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企業創新模式研究-以電腦代工廠個案為例 /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 A case study on a notebook manufacturer in Taiwan曾欽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筆記型電腦代工產業進入成熟期,代工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面臨了產品規格相似度高、相互削價競爭、整體產業低毛利的困境。傳統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專精於硬體製造,軟體則由供應商提供,因此代工廠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能力。本研究以筆記型電腦代工業為例,探討企業如何利用軟體與服務,產生高度差異化,並藉由此創新模式,在同業間擁有競爭優勢。
本研究所分析的個案中,筆記型電腦代工廠自行研發軟體,且將軟體做為核心價值加以發展,藉此不僅提高獲利率,亦加強與品牌商之間的合作關係,使代工廠成為品牌商其不可替換的合作伙伴。
本個案透過發展軟體、創造代工廠產品差異化、增強產品附加價值,藉此建立筆記型電腦代工廠核心競爭能力。其軟體除一般廣泛使用之外,也更可延伸應用於某些特殊產業,例如: 教育產業與旅遊業等。未來,更期望藉由此創新模式,在筆記型電腦產業中,新創出一個與手機業相似的APP Store,建立產業創新的典範。
|
2 |
企業創新能力、創新認知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林欣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曾被世界譽為經濟奇蹟的台灣,正面臨一個全新的轉折點。近鄰中國大陸的開放與崛起產生巨大的磁吸作用;與同屬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國相比,我國近年來的經濟表現亦相形失色。全球化是新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只有在「適者生存」或「不適者淘汰」兩者中選擇一項。面對全球化所帶來日益競爭的商業環境,正視我們過去在土地、勞力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思考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與策略,『創新』已經成為企業要在國際級殺戮戰場中脫穎而出所必須選擇的路。
然而,創新力是一種無形的能力與知識,想要建構此一能力,首先必須能夠加以客觀且準確的衡量,因此企業創新力衡量指標的建立便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衡量『企業之創新能力』,探討企業創新能力可能的衡量構面與這些構面之間的相互關係。此外,本研究亦剖析『企業創新認知程度對於其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企業創新能力最後對於企業經營績效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企業每一個成功的創新與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必然存在有時間上的落差,因此我們在實證研究時也分別做了兩階段的研究加以衡量。
本研究前段部分採用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與《商業周刊》合作的創新模範企業調查資料,得到樣本企業於二00三年時、其企業創新力的表現情形(此處的『企業創新力』係以「企業創新的狀態」為範圍,是對企業在某一時點上之創新成果的衡量與盤點);並於後段研究進一步追蹤樣本中之上市公司於一年後的經營績效表現,皆獲致相當肯定與正確的實證效果。
本研究使用套裝軟體SPSS執行統計分析,得以下實證結果。首先,研究結果顯示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其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其次,企業在創新行為面的表現與其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具有正向相關;此外,企業在整體之創新能力上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也具有正向相關;另一方面,企業對創新的認知程度與企業整體之創新能力表現具有正向相關。然而,在實證結果中,並沒有發現企業在創新結果面的表現與其經營績效之表現具有正向相關,因此本研究亦在結論部分加以討論其可能原因與代表之意義。 / Taiwan is facing a turning point in terms of its economy. On one hand, neighbor China’s deregulation has a magnetic effect on FDI in the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were stagnant comparing to the other three members of “the Four Tigers of Asia.” Confronting the situation that we have been losing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eap labor force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we must choose innovation as our main strategy in order to succeed in the global business arena in the following days.
Nevertheles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pproach to innovation regarding its intangible property. To establish innovation competence, enterprises first have to figure out how to measur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Therefore, it is very crucial to build up a methodology and appraisal indexes to get the measure of companies’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irst step.
The research is to probe the firm-leve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pplying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ssue of innovati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companies. Our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2003 and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2004. Discoveries from research are as follows:First, a company’s sense of innova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 a company’s innovation capability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its financial performance with one-year time lag. The last, a company’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proces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have some correlations with its produc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trategy innovation ability.
