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1
  • 223
  • 37
  • 20
  • 9
  • 1
  • 1
  • Tagged with
  • 291
  • 109
  • 97
  • 50
  • 47
  • 42
  • 39
  • 38
  • 37
  • 37
  • 34
  • 33
  • 33
  • 33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醫療旅遊群聚 / Taiwan medical tourism cluster

蔡少鳳, Choi, Sieu F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醫療旅遊群聚 / Medical Tourism is an emerging phenomenon wherein patients travel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to receive medical treatment. The medical tourism is recently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industri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healthcare tourism in Asia rising at more than 20% per year. It is estimated that this industry’s revenue will rise from about US$60 billion in 2006 to about US$100 billion worldwide by 2012. For the benefi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industry, Taiwan where medical care can be delivered with high medical quality and technology at reasonable cost, wants a slice of this pie and endeavors to become a global medical tourism hub.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a descriptive and analytical overview of Taiwan medical tourism cluster and its potential for growth in the global medical tourism. The cluster and Porter’s diamond analysis of Taiwan medical tourism clarifies that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healthcare and tourism clusters, individually and jointly, is crucial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sia.
2

推廣歐洲青年來台旅遊之商業企畫書 / How to Promote Youth Travel Taiwan in Europe

龍煥, Casals, 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How to Promote Youth Travel Taiwan in Europe ? Youth are the future. The brand which focused on the high spending consumers of today is going to run out in the future. After some investigation I discovered that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actively promotes Youth travel in Taiwan via the Taiwan Tourism Bureau and the Taiwan Youth Commission. These organizations focus primarily on promoting Taiwan to geographically close, and culturally similar nations such as Singapore and Japan. I believe that Taiwan represents one of Asia's best kept secrets for European youth travelers. The European Union has been experiencing consistent economic growth, and represents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ravel dollars spent relative to other countries for overseas travel. The European youth travel market is estimated to be 25% of the total travel market. Thus Taiwan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for European youth travelers and awaits the appropriate marketing approach and message. Young Adults are the most responsive to mobile marketing and use more email over SMS but email use is still very much a need‐to‐have as opposed to a wantto‐ have. Young Adults are a key Iphone owning demographic although not the largest. Their social need for significance being higher than younger consumers drives them to purchase and use technologies that offer display benefits e.g. Latest handsets or camera phone and mobile games to show off handset. At this level mobile is competing with auto brands, credit cards and designer brands.
3

國際旅遊和遊學經驗如何改變自我概念: 一位台灣成人英語學習者的個案研究 / How do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study abroad experiences shift identities: A case study on a Taiwanese adult English learner

