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外技術合作有效條件及程序之研究-臺灣區機、電、化學、金屬工業之實例

徐金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對技術合作廠家之技術合作實況、技術合作成效、及所具備的各種條件,作有系統之描述。 (二)分析業者所具備之財力、人力、經營績效、技術合作各種措施與技術合作成效之關係,以做為政策建議之基礎。 (三)根據研究所得,提出改進有效技術合作之可行性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化學品製造業、基本金屬及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儀器製造業、及電器電子產品製造業四業最近六年(60∼65年)且具有三年以上技術合作經驗之技術合作廠家177家為研究對象。 (二)資料收集:本研究以初級資料為主,次級資料為輔。初級資料之收集以郵寄問卷至樣本廠家,敦請有關人員填妥後利用已貼好回郵之信封寄回,並選擇30家廠商作實地訪問。至於次級資料則以各種研究報告及其他有關之刊物與報導為主。 三、本文內容: 本文計分七章,各章之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之動機、目的、觀念性構架、範圍、方法,及本研究之限制。 第二章為技術合作之概況敘述,說明技術合作之意義及中、日、韓三國技術導入實況之比較。 第三章對技術合作廠家其技術合作成效之實況加以分析。首先選定單位成本變化、品質增進、自製率變化、產品改良或發展、人員訓練成效、市場競爭能力等六項為技術合作成效之指數,逐一分析。其次,再將此六項成效指數綜合成技術合作總成效「指數」,以利於各廠家整體成效之說明。 第四章對本國採行技術合作廠家所具備各種條件之實況加以分析。並選定技術水準、財務狀況、營運能力、人力資源、生產能量等五項為技術合作條件之指數,逐一比較並分析各指數與技術合作成效間之關係。 第五章對技術合作廠商所採行之技術引進程序實況加以分析。並以技術引進之決定,尋覓理想合作對象、合作對象之磋商與合約訂立、技術移轉、技術吸收與發展等五項步驟作為技術合作程序之指數,逐一比較並分析各指數與技術合作成效間之關係。 第六章首先說明我國廠商採行技術合作所發生的缺點,其次說明政府的法令規章及各種鼓勵措施對技術合作之影響,最後表達業者對政府協助技術引進之期望。 第七章為結論—摘要與建議,總結本研究之發現及提出可行性之建議,供業者及政府參考。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之結論與建議詳述於第七章,現僅簡述如下: (一)結論部份: 台灣區技術合作廠家之技術合作成效,除「產品改良或發展」較有成就外,其他在「單位成本變化」、「品質增進」、「自製率變化」、「人員訓練成效」及「市場競爭能力」等項都不理想,猶待業者加緊努力。 在廠商所具備技術合作條件方面,僅「營運能力」普遍較高外,其他在「技術水準」、「財務狀況」、「人力資源」及「生產能量」等項均未達理想的水準,業者應多充實本身的各種條件。 在廠商採行技術引進程序方面,以「技術引進之決定」及「尋覓理想合作對象」兩項執行較為深入,其他在「合作對象之磋商與合約訂立」、「技術移轉」及「技術吸收與發展」等項工作尚須加強。 (二)建議部分: 政府應加強協助業者廣收各項技術情報,並幫助業者引進高級技術;擴大設定專案基金,積極獎勵投資,輔導建立專業化之衛星工廠,並加強高分子化學、材料檢驗、材料分析等人才之專科教育。 業者應加強員工技術訓練,並成立專責之研究發展單位,積極促進技術吸收與改良;同時改變經營觀念,以國家經濟發展及工業成長為目標,引進嶄新之現代化技術,並建全員工薪給及福利制度,實施員工分紅及認股,以降低員工流動率,解決技術人才缺乏之困難。 國人使用者應改變不信任國產品和崇洋心理,共同節省外匯,加速工業建設。
2

產業聚集、技術網絡與組織創新-以2001~2009之IC上市公司為例~ / Industrial cluster, technological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 Inqury into 2001~2009 listed IC company in Taiwan

