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42
  • 1609
  • 344
  • 132
  • 38
  • 37
  • 3
  • 1
  • Tagged with
  • 2167
  • 487
  • 411
  • 391
  • 384
  • 365
  • 328
  • 318
  • 305
  • 283
  • 275
  • 251
  • 248
  • 248
  • 24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意像與獨創力的交互作對學習與保存的影響

洪瑞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20個國中男生隋機分派至3×2多因實驗設計中,意像(受試者產生,實驗者提供,及控制組)和獨創力(高和低)為自變項,應變項是學習和一週後的保存。實驗時受試者以學習一測驗的方式學習三十個高意像值的名詞配對,共做三次學習一測驗。一週後再做一次測驗,測量保存。所得學習和保存的正確回憶量以3×2共變分析控制住智力變項,結果發現高獨創力者在受試者產生意像有的指導語下,學習和保存顯著高於低獨創力者,而在實驗者提供意像的情形下高低獨創力者的學習和保存差異極小。控制組的學習和保存不受獨創力高低的影響,但成績低於前兩種意像處理。這個發現的解釋是,高獨創力者較能自己運用意像的學習策略,能有效地將配對中的名詞聯結起來以形成一個統整的意象,低獨創力者的這方面能力比較低。如果意像的內容能由外界直接提供,則高低獨創力者的差異便迅速減少。
12

土地徵收之比較研究

涂義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為人類一切活 動之舞台,不僅各種生產事業胥由土地予以載養,即如政經、社會與文化各方面,亦莫不以土地是賴。土地異於一般財貨,其數量有限,而再造與搬動之不易,尤為獨具之特性。近代國家鑑於私人土地所有權之排他性及土地使用、收益與處分之完全放任自由,遵致經濟效率低下,生活環境惡化及資本缺乏資源浪費等弊害,乃積極從事有計劃之開發利用,俾國利民福;土地征收制度 除為公共目的或公用事業由國家運用公權力,以適時取得適地外,即為政府積極指導土地資源利用之重要工具。 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之觀念,既因公權力之大幅增加而相對受到限制,則土地征收必然益增其適用範圍,但基於民主作風並避免國家公權力之濫用,仍以事前經雙方協議無諧,方予援用為宜。 一般而言,土地征收分為程序與補償兩大部分,前者貴簡捷而後者以公平合理為尚,然而一般社會科學非如自然科學之有確定公式或標準,難有放諸天下而皆準之辦法,必須顧及時空性并考慮各種客觀條件,權之衡之而後行;土地征收自不例外。譬如征收補償,若干國家之土地所有權人咸認公家或興辦事業人均 係大老闆,為上門之財神,顗*領受更多之補償金,故如聽任其漫天要價,苛索補償,則仁有餘,勢必流為姑息,不獨增加需用土地人興辦事業之固定成本,其且影響附近地區之正常地價,反之,若國家仰仗其最高土地所有權,以低於市價之價格為補償,而剝奪私有權益,則執行征收者氣勢磅礡而政府威信盡失,姑置不論,其如人民犧牲何? 吾人深信,大凡作事,其長於此者,必不足於彼。為求征收制度臻於完善,其道無他,但求適中而已。筆者為文之動機即在乎此。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乃盡魯鈍,夙夜憂勤,搜集專家理論及各方資料,研究闡述,完成本論文。全文共分六章,凡十七節,都十七萬言;前二章引述土地征收之意義與目的及基本理論,并略加比較,以瞭解一般概念。第三章係就我國既有法律關於土地征收之規定,為縱的論述分析。第四兩及第五章,就世界各國對土地征收程序與補償之規定,為橫的比較并詳加分析其利弊,從而研判本國征收辦法之優劣。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除簡述本文重點而外,就報章雜誌所刊載現存土地征收問題與各級地政機關經辦人員辦理土地征收所遭遇之困難以及筆者實際工作躬自體驗得之者,略抒拙見,提出解決之道,期能濟事。
13

