大的程度要大於人口的增加,故應減緩人口的增加,以每一家庭生兩個子女為準,減輕財政支出的壓力。保持適度人口增加的辦法,應分別採用教育方式及財政政策,以期收到預計的效果。 (二)加強賦稅稽征,改進稅務行政與稅務風氣 稅課收入乃市財政收入中最大的一筆,應加強賦稅稽征、革新稅務風氣及加強稅務人員之教育訓練,以配合稅制改革與稅法修訂,來全面革新稅務。 (三)確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 建立全面統收統支的財政制度,以便統籌運用財政收入,發揮支出的實效,並減少資金的浪費。 (四)實施集中支付制度,以利財務調度 儘早實施市庫集中支付制度,以減少資金呆存和現金支付,並協助預算執行及加強財務管理。 伍、結論 分析研討結果,台北市財政收支問題之解決之道,應循開源、節流、法制修訂、財務與稅務行政之方向,齊頭並進,方始有效。
2

財政收支結構的自動穩定功能之研究

汪義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三○年代以來,財經政策及計量經濟理論長足之發展,各種經濟活動之統計資料亦日益完善,致使政府當局掌握較多且較有效之經濟穩定手段。然一般權宜性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存在預測不準確,時間落後及政治阻力等難於避免之缺陷,而財政收支結構中蘊涵相當之自動穩定作用(automatic stabilization)適能免於此等缺陷;故為學者所重視,並思有以強化之。 本文就有關財政自動穩定政策之意義及其產生作用之源由略加說明後,針對早期著作偏重財政自動穩定功能之靜態需要面模型局部分析的缺失;分析就整體靜態與動態模型,對財政自動穩定功能作理論上分析,發現早期靜態分析均高估財政之自動穩定功能,且此種穩定因子在動態模型分析中雖因採有模型不同而產生相當歧異,然一般均能有助於經濟安全,尤以考慮累進性稅率時為然。因早期論著僅就需要面經濟模型來分析所得水準穩定作用,而無法對價格之穩定作用有所說明,故本文藉較完整模型分析,試加以探究。此外,對於測度財政收支結構中自動穩定因子之穩定作用的方法,亦略加以評介。最後,利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建立之「台灣短期預測模型」對於我國財政收支結構中之自動穩定功能,略加估計,並試探究我國財政穩定作用有限之緣由,以為今後改革租稅制度時之參考。
3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之模擬分析

鄭閔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緣起 一、研究目的 近兩年來,直轄市長及縣市長為了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比率,針峰相對,互不相讓。造成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的爭議,主要原因是財政部保證北高兩直轄市原有稅課收入不會因為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而減少,造成其他縣市政府的自主財源增加有限,以致於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無法達到水平調整的功能,對於化解各地方政府財政水平不均的效果有限。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針對北高兩直轄市及台灣省二十一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進行模擬分析,以便研擬一套各地方政府都可適用的統一化及標準化的統籌分配公式,並探討新的分配辦法對地方財政自主的影響程度,觀察其是否真能有助於改善財政上的水平不均,平衡各地方政府的財政差距,達成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最初設置的目的-「求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回顧國內外有關補助款及統籌分配稅款之研究文獻,其次說明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現行規定及分配辦法,再來為了對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建構一套統一化標準化的分配公式,將利用各級地方的財政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其實施步驟如下:(一)從擴充財源規模談起,以現行的國稅項目為主,探討合適的財源,並模擬分析之;(二)依據財政需要、財政能力、財政努力及營業額等因子,考量各種分配指標及權數後,研擬一套具統一性、標準性、透明性及穩定性的分配公式;(三)模擬分配情況並檢視其效果;(四)將擬議中的新制度與現行制度做一比較。 貳、結論 一、在財劃法修正前,我國各地方政府即已存在著相當嚴重的財政水平不均,在財劃法修正後,各縣市自治地位雖隨著精省的確立而獲得提昇,但其財政地位並沒有獲得相同程度的提昇。 二、隨著財源規模的擴增,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比例會跟著提高,但如果以現行的分配比例進行分配,各地方政府間的財政水平不均會持續加大,由此可看出,現行的分配比例極為不公平,須從改革現行分配公式著手。 三、從不同的分配指標及分配權數研擬四組不同的分配公式,並結合三種財源方案,可得知改制後的各種分配公式都能進一步縮小直轄市與各縣市間的財政水平不均。 四、將擬議中的新制度與現行制度做一比較可看出,以方案三下的公式二最為可行。其中北高兩直轄市所分配的統籌款,是與現行制度差距最小的,應可為北高兩直轄市所接受,使擬議中的新制度得以順利推動。
4