黃崙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台灣IC產業聚集以及透過聚集構成的技術合作、專利引用網絡對於創新能力的影響,並且試圖回答以下的研究問題:台灣IC產業的地區空間分佈呈現什麼樣的型態?是否呈現空間的聚集性?台灣IC產業的技術合作網絡呈現何種區域化特性?台灣IC產業的上、中、下游,技術合作與競爭網絡的模式有何差異?台灣IC產業的聚集特性、技術合作與技術競爭網絡的性質,對創新的影響為何? 透過分析IC上市公司於2001~2009年的組織特性、技術合作契約與專利引用資料,本論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結論:(一) 台灣的IC業除了高比例聚集在新竹科學園區之外,在技術合作、專利授權等正式契約合作關係中也會傾向與台灣北部、美國矽谷與東北的聚集對象合作。(二) 台灣IC產業在技術合作與專利引用方面均具備高度網絡聯結的性質,且明顯有中游IC製造廠商帶動上游IC設計商與下游IC封測商發展的特性。(三) 比起產業聚集,技術網絡更能解釋影響IC廠商創新能力的因素,與較多不同地區的對象合作、掌握關鍵專利的廠商,創新能力的投入(研發經費)、產出(核准專利)與強度(技術優勢)越強。
3

中華民國(臺灣)參與APEC政策倡議研究(2000-2016) / Policy Initiativ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n the APEC (2000-2016)

洪欣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陳水扁與馬英九政府參與APEC之政策倡議,均以呼應APEC歷年主題以及亞太區域發展需求為主,與國內政黨輪替並無顯著關係,甚至可延續前任政府之倡議提出進階性的計畫,國、民兩黨在務實參與APEC上具有兩黨一致性(Bipartisanship)。另藉由制度、國際與國內層次分析可發現,臺灣參與APEC之重大倡議,明顯受到APEC制度性規範、區域治理關切議題、以及國內外重大事件之影響。在APEC既有建制規範下,臺灣得以憑藉專業考量與自身專長來因應國際社會需求,進而提出相對應之政策倡議。
4

一九九O年代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經技合作之研究

王家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綱提要 研究之動機、目的及方法 論文組織架構及資料來源 台海兩岸在中南美洲外交對抗之回顧(三個時期) 1949-1970年(我退出聯合國前-敵消我長-友邦數比2:20) 1971-1979年(我退出聯合國後-敵長我消-友邦數比12:12) 1980-1989年(蔣經國執政時期及李登輝執政初期-敵長我進- 友邦數比18:15) 備註:1990-1999年(李登輝執政時期-敵我建交拉鋸戰-友邦數比 19:14) 我國與中南美洲友邦經技合作 背景緣起 組織機制 (1)1960年代-外交部拉丁美洲農業技術合作小組 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1968年) (2)1970年代-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CITC(1972年) (3)1980年代-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會IECDF(1988年) (4)1990年代-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1996年) 合作項目 (1)1960-1980年代-農業(1963年起)、漁業(1974年起)、工業(1981年起)、竹工藝(1980年起)及昆蟲醫技(1981年起) (2)1990年代-貸款計畫(基礎工程建設、工業區開發、中小企業轉融資、小農貸款、人道貸款)、外交部政策性貸款及人道援助 經費來源 (1)1974年6月以前-美援及我政府配合款 (2)1975年會計年度起-外交部預算(駐外技術團經費、政策性貸款、人道援助) (3)1988年起-國庫編列援外基金(海外會及國合會貸款計畫) 合作策略 (1)1960-1980年代-傳統的農漁業技術合作 (2)1990年代- 擴大技術合作範圍(協助農業產銷、小農貸款、中小企業輔導與顧 問諮詢服務、海外服務工作團志工服務) 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1991年CABEI會員國、1992年中美洲國家與中華民國合作混合委員會、1997年中美洲元首暨總理高峰會、1998年中美洲永續發展聯盟會員國及籌設中美洲經貿合作發展基金) 人道援助 合作績效 (1)1960-1980年代 政治外交層面-穩固8國傳統邦誼、爭取新興國家7國建交 經濟層面-1963年起總共派遣農技團23個、漁技團6個、竹技團2個、醫技團1個,至23國進行技術合作,協助當地農、漁業及竹工藝發展 (2)1990年代 政治外交層面-爭取尼加拉瓜復交、友邦支持我國參與聯合國、友邦歡迎我國加入中美洲統合體SICA 經濟層面-提供台灣成功發展經驗、7國中小企業轉融資貸款、 4國小農貸款、海地微額貸款、4國風災緊急紓困貸款、廠商赴友邦投資享有最優惠待遇、設立中美洲經貿辦事處、捐贈中美洲經濟合作發展基金、人道捐助 難題挑戰- (1) 援外經費不足(國合基金僅達預定額度1/3、技術團經費增加有限且人事費偏高、援外金額占GNP比例偏低) (2) 援外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建立(國合會成員架構不能反映民意監督功能、我國總體援外預算分屬不同部會或不同科目或隱藏在第二預備金內、援外支出缺乏民意有效監督、駐外使館浮濫運用援外資源) (3) 援外專業人才難覓(國外待遇誘因不大、聘期無保障、國內不願優秀農技幹部外調、駐地貧窮落後或戰亂、被民間企業以高薪挖角) (4) 友邦政府財力及基礎設施配合困難 (5) 廠商經貿投資未能配合援外政策 結論 經技合作--(1)效果:鞏固邦交、增進友邦的經濟發展、建立多邊的政經合作關係、突破中共外交封鎖 (2)影響經技合作成敗的變數:國際因素、中共因素、友邦國內政經情勢因素、我國國內因素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3 第二節研究方法/4 第三節組織架構及資料來源/5 第二章台海兩岸在拉丁美洲外交對抗之回顧 第一節「敵消我長」時期(1949年-1970年)/9 第二節「敵長我消」時期(1971年-1979年)/12 第三節「敵長我進」時期(1980年-1989年)/14 第三章一九九○年代以前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經技合作概況 第一節經技合作的背景與緣起/19 第二節經技合作的組織機制、內容項目與經費運用/22 第三節經技合作的評估/39 第四章一九九○年代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經技合作策略之分析 第一節拉丁美洲友邦對我之重要性/51 第二節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經技合作策略之轉變/65 第三節李總統登輝先生的太平之旅與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之經技合作/88 第五章一九九○年代我國與拉丁美洲友邦經技合作之評估 第一節當前我國經技合作的組織機制/111 第二節我國與拉丁美洲經技術合作的績效/117 第六章我國經援及技術合作所面臨的難題挑戰/130 第一節援外經費不足 第二節援外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建立 第三節援外專業人才難覓 第四節友邦政府財力及基礎設施配合困難 第五節廠商經貿投資未能配合援外政策 第七章結論/159
5

