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言》之越界研究吳玉杏, Wu Yu 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論述架構,是以越界的概念做為切入點,從界限的流動不定,去掌握跨越的意義,藉此蠡測人的心理世界與真實的經驗感。並以中國的自我觀及「常」與「非常」的概念做為樞軸,探究《三言》中意識型態與文本實踐的繫連。論文的第二章,即追溯西方越界思想的歷史脈絡。由薩德、尼采、巴汰易、布朗修等人所提出的越界概念,可以得知逾越是一種脫離完整的、原有的意義架構路徑。歸結中西方思考的不同處:中國文化思維中的越界是自我與他者相互牽涉、塑造的複雜過程,而「常與非常」的概念,則隱含人們希望從劃分「非常」中,安頓自身的思維。反觀西方的越界思想,思想家多強調對原有意義結構的掙脫,以及權力宰制、消失的過程,缺少對人我和諧層面的探究。中西方雖對界限有不同的思考面,然卻是探問《三言》中逾越界限問題的起點,藉此筆者試圖描繪出故事中建構與重構的文化現象。
第三章則從性別越界的向度,探討扮裝對男女有別的跨越。在女扮男裝的文本中,女性扮裝者出外求學、旅行、服軍役、求官職,她們逾越了男女之防,也逾越了不能擅自出閨房、擅自作為的婦德。扮裝期間,所體現的仍是男性的價值內涵,藉著恪守貞節,她們得以進入公眾領域,也除卻了逾越性別界限的不合理。至於男扮女裝者,其動機多集中在男性以扮裝之便,行姦淫之事。一方面他們以擾亂社會秩序的服飾裝扮,飽其淫欲;一方面也在越界後的懲罰中,被導向社會現實的秩序面。第四章則探討人的內在情欲,在禮法常則的支配下,如何以逾越的行動,跨越性禁忌,發展出人性的自主空間。逾越性禁忌之後,越界者在果報、法律、禮教等維繫秩序的要求下,若能區辨出情與淫,並以婚姻為最終依歸,其逾越並不受罰。然而若是情欲過溢,越界者多受嚴懲,以收教化警惕之效,世界也因此回歸常軌。第五章,談論身體越界故事。以變形為途徑跨越身體的界限,是人們對生命形式轉化的思考。從失衡到重新回歸,其敘事邏輯往往體現、寄寓了異常事件帶給人的不安定感。這些神、仙、人、鬼、妖,以身體的變形,跨越了原本區隔出各種物類的界限。
本文從越界的觀點,開拓《三言》研究的新途徑,也觀察出《三言》中的越界故事,雖然是對現實侷限的突破,然而它並無展現出顛覆常道、建構新的人倫秩序的企圖,往往在許多情節的推移之下,看到更多的妥協和接納。因此《三言》中越界故事所凸顯的,不是告訴人們努力去改變世界,而是落到現實生命去實踐,用回歸內在的情境,去把握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情」被提到道德的至高處,喚醒了人的內在主動性,而人生則依然被安頓在一個秩序的網絡之中,不會脫逸現實。
|
2 |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黃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言》、《二拍》故事題材來源多元而豐富,其描寫的觸角深入民間:優妓女子、工商業者、三姑六婆、尼姑道士等市井小民,在文學的舞台各展姿態。尤其是文本所描繪的時代,商品經濟逐漸走向繁榮發展,商人階層的興起與壯大,對於社會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馮夢龍、凌濛初關注到此現象,並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不管是婚戀、友誼、遇仙、發跡變泰等各種題材,均可發現商人的身影。看文學如何表現商人?不僅是文學上的課題,往往也有社會學的義涵牽涉其中,因此《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探究,更顯得具有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章旨要義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論《三言》、《二拍》的商業經營。本章將《三言》、《二拍》中所提及的商人及其商業相關的經營分為行商、海商、串街走巷的生意人、兼營手工業的商人、地主,牙行、當鋪、茶坊酒肆等幾大類別,就歷史上的考察,探討該行業在當時社會上的經營運作概況,試圖進一步了解文本中商業描寫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更藉由評析文本中有關商業經營以及商業空間的描寫,進而探究其在文本敘事結構中的意涵和作用。
第三章論《三言》、《二拍》中商人的精神世界。本章將研究的觸角由外延伸至內,以探討文本中商人的價值體系為主軸,試著挖掘《三言》、《二拍》中商人較為深層的內心世界,以及當中可能呈顯的社會意涵;並從商人在經商與出仕、道德與財利的兩端間,如何權衡取捨、安身立命的課題切入。
第四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在愛情與婚姻中的形象。愛情與婚姻一直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唐傳奇中才子佳人的婚戀模式,因著明代以來商人勢力的興起而起了變化。在《三言》、《二拍》的某些篇章中,商人越位為婚戀題材的主角,其中有以浪漫筆觸寫追求、結合的過程,也有以寫實的筆法關懷商人特殊生活型態下所遭遇的諸如外遇、嫖妓等婚姻問題。因此,本章乃就上述所言,探討商人的愛情與婚姻,並試圖探析商業元素在愛情故事當中是否發生了某些作用。
第五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的藝術手法。不同於早期口頭說書藝人的話本,《三言》、《二拍》是由文人潤飾編纂和獨立創作的結果,其敘事的藝術方法與效果與宋元舊作必定大異其趣。因此,本章將焦點置於文本中商人形象的命名、形貌、行動、言語、心理……等藝術描寫手法,試圖由文字敘述上掌握商人的形象樣貌。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說明《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意義,以及本論文有待發揮之處。
|
3 |
