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4
  • 90
  • 13
  • 4
  • 3
  • Tagged with
  • 110
  • 110
  • 55
  • 31
  • 29
  • 25
  • 22
  • 22
  • 21
  • 19
  • 18
  • 18
  • 16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多層級政府財政外部性與最適租稅政策

劉旭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地方財政自主」是現代國家發展的潮流。根據這樣的主張,地方政府可依照轄區內居民的偏好與地區特色制定出適宜之租稅政策、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可是,「地方財政自主」的概念卻會引發中央地方稅基重疊與租稅競爭等問題,促使地方政府錯估課稅的邊際公共資金成本,最後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稅率與支出規模均未達最適水準。 揆諸歐美各國過去施行的經驗,我們發現賦予地方課稅權力可能會引發一些不效率的情況,就租稅面來看,大略可分為水平面的租稅競爭與垂直面的稅基重疊兩大問題。而Hoyt(2001)一文主要探討中央地方稅基重疊所產生的問題,他舉一多重稅基、兩級政府的經濟體系為例,說明稅基重疊程度的差異對政府財政決策所造成之扭曲。 本文以Hoyt(2001)文章為基礎,並考量租稅競爭與支出外部性等因素,讓整個模型更為貼近現實世界,使得最後之結論更具說服力。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中央地方稅基完全重疊時,政策制定者均會依照最適課稅法則來決定稅率,而中央地方資源配置的相對情形則會呈現不確定的狀態。至於當地方稅基受限時,Hoyt(2001)認為支出面失衡即反應稅收面亦遭受扭曲的說法也不再成立。最後,我們則是探討中央應如何設計補助制度才能消除地方課稅所產生之財政外部性。
2

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

林盛輝, Lin, Shenq-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都市內資訊流通迅速,有助於創新的觀念產生或交換;因此,大部分的知識或技術擴散發生在都市內,而區位上的接近性,促進創新的觀念的交換。此隱含著技術擴散之外部性效果,能促進產業聚集經濟的發展,及間接帶動都市經濟的成長。產業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將提高該產業的生產力或促進其他產業的創新,並增加該類產業員工數或產業產出的成長;進而促使該產業所在的都市成長。 然而,對於技術創新外部性的性質,Glaeser et al (1992)提出有兩種主要看法, 一為Romer(1986)之Marshall-Arrow-Romer(MAR)模型,其主張都市內一產業的集中,有助於該產業內廠商間技術擴散,產業地方性的專業化因創新外部性效果的內部化,有益於該產業所在之都市成長,而都市多樣化不利於都市成長。 二為Jacobs(1969)則認為技術擴散大都發生在產業間,鄰近的相關產業促進彼此間的創新和成長,地方競爭將使產業加快技術的研發。亦即競爭和多樣化有助於產業成長,而專業化聚集則妨害產業成長。 針對上述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議題,由以往國內相關文獻歸納得知,大都偏重於橫斷面靜態的研究分析,而本研究係以都市結構的動態歷史分析都市聚集經濟型態之動態MAR專業化外部性或Jacobs都市化外部性對於台灣產業成長之影響。亦即分析台灣長期動態的專業化(地方化)或都市多樣化經濟,是較有利於臺灣地區產業成長之聚集經濟型態。 經由本研究之都市歷史結構實證分析結果,得知某類產業應配置在多樣化的都市,某些產業較適合在專業化的都市。本研究發現人力資本之替代變數基期高等教育人口有助於部分產業之成長,即人力資本符合於強調技術外溢效果的MAR外部性或Jacobs外部性的理論。
3

