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江淹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段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漢末迄於隋代,文學觀念有明顯之轉變。魏晉之前,文尚淑世,雖如辭賦之侈麗閎衍,亦多於篇末行其美刺輸以諷諫之旨。降至建安,二祖陳王「以情緯文,以文被質」,其體式與內容均有所轉變。子虛上林等典型漢賦漸趨沒落,代之而起者,乃深受賈誼弔屈原賦、宋玉高唐神女賦、相如大人賦、王褒洞簫賦之影響,衍為抒情,宮體、遊仙、詠物等篇章。 京都之作,多長篇巨構,魏晉以降,天下喪亂,無復恢閎氣度,辭賦轉趨簡短,多以曲言替代直陳。除因襲漢賦夸飾之風外,聲律辭采之講求,章法事類之運用,皆遠邁前人,外在技巧之日益精進,文之由樸趨華,崇文抑質,亦由此顯也。 孫鬆友嘗論辭賦流衍曰:「左陸以下,漸趨整練,齊梁而降,益事妍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江鮑虎步於前,金聲玉潤,徐庚鴻騫於後,繡錯綺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體之靡靡也。」江淹辭賦上溯楚騷,以別、恨傅揚百世,其作不乏抒懷之言,下開駢賦之端,技巧之嫻熟,於前賢未遑多讓,其文質彬彬,乃得以獨步六朝賦壇也。後人於文通辭賦之分析,或多支離、或僅取片段,乃不揣譾陋,撰成斯篇。 文凡五章。首章緒論,綜述南朝時代背景,特就政局多變。帝王淫奢而推論之,以見其對江淹行誼、作品之影響。 次章評傅。先述其鄉里先世,略探江氏淵源及南渡前後之居處,以明其於動亂中播遷之經過。次言行誼,其年譜一項,多參考吳丕績江淹年譜,於未詳之處,亦有所補正。另列家庭、交遊、人品、學殖、思想,期多方探討江淹之行止。末考其著作,依四庫備要本江文通集目錄,分項評介,或述其內容題旨,或論其真偽影響,其中多類文體始盛於六朝,文通所作,又堪為代表也。 第三章江淹辭賦分篇研究。除恨、別二賦外,餘依詠事、抒懷、哀悼、遊仙、山水、宮體、莊圓、詠物之特性,分類敘述。首論共同特色,次述各篇內容,以見其源流、結構與影響等。六朝短賦,頗多事類,明胡人驥有江文通集彙注十卷,異惜遍尋示獲。各篇事典,多稽諸辭典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雖竭盡所能,然力有所不逮,疏漏之處必多,尚祈博雅君子,惠予賜教。 第四章江淹辭賦韻譜分析。依陰聲、陽聲、入聲之別分列韻譜,予以校注、辨析。由魏晉至隋唐韻部之分合演變,考江淹用韻之習性。 末章為江淹辭賦之綜合分析。本黃春貴先生文心雕龍之創作論所列十六項目,綜論廿七篇之組織、修辭、內質、外象。文通辭賦深得楚騷之神韻,於此章之中,亦多所證驗也。 六朝辭賦,上承楚騷漢賦之餘緒而有所變革,賦至六朝,又極盡文學創作之技巧,益以時代動盪,多離亂之音,欲融通諸端,誠非易事。本文撰作期間,幸得宗梧師悉心指導,多所諟正,勉成斯篇,惟囿於才識,罅漏之處,在所難免,沿祈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2

唐傳奇與辭賦關係之考察

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

晚唐諷刺賦研究

徐立安, Hsu,Li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晚唐諷刺賦作為研究之對象。賦體文學發展到唐代,無論在體例、題材、主題上都出現多元的表現,到了晚唐,伴隨朝政敗壞與社會紊亂,遂導致部分有志之士開始藉由賦作反映自身對政治、世風等黑暗現實的不滿。因此本文便以唐文宗至哀帝期間,透過暗示或直刺的筆法對社會風氣進行譴責與批判的古賦作為研究範圍,文中藉由了解晚唐歷史背景,透過對作家的認識以解讀文本,進而分析、歸納此時的諷刺賦在整體表現上的特色,以釐清晚唐諷刺賦在唐帝國凋敝之際如何彰顯其社會功能,並依此理解其發展概況及主題思想,了解諷刺賦發展至此時在藝術手法的呈現上有何歧出或創新。 在研究上本文首先由文學的發展脈絡梳理出自《詩經》、《楚辭》及南北朝詠物小賦以降,以至於中唐柳宗元這些在作品中屢屢出現揭露現實的筆法,對晚唐諷刺賦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再針對題材、主題、藝術手法三個層面為晚唐諷刺賦的精神與內涵進行深究。在題材運用上可知作家透過自身經驗廣泛地取用不同素材,藉此反映不安的朝政與世風日下的社會環境;在主題思想的探究上,透過文本與時代背景的結合,了解作家在賦作中反映的現象與寄託的刺世精神,從中體會作家創作的宗旨;至於在藝術手法則透過賦在「組織結構」、「諷刺手法」、「修辭技巧」、「問答體式」的表現,以歸納出諷刺賦在語言藝術上的特色。本文在研究上歸結出晚唐諷刺賦所批判的內容不外乎是對朝政、奸佞、世風表達不滿,整體思想與時代環境高度結合,呈現出作家個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雖然在當時無法對統治者或時代風氣造成任何正面影響,卻具有其所背負的時代意義,呈現出晚唐文人對這一混亂時局所引發的不滿與感慨。
4

