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6
  • 6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基層行政人員組織信任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公所為例

張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組織與職能之研究--台北縣、市實施狀況之比較為例--

蘇德全, SU, DE-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代工商業社會、人類生活趨於繁雜的今日,如何在積極方面重建人際關係,提高 生活品質,以求物質與精神並重;而在消極方面防止人際衝突,以求社會和諧安定, 當為社會建設之首要。但在現代國家體制之下,此種原應藉道德與禮俗規範實現的社 會關係理想境界,卻往往難以具體的政治作為或法律程序達成同樣的目的;甚至若過 度強調嚴型峻法,將可能使社會正義淪為功利本位。故如何將傳統美德具體化、制度 化,厥為法制上之重要課題。 鄉鎮調解制度,即是由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予以法制化的一種典範。此制是由鄉鎮市 區公所設置之調解委員會,對於地方上所發生之民事事件及刑事告訴乃論事件加以調 解,勸導雙方當事人互相讓步,並就其所達成之合意,作成調解書,依法賦予一定效 力的制度。因其具有自治性、迅速性、合意性及情感性,不但能便民利民,疏減訟源 ,輔助補充司機機關功能之不足,更能以彈性而符合情理方式,達到安定社會,促進 地方和諧之目的,所以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制度。 我國自民國四十四年「鄉鎮調解條例」公布施行以來,調解制度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功能一直不很顯著,及至七十一年修正公布施行「鄉鎮市調解條例」後,此種情況 乃漸獲改善,惟對調解委員會組織之規定,仍有未盡理想之處,以致功能尚未充分發 揮,本文即以探討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的組織與職能為主體,採用人員訪問調查法, 以台北縣、市為範圍,從事比較分析,以瞭解其業務機構組織與職能的概況及缺失, 並期有所建言藉以提升調解制度的功效。 本文共分六章,廿一節,計約十萬餘言,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將本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限制,予以概略說明。 第二章、鄉鎮市區調解制度的意義與特質:旨在闡釋鄉鎮調解的意義,並和我國及外 國類似的相關制度作一比較,以見其異向及優劣,同時對調解制度的特徵與性質作詳 細的歸納說明。 第三章、鄉鎮市區調解制度的緣起與發展:乃由行政生態的觀點來說明我國鄉鎮調解 制度之緣起,並對其在我國發展的經過與現狀作一概略的描述。 第四章、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組織的透視:旨在以組織目標、結構型態,員額編制及 運作程序等大項,檢討調解委員會的組織現況及問是所在。 第五章、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職能的剖析:乃檢討調解委員會的職權,以及其重要的 功能。同時,分析若干調解委員會目前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的原因及相關問題。 第六章、緒論:根據前項各章的分析和探討,作一綜合性的評述,並根據個人研究心 得提出改進的建議事項,期能供作今後調解業務推行的參考並有助於增進其制度實施 的功效。
3

