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50
  • 688
  • 160
  • 156
  • 83
  • 4
  • 2
  • 1
  • 1
  • Tagged with
  • 1881
  • 1881
  • 1745
  • 1714
  • 1712
  • 1712
  • 1710
  • 1708
  • 1707
  • 898
  • 244
  • 237
  • 233
  • 232
  • 2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親子互動關係與大學生獨處能力之研究

廖秀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大學生獨處能力的概況、探究不同人口變項與大學生獨處能力的關聯,並分析大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類型與其獨處能力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的765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基本資料表」、「青少年獨處經驗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共發出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65份,問卷回收率95.6%。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之事後考驗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大學生獨處因應能力屬中上程度,當其遭遇生活中的壓力情境時能以「思考現況」、「沉澱心情」、「舒緩壓力」等方式處理,亦擁有偏正向的獨處舒適,獨處有時能經驗到「平靜」、「愉快」、「喜歡」、「滿意」等感受。 2.在人口變項上,大學生在年級、獨立獨處空間、家庭結構與父母社經地位的不同,對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的影響,無差異存在。 3.「女性」大學生的「獨處因應」較男性大學生佳。 4.「未擁有手足」的大學生,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皆較擁有手足的大學生佳。 5.不同母子心理互動關係類型對大學生獨處能力的影響,無差異存在。 6.母子的身體互動關係屬「聚頻」類型的大學生,其獨處因應、獨處舒適與整體獨處能力皆較母子身體互動關係屬「聚疏」類型者來得佳。 7.不同父子互動關係類型對大學生獨處能力的影響,皆無差異存在。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現代父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大學生、親子互動關係、獨處能力
62

失衡的控制:評鑑制度對大學教師勞動過程的影響 / The unbalanced control : The impact of evaluation on the labor process of university teacher

郭育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起學術研究開始出現大量趨向市場化的現象,各國政府為了因應市場化的趨勢及維持國際競爭力,高等教育場域開始採用各種宣稱客觀的量化評量表,作為衡量辦學績效的指標,影響所及除了大學經營與學生之外,以學術研究與教學為業的大學教師更是首當其衝。在政府及學術領導階層針對整個學術界積極設立各種規章、加強各類學術評鑑的此刻,身為主管機關代理人的學校當局會採用何種方式貫徹上層的政策理念,而作為最受評鑑制度直接影響的當事人,大學教師面對來自校方的管理機制又將如何因應?我希望藉由勞動過程的理論脈絡,進一步理解校方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研究發現,校方在升等制度、績效評量甚至是各式獎勵辦法都偏重以研究項目為評鑑重點,為了促進教師投入研究工作,無論直接明訂研究部分佔評量標準的較高比例,或表面上降低教師授課時數、減少教學負擔,實則與升等掛勾,間接回歸到對研究工作的要求,都是學校當局為了服膺主管機關要求、確保獲取經費的手段。而在教師的因應方面,教學與服務二個項目並無太大差異,包括新進教師需負擔額外課程的現象或是參與服務活動的狀況,在各學院間都頗為一致,同時這二種工作內容也都較不受評鑑制度左右,亦即教師不太會因為評鑑因素而改變教學、服務的質量。唯獨在研究方面,由於該項目在評鑑體系中最具關鍵角色,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們不僅拚命學習投稿技巧,更會不時地使用各種偷吃步來增加論文產量,其用心之積極可見一斑。 此外,針對評鑑制度的實施,教師們展現出抵抗與順從二種反應,表面上順從是多數教師服膺的態度,但我認為抵抗才是真正促使教師形成「同意」的關鍵。所謂順從,無論是曖昧的「欲拒還迎」或毫不掩飾的「坦然以對」,都是教師們主動依循評鑑制度的運作,S/SCI、TSSCI等標準只是在現階段被視為獲得更高職位與報酬的重要條件。而抵抗層面,無論是透過正式管道的「要求取消」或非正式管道的「不予理會」,抗拒的也是校方尊崇特定標準的態度,而非制度本身。抵抗只是調整或消除某些重要條件,並未改變遊戲規則(評鑑制度)的本質,教師們運用擅長或偏好的學術標準與形式反而更容易進行學術產出,而這個過程也再次強化評鑑制度存在的正當性,說穿了仍是一種符合校方預期的利益結果。 最後的疑問在於,大學教師作為一種自主性極強的教育人員,其專業自律的程度應該高於一般勞動者,即使沒有外部的考核機制,應該也能像醫師、律師等其他專業勞動者一樣形成類似自律公約的工作規範,然而我們看到的是教師們接納了這套由官方推行而來的評鑑制度,這種作為算不算對專業自律的否定?我認為答案不盡悲觀。或許既有的評鑑制度有其缺失之處,但因為現階段並未有具體的自律公約,一旦出現不適任教師時若無任何規律措施,除了可能影響學生受教權益,也會對其他教師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評鑑制度在這種時刻扮演的他律角色正好補足校園裡應有的自律缺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評鑑制度正當性的再強化。
63

