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
  • 25
  • 6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4
  • 34
  • 14
  • 9
  • 9
  • 6
  • 6
  • 6
  • 6
  • 6
  • 6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雙軸因應模式之探討

陳美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在重視人際和諧及倫理規範的華人文化中,(一)包含「主動—被動」軸向以及「利他—損他」軸向的雙軸向因應模式,是否比西方文化較偏重個體內、只涉及「主動—被動」此行動導向軸向的單軸因應模式,可對身心健康提供更高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是否可以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對於身心健康解釋力及預測力大小之比較。(四)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之使用是否有性別差異。 本研究以252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的雙軸因應策略量表測量受試者在雙軸因應策略上的使用頻率,單軸因應模式之測量工具則選擇Carver、Scheier與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並以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情境生氣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相融和諧量表,分別測量受試者的焦慮情緒、憂鬱情緒、生氣情緒、主觀幸福感、人際和諧度等身心健康指標。在研究資料的分析上,以SAS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因應概念模式中,於西方主流的「主動—被動」軸向之外,增加「利他—損他」的社會性軸向可以顯著地提高對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並無法顯著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整體而言,「主動利他」因應最具適應性,對身心健康有最高的解釋力及預測力,「被動利他」因應也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被動損他」因應的使用則可預測有較差的身心健康,「主動—無社交」因應的使用只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而「主動損他」與「被動—無社交」因應對所有的身心健康指標皆不具顯著的解釋力或預測力。(四)男性比女性使用較多的「主動損他」因應策略,而男性與女性在「主動利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主動—無社交」、「被動—無社交」因應策略的使用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2

多元文化諮商中抗拒的文化理解

張慈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的就是從文化及心理動力的多元角度理解諮商中抗拒的出現。具體來說,就是從文化差異及心理動力的觀點,分析諮商員與個案在婚姻、家庭問題的因應方式及抗拒現象,對個案抗拒或抗拒持續的原因有多元的解釋觀點。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一位美國白人男性諮商員及台灣中年男性個案,共取得諮商歷程的逐字稿27份,特別擷取諮商中的夫妻關係及原生家庭議題為主要分析的主題。閱讀逐字稿後,研究者分析出27個抗拒現象,並經由專家檢核及分類主題選取後,確定8個抗拒段落為本研究的研究資料。藉由分析其諮商歷程,詮釋個案問題的文化脈絡、諮商員處理的觀點及抗拒發生的原因。研究結果與結論如下: 一、在多元文化諮商中,僅用單一心理分析理論架構理解個案的抗拒現象,是將個案與其文化脈絡切割,不但對於理解個案會有所缺陷,對諮商的進展也可能造成阻礙。因此,諮商員亦須有文化意識,覺察自己本身的文化信念與價值,並採取文化的觀點理解個案的文化信念系統,體會雙方在文化信念上的差異,進一步多元解釋在諮商中的抗拒現象。 二、受華人文化影響的個案,在諮商中所表現出來的抗拒行為,皆於間接、婉轉方式,例如:沈默、表面順從、「是,但是…」、描述外在事件以迂迴回應等,符合華人在人際衝突中,面對權威的因應方式。因此,諮商員在面對個案的口語及非口語行為時,要更了解對方文化中抗拒行為的展現,並小心解讀個案的因應方式。 三、研究中可以發現華人文化的特徵,包括:男性角色的傳統期待、圓滿婚姻形象的維繫、關係取向的自我價值感、文化對權威的表面順從、家庭中的階級地位、家庭中對和諧的要求、孝道文化影響對父母負向情緒的表達等,這些特徵在在使諮商員在進行諮商中一些重要目標時,例如:獨立自主、直接溝通、自我覺察等,需要更仔細地思考文化脈絡的影響。 四、諮商中「自我肯定」、「自我覺察」、「直接溝通」等重要價值與目標,在華人文化的個案中應用需要更仔細地考量,包括允許更多的時間、注意口語及非口語的迂迴表達出自我肯定與自我覺察、發展除了溝通之外更符合文化脈絡的建議等。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對諮商專業人員、諮商訓練機構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3

《舊唐書·文苑傳》研究 / A study of literary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Jiu Tang Shu

林綏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將史書中的文學類傳,即《舊唐書·文苑傳》視爲研究對象,從史書的編纂體例等著手,以辨析《舊唐書》史臣對〈文苑傳〉中的材料,於取捨、增刪之間的考量。本文第二章主要説明《舊唐書》的編纂過程,探討史臣所制定的編纂總則「褒貶或從於新意,纂修須按於舊書」,以及宋初史官對於「新意」的異議。從中揭示五代史臣對於正統的認知。第三章辨析〈文苑傳〉載入作品的情況,以及當中所隱含的「用」意。第四章指出《舊唐書·文苑傳》乃接續「人文化成」的傳統,進而論述其實踐情況。本文循此討論「人文化成」觀念下,有關史臣的體裁取向。最後,本文為以上所論作一總體的回顧,以及提出本文的限制及未來展望。
4