臺北市區公所溝通績效之研究:Pandey & Garnett公部門溝通績效模型之探討與驗證 / 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in District Offices, Taipei City: An Inquiry and Verification on Pandey & Garnett’s Model of Public Sector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陳建樺, Chen, Chien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北市區公所為臺北市政府的派出機關,立於第一線提供市民各項服務,其服務績效之良窳,對於市府的整體績效影響甚大,如何提升區公所溝通績效,進而促進區公所的組織績效,為研究者從事本研究的動機之一。再者,本研究理論架構主要是參考Pandey & Garnett(2006)所提出的「公部門溝通績效模型」。研究者審閱國內相關文獻,目前尚無學者就該理論模型進行全面實證研究,因此研究者乃以臺北市區公所的溝通績效來探討與檢證該模型,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本研究以臺北市區公所委任以上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除採文獻探討法以建構本研究之架構與研究假設外,並採問卷調查法,內容包括公務人員個人基本資料、機關特性量表與溝通績效量表三部份之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分層隨機抽樣臺北市區公所委任以上公務人員706位,回收有效問卷589份,分別以敘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回歸等統計分析方法,考驗研究假設,回答研究問題,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機關特性認知方面:臺北市區公所委任以上公務人員大致同意其所屬機關的目標定義明確,其同仁亦普遍重視任務與目標的達成,並且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人員的凝聚力與士氣是重要的;在本機關對外發布消息時,重視依特定程序來進行。 二、在溝通績效認知方面:臺北市區公所委任以上公務人員在與同仁間的溝通上常能獲得相當助益,包括產生有效的行動方案與困難的解決,在對外的績效上提供公眾所需的服務及快速回應公眾的要求。 三、上述兩者在個人背景變項上的差異分析:男性公務人員對採購官樣文章認知程度較女性公務人員高;隨著年齡的增加,年長者的個人的閱歷較年輕者為豐富,對機關的特性、機關文化的認知也較為深刻;學歷低者對機關的認同感較高;年資較深者對機關的特性、機關文化的認知也較為深刻;薦任公務人員在機關特性及其關懷員工構面的認知程度上高於委任公務人員;主管人員在內部溝通績效的認知上較非主管人員高。 四、機關特性對溝通績效的預測力方面:以關懷員工構面最高,顯示公務人員對感受到機關對其關懷的程度越高,則其對溝通績效的認知程度也越高。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若干建議供臺北市區公所調整機關特性的策略與方向、提升溝通績效之參考以及後續研究之具體建議。
4

危改或保存? 北京市胡同拆遷中的利益競合 / To Rebuild or Converse? Beijing Hutong Demolition of Competing Interests

郭中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改革開放後,中央透過「放權讓利」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導致地方自主性提高,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弱化。因此,中央在1994年後透過分稅制的實施,上收財政權,並下放責任,地方財政來源由此轉變。地方政府在分稅制前由地方工業化取得收益來源的方式,轉向以土地的開發和轉讓來創造地方稅收。城市的經營與再造,成為地方政府大量徵用土地和進行舊城改造拆遷的藉口。地方政府透過不斷擴張城市規模,以及危房改造進行都市更新,大力發展城市的建築業和房地產業以土地生財。在以土地財政為主軸的城市規劃驅使下,地方產生了危房改造與文化保存的利益衝突。 北京市總體城市規劃中建設與文化保存的部門競爭,顯示出在中國後極權的體制中,國家並非鐵板一塊,各層級政府和各部門間存在利益的競合。因此本文不僅欲探討在危改與保存中,市、區兩級政府間,以及建設與文化保存部門間,所呈現出的條塊競爭圖像,更進一步試圖回答在部門的博弈關係中,原本應該屬於同一陣線的條的關係為何會被塊的聯盟所分化?
5

應用「合建方式」推行都市更新之研究

蘇維祺, SU,WEI-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市舊市區居住環境不佳,土地使用效率極低,亟待更新改善。但由於舊市區土地 過於細分,面積狹小,產權複雜,再加上現況的發展和未來的都市計畫有顯著的差距 ,所以造成舊市區環境不易改善。現行政府推動都市更新方式多以區段征收做全區之 重建,改善都市景觀,以提供居民舒適的居住環境。但因徑收補償費與市價差距過大 ,政府投資之財力亦鉅,在人民反對與政府財力人力有限之情況下,實施成效一直不 彰,而政府一直鼓勵的民間投資都市更新事業亦因獎勵措施與法令不完備,使得投資 者卻步,兩個民間投資個案,一個忍痛叫停,一個風雨飄搖! 從過去經驗之檢討並考量本基地之特性,研擬適合舊市區更新之模式構想,引進民間 建設公司之資金,由地主提供土地,配合政府所提供之獎勵措施與管制規定,使更新 地區能在各方角色協調與利益均衡下進行重建之工作。研究過程中發現,民眾能夠接 受之更新方式以「合建模式」佔最高比例,而建設公司亦表示,在都市土地價格高漲 的今日,以「合建」方式來進行都市更新,是他們所願意嚐試的。而政府主管當局更 表示願意提供容積獎勵與土地使用管制放寬來鼓勵民間參與都市更新。 在居民、業者、政府與學術單位多重角色參與下,以坵塊合建更新模式為主要構想, 配合政府制訂獎勵措施與設計準則,研擬出一套值得長期推廣,具體而可行之舊市區 鄰里環境改善計劃,以利台北市舊市區今後更新工作之大力推展。
6