「三言二拍」中的士人處境劉樹斌, Liu, Shu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探討的,是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之中,所描繪的士人處境。明中葉以後,由於工商階級的興起,商人子弟大量為官入仕,打破了傳統士、商的界線。但是另一方面,工商階級的興起,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足以和官僚─士人抗衡的資產階級。官僚在社會上,仍擁有最大的權威,在不公正的司法環境下,這個權威,往往以「特權」的方式呈現。商人們為了享受這些特權,或是保障自己的財產,競相投入科舉,如此一來,傳統出身的士人便受到莫大的競爭壓力,若無足夠的經濟基礎為後盾,他們將很難在科舉場上,保持優勢。在「三言二拍」系列小說裡,很明顯的透露出上述的信息。
競爭(暫時)失敗的讀書人,處境變得十分尷尬,人格也受到扭曲。小說中特別喜歡描述一類「窮酸秀才」,他們在科場上屢屢失意,漸漸失去了人們的尊敬。世人對其百般嘲諷,他們卻仍努力不懈。作者對這類人寄予特別的同情,因為他們儘管酸態畢露,但「志行不移」,不失君子美德。
作者雖對科舉有所批判,亦對世人勢利的眼光採取譴責,但程度均屬有限。在小說裡,這些窮酸秀才,最後仍需靠著功成名就,方能揚眉吐氣。科舉作為他們唯一的發跡路徑,地位只有更加重要。這樣的故事模式,亦說明了個別士人,的確因為商人的競爭而處境艱難,但作為一個整體,士人階級的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競爭趨於激烈,更得到鞏固。這樣的競爭環競,及此一環境下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亦是促成明代社會階級流動的原動力。
|
4 |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A study of death stories in San-Yan金明求, kim,Myung-G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中的人往往囿於當下的生活過程,僅僅關注眼前的人生,而忽略了人生的另一面,就是死亡。每一種死亡方式或死亡類型,以及每一類對於這種死亡方式、類型的體驗與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考慮與反思。其實在小說虛構的情節,在人們生命與死亡故事為基礎下,常常產生活著與死亡的掙扎、衝突並透射在永恆的生命理想故事上,但以正面活著的角度來探究人生的本質、意義,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模糊,而且掌握得不大明確,反而從人生本質的反面就是死亡的角度來觀察,以生者在世為主的觀念上所忽略或放棄的值得思索的部份,或許會有啟發的可能性。觀察《三言》每一篇中的人物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一寸紙面上活躍,其實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上生動地活著。在生命故事中,可以說集中在生與死的關照,所以每一篇無不是對生死的焦慮、掙扎、表現出不斷的衝突,而且他們處理死亡的方式、態度著墨得非常濃厚。小說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死亡態度來對死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進而探索總體的死亡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三言》人物在面對死亡時候的心理變化、死亡的預備、對死亡的思考、超越對死亡困惑等,了解人生的本源,有很大的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小說,更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死亡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理,而提供對人生意義進行深沈的思考機會。《三言》作品的死亡主題,突破以偏重生命為主的有限局面,對深入地了解「人」,應有些幫助。
本論文各章的分類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作品中表現「重義」死亡觀的不同面貌,如堅持行俠仗義、重視忠烈孝義、呈現結交之義的高尚精神等,雖然在重義的實踐上理想、信念態度不同,但共同觀點是在實現自己理念的時候,或面臨自己義與不義衝突的時候,就誠懇選擇重義的信念。他們將所有生命意志放在「重義」上,來呈現行義的高尚性。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愛與死」強烈精神意志透過人物獨特實現愛情的方式,表現出追求愛情的強烈生命意志。雖然肉體生命不存在、含著冤恨而死、生離死別後盼望重會而堅決守節,但為了心之所愛犧牲自己,在其精神上仍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他們對死亡的態度非常果決,倘若追求不到想望中的愛情,便毫無後悔而實踐死亡。相對而言,一旦愛情出現變化,其所受到的衝擊更不可輕忽,生而無愛太痛苦,所以不得已選擇死亡之路。「愛與死」的主題思想中對於愛情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環。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超越死亡」方式來試圖「覺悟」可以分成為「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與「佛門坐化」佛教思惟的呈現。人物達到悟境之前,經過道教、佛教的磨練過程前後的自我全然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改變了。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無常」、「空虛」。