外部效果解決途徑之比較研究

詹裕安, ZAN,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某種經濟行為的結果,影響了不相干的第三者,就產生了外部效果 (EXTERNALITY) ,外部效果雖有正有負,但環境污染是屬負的外部效果,本文即以負的外部效果為探 討範圍。 一九六○年代,經濟學家目睹當時環境日趨惡化,以及公害問題的不斷發生,而在此 環境危機下卻沒有適當的「價格」誘因使污染減少,因此,當時的經濟學家除仍致力 於環境污染發生問題之研究外,而對解決環境問題之公共政策亦逐漸重視而一併討論 著,而外部效果解決之途徑正與公共政策息息相關。 早在一九六○年前MARSHALL和PIGOU 即曾提出以租稅方式來解決外部效果問題,此即 為著名的皮古稅(PIGOVIAN TAX),然近年來,皮古稅無論在理論上或政策實施上均 遭受甚多的質疑,因此,取而代之如:直接控制(DIRECT CONTROL),補貼(SUBSID Y) ,出售污染權(MARKETABLE EMISSION PERMIT),等解決外部效果之途徑正逐漸 的被重視而熱絡的討論著。 近期,公害問題日趨嚴重,環境問題亦愈受重視,本文即是從外部效果之定義及其發 生之原因為探討之開始,進而對外部效果解決途徑逐一介紹,最後再將各外部效果解 決途徑予以詳加比較,本文之目的,即是在各種解決途徑之比較中,若能理出一些脈 絡,當能成為今日環境政策粗淺之參考。
4

網路外部性、著作權保護及軟體廠商最適訂價策略

謝亨莉, HSIEH HE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經濟體系下,產業競爭方式與政府介入管制保護政策面臨新的挑戰。在分析類似軟體市場這樣一個數位時代新產品的智慧財產非授權複製議題時,必須特別注意其獨特的需求網路外部性內涵。本文藉由現實生活中微軟公司一家獨占軟體市場的實務現象,配合經濟理論模型的推導衍生,發現在網路外部性存在下,著作權保護對均衡廠商利潤有正向貢獻,但由於消費者需求及願付價格是有一極限的,連帶使得此利潤上升力量受到限制,所以對廠商而言最有利的著作權保護水準並不是極大化著作權保護,而是選擇一適度的著作權保護,此外網路外部性對廠商追求利潤極大化亦有正面貢獻。因此,容忍有限的盜版行為可視為一種進行價格歧視的有效方式,是獨占廠商為爭取獲利進一步提升所可採行的策略。在面對盜版行為侵蝕廠商獲利水準的現實環境下,廠商為追求其利潤極大化之目標,將必須在對抗盜版的重要手段—提高著作權保護水準、降低市場價格與增強網路外部性三者間選擇一個平衡點。
5

