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9
  • 3
  • 3
  • 2
  • 1
  • 1
  • Tagged with
  • 23
  • 23
  • 12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名詞句と名詞節の間 : 「のこと」が生じる存在文

大西, 美穂 17 February 201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連体節表現における焦点について

金, 春女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名詞句を構成する「の」の研究 --準体助詞「の」の文法性の再規定--

山村, 仁朗 24 September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8604号 / 人博第700号 / 新制||人||167(附属図書館) / 26||人博||700(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1504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文化・地域環境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佐野 宏, 教授 須田 千里, 准教授 長谷川 千尋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4

形式名詞「mono」與「koto」 ―以包含「mono」「koto」的述語句為中心― / “mono” and “koto” -focusing on predicate phrase include “mono” or “koto”-

范佩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旨在透過包含「mono」「koto」的述語句之分析整理,究明形式名詞「mono」「koto」的性質。 首先自青空文庫、每日新聞、新潮文庫等三項語料庫收集「mono」「koto」的例句,從中整理出以下五組「mono」「koto」的類義句型。 經驗:「-rukoto ga atta」「-tamonoda」 思慮:「koto to omou」「mono to omou」 感嘆:「koto」「-(ta)monoda」 應當:「kotoda」「monoda」 期望:「dekirukotonara」「dekirumononara」 本論假設以上五組類義句型,其意義之所以存在相異之處,乃出自於「mono」「koto」之影響,將五組句型分為五個章節加以論述。 分析的結果簡述如下:  表經驗的句型中,「-rukoto ga atta」表示的為偶發經驗,「-tamonoda」則是重複頻率更高的習慣性經驗。  表思慮的句型中,「koto to omou」表推測,多帶有體諒的語氣。其原因在分析後得知來自於「koto」的移動性。「mono to omou」的語意在「堅信」與「推理的結論」間游移。其原因在於是否將結論的證據放置在前後文中。  表感嘆的句型中,「koto」表即時性的感嘆,少用於主題句中。而「-(ta)monoda」表示回顧式的感嘆,主題句中亦可使用。 表應當的句型中,「kotoda」是針對特定的事項表示應當的語意。「monoda」方面,否定形式的「monodehanai」依動詞的種類,在「否定的性質」與「非應當」兩種語意間形成相輔分布。而「~naimonoda」則不論動詞種類為何,皆傾向於「否定的性質」的表示。 表期望的句型中,「dekirumononara」是表示該願望實現可能性極低的文法句型,而「dekirukotonara」則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名詞「koto」加上修飾詞語的子句。 最後,在總節各章節的分析之後,可得到以下的結論:「koto」具有動態性質,時間內含其中。而「mono」則具有靜態性質,乃是將時間加以捨象的存在。
5

「具象名詞+wosuru」句型 / About「concrete noun+wosuru」

廖紋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具象名詞+WOSURU」句型之構成。本稿先從意義上將WO格名詞分類,再藉由屬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 之概念分析「具象名詞+WOSURU」句型的成立原因、限制,以及區別能夠與動詞「NSURU」共起之名詞與不能共起之名詞。   本文共分為5章。序章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對象。第1章探討過往相關文獻並提出筆者所認為的問題點。   第2章「附著類之成立要因」則檢討附著類的下位分類「裝著類」與著衣動詞的異同,並以屬性結構的概念分析「附帶・接觸類」的成因、以及附著類名詞的限制。   在第3章,則利用換喻與<目的・機能>屬性結構的概念分析生活活動類、通信活動類名詞。第4章分別從字義的角度,分析WO格名詞與動詞「NSURU」是否具實質意義(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以及從句法(syntax)角度檢視本句型中語與語的結合強度,最後分析「具象名詞+WOSURU」句型的共通特徵與文化背景。最後的第5章為結論。    先行研究之中,影山(1980)已闡明以具象名詞為直接賓語之服飾品類的使用限制,但過去的研究均將「蓋WOSURU」「塩WOSURU」、「O茶WOSURU」「電話WOSURU」等句型當作一種定型句型。而本研究釐清了這類「具象名詞+WOSURU」句型成立過程與成立限制。
6

日本語の述語時間表現の機構と歴史

福田, 嘉一郎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2905号 / 論文博第615号 / 新制||文||619(附属図書館) / 32115 / (主査)教授 木田 章義, 教授 大谷 雅夫, 准教授 大槻 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여기」と「이곳」の類義語分析 : 「ここ」と比較して

LEE, TACK UNG, 李, 澤熊 28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俄國政論及文學文本中生物名詞隱喻研究 / Субстантивные биоморфные метафоры в русских публицистических 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х текстах