黃美瑩, Huang, M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出國遊學或留學一直被視為培養外語能力的好方法。本研究旨在透過記錄一位名為Wayne的成年英語學習者到愛爾蘭短期遊學與至歐亞非三大洲26個國家進行139天國際旅遊,以背包客方式入住各國當地人家中進行文化交流的經驗,以探究短期遊學與長期國際旅遊如何改變外語學習者。 本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研究資料為日記、文件、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透過Wayne的短期遊學與國際旅遊經驗前、中、後的事件,透過分析這些資料,發現他的改變最重要有五大項: 語言自我概念的改變、英語學習方法的改變、英語學習態度的改變、對於世界與文化交流的認知與態度的改變、及國家認同自我概念的改變。本研究討論了以下幾點:Wayne在外國環境遇到的新挑戰、新領悟而最後有了新的學習、以及他的應對態度、自我概念的改變,與人互動所產生的權力關係的議題,社群網站所提供的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機會,以及台灣正式英語教育的限制,最後,短期遊學與國際旅遊對Wayne對英語學習和文化交流的看法與影響。 這過程中,Wayne的自我概念、語言學習態度、及想像世界受到挑戰,也不斷有新的領悟與學習,引發他對自己的自我概念與認同,以及自己身為語言學習者與使用者有更深層的了解。此外,國際旅遊後,Wayne對自己的國家與自己本身在世界上可進行的文化交流努力也產生了新的想法與責任感。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出國學習與國際旅遊計畫執行者、設計者、教育學者、父母、英語教師與文化交流熱愛者提供相關建議與方向,以期能使出國遊學者與國際旅遊者的旅程更加豐富且有助益。 / Study abroad (SA) has been thought of as a great way to help learners develop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a Taiwanese adult English learner called Wayne experienced short-term SA and international trip to 26 countries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shifted his identity, personal growth, the methods and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learning. Qualitative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this case study through interviewing and recording the experienc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trip.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journals,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tion. Wayne's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s were explored by categorizing them into three main phases: the experiences before, during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trip. By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the shifts Wayne had were as following: the shift of language learner identity, the shift of his methods towards English learning, the shift of his attitude towards English learning, the shift of his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the Western world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shift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ddition, five theme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new challenges and new realizations, identity shifts, power issues, e-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English and doing cultural exchange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formal English education in Taiwan. Furthermore, just as Norton’s (2011) definition of identity, Wayne's identity and his identification with imagined Western communities were also constantly changed during the trip, which led to his realization of his identity and himself as both a language learner and user. In addition, Wayne's responsibility for his own country was also aroused after the trip because he faced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at his country was not recognized by some countries. He developed a new national identity as a confident Taiwanese with the duty of engaging in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international people. Finally,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were proposed for planners of international trips, SA program designers, language educators, parents and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hope of making international and SA trips more beneficial and helpful for language learners.
4

台灣醫療旅遊的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ourism in Taiwan

顏筱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醫療旅遊主要著重於中國大陸。本論文在於分析台灣政府對中國大陸的醫療旅遊產業之醫療旅遊的政策,其優、缺點的調查。 / Medical tourism in Taiwan is manly focus on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government polices for managing medical tourism through the Mainland China medical tourist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vestigation in regards to Taiwan’s governance. The conclusions come out that medical tourism creates a surplus of doctors which benefits healthcare in Taiwan; it benefits the private run hospitals or medical centers; it strives the preexisting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improvement and help to deal with those ill-equipped hospitals to make better condition; moreover, it shows a friendly country to share their high quality medical service to other counties; and it also improves th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result of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all suggestions to Taiwan’s governmen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mphasize real gains and benefits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lax restrictions about surgery staying days and restrict the hospital’s investment from Taiwan to Mainland China; the government should abolish the provision medical tourism fee and do more involvement to promote the especially lesser-known hospital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gration of efforts to market medical tourism;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its best to manag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ourism and the domestic healthcare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the public hospitals’ participation in medical tourism industry and negotiate with Mainland China for medical tourism issues. Thus, the integration and invest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iority for Taiwan’s med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5