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廖怡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並藉此探討幼兒人口、父母人口、就讀幼兒園園所環境及幼兒生活經驗等變項與其創造力之關係。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133位(男童82人,女童51人)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4足歲至6足歲幼兒;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幼兒創造力測驗」及「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表」。「幼兒創造力測驗」包括不尋常用途、問題解決的替代思考、和創意組合三個活動;每位受試幼兒在幼兒創造力測驗上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總分四種分數;活動一包括:整體實用、分解實用、整體比喻及分解比喻四個向度;活動三包括:原始組合、變形組合及添加組合三個向度。 本研究採評分者間之信度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檢測結果尚可接受;在評分者間之信度,研究者與2位幼兒園教師各自批改10份測驗並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研究者與A老師在各項得分上皆達到.6以上的中高相關,與B老師更是達到.9以上的高相關,而A老師與B老師彼此間的相關也在.7-.8間,顯示本研究有不錯的評分者間信度。 間隔第一次測驗5個月後,本研究進行重測測驗。在四所受試園所中隨機抽取21位幼兒進行再測,經以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在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面向上,兩次測驗之重測結果,皆具有中等的相關水平表現(流暢力.47,變通力.51,獨創力.55),而在整體的重測總分上,其相關係數為.516;整體而言,顯示本測驗之重測信度具有不錯的水準。 在幼兒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性別、出生序及幼兒個人友誼(朋友人數)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6歲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5歲及4歲的的幼兒,5歲及4歲間則是未達顯著差異;3.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只在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沒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 在幼兒父母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父母親的職業類別及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父母親有出國留學經驗的幼兒在流暢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父母親沒有留學經驗的幼兒。 在園所環境變項與幼兒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就讀高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就讀低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2.教師教學經常使用英美語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教師使用英美語比率較低的幼兒;3.教師教學使用鄉土語頻率的多寡,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探討幼兒生活經驗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的家庭活動及家中語言環境,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 有出國經驗的幼兒,除了在流暢力及變通力之外,在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沒有出國經驗的幼兒;3.父母親傾向於多給予讚美經驗的幼兒,在變通力得分上顯著高於沒有獲得讚美經驗的幼兒,而父母親給予處罰經驗的多寡,對於幼兒創造力則無太大的影響。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從研究工具、幼兒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作為日後研究者及教師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人口變項、變通力、獨創力、流暢力
14

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

艾文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5

盈餘與生產力資訊其相對有用性之研究

邱昭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關聯性研究設計」(association stud)探討盈餘及生產力衡量指標與股價間的關係,並進一步檢視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後,盈餘資訊內涵的解釋能力是否會增加。鑑於理論上,生產力衡量指標應具增額資訊內涵,但林晉宏(民83年)之研究,其對生產力資訊內涵實證結果卻不顯著,故本研究擬改良林君變數衡量方法及相關實證模式,以求更清楚瞭解生產力衡量指標在我國股市環境中的有用性。 依理論判斷所制定之選樣標準,本研究以民國80年至84年,69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經實證分析后,其結果顯示 (一)在資訊內涵方面 1. 生產力衡量指標資訊內涵 本研究發現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在民國80、82、84年與股價報酬其有顯著相關,且平均而言,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具有資訊內涵。 2. 盈餘資訊內涵 本研究發現除民國84年外,盈餘反應係數(ERC)並未顯著大於零,因此盈餘資訊並未具有資訊內涵。 (二)增額資訊方面 實證結果顯示,生產力衡量指標變動(CPR)在民國80、82、84年相對盈餘而言,具有增額資訊內涵。 (三)盈餘資訊內涵比較方面 透過兩迴歸模式調整後R2之比較分析,發現在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後,各年度的調整後R2均能提高,且透過成對差異t檢定指出,考慮生產力衡量指標前後,盈餘資訊內涵有差異的顯著水準達1%。
16

十八世紀における「力学」の誕生―レオンハルト・オイラーによる力概念の革新

有賀, 暢迪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076号 / 論文博第630号 / 新制||文||64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現代文化学 / (主査)教授 伊藤 和行, 教授 福谷 茂, 准教授 伊勢田 哲治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7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創造力之研究

