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台澎防衛作戰戰略指導檢視參謀本部之定位:國防二法架構體系下之角度

羅先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一、對於中共動武的研判,係基於目的論來分析其意圖;在和平時期,中共對台政策為反獨與促統。若一但決定使用武力時,則考量在「迫統」目的不成下,轉而採取「逼降」的高強度進犯手段。 二、中共對於美國軍事介入台海戰爭的反應與處置,其態度是讓美國面對既成的事實,最有利於中共動武;在美國發動反制作為前,就能成功收回台灣,才是防止美國干預的最佳選項。 三、國軍嚇阻戰略有效的條件,源自於中共對於犯台必須面對的犧牲與代價,其接受度與認知的問題。奢談嚇阻不如務實防衛,因此,防衛作戰在野戰戰略層次的戰略目的應該是「固守殲敵」。在作戰中,劣勢部隊致勝的關鍵因素就是擅加利用有利條件,避敵之強與擊敵弱點,化被動轉為主動,使敵人追隨我方意志與行動,打一場自己規劃的戰爭。台灣的軍事地理條件適於持久還是決戰?戰略方式的選擇因素,不應該是口號與氛圍,應根據主客觀條件來分析決定,而非三軍的各自表述。 四、按軍事戰略與野戰戰略權責劃分,建軍構想與用兵構想應明確區隔。建軍構想係為未來戰爭而規劃的構想,屬於遠程戰略構想,具有主動性;用兵構想係為準備當前戰爭而考量的構想,屬近程備戰與用兵構想,較為被動。故台澎防衛作戰為統一指揮的聯合作戰,其野戰戰略層級的作戰構想就是防衛作戰構想。 五、美軍的聯合作戰型態基本上就是統一部隊、特設部隊與聯合特遣部隊的聯合作戰,所有聯合作戰都在統一部隊的統一指揮下遂行。國軍的聯合作戰概念源自於美軍,惟戰略指導又堅持「軍種聯合作戰」概念,無法體會統一部隊聯合作戰的精神與價值。 六、國防二法後的國防組織,在軍事戰略層級上,由文人部長領導的國防部,軍政、軍令、軍備系統分離而無關聯。軍事戰略由軍政部門而非由軍令系統策擬,使軍事專業無從發揮。文人部長必須獨自面對複雜而龐大的軍事專業事務,在無力指導與負荷下,傷害文人領軍精神;在野戰戰略層級,作戰指揮事項由總長全權獨裁決定,且並無任何軍事專業的監督機制,使總統與部長亦不容置喙,易使用兵傾向偏執與專擅。 七、台澎防衛作戰是一場統一指揮的聯合作戰,故應揚棄軍種聯合作戰概念,編成統一指揮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專司野戰戰略層級的作戰指揮,使事權統一 。不應以軍事戰略機構兼野戰戰略指揮,違背國防體制精神。
2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之研究

謝建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重新調整全球戰略,而其戰略重心的東移,相對牽動了亞太及台海的戰略布局,美國在戰略部署上的一連串舉措,諸如「反恐戰爭」的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的發布、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乃至於小布希的東亞之行與「核武態勢評估」將原有的三個「邪惡軸心」擴大為七個「不排除動用核武」的國家,顯見美國小布希政府在軍事與戰略上的重大轉變。 就美國的安全評估,東亞地區可能對美軍及其盟邦發動攻擊的國家中,無論是短、中、長程彈道飛彈,均危及美國在東亞之戰略利益,其中以中共及北韓最令美國擔憂。 針對北韓的核武危機與中共崛起的威脅潛伏,美國建構了亞太「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台灣應如何相對調整國防戰略、兵力結構與國防現代化,與因應中共的彈道飛彈威脅,台灣飛彈防禦應有的積極作為、建立第二擊的反擊力量,以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謀求兩岸雙贏的策略,本篇論文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
3

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 /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林東煥, Lin Du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海洋戰略發展之相關條件、環境、具體措施,以及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緩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地區爭端和衝突反而浮現出來。因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台海、南海地區已成為區域衝突的引爆點。中共研析波灣戰爭之經驗,放棄「早打、大打、打核戰」時時臨戰之觀念,強調「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之策略,故調整戰略方向由陸上走向海洋,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國防安全及完成統一中國之企圖。就整體國力言,中共自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後.,經濟成長快速,國家競爭力上升,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大國。而蘇聯解體後,中共來自北方威脅降低,有利其海洋之發展。又因沿海海洋爭奪及領土紛爭問題亟待解決,更全力擴展其海軍武力。中共在 1998年就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共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投下一個變數,亞太各國均深感不安。加上區域內互信機制不夠健全,中共時時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增加地區衝突之危險性。故未來台海、南海問題最後是以和平方式或兵戎相見收場,中共的戰略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字:亞太戰略;國家戰略;海洋戰略;海軍戰略;海軍現代化;海權;積極防禦;近海防禦;局部戰爭;太平洋島鏈;兵力展示,有生戰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遏制點阻滯;海洋經濟;指管通情系統;亞太經合會;東協區域論壇;東南亞國家協會。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