財政收支與家戶特性之歸宿研究

李蕙蘭, LIN, HUI-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估計財政收支歸宿時,多以所得級距為估計單位,使用一級距內的家戶單位承受 相同比例的租稅及公共支出的利益。但即使在同一級距內的家戶單位,其經濟特性可 能有相當大的差異,故本文藉助現代電腦處理資料的便利,使用行政院主計處七十五 年度家庭調查報告資料,以家戶單位的個體資料為估計基礎,使每一項的稅收或支出 的分配程序能應用在每一個家戶單位,如此作一方面可改進估計值的精確性,另一方 面使得財政收支的分配效果除按所得大小來分析外,亦可按其它的家戶特性來分析, 例如戶內人口多少或許和租稅的支付和收到支出利益的大小有直接相關。 一國財政收支分配效果是否顯著,雖然一直是學者們熱心研究的主題,但因政府收入 和支出的項目極甚繁多、複雜,且在估計過程中,需作許多不符事實的假設,故最後 的估計結果往往是一再妥協後而產生的結果,至今尚無人認為其結果能代表最後事實 的真象。但在繼續不斷的研究過程中,經由理論的逐漸發展與估計技術的改進,卻能 使結果逐漸的接近事實真象。本文研究的目的亦在此,雖然在假設和估計的方法上尚 有許多缺陷存在,但使用個體資料為估計基礎,的確能使結果的精確性又進了一步。
5

我國賦稅收入預測之研究

凌志嫄, LING, ZHI-YUANP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分析我國賦稅收入結構,並利用多元迴歸分析建立賦稅收入預測模式,用以 預測我國未來稅收動向,期能作為政府施政方針之參考。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架構。 第二章:研究方法論及文廚探討,共分二節,就預測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作一概括說明 ,並探討我國過去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我國賦稅收人結構分析,共分二節,首先說明賦稅收人分類標準,再就我國 賦稅收人結構依1.財政收支劃分法就國稅、省稅、縣市稅收入號比重分析2.就各 項稅課收入比重分析3.按所得稅、財產稅、消費稅三大八類標準之比重分析。 第四章:我國賦稅收入預測,共分四節,分別為 1.模型(模式認定) 2.模型之說明(參數之推定) 3.模型檢對(檢定) 4.我國來年賦稅收入之預測。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6

台灣地區財政收支所得分配效果之研析

賴永吉, Lai, Yong-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闡述本文研究動機及所用資料來源。第二章計分七節,除建立本文研究模型 外,並列舉本文研究步驟與方法;同時也分別說明模型中若干變數與概念的意義, 俾對研究結果能作正確的分析與評估。第三章則分為五節,重點在探討租稅歸宿的 理論及各學者間對各種租稅轉嫁與歸宿的見解,參考有關文獻,同時勘酌吾國的情 況,建立本文將各種租稅分離與各所得階層家庭時之假設及分攤基礎。第四章則為 公共支出歸宿的討論,目的在財政收入面外,也能對財政支出面加以考慮,期能得 到完整的「預算歸宿」(Eudget Incidence)概念,這一章共分為六節。第五章則為 就前章所作假設而對吾國情況實際計算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這也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第六章結論,是總結本研究之結果及心得。並試圖提出若干建議事項。
7

補助金制度與城鄉及區域發展關聯性之探討 /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urban-rural as well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李妮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政府主要財政收入,有地方稅課收入與來自於上級政府之補助金收入。而近年來,適逢景氣不佳、經濟衰退等原因,致使地方政府稅課收入日益減少,已無法支應地方政府日益膨脹的公共支出。此時,源於上級政府之補助金收入,即成為各地方政府不可或缺之首要財源。以民國89-98年為例,多數地方政府皆高度仰賴上級政府補助金,部分縣市的補助金收入占歲入結構比重甚至已逾50%。 促進城鄉及區域均衡發展,是政府長期以來的重要施政目標之一。補助金制度於立法之初,亦被賦予「平衡地方財政差異」、「縮小城鄉差距及區域發展」等目標。尤當地方財政困難情況加劇之時,補助金收入對於地方政府便愈顯重要,亦凸顯補助金收入扮演著影響地方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角色。緣此,補助金制度與城鄉及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便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首先透過民國79年至98年的政府統計資料,分析地方財政現況及補助金制度與地方財政自主之關聯性。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因財政收支劃分法之稅制設計,高度仰賴上級政府補助金致地方財政自主能力十分低落。復再以全台23個縣市為樣本,將城鄉發展與區域發展之空間範圍分析,分為七個生活圈與四大區域進行探討。並透過因子分析法萃取「都市化因子」、「產業經濟因子」及「設施因子」作為城鄉及區域發展之代表性因子,藉此深入探討台灣地區城鄉及區域發展之現況。研究發現,台灣地區之城鄉及區域發展存有一定程度之差異。 最後,本研究透過關聯分析,探討城鄉及區域發展與補助金收入之關聯性。研究結果發現,補助金收入與都市化因子呈現中度正相關、與產業經濟因子呈現高度正相關,並與設施因子呈現低度相關性。顯示上級政府撥付予地方之補助金收入,對於台灣地區城鄉及區域發展之效益呈現在產業經濟因子與都市化因子兩方面,此亦與台灣地區長期以來,因上級政府偏重於經濟發展與致力於對都市地區之建設發展,所造成城鄉及區域發展失衡的現象是相呼應的。而未來政府相關權責單位於興革促進城鄉及區域發展相關政策時,應同時考量補助金制度之運用與分配,以使補助金得以發揮其應有之功能。
8