旅遊活動課稅問題之研究

林靜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享「無煙囪工業」之稱的旅遊事業,利用環境提供遊憩,但由於遊客行為不當,甚至遊客無意之行為以及對於旅遊資源利用規劃失當,造成過度開發等,使得旅遊活動產生了對環境的衝擊、資源使用無效率的情況;除此之外,旅遊活動造成各地方政府支出的增加,然而,非當地居住者之旅客,享受地方公共支出的利益,卻沒有相對支付代價,此一代價卻落在各當地居住者身上,成為當地居民者之額外租稅負擔,顯然造成不恰當的情況。 關於環境供旅遊、遊憩利用所引發之問題,國外有以課徵旅遊稅的方式解決者,以達旅客合理分擔地方公共支出、旅遊資源之效率使用、糾正市場失靈等目的;反觀國內,在此方面並未有相關的政策或措施來解決類似問題,有鑑於此,本文乃對旅遊活動課稅之相關問題作一探討,此為本文之研究動機。 本文之研究方法有: (一)文獻分析法:蒐羅學者對課徵旅遊稅的理論主張,探討課徵旅遊稅的適當性。 (二)比較分析法:整理主要國家之旅遊稅之制度,以為我國借鏡。 本文結論與建議如下: 1.環境供觀光旅遊活動利用乃以各種環境資源為基礎,供國民休閒旅遊之地區,然由於旅客之破壞行為(有意、無意)或是旅遊活動本身對各種旅遊當地居民、環境造成外部成本,故可以對旅遊活動課稅達到外部成本內部化之效果。 2.旅遊稅具受益稅之性質,由於旅客於從事旅遊活動時享受了各地方政府之各項公共服務,然此地方公共支出卻全由當地居民負擔,顯有不公平之處,故可以課徵旅遊稅的方式使旅客分攤地方公共支出(針對旅客受益的部分)。 3.每一生態體系對於遭受旅遊、遊戲使用而可回復之能力有限,尤其對較脆弱、稀有不可再生之資源,採課徵旅遊稅的手段可影響旅遊資源開發效率以及使用速度。 4.旅遊稅之課稅權可歸由地方政府,並自訂稅基、稅率 。 5.我國各地方政府若欲施行旅遊稅制度,可參酌美國、日本經驗,並根據我國各地方政府需求(地方政府為旅客增加多少公共支出、轄區內旅遊地被破壞情形等),決定旅遊稅的課徵方式、稅基,務使旅遊所支付之旅遊稅與其受益程度、造成的破壞程度及外部成本等相配合。 6.宜速建立評估旅遊活動對環境衝擊程度以及其所造成之外部成本之方法並將其衝擊、外部成本予以數量化(賦予金錢價值),以使旅遊所應負擔之社會成本與其稅租負擔呈對應之關係。 7.建議南投縣、澎湖縣所能採行的稅基及稅率。主要的課徵對象即為旅客之旅遊消費支出,如娛樂支出、旅館住宿之支出、交通運輸費用等等;另外並建議此兩地方政府仿效國外作法,針對特定之旅遊活動採行核發許可證之方式,一方面限制過度開發旅遊資源或保護旅遊資源,一方面則測徹底落實「受益者付費」。例如建議南投縣政府根據登山證之種類課以不同稅率之旅遊稅。 8.在實際運作上,由於旅遊稅之稅基並不易掌握,故基於澎湖縣位居於離島位置及特殊「海上樂園」旅遊價值之優勢,另建議澎湖縣可採行出入境稅,掌握稅源、節省稽徵成本。 9.依建議,南投縣、澎湖縣旅遊稅稅收可占自有財源比例各約為 1.6%,3.6%。
6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