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

王文隆, Wang Wen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四章,各章重點如下: 第一章「農技外交的開展」。1960年代初期,我國仍是接受美援資助的國家,根本稱不上有外匯,於此之時,農技為何成為外交爭取之工具?當時的動機與思考為何?與美國之間的關連又為何? 第二章「援非技術合作的運作」。農技既為我外交工具,必然有其操作思維,本章試圖自農耕隊的派遣、運作來觀察其操作。外交部的策略為何?而1960年代最大之外交危機莫過於1964年的中法斷交,此一被稱為「外交核爆」的重大外交事件,對我對非外交策略有何影響?我國與中共在非洲之競奪中,外交部又如何將農技援助作為對抗中共「銀彈攻勢」的利器? 第三章「輔助工具與管理」。農技援助作為我對非爭取的主要工具,仍須與其他輔助工具相互搭配,方能徹底展現其成果。我如何培訓與管理農耕隊員?如何掌握農耕隊的狀況?如何以「禮尚往來」的方式,邀請非洲國家派員來台接受訓練?我如何宣傳農耕隊的成果,使其廣受世人矚目? 第四章「援非技術合作的成果」。本章可說是對非援助的「總檢討」,從各方觀點及統計數據上觀察我農耕隊在非洲之成績與影響,以及農技援助是否真使非洲各國心向我國?而既然我對非援助之目的乃是保住聯合國中之「中國代表權」,非洲各受援國在聯合國大會中的表現又是如何?我退出聯合國後,國際人格橫遭消滅,至此,農技援助的角色跟任務有著怎樣的改變? 結論之中,筆者將試圖擬出以農技援助為主要工具的策略思考以及佈局。綜合上述種種史實,以及外交部支持農技援外的輔助工具,窺探我國在1960年代對非外交之思維。以之作為觀察我國在六零年代的國際局勢,以及兩岸外交競爭的情況下,爭取非洲國家之全盤佈局的起點。本研究更是進一步觀察1960年代,我國外交佈局不可或缺的一角,也是觀察1970年代我國外交崩解的重要部份。 我國在退出聯合國後,在國際社會上漸形孤立,這不僅是一個政治議題,更是一個歷史問題,若不回到歷史中尋求其起點與源頭,將不能洞悉其來龍去脈,更無法尋出解套良方。本研究由外交史的觀察入手,俾能為戰後我國國際關係之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6