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 A Study on Construct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紀盈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建構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透過文獻探討作為指標建構的理論基礎,初步分析歸納57項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並以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教育學者專家及行政主管為問卷調查對象,採用模糊得菲術篩選及修改指標,建立31項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再以概念構圖法與集群分析整合專家學者們對指標之重要性評估與分群,以建立構面,並求得各構面及指標權重,完成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建構。根據研究之結果與分析,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之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共計31項能力指標及五大構面。 二、五大構面及權重為「構面一:知識運用能力」(平均權重為3.39分)、「構面二:自我管理能力」(平均權重為4.12分)、「構面三: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權重為3.96分)、「構面四:人際互動與溝通交流能力」(平均權重為4分)、「構面五:社會責任感與多元認知能力」(平均權重為3.75分)。 三、在「知識運用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1-3學習整合能力(佔構面權重16.84%);其次為1-6資訊倫理能力(佔構面權重15.44%);再者為1-2跨領域能力及1-5資訊科技與媒體能力(佔構面權重15.09%)。 四、在「自我管理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2-1健康管理能力及2-2情緒管理能力(佔構面權重21.05%);其次為2-5自我學習能力(佔構面權重19.84%)。 五、在「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3-6問題解決能力(佔構面權重17.54%);其次為3-2批判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佔構面權重17.19%);再者為3-1邏輯推理與思辯能力及3-5獨立思考能力(佔構面權重16.49%)。 六、在「人際互動與溝通交流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4-2能與他人溝通能力(佔構面權重36.11%)。 七、在「社會責任感與多元認知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5-1倫理道德與實踐能力(佔構面權重10.89%);其次為5-2公民責任能力及5-8國際視野能力(佔構面權重10.67%);再者為5-7多元文化認知、理解與尊重能力(佔構面權重10.44%)。 期望此項研究成果能提供我國高等教育主管機關、大學校院行政主管、教師及對未來研究之參考。 / This is a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I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57 categories were initially proposed. Guided by the surveys of College Directors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s, Education scholars, and Administrators, also adapting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as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model,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31 categories thus established. Concept mapp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then applied to divide the 31 indicators into 5 separate dimensions as well as to obtain the weighting score of each indicator in its belonging dimen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ly as follows: 1.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can be represented by 31 indicators and 5 dimensions. 2.The 5 dimens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were self-management(4.12),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4),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3.96),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ultiple cognitive abilities(3.75),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3.39). 3.Th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consisted of Integration of learning(16.84%), information ethics(15.44%), area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a(15.09%). 4.The dimension of self-management comprised of healthy-management(21.05%), emotional management(21.05%), and self-learning(19.84%). 5.The dimension of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lving problem consisted of problem-solving(17.54%),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value judgment (17.19%), logical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16.49%). 6.The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as composed of capacity of communicating with mates (36.11%). 7.The dimens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ultiple cognitive abilities was composed of ethical practice (10.89%), civic Responsibility (10.67%),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10.67%), multicultural and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10.44%).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s highly anticipated to be utilized as a reference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lastic researchers, and additional future studies.
64

燕京大學成立前後辦學目的的轉變. / Yanjing da xue cheng li qian hou ban xue mu de de zhuan bian.