尹蕙露, Yin Huei-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創造與管理已成為社會主流,而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創造力的培養,惟有不斷發展創造力,組織才能永續經營。 組織創造的能力也是一種組織持續擴充的能力,對組織的競爭優勢有關鍵性的影響,在組織發展中,構築一個有利於創造的穩定結構,可協助達成最後的目標。 本研究主要採取了文獻探討、個案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首先對創造力意涵及創造力人格、創造力工作環境、組織創造力等之理論加以探討,其次就組織創造力之因素分析後,歸納出四大面向即「創造性工作環境」、「創造性行為」、「創造性技能」及「組織創造的能力」,作為深度訪談問題題綱的基本架構。研究個案為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故深度訪談的對象以歷任首長為主,藉以瞭解自88年7月成立至93年間之組織創造能力。 本研究發現:一、創造性環境之建立由機關首長主導。二、創造性環境之建立由中階主管負責暢通溝通管道。三、創造性行為之建立須採適當激勵措施。四、創造性行為之建立須有公正的升遷制度。五、創造性技能之建立應由組織提供各項資源。六、創造性技能的發展須有完善的人才培訓制度。七、組織創造力應具備明確的願景。八、組織創造力應國際化。九、組織整體創造力不等於個人創造力的加總。 根據文獻探討及深度訪談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發展組織創造力應採多元化的人才進用方式。二、發展組織創造力應建立以團隊工作為基礎的組織。三、發展組織創造力應建立組織支援系統。 關鍵詞:創造力、創造力人格、組織創造力 /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knowledge creation/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become the social mainstream, and the most pivotal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An organization can continue its management forever only by ceaseless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The organization creativity also is an incentive to keep organization expanding and growing, has the crucial impact on organization's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Building up a stable infrastructure within an organization favor creativity may assist touching down the final goal of an institute. This research project has mainly adopted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and in-depth interview. Important theorie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he meaning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characteristic, job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nd organization creativity were brought together for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ased on analysis the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four key categories, job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creativity behavior, creativity skill and capability for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were chosen as the topics for in-depth interview. Taiw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was the subject for this case study. Therefore all the previous General Directors of Taiwan CDC were the candidates for the interview to get insight the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since CDC founded in July of 1999. This research project has several findings. 1. Institute leader is the key person to initi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2.Middle class managers are responsible for maintaining the unimpeded communication channe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3.Incentive measures mush be consider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4.Fair promotion is important within an institu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5.Organization must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6.Good training programs are necessar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7.Goals should be achievable and crystal clear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8.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vit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environment. 9.Organization overall creativity is not equal to the sum of all individual creativity.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irst, broad recruitment of elites into institute should be taken for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Second, concept of teamwork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the basic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Third, support systems should be built for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Key Words:Creativity、Creativ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18

城市治理能力之建構:以台北市2003年SARS為例

陳衍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文獻的檢閱,將治理能力區分為政策能力、行政能力與制度能力等三大構面。欲藉由2003年台北市發生的SARS疫情的個案,探究這三個構面的能力關係。 本研究藉由紮根理論的研究策略,進行深度訪談與分析,結果發現: 一、制度能力部分 關係資源與動員能力彼此影響,換句話說,市民是否願意接納公共政策,會參照網絡中的關係資源,且彼此相互增強,進而選擇如何應對。 另外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亦是接納公共政策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政策能力與行政能力 相對於文獻所建構的治理能力,透過本研究所建構的治理能力模型,人民(受訪者)對於政策能力與行政能力的認知似有落差。人民對於運作過程似乎漸感無奈,取而代之的是立即的感受(回應力),中期的願景(透過政策行銷)以及長期的能力養成(公民教育)。 本研究共討論、歸納了三種治理模式其一是「企業型政府模式」其二是「公共行政發展模式」第三則是「國家—社會互動模式」。 企業型政府模式實則以市場機制、管理主義為前提,因此可以被涵容在公共行政發展模式中市場治理模式中。國家—社會互動模式中說明了國家行動者存在之必要性,以及社會行動者扮演的角色。 在政策執行工具的選用上,公共行政發展模式無疑給了一個最好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以為公共行政發展模式中的三種模式是可以並存在同一個時空下的,無論國家的政治體制或意識型態為何。就層級模式而言,其治理工具便是偏向威權、獨斷的工具;市場模式就是透過競爭與誘因機制設計的工具,而網絡模式的治理工具偏向信任的建構即公民教育。以本研究的個案為例,層級模式的思惟適合用在SARS疫情的控制上;政府無須藉由市場力量,更不用期待社會行動者的利他與信任,因為這是不明的疫情,人民沒有任何的知識基礎應對;而市場模式的思惟可以用在醫療資源的使用與配置上,不使強調競爭面,而是重視流通效率;前者易產生投機(如口罩囤積)後者則仰賴政府統一指導(如資源利用與分配);網絡治理的公民教育適合於復原的社會價值重建,其效果在之後的公衛體系與人民對醫療衛生的風險意識增加。 本研究由「公民認知途徑」為始點探討治理能力的建構,就鑲嵌在網絡當中的行動者而言,其被動員的原因若從治理模式來看無非是:強迫、誘因與信任。最難的部分應該就是信任的建構,此更涉及了公民教育的政策工具介入。 基於公民途徑建構的治理能力,本研究對於政府行動者的期許在於: 1. 加強政策行銷能力:在政策方向上短期內可以促進政策效果亦可為長期治理能力建立良善基礎。 2.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不應只在發生重大的治理議題之後,例如SARS。公民教育可以長期改變公民文化與增進公民意識就網絡治理而言,社會資本等相關論述便是透過公民教育而來。國家身為一個較具一致性的行動者,對此應積極進行投資。 3. 企業型政府所謂競爭機制與管理主義真正的內涵在於:內部競爭係建立在對外展現的效率上,而非官僚本質的改變。許多文獻將官僚自利與人性自利等歸咎於管理主義盛行,有失公允,這種誘因機制的創造應建立在政策議題上而非本質改變上是未來政府可以努力的目標。
19