精神覺悟之前而歸於道仙、佛門,或通過道教、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都有充分地呈現出以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雖然人物「逍遙自在」、「因果輪迴」的悟境方式不同,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突破堅固的現實生死束縛,而實現超越境界的理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以《三言》的死亡主題來著手深入地靠近人生的死亡涵意,我們常常迴避而不敢接近的生命的另外一部份會了解得更多,這就是我們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值得切入的面向。《三言》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地走向「悲劇性」,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解脫死亡畏懼,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雖然每一個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思考、具體行為不同,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思索、困惑、哀傷,比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更豐富,所以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內。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重點在於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如語言文字的溯源、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如喪葬禮俗、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佛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演變過程、宋明理學的死亡觀等。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13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 17
第一節 行俠仗義‥‥‥‥‥‥‥‥‥‥‥‥‥‥‥‥‥‥ 18
一、 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21
二、 以孝道為基礎呈現俠義精神‥‥‥‥‥‥‥‥‥ 25
三、 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28
四、 「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32
第二節 忠烈孝義 ‥‥‥‥‥‥‥‥‥‥‥‥‥‥‥‥‥ 34
一、 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38
二、 以孝道來發揚重義精神‥‥‥‥‥‥‥‥‥‥‥ 43
第三節 結交之義 ‥‥‥‥‥‥‥‥‥‥‥‥‥‥‥‥‥ 48
一、 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49
二、 知音之交以實現「彈心」、「聽心」之境 ‥‥ 54
三、 結心以同生死 ‥‥‥‥‥‥‥‥‥‥‥‥‥‥‥ 59
第四節 結 語‥‥‥‥‥‥‥‥‥‥‥‥‥‥‥‥‥‥‥ 64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 67
第一節 死而求愛 ‥‥‥‥‥‥‥‥‥‥‥‥‥‥‥‥‥ 70
一、 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72
二、 「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75
三、 解放愛情的執著 ‥‥‥‥‥‥‥‥‥‥‥‥‥‥ 78
四、 團圓夢境 ‥‥‥‥‥‥‥‥‥‥‥‥‥‥‥‥‥ 79
第二節 非愛冤死‥‥‥‥‥‥‥‥‥‥‥‥‥‥‥‥‥ 84
一、 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 85
二、 再生與死亡的「同歸內涵」 ‥‥‥‥‥‥‥‥ 88
三、 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 92
第三節 生死恩情 ‥‥‥‥‥‥‥‥‥‥‥‥‥‥‥‥‥ 96
一、 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98
二、 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101
三、 「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 104
四、 「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 109
第四節 生離死別 ‥‥‥‥‥‥‥‥‥‥‥‥‥‥‥‥‥ 114
一、 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116
二、 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 119
三、 分離的悲傷 ‥‥‥‥‥‥‥‥‥‥‥‥‥‥‥‥ 124
第五節 結 語 ‥‥‥‥‥‥‥‥‥‥‥‥‥‥‥‥‥‥ 127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 131
第一節 鬼域幻境後的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 132