台灣地區五大都市財政之研究

吳當傑, Wu, Dang-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政為庶政之母,都市財政困難將使一切建設停頓,一九七五年美國紐約市發生財政 危機以來,對世界各國大都市產生極深遠的影響;我國台灣地區五大都市(台北市, 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都市化程度極高,都市財政亦隱藏著無比的壓力 ,本文即在探討該五大都市財政收支結構之現況與檢討其缺失,並分析其自身財源籌 款努力程度,圖藉此以支應支出日益膨脹的壓力。結果顯示基隆市財政不健全外,各 都市籌款努力均不足,今後解決財政之道,唯有求諸自身財源。 首章為緒論;第二章為都市化與都市財政問題;第三章為都市公共財之內容與供需理 論;第四、五章為五大都市財政收支結構之分析檢討;第六章為五大都市籌款努力之 分析;第七章為結語與建議。
9

我國審計制度現況之檢討與改革研議

張福淙, Zhang, Fu-C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審計制度建制迄今已有五十餘年,歷經軍政、訓政害憲政三時期,其間不惟 民主政治的推行已有相當進展,即審計思潮亦有重大變遷,而現行審計制度無論在觀 念上或建構上卻大多仍因襲固有,殊少革新。加以國人對政府審計的功能普遍缺乏認 識與瞭解,未能予以應有的重視,因此現行審計制度是否適合現代民主國家之需要, 令人不能無疑?著者從事政府審計工作多年,根據個人親身體驗及觀察,印證學術理 論,以檢討審計制度之現況,並提出改革研議,期能恢宏審計功能,而有助於匡正政 府財政收支,提高政府施政效能,健全民主政治體制,及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全文共 分七章二十五節,約六萬餘字。第一章 現代政府審計理論之探討。第二章 我國審 計制度之沿革。第三章 審計機關的職掌與業務。第四章 審計機關的隸屬與組織。 第五章 審計人員的進用與保障。第六章 審計專題研究。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

台灣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對財政努力影響之研究 / A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Regulations for Centrally-Allotted Tax revenues on Regional Efforts in Taiwan

隆易君, Lung,Y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地方財政困難已成眾所關注焦點,當前地方財政困難原因,主要在於實質收入無法配合支出成長,致財政收支差短擴增;且難以稅課收入劃分調整全面解決地方財政問題;在整體財政收入不足,中央財政同屬困難,對地方財政支援受限狀況下,要解決財政困難問題,鼓勵地方財政努力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目前有關財政努力的文獻,大多著重於財政努力指標之估測及衡量,而有關分配稅款的文獻則大多著重於分配比例、公式之設計,至於分配稅款對財政努力的影響,目前尚無實證研究論述。本研究以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21縣市為研究對象,追蹤資料年度為2001年至2005年;搭配最小平方估計式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的估計,探討分配稅款現制對地方「財政努力」的影響。實證結果,分配稅款、財政能力及補助協助收入與財政努力呈顯著負向影響,自有財源則與財政努力呈顯著正向影響;在區域之虛擬變數方面,北區、中區及南區相較於東區而言,與財政努力呈顯著正向影響,至時間之虛擬變數實證結果顯示,2001年、2003年、2004年及2005年相較於2002年而言,與財政努力呈顯著負向影響。 / The origin of the fiscal difficultie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lies mainly in the fact that revenue has been unable to match the growth of expenditure. It is not possible to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tax revenue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only provide limited aid as it is in the same fiscal position as tha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The key measur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is to encourage local governments to tackle their financial problems themselves. Most of the studies of fiscal efforts in this area focus either o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dexes which indicate the extent of the efforts which have been made or how to design a formula to calculate the allotment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ly-allotted tax revenues. Up to this point,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ly-allotted tax revenues on fiscal effort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uses data collected for the years from 2001 to 2005 and applies the OLS (Ordinary Least Squares) statistical model to explore how the current allocation system influences the fiscal eff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centrally-allotted tax revenues, the fiscal a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subsidies provid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iscal effor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enue derived from local govern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such efforts. Also, the use of the dummy variable of regions show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for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use of the dummy variable of time show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for the years 2001, 2003, 2004, and 2005 when compared with the year 2002.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