January 1994 (has links)
譚潤明.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宗教及神學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1-11] (2nd group) / Tan Runming.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言 --- p.一至四 / Chapter 第二章 --- 燕京大學的創建 --- p.五至十六 / Chapter 一、 --- 校名的確立 / Chapter 二、 --- 創校的經過 / Chapter 三、 --- 創立的日期 / Chapter 第三章 --- 燕大成立前後辦學目的轉變 --- p.十七至三十七 / Chapter 一、 --- 草創期 / Chapter 二、 --- 發展期 / Chapter 三、 --- 確立期 / Chapter 第四章 --- 燕大成立前後辦學目的轉變的原因 --- p.三十八至六十八 / Chapter 一、 --- 外緣條件 / Chapter 1. --- 非基督教運動 / Chapter 2. --- 五卅慘案與燕大 / Chapter 3. --- 收回教育權運動 / Chapter 二、 --- 内在理路 / Chapter 1. --- 巴頓調˘¬團的影響 / Chapter 2. --- 傳教士思想的轉變 / Chapter 第五章 --- 總結 --- p.六十九至七十二 / 註釋 --- p.七十三至九十六 / 參考書目 / 附錄
65

師資與財務 : 民國時期福建協和大學之研究(1916-1949) = Staffing and financing : a study of the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1916-1949)

彭淑敏,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6

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林家弘, Lin, Chia-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帶動全民上網學習的風潮,有必要暸解目前網路學習的現況,而大學生又是主要的上網族群,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三:1.了解目前大學生使用網路學習的現況;2.了解大學生網路學習的滿意度情形;3.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相關單位從事網路學習設計或其他相關研究時的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乃以自編之「大學生網路學習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分為「基本資料與現況」、「網路學習動機量表」、「網路學習滿意度量表」三個部份,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國內幾所公私立大專院校大學部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計發出500份問卷,回收456份,回收率為91.2%,另刪除填答不全之廢卷19份,共得有效問卷437份,所得資料以百分比次數分配、t考驗、變異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驗證假設。茲將研究主要結論綜合歸納臚列如下: 一、目前網路學習的主要優勢仍停留在檢索便利性層面。 二、學習者網路學習的主要障礙兼具軟、硬體層面。 三、目前大學生網路學習的媒介以WWW為主。 四、網路課程研修經驗對於網路學習網路動機有顯著影響。 五、不同接觸網路時間在網路學習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六、目前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趨於正向,但人際互動方面仍需加強。 七、「每日上網時數」、「接觸網路時間」變項顯著影響網路學習滿意度。 八、網路學習動機影響大學生的網路學習滿意度。 九、上網地點不同影響網路學習滿意度。 十、網路學習無法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根據上述之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之具體建議: 一、加強網路基礎建設,暢通網路公路。 二、加速立法,保障網路學習權。 三、提昇資訊素養,營造網路學習環境。 四、提供誘因,增強網路學習動機。 五、加強學習資訊的組織管理。 六、組成評鑑委員會,獎勵優良網站。 七、延攬各學科專家,提昇學習材料的深度與廣度。 八、強化互動性。 九、結合學校教育,建立網路學習為輔的機制。 十、進一步研究之建議,包括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設計、研究工具、調查方式、統計方法、研究方向等之建議。
67