一、 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138
二、 經過現實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147
三、 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155
四、 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165
第二節 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思惟的呈現 ‥‥‥ 174
一、 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180
二、 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186
三、 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 194
第三節 結 語 ‥‥‥‥‥‥‥‥‥‥‥‥‥‥‥‥‥‥ 202
第五章 結 論‥‥‥‥‥‥‥‥‥‥‥‥‥‥‥‥ 207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 219
第一節 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 ‥‥‥‥‥‥‥ 219
一、 語言文字的溯源 ‥‥‥‥‥‥‥‥‥‥‥‥‥‥ 219
二、 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喪葬禮俗的死亡思考 ‥‥‥ 227
第二節 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 ‥‥‥‥‥‥‥‥‥‥ 231
一、 孔子的死亡觀 ‥‥‥‥‥‥‥‥‥‥‥‥‥‥‥ 232
二、 老子的死亡觀 ‥‥‥‥‥‥‥‥‥‥‥‥‥‥‥ 241
三、 莊子的死亡觀 ‥‥‥‥‥‥‥‥‥‥‥‥‥‥‥ 245
四、 其他先秦諸子的死亡觀‥‥‥‥‥‥‥‥‥‥‥ 247
第三節 佛教的死亡觀 ‥‥‥‥‥‥‥‥‥‥‥‥‥‥‥ 252
一、 佛教死亡觀的變遷——以佛教經典為中心 ‥‥‥‥‥ 253
二、 輪迴報應的思想起點 ‥‥‥‥‥‥‥‥‥‥‥ 255
三、 關注西方極樂淨土 ‥‥‥‥‥‥‥‥‥‥‥‥ 262
四、 嚮往生死涅槃之境界 ‥‥‥‥‥‥‥‥‥‥‥ 264
第四節 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流衍 ‥‥‥‥‥‥‥‥‥‥‥ 266
一、 道教的變遷 ‥‥‥‥‥‥‥‥‥‥‥‥‥‥‥‥ 268
二、 尋求現世快樂之理想 ‥‥‥‥‥‥‥‥‥‥‥ 269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死亡觀 ‥‥‥‥‥‥‥‥‥‥‥‥‥ 275
第六節 結 語 ‥‥‥‥‥‥‥‥‥‥‥‥‥‥‥‥‥‥‥ 278
參考書目 ‥‥‥‥‥‥‥‥‥‥‥‥‥‥‥‥‥‥‥ 281
|
5 |
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 / The Research in the Your-Mirn in the San-Yen Er-Pai賴文華, Lai, Wen-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一向為眾人所注目,本文亦是從這層關係著眼,欲以三言二拍這幾部話本集子,來探索其中所呈顯的游民現象,冀此來了解長期存在於社會中的游民。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游民是什麼,什麼樣的人算是游民呢?又在什麼狀況下,會導致游民的產生呢?這就是本文第二章所討論的問題,接著,在第三章中,將游民分為「游冶型」、「游惰型」、「游業型」、「游乞型」四種類型,分別探索他們的生活情形,以此了解不同游民的不同形象,要之,游冶型游民是具有豐富的生活資源,為享樂而游的游民;游惰型游民,是因怠惰而不願安份從事生產,四處游蕩而倚靠他人為生的游民;游業型游民,是因受限於自身的條件,或一時困窘,或有目標的從事不穩定生產工作的游民;游乞型游民,是四處游走,求乞他人施予財物為生或修行的游民。接下來,在第四章裡,是針對「游民」與社會上的「富豪」、「官府」、「文士」、「一般平民」、「妓家」等其他階層的互動關係,加以分析探討,冀從其中明白「游民」階層的組成狀況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和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在第五章中,所探討的是「游民」在故事中的運用情形,及其顯現的意涵。因為,故事中往往會利用游民的特殊性質而有不同的運用情形,而這樣的運用,通常是說書人為迎合群眾而足以反映出群眾意志,或是說書人刻意安排以達到教化目的,因此,游民角色在故事中的出現樣貌及扮演角色,就不容我們忽視。在第六章中,是探討說書人對游民的評價,以此可看到故事主題的再次強調及游民形象的再次突顯印證。總而言之,希望經由本文對「三言二拍」所顯現的游民現象,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透露出來的訊息的探索檢討,能得到一些觀察中國社會文化的思考面向及角度,如此,便不枉由文學看社會的功能了。
|
6 |
《三言》故事的結構分析 = The San-yen stories : a structural analysis林向成, 01 January 1999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7 |
對《三言》中婦女自殺的倫理學分析 = An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women suicide recorded in San Yan李詠儀, 01 January 200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02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