網路外部性、軟體盜版與自由軟體

吳崇仁, WU,Chung-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由三篇文章所組成,主要是討論軟體市場存在盜版下,軟體廠商可能因應的策略與政府政策為何。整篇論文的主軸與行文順序如下:   第一篇文章為「網路外部性,軟體盜版與廠商遊說決策」,本文主要是討論軟體獨占廠商面對家用及企業市場同時存在盜版情況下,分析軟體獨占廠商如何分配遊說金在兩市場上遊說政府取締盜版的決策及廠商在兩市場的定價策略。我們證明在取締盜版的遊說金分配策略方面,假設家用及企業市場均存在盜版情形下,企業市場存在網路外部性將影響獨占廠商的遊說決策。軟體獨占廠商將配置較高的遊說金用於遊說取締企業市場,並放任部分家用市場盜版。其次,在市場定價策略方面,當獨占廠商面臨兩市場均存在盜版的情形時,廠商將對兩市場採取差別取價,企業市場因為配置較高遊說金導致較高的成功機率,加上網路外部性的因素,對軟體的淨效用較高,獨占廠商在企業市場的定價一定高於家用市場。   第二篇文章為「存在網路外部性下廠商的最適軟體贈與策略」,主要是探討軟體獨占廠商同時面對家用與企業均存在盜版現象下,廠商如何透過免費贈與次級品質軟體的策略組合來使其獲利最大。當廠商在家用市場實施贈與品質比盜版好的軟體策略時,部分的正版市場被贈與軟體侵蝕而利潤減少,但也因為贈與軟體除替代盜版軟體外,因為不需使用成本,家用市場原來不使用軟體者將全部使用贈與軟體,使得總網路外部性增加因而增加企業市場利潤。因此,當網路外部性高時,廠商可能因企業市場獲利高過家用市場損失而使總利潤增加。所以當網路外部性大時,廠商利潤最大的策略組合為 (家用市場贈與,企業市場不贈與)。當廠商在家用市場實施贈與品質比盜版差的軟體策略時,免費軟體將取代部分盜版軟體,以及原來家用市場不使用軟體者,創造出最大的網路外部性使企業市場獲利增加。所以在實施贈與品質比盜版差的軟體策略時,廠商利潤最大的策略組合仍為 (家用市場贈與,企業市場不贈與)。而且因為贈與品質比盜版差的軟體不會減少家用市場利潤,而且創造出的網路外部性與贈與品質比盜版好的軟體策略下相同,因此當廠商考慮贈與軟體時,廠商在家用市場必定選擇品質較盜版軟體差的軟體贈與。   第三篇文章為「盜版取締、自由軟體與政府的最適補貼政策」,分析政府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公共政策除取締盜版外,尚可採行同時取締盜版與補助自由軟體使用政策,討論政府在公共政策搭配下,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加強市場競爭程度的效果為何。主要的結論為:第一,當政府不實施任何公共政策下,若自由軟體品質較盜版品質差,使用盜版軟體沒有任何機會成本,自由軟體將會完全退出市場。第二,在假設自由軟體品質高於盜版軟體品質下,政府增加補助自由軟體將可提高市場競爭程度。但當自由軟體品質是低於盜版軟體品質時,自由軟體的主要競爭者為盜版軟體而非正版軟體,因此政府補貼自由軟體確實可以減少盜版,達到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目標,但是卻無法影響正版軟體價格與數量,達到加強市場競爭的目標。第三,在自由軟體品質低於盜版軟體假設下,當政府的目標是社會福利最大時,政府的最適公共政策是同時實施取締盜版軟體與對自由軟體課稅而非補貼。
6

以Hotelling模型分析多重產品選擇策略與網路外部性

洪麗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章主要是Hotelling Spatial模型的延伸,不同於之前相關議題的探討,作者打破廠商一次只能選擇一種產品的侷限,而改用多重產品選擇的方法,並使用廠商為序列進入的方法分析雙占市場中廠商產品選擇的決策。另外,引進產品具有網路外部性且產品間彼此不相容的特色,分別討論在廠商為獨占時,最適的產品差異及多樣化的程度,以及雙占市場中,消費者對不同廠商的產品所產生的網路效果評價不同時,採取Bertrand的價格競爭後,均衡時的市場佔有率及產品價格,如何受到網路效果強弱的影響。
7

以網路外部性和混沌理論看VISA之成長與運作

馮蘭絜, Feng, Lan-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Visa是全球第一大的國際支付卡組織,然其自1970年成立至今,不過短短30年,這之間組織成長的速度令人驚嘆,但由從前組織成長理論似乎無法解釋其中所隱含的經濟意義,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新經濟現象中的網路外部性理論來觀察解釋Visa組織成長的過程-隨著使用者的增加,整個系統的價值也隨之增加,且在不斷的循環自我增強下,整個系統呈現非線性的快速成長。 此外,Visa組織的創辦者Dee Hock(1998)在「亂序」一書中提及Visa是個亂序(處於混亂和秩序之間)的組織,因此本研究亦由混沌理論的觀點觀察Visa組織的運作方式,瞭解其是如何進行自我組織、自我成長、自我演化,又這樣一個龐大的價值交換體系,在快速成長擴充的過程中又是如何管理運作的。 最後,本研究就網路外部性和混沌理論觀點下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進一步之比較探討,找出其中相關之處,觀察兩者間是否有互相強化之關連,發覺Visa此一混沌邊緣組織的運作方式強化了其網路外部性的效果,也更加造就了Visa的成功。
8