策略選擇對組織知識管理影響之研究 ─ 以半導體企業為例

黃則堯, Huang,Tse 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高科技公司的技術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自行或共同研發,另一種就是直接移轉量產技術。台灣高科技公司建構生產線的資金來源不外乎獨資或合資生產。因此,台灣動態記憶體產業與國際各大廠之間的技術互動,影響了臺灣動態記憶體產業發展。 本研究採用個案探討之方式,參考知識管理及智慧資本存量的構面,同時將組織由外部及內部輸入資源的機制一起考慮,以 (1)、智慧資本的存量,(2)、有助於累積智慧資本的知識管理相關之組織活動及組織系統 (知識管理四大構面),兩大類別來分析個案公司。 個案分析中的兩家台灣動態記憶體公司,分別採用不同營運策略模式,以兩種不同類型的技術引進方式,累積本身的核心能力;一家採用與結盟公司共同研發,另一家採用合資及移轉生產技術。 本研究經由訪談、實際案例等方法推演出個案,藉此比較不同營運策略的兩家公司,在知識管理構面和智慧資本存量的差異,並提出分析討論。 本研究發現,營運策略模式的選擇,對公司的知識管理構面和智慧資本存量會產生影響,主要發現這兩家公司有下述的異同,不同的營運策略模式的選擇,會使得兩家公司有下述的差異: (1)、關係資本存量不同,(2)、結構資本存量不同,(3)、獲取外界技術的途徑不同,(4)、取得知識的機制不同,(5)、輸入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不同,(6)、創造與整合量產技術的方式不同,(7)、內隱技術知識蓄積的手法不同,(8)、導入生產與整合新技術時機有差異,(9)、在知識創造的過程中,科層組織與專案組織兩者是不可或缺的,但運作方式及目的並不相同,(10)、有相似的知識市集形態,但內容有些差異;技術性的研討活動及組織人員輪調,有利於研發環境的培養。 除了上述較大的差異外,兩家公司在下述知識管理構面也有些相近的地方,但內容因策略選擇而有些差異: (1)、管理外顯知識蓄積的手法相近,(2)、解決問題之手法相似,(3)、運用系統化的管理方式,將分散各地的人力資本所擁有之資訊和智慧,轉化成組織性的知識。 本研究最後並提出一些實務上與後續研究上的建議。 / There are two major technology sources of Taiwan Hi-Tech companies, first, they develop technology by themselves or joint develop technology with technical cooperation partners; second, they transfer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directly from technical cooperation partners. They set up their production line either by themselves or joint venture with other companies. So the technology alli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DRAM companies and world wide major DRAM supplier will affect the long term development of Taiwan DRAM industry.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utiliz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organiz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ocus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constructs of a company. I base on the following two categories to analyze the cases: (1) the stock of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2)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related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contributing to accumulate the intelligence capital (four major constru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takes two Taiwan DRAM companies as an example; the two companies have different operation strategy and different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o accumulate their core compentance. One company joint develops technology with technical cooperation partners; another company sets up the joint venture production line and transfer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directly from technical cooperation partners. This research digs deeply into these two companies and wishes to find some useful clues to compare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differerent operational strategy companies about the construct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This research finds the selection of the operation strategy will affect the construct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differences can be summarized as bellow: (1) the stock of relational capital is different, (2) the stock of structual capital is different, (3) the ways to get external technology are different, (4) the mechanisms of making knowledge are different, (5) the external sources of inputting technology knowledge are different, (6) the ways to create and integrat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re different, (7) the tactics that accumulate tacit technical knowledge are different, (8) the time to implement technology to mass production and integrate new technology is different, (9) while knowledge creation stage,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and project team are both needed, but the operation method and purpose are not the same, (10) having the similar knowledge market, but the content is different; Technical workshop and job rotation are good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Beside the above major differenc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structs, but the contents are different: (1) The tactics of managing explicit knowledge are similar, (2) the tactics of problem solving are similar, (3) to transfer the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into the organization knowledge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tactics.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working level and future study reference.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