從媒體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絲透過社群網站的觀展和想像 /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Mediated Celebrity Culture: The Imagination of Spectacle and Performance between Fandom and Celebrities through Facebook

謝靜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社群網站如Facebook的加入,對於現存的「名人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改變。借用觀展表演典範的概念,試圖描繪媒體、名人、粉絲崇拜三者間,從媒體景觀到媒介上身的轉變。 研究先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直接面對社群網站的文本進行資料搜集,針對熱門名人社群專頁進行觀察歸納,以作為深度訪談的依據,並與受訪者的經驗觀察相互對照。再透過深度訪談,了解使用者對於此一文化現象的觀察、看法,以及實際參與的情形。 研究發現,在大眾媒體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名人文化」,在Facebook加入後,確實對名人文化產生攪動和改變,預示著在「名人文化」中,由絕對的大眾媒體走向個人媒體的趨勢。 研究發現新科技平台進入「名人文化」後,主要帶來四個層面的影響:第一,Facebook此一元素進入名人文化後,使用者會透過自身的使用經驗與需求,重新詮釋Facebook所扮演的角色。第二,Facebook進入名人文化後,相對削弱原本得以決定名人形象、面目,掌握訊息內容的大眾媒體權力,形成一種權力關係的重組。名人扮演主導的地位,得以為自己發聲、平反、形塑自己的新形象,引導使用者的關注行為。第三,Facebook造成名人形象與資訊更為完整,成為觀視與展演的重要資源,而名人頁面形象,也成為粉絲溝通的共享語言符碼和默契。第四,與在媒體景觀下提出的觀展表演典範進行對話,延伸「界線模糊」的特質,Facebook的進入,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混淆「公共」與「私人」領域訊息的手段,以達到表演的效果,使Facebook成為了名人與粉絲共享的「表演新舞台」。
5

臺灣文學作家手稿徵集與典藏之研究 / The study of acquisition and repository of literary manuscripts in Taiwan

蔡孟軒, Cai, Meng S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手稿是個人透過手寫產生之任何形式文件,能夠完整保留產生者在撰寫時的思想歷程、書寫習慣、字跡、刪修痕跡等紀錄,尤其在文學作家的手稿中,可考察文學作品的創作歷程、版本以及產生者的思想演變,也能提供對於手稿作者或者針對其書寫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成為研究者不可忽視的第一手資料。 本研究乃針對國內文學作家手稿的徵集與典藏進行研究,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和「深度訪談法」,透過立意抽樣選擇五個文學作家手稿典藏單位進行個案探討,並對此五個典藏單位之手稿管理人員進行訪談,以獲得有關作家手稿的管理相關經驗及看法。研究對象包括: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 研究結果包括:一、作家手稿具有反映創作歷程、呈現作者生平、與作者直接連結、審美與藝術四種特性;二、作家手稿具有文學研究、典藏、文獻參考三種價值;三、各典藏單位的手稿徵集以捐贈方式為主;四、手稿徵集或捐贈受到典藏單位及捐贈者因素影響;五、手稿徵集工作的時間較難以掌控;六、每個徵集工作皆為獨立個案難採用同種方法處理;七、典藏單位多以現當代文學作家手稿為主要典藏;八、典藏單位之手稿較少修護而以維持原狀為主;九、典藏單位普遍遭遇人力與經費限制的問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三項建議:一、整合館際間之作家手稿;二、視手稿永久保存為最重要考量;三、建置理想之文學作家手稿徵集與典藏方式,包括:(一)編製作家手稿徵集與典藏工作手冊、(二)拓展多元徵集管道、(三)編排描述參考檔案管理經驗、(四)重視手稿細節之描述、(五)存放手稿於適宜之典藏環境、(六)加強管理人員之專業能力。 /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cquisition and repository of literary manuscripts in Taiwan. Study employed the multiple-case and depth interview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cas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for studying, which included: 1.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2.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3.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4.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y; 5.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introduced the coverage and content of literature manuscripts of each institution, and interviewed the staff of institution who manage literature manuscrip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viewpoint and suggestion on the management of literature manuscrip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Literature manuscript reflect the creative process, show the life of the author, directly link to the author, includ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2.Literary manuscript have three values: literary value, references value, collection value; 3.The main approach by which every institutions acquired manuscripts is donation; 4.Manuscript acquisition or donation affected by the institutions and donor; 5.The work time of manuscript acquisit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6.Case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acquisition work and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is hard to acquisition manuscripts in the same way to different cases; 7.Repository institutions mostly collect contemporary literary manuscript collection; 8.Repository institutions mostly maintain the original status of manuscripts; 9.Repository institutions generally face the problem of manpower and funding limit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1. Integrating the literature manuscript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2.Considering the manuscript permanent preservation; 3.Setting up an ideal acquisition and repository model, which includes:(1)establishing the acquisition and repository manual;(2)expanding the acquisition approach;(3)following the arrangement and description work of archieves;(4)recording the details of manuscripts;(5) maintaining an appropriate storage environment for manuscripts;(6)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of the staff.
6