慈善組織區位決策與網路效果 / Charity Niche Marketing and Network Effect

劉建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進行捐贈行為時,若以極大化個人效用為出發點,捐贈者首要應以慈善組織的理念與關懷對象與自身關懷對象是否相近為主要考量,本文將此關懷對象的定位定義為慈善組織的區位,討論慈善組織在競爭上的區位策略。除此之外,同時也將慈善組織的規模與公信力對捐贈者的影響力納入考量。 本文以線性城市(linear city)模型補捉捐贈者與慈善組織的關懷對象的區位,並考慮到捐贈者對於慈善組織規模的考量,將傳統應用在電信產品的「網路效果」引入捐贈者的效用函數中,同時考慮區位差距與組織規模對捐贈者的影響。本文研究後有幾點發現:第一,慈善組織為了避免過度的募款競爭,會避免服務對象的性質過度重疊;第二:網路效果的引入會加劇慈善組織之間的競爭進而提升慈善組織的募款努力程度;第三:當慈善組織之間的網路效果規模有差距時,捐贈資源會集中到規模較大的慈善組織,同時規模較大的慈善組織會擴大其服務對象的範圍,而規模較小的慈善組織所得的捐贈資源也會因此減少。 / Naturally, utility maximizing donors first consider charities sharing their same ideology towards those in need of helps. Therefore, in setting up fund-raising charities, the choice of “location”, in the spectrum of all potential donees, will have effects on the fund-raising results. In addition, donors also often take into account operation scales and credibility when it comes to choosing among different chariti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model that the location choice of two homogenous charities is captured through a linear city framework, and a “network effect” in the utility of donors is introduced to account for the influence of scale and credibility of charities. Several findings emerge. First, in equilibrium, charities differentiate in the choice of location to avoid intense competition in fund-raising efforts. Second,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effect drives competing charities to exert more fund-raising efforts. Third, asymmetric network externality has the effect to redistribute donations away from the small network charity when the large network charity moves towards to “center” of the market. Finally, some welfare implications are explored.
9

網路外部性下之最適貿易政策

黃春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日新月異,而經濟法則卻是歷久彌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熙來攘往都是由於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所驅使。這"自利心"就是所謂的經濟法則,科技再怎麼進步,人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在這資訊經濟的年代,人越來越難自外於外在環境的影響,人與人物理上的距離愈來愈近,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也越來越大。很多時候,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是受別人的選擇影響的,同時我們的選擇也進而影響到其他人。同樣的,國與國之間的距離透過科技也越來越近。資訊經濟呈現出的主要現象乃"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若一項產品對個別使用者的價值取決於有多少人使用此產品,我們稱此產品展現了網路外部性。因此,國際貿易在網路外部性下會呈現怎樣的風貌便成了本研究關心的課題。   本研究想要探討的是:1.若消費者的效用存在著網路外部性的情況下,產業的結構為何?是否有一家獨大的情形?而政府的最適產業、貿易政策為何?2.網路外部性的大小對最適貿易政策有何影響?是否會改變政策的方向?   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的策略涵義,在雙佔的情形下:   對政府而言:   1.在國內市場,當網路外部性大時,兩家皆為本國廠商-政府應扶植其中一家廠商,一家為本國廠商、一家為外國廠商-政府應補貼本國廠商。   政府只要稍作補貼就能使社會福利極大,外部性愈大者所需的補貼愈少,政府應優先補貼網路外部性較大之產業。   2.在第三國市場,政府對於網路外部性較大之產業應給予租稅減免。   對廠商而言:   廠商應致力於研發(R&D),使其邊際成本降低,網路外部性愈大之產業更應如此。
10

網路外部性下跨國廠商的進入模式-直接投資與出口決策 / The optimal entry mode of the multinational firm under network externaliti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ariff

唐雅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間互動頻繁且網際網路興盛的世代,網路外部性商品在國際貿易上之動態,已是持續受到關注的焦點。本文探討生產網路外部性產品之跨國廠商,如何從出口與直接投資中,選取最有利的進入模式,並探討地主國政府會如何利用關稅使跨國廠商選擇其所希望的模式。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跨國廠商與本國政府間之互動中,跨國廠商技術優勢將是影響選擇進入模式的主要關鍵,而網路效果大小也將對技術優勢產生一定互補的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