程琬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隱喻被認為是最具鮮明語言共通性的手法,近二十年來「大自然」相關名詞隱喻備受學者關注,這類隱喻經常從對比觀點及認知語言學、語言文化學等角度來研究。大自然的譬喻中,生物的隱喻為口語表達中最積極的部分。生物的隱喻根基於人類與動物、鳥類、昆蟲之間特性、行為之比較,從隱喻的使用可窺探其語言文化上的不同思維,及不同母語者對同一生物既定形象的認知可能有很大差別。然而,由於長久以來學者研究隱喻的資料多源自字典或是有限的著作,因而此類隱喻並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論文旨在研究現代俄國生物名詞隱喻的主要使用情形與趨勢,以俄語國家語料庫(НКРЯ)中的文學與政論文本語料為主,聚焦於較少被討論的俄文生物名詞隱喻於結構語義及功能修辭學領域中的使用情形,說明此類隱喻詞彙之來源語義屬性,歸納生物名詞隱喻所表達的特徵和涵義,確立現代生物名詞隱喻化趨勢的主要方向,使語料系統化,以俄語學習者角度更進一步分析此類隱喻在政論與文學文本中之修辭功能,從中對語言翻譯和語言邏輯分析有更深探討。
9

日本語の時間表現に関する認知意味論的研究

寺﨑, 知之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796号 / 人博第767号 / 新制||人||185(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67(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832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谷口 一美, 教授 東郷 雄二, 教授 齋藤 治之, 教授 山梨 正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0

論分解法:柏拉圖《哲人篇》中之辯証術研究

陳銘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柏拉圖著作的解釋,大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取向:一種姑且稱之為反系統的,另一種可以稱之為系統的。就反系統的主張而言,這一派的研究者經常地從整個或部分的柏拉圖著作中,抽離出來某個單篇的對話錄,單獨地去考慮這些對話錄的意義和目的;不像系統哲學的研究者般,將柏拉圖部分或所有的著作當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看待,相反,他們□不預設某個統一的思想系統,也不預設這些著作間存在某些有機的關聯。相對於此,就系統的主張而言,在方法的運用上對當代以系統哲學方法研究柏拉圖的學者起決定性影響的,無疑是Schleiermacher在19世紀初為其柏拉圖德文譯本全集所作的總導論中所持的觀點。 即:每一個單篇的對話錄都不能僅僅被視為是一個自身完整的整體,而是同時包含它和其它著作間的連結關係;所以,對於每篇個別的對話錄的解釋,必須要有一個「增補的過程」(supplementary process),去恢復這些個別著作與其主幹間的「本然的連結」(natural connection)。 在這個方法原則的影響底下,這一派的研究者人認為:沒有任何柏拉圖的對話錄可以被視為完整地呈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每個單篇的對話錄都只呈現出柏拉圖真正和最終學說的部分; 因而他們經常地將柏拉圖所有或部分的著作當成一個整體,認為這些著作皆建立在相同的學說之上,而致力於某種與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解釋。 然而,這兩種方法取向都有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就反系統的方法而言,由於過度地強調單獨地去考慮對話錄的意義和目的,因而導致柏拉圖著作中可能存在的思想聯繫被切割來。而就系同研究的方法而言,它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過度地依賴於研究者設定的中心思想,導致「思想決定寫作形式」的困境。 自Gadamer(或許可以把時間向前推至M. Heidegger)以來,研究者採取的方法逐漸地發生轉變,柏拉圖的對話錄被人們以談話的語言(spoken language)、發展中的談論(developing discussion)來理解;文本中的某些客觀或特定的表現形式不再如以往般被重視;相對地,人們更重視談話過程中隱現的東西。 這意謂在此一研究方法底下,研究者對個別對話錄的研究將不再預設某種主宰這些對話錄的內容的思想統一性,也不再將個別的對話錄當成某個完整思想的部分;而是把每個對話錄當成一個自身完整的整體,有獨立的思想開展與形貌;因而每個個別對話錄都有獨立的思想價值,並且其內部有論理上的一致性。在這個意義下,由於每個對話錄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目的,因而吾人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在不同的談話情境以及不同的議題設定下,對於某些學說的陳述相同,並不代表這些學說的實際內容亦相同;並且在同樣的理由底下,對於某些學說有相異的陳述,也不意謂實際上存在兩種相異的學說。 考慮到這些因素,筆者試圖在這個研究當中採取一種折衷的方法,藉由這個方法,吾人可以看清《哲人篇》在柏拉圖思想發展中的定位而又顧及每個單篇對話錄的內在一致性:以「定義」或言說作為觀察點來考察《哲人篇》,並旁及具有相關討論的其它對話錄,而這個考察必須在每個單篇的對話錄都是自身具有論理上的一致性這個前提底下進行。通過這樣的考察,吾人將可以獲得一個相關談論的比較,藉以釐清《哲人篇》和其它對話錄之間的關聯,並且,通過這個研究,筆者將試圖去回答以下的7個問題: 一、《哲人篇》的目的就竟是什麼? 二、伊利亞的客人在這篇對話錄的開頭對哲人做出的六個定義是否有效?它的方法和最後第七個定義所用的是否相同? 三、是否存在某種「分解」的方法? 四、《哲人篇》核心部分的推論 (Sophist, 251a-264d)的目的是什麼?它是否用以說明了「分解」的方法?若是,那它是否說明了「分解法」? 五、在《哲人篇》中,柏拉圖是否仍主張「相論」(Doctrine of Ideas; Ideenlehre)?若是,那麼這裡的「相論」與柏拉圖主要著作中的「相論」有沒有分別? 六、《哲人篇》成書的年代屬於柏拉圖著作中的哪個時期? 七、能不能通過《哲人篇》證明柏拉圖思想的轉變?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