|
3 |
領導人角色與風格與企業文化、企業創新能力之研究李沛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Pod在全世界熱賣,但是其實當它剛剛推出時,全世界可是沒幾個人看好的,賈布斯是在整個電腦工業冷言冷語的環境裡,一步步堆起他的競爭壁壘。到了2004年底大勢明朗,各家公司要急起直追的時候,卻發現蘋果築起的競爭壁壘既高且深,業界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蘋果大鳴大放。
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想:賈布斯當年是如何在冷漠的世界中「相信自己」,他是如何產生強烈的自信,又如何能說服半信半疑的工程師,跟他去拼博這看似機率之外的運氣?如果不了解領導人身上的風格與氣質,便無法清楚解釋iPod的成功之處。
在蘋果電腦和賈布斯的各類企業傳記裡,找尋符合賈伯斯氣質的字眼,發現「偏執狂」(paranoia)這個字,最能形容像賈布斯這樣的創業家的精神氣質--他心中就是有一個世界的藍圖,而他,拼了命也要去實踐它。這樣的偏執,其實是嚴重背離傳統管理概念的。事實上,賈布斯搞砸的許多專案(例如1985年的「Lisa」、1995年的NExT)和他成功專案的數目幾乎一樣多,但弔詭的是:每科都得A+的長春藤大學MBA沒幾個當得成世界級的創業家,像賈布斯這樣的大學一年級退學生,卻能在商業世界裡大放光芒。倫敦皇家學院(Imperial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塔卡納商學院(Takana Business School)管理學教授珊卓•凡德默維(Sandra Vandermerwe)的一篇16000字研究論文〈iPod、iTunes、Steve Jobs:蘋果以科技帶動市場成長〉,為讀者從「企業經營模式轉型」的角度,探討時尚角度外的iPod衝擊;當一般人都由流行、時尚的角度看iPod,凡德默維教授則提醒:二十一世紀的蘋果,極有可能成為類似上世紀微軟般的新科技霸主,iPod的背後,是「硬體標準」和「軟體平台」的超級競爭,光從時尚流行的角度看,是小看了賈布斯的企圖。由公元兩千年到今天,當全世界科技公司找尋「再成長」的漫漫長夜裡,蘋果已經證明:它的「iLife」概念才是新主流,而iPod正是它主宰未來的訊號
寫作暢銷企管書《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從A到A+》的前史丹福教授柯林斯(Jim Collins)稱賈布斯為「商場裡的貝多芬」(Beethoven of business),並且坦承再多的企管知識,也難以取代創意人用生命闖蕩的非理性力量。
|
4 |
跨部門知識互動對企業創新之影響 / The Impact of the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 on Business Innovation蘇嘉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新來自知識的互動。本研究將創新知識來源分成客戶類知識與技術類知識,並將企業創新分成新產品開發、解決客戶問題與提高企業自身創新能耐,以探討知識互動特性對不同類型創新的影響。本研究針對業務端與研發端的知識互動,採個案研究的方式,蒐集14個企業創新個案。分析結果發現,高深度的知識互動是新產品開發成功的關鍵;不同客戶問題,所需的知識互動廣度與深度則不一;若欲提高企業自身創新能耐,需要的是高廣度的知識互動。本研究透過不同實際個案歸納出各類創新類型下的知識互動特性,除了有助於更加瞭解知識互動對創新的影響之外,亦有助於企業經營實務上的操作。 /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 on busines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The study divided knowledge of innovation into customer-related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related knowledge, and classified business innovation into product innovation, problem-solving innovation and gener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cusing on the knowledge interaction between sales people and R&D engineers the study analyzed 14 business innovation cases in four selected compani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igh depth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 is the key to product innovation while the level of the depth and scope of the knowledge interaction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context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regard to gener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high scope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 seems to be the influential factor. The findings about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 provide insights about how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cope and depth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 affect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offer useful guide in managing technology and customer knowledge in business practices.
|
5 |
台灣資訊服務業進入中國零售通路市場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 / The research on the key success factor of Taiwan it services at china retail market – a case study of company a王盛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市場具備龐大內需實力,預期2027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已成為全球注目及亟欲進入以獲取商機之必爭之地。中國零售業自改革開發迄今30年中,連鎖零售企業門市總數由2003年4.7萬家增加至2006年12.4萬家,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由2002年2,973億人民幣增至2007年7,561億人民幣;零售業者對IT系統需求自2000年僅止於足敷前台收款及後台物管相關連結能正常運作,至2005年起開始重視管理層面的有效性考量,至2009年起更甚而重視系統建置於數據擷取後的分析於績效展現及決策運用;零售企業在IT上的平均投資額由2004年的50餘億人民幣增加至2008年100億人民幣。台灣資訊服務產業軟硬體及系統應用整合開發能力均已臻成熟,在同文同種及地理優勢下,此刻正是揮軍中國市場的絕佳時機。
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資訊服務業或可參考A公司以「市場定位目標明確性」及「持續動態發展的經營策略」為基礎的經驗,藉由外部資源引進及內化成果紮根的同步展現,建構符合市場發展階段需求之企業優勢。此外;台灣資訊服務產業若能採以專業分工垂直或水平整合形成策略聯盟夥伴關係,掌握市場需求脈動與即時供給具完備性服務內容,當可合力擊退其他國際企業,大規模實質搶攻大陸商機。 / The enormous potential of China domestic market wa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in 2027, the demand has caught the world's attention and desire to explore the great opportunity.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since economy reformation , China retail industry has grow the total number of retailers from 4.7 million in 2003 to 12.4 million in 2006; the total sales revenue of retail business increased from 297.3 billion RMB in 2002 to 756.1 billion RMB in 2007. Whereas in the mean time, retail IT system has expand its function from POS and back office management in 2000 to the efficiency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2005, and furthermore, IT requirement expand to data capture and analysis for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in 2009;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capital investment in IT has increased from 5 billion RMB in 2004 to 10 billion RMB in 2008. With years of development, Taiwa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now has great opportunity to enter China retail market by leveraging its culture homogeneity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with established core competence in both hardware and system integration. This research explores how company "A"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aiwan information industry. Company "A" build up its core competences thru "market positioning" and "dynamic business strategy",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resources and internal talent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Pursuant to the reference, if Taiwan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could establish vertical integration or horizontal strategic alliance or partnerships, and keep the same pace with market demands and provide total solutions in timing basis, Taiwa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international major players of the industry and be part of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 retail business.