工作豐富之研究∼台灣電力公司台北市區營業處實施工作豐富化之探討∼

許泛舟, Xu, Fan-Z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言,分七章廿七節。 第一章 結論,敘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方法與經過,並說明工作豐富化的意 義。 第二章 工作豐富化的理論基礎,說明管理理論的發展,由組織中人員的行為探討員 工工作的動機,並追尋工作豐富化的思想淵源,比較工作擴大化與工作豐富化的區別 。 第三章 工作豐富化之基本內涵,說明工作豐富化理論產生的原因、實施的對象、成 功的條件、所遭遇的障礙及克服的方法。 第四章 工作豐富化實施的方法,由各家學者的看法做一般性的分析,按組織診斸、 分部化組織設計、工作分析與設計、工作簡化、工作輪調、工作授權,逐步說明工作 豐富化實施的方法。 第五章 實施工作豐富化之案例,以紐約貝克士信託銀行、英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 哈曼國際產業公司、台電新莊區營業處,以及親身的工作經驗來作說明。 第六章 台灣電力公司台北市區營業處實施工作豐富化之探討,係以個案研究的方式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來分析該處員工對工作豐富化及其他相關措施的認識,探討該處 實施工作豐富化之可行性。 第七章 結論,以工作豐富化之建議,提供該處及欲採行此理論之組織可行的指標。
7

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倦怠感之探討-以台北市行政區區公所為個案研究 / A Study of Burnout of the Street--level bureaucrats -The case study of the replication of the phase model of burnout on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of the Taipei Muncipal Government