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 /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王俊如, Wang, Jyun-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行銷的特質出發, 依文獻中指出大學行銷具有的特質再就各領域的相關文獻探討, 並找出相對應於各項特質,大學應能採取的行銷作為,經實證結果顯示各項特質大多得到證實。 因素分析的結果,可將大學行銷的特性歸納為社會使命╱專業人士因素、 顧客成熟度因素、不可分離性因素、功能品質因素、信任品質因素、無形性因素等六項。 除了在信任品質因素未得到證實外, 實證顯示大學行銷具有本研究所提出的特性。 將受訪樣本依學校別計算績效得分與行銷作為得分,發現行銷作為得分較高者, 該校的學生之品牌忠誠度得分愈高,口碑溝通頻率高,口碑愈佳, 再將樣本依行銷作為得分的高低分成兩群,比較其在績效上的得分,也得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水準, 顯示本研究提出的行銷作為的確與行銷績效有顯著的相關。
68

我國大學校友捐助行為及其對高等教育募款態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donating action to universities and attitude toward higher educational fundraising of ROC university alumni

石雅惠, Yahui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論就落實大學自主的理念或因應政府所面臨的財政緊縮狀態而言,推行高等教育募款制度都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為對國內實施本項措施的相關問題做一了解,並吸取美國大學募款的經驗與策略,以供國內各大學院校做為參考,乃是促發本研究之主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后:1.探討高等教育募款的有關理論,並以實證調查了解國內人士對於實施高等教育募款相關問題的看法。2.了解國內大學校院自民國七十九年起陸續展開募款工作以來,大學校友實際捐助的情況、將大的捐助意願與不同背景的大學校友在捐助行為與捐助意願方面的差異。3.探討影響大學校友捐助高等教育行為的因素、大學校友對於實施高等教育募款的認識及對於募款有關行政問題、策略問題的看法。4.建立一套辨別校友捐助行為的預測模式,以提供大學進行募款時之參考。 本研究之重點分為文獻探討與實證調查兩方面,包括:1.追溯高等教育募款的歷史由來。2.了解美國高等教育募款概況。3.彙整高等教育募款的理論與策略。4.分析高等教育募款的績效問題。5.探討募款所得的管理策略與原則。6.介紹美國高等教育募款績效卓著的個案。7.分析背景變項對大學校友捐助行為的影響。8.分析背景變項對大學校友捐助意願的影響。9.分析背景變項與大學校友捐助認知因素的關係。10.依捐助認知因素之不同,建立區別大學校友捐助行為的預測模式。11.了解捐助行為、學校型態與學院性質對大學校友募款認知的影響。12.了解捐助行為、學校型態與學院性質對大學校募款行政意見的影響。13.了解捐助行為、學校型態與學院性質對大學校友募款策略意見的影響。 本研究文獻探討係以美國大學募款資料為主,包括對於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等十所大學的募款個案分析。實證調查則以系統取樣法選取國立政治大學與私立逢甲大學已捐和未捐校友共一千二百三十五位,填寫研究者自編之「高等教育募款措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八項與調查捐助意願、捐助行為、影響捐助因素、募款認知、募款行政、募款策略等六類問題的九十四道題目。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 壹、對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募款的建議 一、募款組織應成為大學編制內的正式單位。 二、加強高等教育募款的宣導工作。 三、健全高等教育募款的財務監督。 四、重視家長的潛在捐助意願。 五、擬定具體的捐款使用目標以提高募款成果。 六、善用募款函件的功效。 七、對於公立大學的募款成果不宜預期過高。 八、鼓勵企業界捐助高等教育。 九、推動專責募款的觀念。 十、規劃主要捐助人參與校務的辦法。 十一、重視捐款報告的編製。 十二、適重維持捐助者與學校的互動。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針對企業界的捐助意願與鼓勵措施進行研究。 二、進一步分析本研究各變項間的交互作用。 三、針對家長的捐助意願進行研究。 四、研究日本的高等教育募款制度。
69

A alienacao fiduciaria em garantia : um contrato tipico socialmente atipico

Lourenco, Jose Augusto de Carvalho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70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the Harry Potter novels of J. K. Rowling

Chan, Mei Lan January 2004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English

Page generated in 0.02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