張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有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架構等四小節,為本論文之基礎研究。 三章首先探討的是「遊仙題材的運用」,由於篇幅較大,故分為(上)、(下)二章。本論文以收集賦篇最為齊全的《歷代賦彙》之類目為參考,筆者將運用遊仙題材的賦篇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分類標準,主要基於遊仙題材出現的場景類似,或者賦家的創作動機雷同:一.曠達、典禮、宮殿、都邑賦,此類賦多以君王為預設讀者,而遊仙題材主要用以描寫貴族的生活側面或居住空間。二.言志、性道賦,遊仙題材與表達個人失志不遇情懷有關,經常流露賦家的生命思考軌跡。三.地理、天象賦,遊仙題材的運用與自然山水有關,或感自然而興懷,或藉自然寄託情志。四.仙釋賦,其中的「仙類」涉及許多仙人、仙境、煉丹等遊仙題材的運用。五.其他,主要指音樂賦,及其他未歸入《歷代賦彙》卻實為賦體之作品。此章乃先釐清遊仙題材在不同賦類中的運用情形,以利於掌握遊仙題材的各種風貌。 第四章探討「遊仙題材的演變」,由於二、三章著重於遊仙題材如何運用,故第四章開始討論遊仙題材的演變。第一節聚焦於「遊的性質」轉變,筆者發現,從先秦歷經漢再至六朝,遊仙題材之「遊」大致呈現了從「神遊」到「盛遊、娛遊」到「玄遊」再到「仙遊」的變化,故此小節以「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帝王貴族之盛遊、娛遊」、「憂思與玄遊」、「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為敘述脈絡;第二節為「仙人、仙境與遊觀」,由於「仙人」、「仙境」及「遊觀」是遊仙題材的三大要素,故此節除了分析遊仙題材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們如何被組合、運用外,更重要的是以時代為軸線,分析賦家在書寫「遊」、「仙」、或「境」時,強調的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遞嬗?第三節分析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的異同。以神女賦、紀行賦為比較對象的主要原因,前者乃基於屈原〈離騷〉中「遠遊求女」的結構在後代辭賦發展史上分別開展了神女與遊仙二大書寫傳統,故藉由遊仙賦與神女賦的比較,可進一步探尋「求女」與「遊仙」之間的共通特質或互滲情形;後者則基於「遊」與「行」既做為遊仙賦、紀行賦的主要構成要素,故二者均強調時空轉移,且作品中的時空特質亦均遊移於虛實之間,甚值得相互參照、比較。藉著比較遊仙賦與其他賦類的異同,實有助於釐清遊仙賦本身之特色,此亦本節主要寫作目的。 第五章為「遊仙時空之探討」,此章為遊仙賦的深層動機分析。人活在時空的向度□,總是需要借時間的定量與空間的定位,以掌握自己現在身在何方?未來又將身往何處?故遊仙賦中涉及的時空轉移,經常與生命的安頓具有連帶關係。因此,本章主在分析遊仙賦中的時間、空間如何被建構?它具有什麼意涵?而「輕舉──回歸」之間,作者擬傳達什麼訊息?本章期藉由遊仙時空的討論,發掘遊仙賦深層的創作動機與精神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遊仙賦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及「美學價值」。筆者以為漢魏六朝辭賦中,雖未見到直接標題為遊仙賦者,然而,遊仙題材著實是賦家十分青睞的一組符號,它不僅呈現豐富的面貌,也反映了許多遊仙詩或遊歷仙境小說較少涉及的生活側面,無疑具有它獨特的文學地位及美學價值。
7

出國旅遊者心理區隔及其偏好之分析

葉仲民, YE, ZHO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壹冊,約六萬餘字,計分七章十七節。 本論文首先敘述研究目的,在於找出出國旅遊者對旅遊有關之心理構面。以此來區隔 國內出國旅遊者之市場,並針對每一出國旅遊區隔市場,了解其對觀光地點的知覺與 偏好,並藉著這項研究結果,作為旅遊業者釐訂行銷策略的一個依據;並有助於旅行 業在旅遊內容上的安排,而研究對象方面,乃以東南旅行社所提供七十二年、七十三 年出國旅遊者名單為樣本,計三千名,使本研究更為嚴謹與實用性的提高。至於變數 方面,則包括ぇ生活型態變數え人口統計變數ぉ知覺與偏好變數,而以因素分析、集 群分析、與非計量多元尺度,作為研究分析之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所希望達成之效 果,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後學者與旅行業進一步研究參 考之用。
8