林奕銘, Lin, Yih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壓力與工作倦怠(stress and burnout)之課題,是1980年代以來,組織學者,管理實務家與大眾傳播媒體關注的焦點。工作倦怠是壓力徵狀的一種獨特型態,常與不妥適的心理及情緒徵狀有關,表現在組織離職、缺席、低士氣及各種有關個人煩惱的自我報告指標上,包括生理枯竭、失眠、酒精與藥物使用量的增加、婚姻與家庭問題等面向上。因此,對工作倦怠現象之瞭解與衡量,是測量組織工作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更是對個人工作經驗及組織診斷的方法;從積極面而言,具有提昇組織整體效能之正面意義,從消極面而言,防止組織成員工作倦怠現象之發生,可達到避免組織衰敗的功能。   區政是市政之基礎與延伸,區公所之基層公務人員扮演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重要橋樑,民眾經由他們的服務感知政府的存在,且擔負著政府政策執行成敗之關鍵性角色;值此行政革新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探討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倦怠程度在組織分佈情形,應為克服行政革新阻力,有效提昇服務品質之最佳途徑。   本研究整合分析工作倦怠之文獻探討,採用階段理論模式,針對台北市政府十二行政區區公所的基層公務人員進行間卷調查及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有以下的主要發現:   一、依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與工作變項之不同,其在工作倦怠階段中人數分布情形,有以下的結果:     1.就性別而言,集中於低工作倦怠群之現象十分明顯,其中男性51.7%女性47.2%;而在高工作倦怠群之分布,女性高於男性,尤其階段VIII特別顯著。     2.就年齡層而言,年齡26-30歲及31-40歲兩組,在高工作倦怠群階段VIII所佔之比率大於其它各組,是工作倦怠的兩個高峰期。     3.就服務年資而言,隨著服務年資之進升,低工作倦怠群之比率呈下降趨勢,而服務年資在(一至未滿三年)及(五至未滿十年)兩組在階段VIII之比率最高,係兩個高峰期。     4.依基層人員業務類型觀之,以秘書室人員在高工作倦怠群之人數比率達50.0%,明顯高於其它類型人員,依次為經建課人員45.6%,社會課人員42.7%,兵役課人員32.1%,而以民政課人員28.4%最低。     5.工作性質方面,內勤人員之高工作倦怠比率平均大於外群人員,兩者相差10.0%。     6.職等部份,薦任人員之高工作倦怠比率佔35.1%,高於委任人員之34.6%。     7.專科程度之基層人員,高工作倦怠程度最嚴重,研究所程度人員則無高工作倦怠現象。     8.有宗教信仰之基層人員,在高工作倦怠群之比率低於無宗教信仰者。     9.未婚之基層人員,其高工作倦怠比率佔36.4%,大於已婚人員之34.1%。     10.以行政區而言,在高工作倦怠群之比率,以文山區49.0%最高,北投區47.5%次之,而以士林區24%最低。   二、從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個人背景變項之分析結果,女性基層人員工作倦怠程度高於男性基層人員;26-30歲人員工作倦怠程度最高,51-60歲人員最低;未婚者工作倦怠程度明顯高於已婚者;無宗教信仰者工作倦怠程度高於有宗教信仰者。由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工作變項觀之,以秘書業務人員之工作倦怠程度最高,民政業務人員最低;內勤人員工作倦怠程度大於外勤人員;而服務地區中以文山區之基層人員工作倦怠程度最高,而以士林區人員最低。   三、工作倦怠對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之工作緊張、工作無助、工作投入、工作滿足、一般健康等變項之影響程度,依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倦怠與工作緊張、工作無助、一般健康等變項成正相關,而與工作滿足、工作投入二者成負相關。   四、工作倦怠對基層公務人員執行公務行為之影響程度,依其工作投入之中位數劃分為積極投入與消極投入者,兩者在工作倦怠八階段中之人數比率發現,積極投入型基層人員由階段1之21.3%,趨降於階段VIII之12.9%;而消極投入型基層人員則由階段I之5.0%趨升至階段VIII之31.9%,顯示工作倦怠導致基層公務人員的工作投入情形普遍不高。   本研究之預期價值在於探究並瞭解臺北市區公所組織中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倦怠感之分佈情形,藉以研提妥善的因應之道,俾能有效的提昇行政效率,達到改善服務品質之目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對於臺北市主管機關及區公所管理人員,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組織功能面的調適     1.充份授權並賦予區公所業務上之自主權。     2.重新設計工作內容。     3.採取(經歷管制辦法),促進人員之間之交流與互動。   二、管理實務面之診斷與防治     1.建立組織診斷制度。     2.發展員工諮商與生涯諮商方案。     3.提供對員工支持性與教育性的協助措施。     4.增進主管人員對(員工生活壓力)課題之認知。   三、採取增進個人工作效能之干預技術    (一)高工作倦怠群之干預技術。      --建立基層公務人員的心理輔導制度。      --輔導基層公務人員從事生涯與事業之規劃。      --貫澈實施定期工作輪調制度。    (二)低工作倦怠群之干預技術。      --強化基層公務人員敏感性訓練。      --推行組織目標之管理制度。      --改變組織結構。
8