湯顯祖辭賦研究

李佳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明代辭賦雖因辭賦諸體大抵已在前代完成,在體制上無重大突破,但文人寫作辭賦之風卻未曾衰歇,反因諸體齊備而一開創作盛況,在無須應付科舉試賦的情況下,辭賦創作與賦家自我意識、生活體驗更趨密合,賦家在將辭賦前代發展傳統瀝汰揀菁之際,賦作風格因時代氛圍、個性情感、文學思潮、審美意識的交相激盪更趨多變風貌。但現今辭賦研究,對明代賦家辭賦研究,相較於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是一塊有待積極開發之地,如欲將明代辭賦發展作一全盤的認知,個別賦家辭賦作品研究分析實為賦學研究一項必要工作。考察明代辭賦創作概況,清人陳元龍編輯《歷代賦彙》所收的明賦共七百四十五篇,作家三百六十七人,收錄賦作十篇以上者共有何景明、李東陽,謝肇浙、王世貞、湯顯祖、楊慎、錢文荐、田藝衡八人,可知湯顯祖於明代辭賦創作上實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即欲就湯顯祖辭賦作品為研究對象,期能將其作品有一嶄新面向的了解。在論文的架構上,第一章論述湯顯祖所處時代的政治與文學背景,第二章則探討湯顯祖家世、學殖、仕途發展、交遊情況、文學理論、文集編成,第三章將湯顯祖辭賦以題材作分類,分析各篇賦作之寫作背景、內容及結構,第四章則分列謀篇、章法、句式、修辭、思想、情感各項目,針對湯顯祖辭賦外象與內質特色作分析。第五章則為結論部分,總結湯顯祖辭賦之綜合特色。
5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

張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有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架構等四小節,為本論文之基礎研究。 三章首先探討的是「遊仙題材的運用」,由於篇幅較大,故分為(上)、(下)二章。本論文以收集賦篇最為齊全的《歷代賦彙》之類目為參考,筆者將運用遊仙題材的賦篇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分類標準,主要基於遊仙題材出現的場景類似,或者賦家的創作動機雷同:一.曠達、典禮、宮殿、都邑賦,此類賦多以君王為預設讀者,而遊仙題材主要用以描寫貴族的生活側面或居住空間。二.言志、性道賦,遊仙題材與表達個人失志不遇情懷有關,經常流露賦家的生命思考軌跡。三.地理、天象賦,遊仙題材的運用與自然山水有關,或感自然而興懷,或藉自然寄託情志。四.仙釋賦,其中的「仙類」涉及許多仙人、仙境、煉丹等遊仙題材的運用。五.其他,主要指音樂賦,及其他未歸入《歷代賦彙》卻實為賦體之作品。此章乃先釐清遊仙題材在不同賦類中的運用情形,以利於掌握遊仙題材的各種風貌。 第四章探討「遊仙題材的演變」,由於二、三章著重於遊仙題材如何運用,故第四章開始討論遊仙題材的演變。第一節聚焦於「遊的性質」轉變,筆者發現,從先秦歷經漢再至六朝,遊仙題材之「遊」大致呈現了從「神遊」到「盛遊、娛遊」到「玄遊」再到「仙遊」的變化,故此小節以「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帝王貴族之盛遊、娛遊」、「憂思與玄遊」、「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為敘述脈絡;第二節為「仙人、仙境與遊觀」,由於「仙人」、「仙境」及「遊觀」是遊仙題材的三大要素,故此節除了分析遊仙題材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們如何被組合、運用外,更重要的是以時代為軸線,分析賦家在書寫「遊」、「仙」、或「境」時,強調的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遞嬗?第三節分析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的異同。以神女賦、紀行賦為比較對象的主要原因,前者乃基於屈原〈離騷〉中「遠遊求女」的結構在後代辭賦發展史上分別開展了神女與遊仙二大書寫傳統,故藉由遊仙賦與神女賦的比較,可進一步探尋「求女」與「遊仙」之間的共通特質或互滲情形;後者則基於「遊」與「行」既做為遊仙賦、紀行賦的主要構成要素,故二者均強調時空轉移,且作品中的時空特質亦均遊移於虛實之間,甚值得相互參照、比較。藉著比較遊仙賦與其他賦類的異同,實有助於釐清遊仙賦本身之特色,此亦本節主要寫作目的。 第五章為「遊仙時空之探討」,此章為遊仙賦的深層動機分析。人活在時空的向度□,總是需要借時間的定量與空間的定位,以掌握自己現在身在何方?未來又將身往何處?故遊仙賦中涉及的時空轉移,經常與生命的安頓具有連帶關係。因此,本章主在分析遊仙賦中的時間、空間如何被建構?它具有什麼意涵?而「輕舉──回歸」之間,作者擬傳達什麼訊息?本章期藉由遊仙時空的討論,發掘遊仙賦深層的創作動機與精神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遊仙賦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及「美學價值」。筆者以為漢魏六朝辭賦中,雖未見到直接標題為遊仙賦者,然而,遊仙題材著實是賦家十分青睞的一組符號,它不僅呈現豐富的面貌,也反映了許多遊仙詩或遊歷仙境小說較少涉及的生活側面,無疑具有它獨特的文學地位及美學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1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