台灣地區中老年人國內外旅遊參與狀況之探討

蕭吉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台灣地區中老年人國內外旅遊參與狀況的因素,針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伴侶、健康狀況及經濟來源等變數,並加以比較中年人與老年人在國內旅遊與國外旅遊的參與程度是否有所差異之處。   研究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台灣地區中老人保健與生涯規劃調查」1999年度資料為主。本研究經扣除在一些問項回答為拒答、遺漏、不適用抑或是不詳者,扣除不確定或無法使用之樣本得到適用樣本3118筆。在分析方法上,利用序列機率模型 (Ordered probit model) 估計中老年人國內旅遊與國外旅遊的參與程度,並討論各變數影響的顯著與否及程度。   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大致可歸納如下:個人為女性、教育程度愈高、健康狀況愈好、個人有年金、養老金、退休金、撫卹金或保險金收入、個人有租金、利息或股票、房地產交易所得、個人有自家或家族事業收入及個人有子女或其他親戚給的收入,中老年人的國內旅遊參與程度會愈高;而個人教育程度愈高、個人健康狀況愈好、個人有租金、利息或股票、房地產交易所得及個人有自家或家族事業收入,中老年人的國內旅遊參與程度會愈高,而個人年齡愈大、個人有工作收入及個人領有社會福利救濟金,中老年人的國內旅遊參與程度會愈低。比較影響中年人與老年人對國內及國外旅遊參與程度的差異在於年齡多寡;退休養老金收入及子女親屬收入亦是造成中年人與老年人在國內旅遊參與程度有所差異的變數;社會福利救濟金則是造成中年人與老年人在國外旅遊參與程度有所差異之變數。最後,可由實證分析結果觀察出,中老年人在國內外旅遊參與程度上,是以年齡高低、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及經濟狀況為主要影響因素。
9

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

吳旭專, Wu, Hs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優良國小遊戲場的現況、優良遊戲場維護管理的情形、分析國小兒童遊戲行為與遊戲場類別的關連性、探討國小兒童遊戲興趣、國小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對遊戲場的看法與期望,最後並作出國小遊戲場規畫的相關建議事項。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選取臺北市12行政區之12所國小的優良遊戲場、其學生和遊戲場相關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觀察記錄12所小學遊戲場現況,並分別抽取12所小學國小學生931人(有效樣本919人:男生494人、女生425人;二年級兒童296人、四年級兒童318人、六年級兒童305人)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紀錄12所小學兒童下課時間在遊戲場的遊戲行為,並分別訪談各校二年級、四年級、六年級兒童男、女生各2名,12校共144名兒童,最後並針對國小遊戲場規畫與維護管理的問題,與各校遊戲場相關行政人員進行訪談。蒐集資料的工具包括:問卷、觀察表、訪談表、照相機(幻燈片)等,在資料分析上,觀察與訪談主要以描述性的方式紀錄,問卷調查的結果主要以次數百分比統計和卡方考驗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臺北市國小優良遊戲場的規畫現況:1. 遊戲場的區位與配置多能符合「統整性」、「近便性」與「創造性」的原則,但並沒有無障礙遊戲環境的規畫;2. 遊戲設施內容包含範圍多樣而廣泛,頗能符合遊戲場「多樣性」、「創造性」與「發展性」的規畫原則,但遊戲設施的多功能性、遊戲設施的學校特色及可提供移動性活動的遊戲設施等方面,可以再加強;3. 各校遊戲設施的「安全性」普遍不錯,然遊戲場的鋪面以及安全距離須再改進;4. 能從各個面向的考量來規畫遊戲場地,但往往受到經費及空間不足的限制。 (二)臺北市國小優良遊戲場維護管理情形:1. 遊戲場依不同年齡的兒童分區,但使用管理不易落實;2. 遊戲設施維護情形良好,行政單位會定期檢修遊戲場,但學校缺乏一更明確的維修標準;3. 校園開放後,遊戲場面臨維護管理的問題。 (三)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行為與遊戲場類型的關連性:1.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引發更多種類、更高層的認知性遊戲行為;2.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引發更多種類、高層的社會性遊戲行為;3. 現代遊戲場比傳統遊戲場能使遊戲行為發展成社交性遊戲行為。 (四)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興趣:1. 兒童下課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為「教室」、「遊戲場」和「運動場」;2. 兒童下課時間最喜歡的活動是「和同學聊天」、「打躲避球」和「追逐遊戲」;3.「組合遊具」最受兒童歡迎,兒童喜歡某遊戲設施的理由以其好玩與否、能否滿足各種體能與遊戲需求為主;4. 男、女生的遊戲興趣差別不大;5. 低、中、高年級兒童遊戲興趣有明顯的差異。 (五)臺北市國小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理由:1. 有約四分之一的兒童「幾乎每天」去遊戲場玩,但有半數以上的兒童「幾乎很少去」遊戲場玩;2. 兒童在遊戲場中以團體一起活動為主;3. 影響兒童去遊戲場的理由以遊戲場本身的條件為主;4. 男、女生遊戲場使用情形有顯著的差異,使用理由則大致相同;5. 低、中、高年級兒童使用遊戲場情形及理由有差異。 (六)臺北市國小兒童對遊戲場的看法與期望:1. 兒童認為遊戲場位置「合適」,但遊戲設施有點「不夠多」;2. 兒童期望一個有更多遊戲設施、更具複雜度及刺激性的遊戲場;3. 男、女生對遊戲場的看法有顯著的差異,對遊戲場的期望大致相同;4. 低、中、高年級兒童對遊戲場看法與期望有明顯的差異。 研究者根據文獻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1. 重視兒童遊戲環境,適度調整學校遊戲場的經費;2. 訂定更明確的遊戲設施維修標準;3. 整合遊戲場規畫相關資料,以提供各校規畫時的參考。 (二)對於學校的建議:1. 在遊戲場規畫方面:(1)遊戲場規畫應充分考量兒童身體、智能與社會的發展;(2)遊戲場規畫應能配合兒童的遊戲興趣;(3)遊戲場規畫應能配合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兒童的需求;(4)調整遊戲設施的配置方式,以符合設施間安全距離的規定;(5)學校應擬定長期的校園及遊戲場規畫計畫。2. 在遊戲場維護管理方面:(1)強調遊戲場的重要性並積極爭取遊戲場改善經費;(2)設立遊戲設施使用說明牌,落實遊戲場使用的管理;(3)建立學校與社區對校園開放的共識。3. 其他:提供樓層中的室內遊戲空間或調整下課時間長度。 (三) 未來研究的建議:1. 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擴大範圍到各年級兒童及社區的遊戲場地;2. 在研究方法方面:可以考慮採個案研究法、可用攝影機拍攝、紀錄兒童遊戲行為;3. 在研究內容方面:可考量探討如何合理畫分國小兒童活動空間、不同性別兒童遊戲行為隨年齡發展的改變、兒童對遊戲場的安全認知、無障礙遊戲環境規畫等議題。
10