從公共治理與危機管理層面研究澳門城市更新政策的發展

鄭中行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9

居住地的死亡風險:一九九七年台灣地區鄉鎮市區平均餘命的統計地圖

林孫弘, Curtis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1906到1999年間,台灣地區男性出生時平均餘命增加了43.55歲,女性增加了47.63歲,雖然台灣地區平均餘命不斷地在增加,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則未有所改善。本研究以生命表方式計算台灣地區縣市級、鄉鎮級平均餘命,尤以鄉鎮級為研究重心,配合統計地圖的使用以瞭解小地區間死亡風險的差異情形。 在縣市層級方面,男性與女性出生時平均餘命皆以七大都市較高,西部其他地區次之,東部地區的花蓮縣、台東縣最低。各縣市出生時平均餘命的差異,正指出各縣市之間的死亡風險差異甚大,特別是東部地區明顯地比西部地區更處於不利的狀態。 在鄉鎮層級方面,男性與女性各生命階段平均餘命皆呈現出西部地區高、東部地區低的明顯差異,而且平均餘命數值越低的地區其兩性平均餘命的差距也越大,此種現象尤以男性平均餘命越低的地區越為明顯。在空間模式上,男、女平均餘命最高的地區皆以大都市為中心向外擴散至其鄰近地區,平均餘命最低的地區則廣散在山地鄉之間。總的來說,中央山脈兩側的鄉鎮不僅死亡風險較其他地區高、兩性的死亡風險差異大,山地鄉之間的死亡風險結構更是呈現高度的異質性。 關鍵字:鄉鎮市區、死亡風險、平均餘命、性別差異、統計地圖、空間模式。 /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06-1999), th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aiwan has increased 43.55 and 47.63 years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Undoubtedly, such a dramatic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s resulte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quality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century. Nevertheless, after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t shows that the areal variation in life expectancy over the life cycle is significant and has never diminished. This study, by applying the life table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map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real variation in risks of death at small areas in Taiwan. The data sources for achieving this purpose come from the vital statistics and death-registration- profil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life expectancies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are highest in the most-developed urban counties. On the contrary, the life expectancies are lower in rural counties. The gaps in life expectancies at birth between Taipei City and Taitung county reach 11 years and 7 years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variation in life expectancy at the township-level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at the county-level. In general, the life expectancies for townships within the central metropolitan area are highest,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 for townships distant from the metropolis center. The life expectancies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are lowest in the rural-mountain townships.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i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s also larger in these rural-mountain areas. Finally, the life expectancies for the aboriginal townships are lowest in Taiwan. However, the age profiles for risks of death are heterogeneous in these aboriginal townships. Keywords: life expectancy, life table, statistical maps, spatial pattern
10

混合階層式路由於公車基底之耐延遲網路 / A hybrid hierarchy routing in bus-based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陳志宏, Chen, Chih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耐延遲網路(Delay Tolerant Network)中,因為節點具有移動性,因此找不到穩定且持續的點對點資料傳送路徑。常見的路由協定可分為機會路由、基於預測的路由以及調度路由,然而這些路由協定使用在市區環境中,有著些許不足與不適用,因此本論文提出一個適用在市區資料傳送的演算法。 本論文提出之混合階層式路由演算法,是在市區環境中建立一個以公車為基礎的資料傳送架構,包含行人與公車兩種節點。我們建立節點與節點相遇時資料交換傳送規則,例如行人與行人相遇、行人與公車相遇或是公車與公車相遇時各自有不同的資料傳送判斷與限制。 實驗結果也證明所提出之混合階層式演算法,除了可以有效地減少傳送延遲時間並提高訊息傳送成功率,並且在給定節點一定的移動速度與緩衝區大小下,我們的演算法有著最突出的效能。 / In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DTNs),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a stable connected path between source and destination nodes always exists because of high node mobility. The current DTN routing protocol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pportunistic, prediction-based and scheduling protocols. However, these routing protocol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and are not specifically focused on the urban areas which have primarily two hierarchical nodes, namely pedestrian and bus nodes. We proposed a Hybrid Hierarchy Routing Protocol, a bus-based architecture for urban areas. We established the rules of data transmission when one node contacts other nodes. More specifically, Ped-to-Ped, Ped-to-Bus and Bus-to-Bus contacts, have different judgments and restrictions for data forward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Hybrid Hierarchy Routing Protoco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livery delay and improve the successful delivery rate. And in given certain speed and buffer sizes, our algorithm has the most prominent performance.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