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1
  • Tagged with
  • 15
  • 15
  • 8
  • 6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顏元的四書學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n the Four Books learning of Yen- Yuen

曾素貞, Chung, Soo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顏元著「四書正誤」一書是針對朱熹「四書集註」的不滿而提出反對的觀點,換言之,其「正誤」意即正「四書集註」之誤。本文的緒論為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及研究範圍,亦對前人研究的文獻大致作檢討。第二章是探討顏元四書學的背景,從橫向如清初對「四書」的研究情形及當時的學風作敘述;縱向從顏元本身的學習歷程、思想的轉變等亦在此章分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是從顏元「一破一立」的主張去呈顯其四書學。第三章是探討顏元反對「四書集註」之觀點。在形式上,顏元反對朱熹以傳注訓詁的方式去註解古籍;在內容上,他反對以心性義理的角度去詮釋「四書」。此外,他也對「四書集註」有妄改經義或經文處提出反對的意見。第四章是顏元四書學之要旨,從中剖析顏元所認為的訓解「四書」之方式為何。本章是從其主張以實際的事物去訓解古籍;主張透過行為去實踐經書中的道理;主張回復傳統儒學,從「四書」經典本身求義理以及其對「四書」的文句疏通方面去作剖析。第五章是對顏元的四書學作評述,主要是從其價值貢獻及缺失兩方面來談。再者,顏元四書學的定位及影響也一併在此章作探討。第六章是結論以總結全文。
12

康有為「四書新注」思想之研究

林沁瑩, Lin, Chi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康有為在《中庸注》裡,透過注解原典來建構對宇宙生成的主張。首先,他 接受《易經》與董仲舒《春秋繁露》的概念,形成其「以元統天」的看法。他相信「元=氣」就是創造萬物的根源力量,也是主導人世變化之道的最高主宰。接著引出君子「居易俟命」的天命觀,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抱持著「知命且安命」的樂觀態度,去面對人世間所有的窮達貴賤。除了「居易俟命」的天命觀,康有為也強調在人世間的修養工夫。他在注解《中庸》時,格外重視「慎獨」和「誠明」的內聖修為,慎獨是工夫,誠明是境界。君子必須努力做到慎獨之功,內心才能誠明澄敬。而何謂「孔教之本」,康有為在《中庸注》裡認為即是「致中和之道」,聖人達「致中和之道」能使天地同清、萬物得所,也就是實踐孔子改制之道的根本方向。 二、《孟子微》全書的篇章編次,突破了《孟子》七篇的格式,康有為自訂十八 個詮釋主題,以期「提其要而鉤其元」,真正彰顯孟子義理中的微言大義,故定 名為「孟子微」。論文主要的研究議題,聚焦在康有為的「人性論」(善惡本有的 自然人性論)、「進化觀」(仁政為本)以及「民主觀」(民貴君賤說)、「保民論」(善推所為說)等四大主軸。其中,康有為肯定《孟子》思想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為政態度,所以無論在詮釋進化思想,或者闡揚民本觀念,他 都站在上位者必須時時「以民為主」、「善推所為」的仁道立場進行論述。 三、康有為撰寫《論語注》的目的在於「正偽古之謬,發大同之漸」,因此全書闡述的主題在於「神化孔子」及「大同思想」兩大方面。基於「尊孔」的信仰,康氏作了很多面向的努力,包括立孔教為國教、設立孔教會、宗聖會、聖學會,以及注解四書。其神化孔子的目的在於鞏固中國的民族力量,以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因此在《論語注》中幾乎隨處可見尊封孔子為「教主」、「聖王」的注解文字。此外,康有為也強調孔教具有「時中權變」的價值意義,能夠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各種問題,自然也可以處理晚清內憂外患的政治困境。另一方面,他在「大同思想」的論證,首先標舉三世進化中「太平世」的美好藍圖,強調只要依循「君主立憲」到「君主共和」的民主進程,最後一定可以實現大同理想。大致上,在論述「大同思想」的脈絡裡,以「三世進化」作為基本觀點、以「政治變法」作為運用層面、以「享樂主義」作為思想特色,進行《論語注》的義理研究進路。 四、至於《大學注》思想之研究,論述的焦點主要有三:「《大學注》亡佚問題之追溯」、「序文內容之分析」與「〈講大學〉一文之思想析論」。序文的內容包括寫作動機、《大學》要義、解經態度與創作時間地點等,大致上傳達了康有為注解大學的精神,乃在於「明內聖外王之道,發三世太平之理」。至於〈講大學〉一文,筆者參考康有為《萬木草堂講義》其中一篇筆記文章,內容闡述了《大學》中「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進德三階段的義理文字,最後歸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正是實現太平之世的修養工夫。 五、第八章為檢討「四書新注」的解經目的、在經學史上的意義、對改造儒學的影響這三大課題。一是「解經目的」方面,主要是為了「政治變法」和「孔學立教」而解經,充滿政治實踐目的性。二是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方面,筆者評之為「不以考據為目的之經學詮釋」。相較於乾嘉學者考證經書的客觀與嚴謹,康有為注解四書的方式則幾乎偏離了字句考證的論證工夫,反而側重於讀者主觀的「開創性詮釋」,值得讀者對於「經典詮釋」作更深一層的思索與反省。此外,筆者也肯定「四書新注」為拓展四書外王之學所做的努力。因為康有為始終是站在今文經學家的立場注經,其所重視者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這與傳統四書強調誠意正心修身的內聖工夫方向明顯不同。因此,康有為「四書新注」的問世,也開創了四書研究的外王哲學,在經學史上頗具新意。三是對「改造儒學的影響」方面,以「儒學政治化」和「儒學近代化」作為論述辯證的兩大主軸。康有為在避難海外的日子裡,仍然心繫中國的政治動態,因此藉由注解四書,進行改造儒學走向政治化的工作。另外在促使儒學近代化部份,筆者則擇取「四書新注」中引用「東西方政治人物」的幾個例證,作為將傳統儒學與近代西方歷史相互融合證成的說明。
13

朱熹之心性論

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14

中世日本に於ける四書の受容と学風の転換

楊, 洋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944号 / 文博第722号 / 新制||文||638(附属図書館) / 33040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平田 昌司, 教授 木津 祐子, 准教授 緑川 英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5

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 The Research of Huang Gan and Chen Chu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u Xi’s Philosophy

王志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朱熹所建構的朱子學於後代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多門,官學、科舉的推動,雖將朱學普及化於民間士子,但亦僵化了朱學的發展,因而真正能將朱學的精髓發揚光大者,則非朱門弟子莫屬。若溯其源,則南宋朱門弟子對於朱學的傳衍,更是影響後代朱學發展的關鍵,無論從「道統」、「字義」等來看,或是元、明以降的《四書》學發展,黃榦和陳淳在其間皆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於朱學史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頁。基於此,本論文以朱門第一代弟子黃榦、陳淳為研究對象,首先從二人的為學歷程裡,鉤勒出一條繼承面向的脈絡。其次,透過二人的為學思想、體用關係、道統思維等方面,觀察二人在經典的詮釋與建構裡,如何接受、轉化及傳衍朱學。整體來說,本論文從原典文獻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客觀地釐清朱門後學的發展樣態,另一方面回應當前學術史的建構,重新看待在過去被忽略的歷史現場,補強朱門後學的研究成果。

Page generated in 0.02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