中國古典詩歌對應探勘及詞彙分析工具 / Tools for Pattern Comparison and Word Analysi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黃植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詩經》、《楚辭》、《全唐詩》、《全宋詩》及《全宋詞》等,數位化的文本資料作為基礎,運用資訊技術,建構分析文獻間借鑒的工具。工具採用字串或詞彙比對的方式,使用者可以透過設定,過濾出可能的對應關係,特別是《全唐詩》、《全宋詩》和《全宋詞》間字面上的類似之處。本研究參考人文領域的研究,用以評估工具的效果。同時,我們也藉由資訊科學的角度,統計如唐詩和宋代詩詞間的對應關係,亦透過如《詩經》和《詩經》、《楚辭》和《楚辭》、《全唐詩》和《全唐詩》、《全宋詞》和《全宋詞》、《全宋詩》和《全宋詩》的對應關係,挖掘同一時代文人作品的對應。另外,本研究也嘗試中國古典詩歌的斷詞,以及分析詩歌中詞彙的語意,未來也希望能夠透過語意進行詩歌比對。本研究雖不如傳統方法的人文研究深入,但提供從大量的語料中去蕪存菁,以及統計等相關服務,節省人文研究分析整理文本所需的時間,用數位的力量輔助人文領域的相關研究。
7

規律と教養のフランス近代 ―教育史から読み直す―

上垣, 豊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077号 / 論文博第631号 / 新制||文||64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西洋史学 / (主査)教授 小山 哲, 教授 南川 高志, 准教授 金澤 周作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孔子政治思想論原:以公羊學為基點之研究

胡元輝, HU, YUA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公羊學為基礎來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體大思精,歷來解 者已多,惟公羊家主張孔子修作六經,乃素王改制、垂教後世、撥亂反正、倡行大道 之說並未受到廣泛的接納與應 有的重視。本研究是以試從現代政治學理的角度,重新敕理與疏證公羊家的學說,並 從而以大易、春秋為主,論語為據,究本窮原,抉發孔子的「人文批判論」。全文計 一冊,約八萬字,分成十章。各章章名如下:研究旨趣與取材;孔子的時代背景;孔 子的生平行事;孔子政治思想的承接與開新;孔子政治思想的精神根柢;孔子政治思 想的理論基礎;孔子政治思想的宏綱─進化說;孔子進化說的治法;孔子政治思想的 影響;孔子政治思想的當代意義。
9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文化基礎研究

陳明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信心建立措施」(CBMs)屬於單純的政治命題?或是一個文化與政治的關聯命題?若將其用於解決兩岸問題上,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政治命題。因為,兩岸從1949年起雖處於敵對狀態,但並沒有因敵對而影響民間經濟活動的交流發展,而且這種政治冷、經濟熱的特殊現象,還是沒有使得中共方面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選項。但是,自1958年「八二三金門砲戰」後雙方又沒再發生過軍事衝突,同時也默守互不逾越「海峽中線」的規範,這種不同於西方軍事互信的概念似乎又存在於兩岸之間。因此,有人認為是美國與兩岸間構成的和平穩定架構發揮功效,或因經濟因素的介入使然,唯少有從「文化」這個面相來研究解讀的。事實上,英國哲人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曾說:「中國的軍人是一個有理性的人。」可謂道出華人文化的特質。由於,兩岸文化系出同源,所以在相同文化邏輯涵泳出的國民性格,不僅有著共通的語言、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而且是一個極為重視人情、面子和關係的生活世界,與奠基於民主法治的西方社會大異其趣。 由於,CBMs畢竟係西方文明的產物,雖有完善堅實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但逕自套用或作為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理論,不僅不能解決問題,也因為缺乏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從迄今懸而未決的結果足以證明西方理論未必全然適用。因此,興起於1980年代末的建構主義,因蘇聯解體後,東歐與南歐共產國家產生的「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問題的研究,促使建構主義逐漸成為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而且,著名的建構主義論者溫特(Alexander Wendt)認為:當具有共用觀念的集體認同建立後,國家可以超越自助特性,相互間構築起高度信任,彼此以和平途徑解決衝突,而不是訴諸武力,從而實現洛克(John Locke)文化向康德(Immanuel Kant)文化的轉變。由於,華人文化本就具有建構主義的精神,運用於具有共通文化背景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理應是合理的選項與嘗試。
10

在日朝鮮人文学の研究動向とディアスポラ概念

浮葉, 正親 29 March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