關鍵能力與多元智力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民中學教師的觀點為例

賴姿伶, Lai, Tz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將為人們帶來更多的衝擊和挑戰,新一代的國民,又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和能力,才能面對未來的生活?在世界各國積極推動基本能力取向教育的今日,本研究為一初探性質研究,其目的旨在瞭解:未來我國國民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為何?並以Gardner「多元智力理論」為基礎,探討「關鍵能力」在現行課程架構之下教學的可行性。研究樣本為國民中學教師,研究共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研究:以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方法做為研究架構及實施程序進行研究,受試樣本為全國國中教師(有效樣本共計359份),以瞭解教師對未來我國國民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之看法,以及不同背景教師對關鍵能力之不同重要性的相對見解。 二、第二階段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國民中學教師對關鍵能力(第一階段研究之成果)和多元智力及學科之間的關連性之看法,受試樣本亦為全國國民中學教師(有效樣本共計159份)。 本研究歸納提出下列主要研究發現: 一、全體受試教師對於關鍵能力的看法,經因素分析之後,共提出十種關鍵能力:與人互動的能力;計劃、組織與執行活動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與人分享的能力;理財的能力;擔負社會責任的能力;基本的審美能力;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二、全體教師對關鍵能力的優先性看法依次為:1.生活自理的能力、2.與他人互動的能力、3.擔負社會責任的能力、4.與人分享的能力、5.計劃、組織與執行活動的能力、6.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7.理財的能力、8.基本的審美的能力、9.溝通與表達能力、10.運用科技的能力。 三、不同地區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雖不盡相同,但未達顯著差異。 四、不同任教科目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略有不同,但未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教師對關鍵能力指標的優先性看法有所差異,且達顯著水準。 六、不同關鍵能力的發展需要不同多元智力組合的運作。 七、不同學科的學習可以發展不同的多元智力組合。 八、不同學科間的整合應能有效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進而培養其不同的關鍵能力。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在教育政策的制訂上,應籌組專門的委員會,結合社會各界團體的參與;在課程設計上,必須跨越當前學科或學習領域的限制,朝向科際整合結合不同專長領域的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在教材的選擇上,可在共同標準(教育目標)之下自行 開發多元教材;教師方面,建議集合不同學科、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教學研討會,加強教師教學知能的充實、並成立教師人力資源支援網路;在學校組織方面,應破除當前以學科為本位的機制(如:各科教學研究會),改成以培養關鍵能力取向的組織(如:某某關鍵能力教學研究會);教學評量方面則建議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方式。 在未來研究方面,本研究建議:進行關鍵能力的驗證性研究、受試樣本的擴充、進行不同工作領域的關鍵能力研究、進行教學實驗、發展評量檢核指標。
20

4.21世紀学力 : 21世紀学力研究グループのまとめ (Ⅵ. 研究グループ中間報告)

山田, 孝, 今村, 敦司 30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Page generated in 0.01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