台灣遊戲產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business strategy on Taiwan game industry

黃勝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9數位內容白皮書中指出,我國數位遊戲產業在金融海嘯的環境下,因宅經濟和社交遊戲的興起,以及海外市場授權奏效而有顯著的突破,2009年遊戲產值約為新台幣354億, 相較2008年成長約為25.09%,其中以電腦遊戲(含線上遊戲)為主要區隔,佔整體產值90%以上。而大陸地區的整體產值約四倍於台灣地區,大約是新台幣1200億上下(見2009年中國網絡遊戲市場白皮書)。台灣遊戲產業原本就已經競爭激烈,隨著兩岸經貿往來愈來越密切,以及政策上的鬆綁,將為台灣的遊戲產業帶來更多的競爭變數和機會。 個案公司原本的產品僅有商用遊戲機,在產業競爭與追求業績成長的考量下,於2000年新增個人電腦遊戲的設計與研發,隨後更在2003年進軍線上遊戲市場,其策略形成和轉折為何?而個案公司的經營績效和表現也優於大部分其他遊戲公司,個案公司有何競爭優勢和過人之處也是本研究動機所在之一。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遊戲產業發展現況與個案公司的經營策略為主,本個案研究藉由廣泛的資料蒐集與個案訪談的方式,希望達成的目的有: 1. 經由產業分析,了解台灣地區遊戲業者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如何進行策略佈局以及策略執行運作的方向和方法。 2. 透過個案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及學術文獻探討印證,分析個案公司的經營策略,從學術上的角度給予適當的建議,並做為台灣地區遊戲業者的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