|
6 |
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許強, Hsuche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以台灣最具競爭力的IC設計產業為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以『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為研究主軸,探討1.吸收能力之構面。2.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間的交互關係。3.影響吸收能力的其他因素。4.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知識流通的關係。5.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之關聯。6.最後提出『吸收能力』階段性培養過程作為最後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吸收能力的構面分為『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兩方面,包括有:1.員工背景差異性(此構面影響性事後證明並不大)。2.員工教育訓練。3.員工知識專精度(觀察指標為創始人之技術背景與員工學歷分佈情形)。4,R&投資(企業創新可說是R&D的副產品,想要持續創新就必須針對組織核心技術知識不斷地投資研發)。5.組織具有互補性知識多寡(知識具有多元性,因此組織具有互補性知識愈多愈有助於吸收外界的新知識)。6.組織先前知識基礎(學者Cohen&Leventhal(1990)提出吸收能力是組織先前知識基礎的函數,因為知識具有路徑相依性,因此先前知識基礎有助於下一期知識的吸收與利用,故先前知識基礎是組織吸收能力的根本)。
二,外部網路關係可視為『知識網路』,網路成員交流的內容以知識為最主要的實質內涵。因此,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間具有『正向回饋效果』。好的吸收能力有助於建立網路關係,而好的知識網路有助於組織吸收能力的加強。
三,影響吸收能力其他因素有,1.知識蓄積整合機制(將學到的知識儲存於組織中),2.知識流通機制(做好與外界知識的介面管理,以加速知識的流通效果),3.管理機制(組織必須設立一些激勵制度或管理機制設法留住知識型員工,因為大部分內隱性知識是以人為最主要的載體)。
四,好的吸收能力與知識網路關係有助於知識流通效果的改顫,不但會加速知識移轉的速度,甚至學習知識的效果也會大大地提升。
五,當組織有好的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時,企業創新的可能性便大大的提升,因為創新來自於新技術知識的開發,若組織可以很快遞接收外界新知識,進而蓄積,整合,與利用,則企業創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六,本研究最後提出『吸收能力階段性培養』的動態架構,說明吸收能力最初是因為組織與員工的知識專精度,進而不斷地做R&D,與外部網路伙伴結盟做技術知識交流。此外,組織內部也設立一些機制使知識得以蓄積儲存,流通與整合,經過這些過程後使組織原本吸收能力的層次向上提升,最後達成企業創新的目標。
第壹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知識管理理論 12
壹,知識的內涵及分類 12
貳,知識移轉 15
參,知識整合蓄積與擴散 18
肆,知識創造 19
伍,知識管理理論小結 23
第二節 吸收能力理論探討 23
壹,吸收能力定義 23
貳,組織學習理論探討 27
參,吸收能力理論小結 28
第三節 網路關係 29
壹,網路定義 29
貳,網路類型 31
參,網路利益 32
伍,網路關係小結 33
第四節 企業創新 35
壹,創新的定義與分類 35
貳,知識創造與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 38
參,企業創新小結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0
第二節 研究變項 43
壹,影響吸收能力的構面 43
貳,知識網路關係 45
參,影響吸收能力的其他因素 45
肆,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知識流通間的關聯 47
伍,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間的關聯 4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48
第五節 研究方法 51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2
第肆章 個案分析 53
第一節 專業消費性IC設計業 53
---凌陽科技 53
壹,IC設計產業簡介 53
貳,凌陽科技公司簡介 54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58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之交互關係 63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數 69
伍,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的關係 77
陸,吸收能力,知識網路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77
第貳節 IDM大廠---旺宏電子 85
壹, 旺宏公司簡介 85
貳,吸收能力之構面 86
參,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之間的交互關係 90
肆,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94
伍,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之關係 99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係 100
第三節 專業記憶體IC設計---鈺創科技 105
壹,記憶體IC產業介紹 106
貳,鈺創科技簡介 107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111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的交互關係 115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119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間之關係 123
柒,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的影響 123
第四節橫跨3C的IC設計公司---瑞昱半導體 127
壹,IC設計產業簡介 128
貳,瑞昱半導體簡介 129
參,吸收能力之構面 134
肆,吸收能力與網路關係間之交互關係 137
伍,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 142
陸,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148
第伍章 命題發展 153
第一節 吸收能力影響構面之探討 154
第二節 吸收能力與外部知識網路關係間之交互影響 170
第三節 吸收能力其他影響因素之探討 175
第四節 吸收能力,知識網路關係與知識流通的關聯 182
第五節 吸收能力,知識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 18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8
第二節 理論與實務含意 195
壹,對理論的貢獻 195
貳,對實務的貢獻 196
第三節,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97
第柒章 參考文獻 204
英文部分 204
中文部分 206
|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