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0
  • 20
  • 6
  • 3
  • Tagged with
  • 26
  • 26
  • 11
  • 6
  • 6
  • 6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試論宗教詞彙之語言文化分析與教會斯拉夫文之陳述方式──以東正教 /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liturgical lexicon, terminology and the verbal formulas of the Church-Slavonic language--an example of translation of the Divine Liturgy of Saint John Chrysostom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陳怡婷, Chen,Y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羅斯的東正教以承襲拜占庭正統禮儀自居。而《聖金言諾望 侍主聖禮 》為東正教所行「聖餐禮」的主要儀軌,是東正教核心教義的精神體現。本文最主要將探討《聖金言諾望侍主聖禮》祈禱文中教會斯拉夫文之象徵多義性,因這些詞彙單位在現代俄語仍繼續使用中,因此俄文學習者有瞭解其詞彙內涵之必要性。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限制、途徑與方法、文獻評論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將闡述東正教《聖金言諾望侍主聖禮》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之重要意義及其儀式暨祈禱文編撰者-聖徒聖金言諾望之介紹,同時介紹參與聖禮之聖品與教會服務人員及舉行聖餐之之地點-至聖處及聖器等;第三章介紹教會斯拉夫文在俄羅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句法角度、詞法角度、語義及修辭角度四方面進行匯整祈禱文詞彙特性;第四章將以「同義詞」及「不完全同義詞」之研究角度探討祈禱文中詞彙的之象徵同義多義性;第五章將以第四章之研究結果為基礎,探討祈禱文中反義詞之內部同義現象;第六章為結論。
12

宗教與世俗教育的衝突與妥協~以聖約翰科技大學為例 /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t. John's University

陳玉海, Chen,Y.H.Danie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大學院校中,有近十分之一的學校具有基督宗教的傳統,他們或由宗教團體創辦,或由基督徒個人所辦理,這些具有宗教背景的院校在創辦過程中因台灣社會的特殊政經情勢,而面臨不同的挑戰,聖約翰科技大學(前新埔工專)亦為其中一所,該校於一九六七年創辦,當時為這些教會學校中唯一的工業專科學校,至今仍為科技導向的唯一大學,因此本文乃以社會學家韋伯(Weber,Max )論及《宗教拒世的階段與方向》中,宗教與世俗世界的衝突的本質性分析,探討該校在創辦歷程中,所遭遇的挑戰,以理解宗教與政治、經濟、知性在教育的場域中,所呈現的衝突與妥協的關係,以及行動者以如何的行動倫理承擔宗教與世俗之間的張力。 該校乃由台灣聖公會主導創辦,並由上海聖約翰大學、聖瑪利亞女校在台校友協助辦理,本文先追溯聖公會在中國大陸的教育事業發展,後詳述該校從倡議至創建後五年為止的過程,以及該校所形塑的學生人格教育、教學特色與宗教教育發展,最後論及創辦該校對台灣聖公會的影響,以上資料均由歷史文獻及與相關人士訪談蒐集之。 研究顯示,宗教團體透過教育機構來宣揚教義與接觸民眾,是基於知性的認知活動與宗教的內在意義上有相當的相似性而起,但教育機構自成立後,就會發展出自行運作的法則,追求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知性追求與組織架構,不斷生產出擁護世俗價值的校友與由校友獲取的現世利益,並且回饋到學校自身,且宗教團體辦校因威脅民族自尊與神格化的政治領袖,而國家也試圖透過軍訓管理的手段掌控教育機構,宗教遂成為政治的競爭者。由於學校成為獲利並強化世俗價值的工具,違背了宗教遠離世俗財富的原則,學校經費來源逐漸依賴於學費與校友的捐款,也讓學校以基於供需原則的經濟理性為思考,以上均取代了宗教的建立普遍性同胞愛關係的原則,於是產生衝突。 然而教育機構自成立後,便透過校友的回饋形成自給自足的固有法則,為延續其生命而努力,而宗教面臨以暴力為後盾的政治力量也必須歸順之,同時若沒有配合政府的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校友的資金投入,宗教團體也無法繼續擁有一個穩定的宣教場域,因此宗教必須妥協於教育、政治、經濟的力量,才得以存活。 / About one-tenth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have a Christianity background; they are established by religious groups or individuals. These religious schools face different challenges at founding due to the distinctive social,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Taiwan. St. John’s University (Former Hsin-Pu College of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se schools. It was founded in 1967 and till now it is still the onl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unded by religious groups. With the basis of the sociologist, Weber, Max’s theory and “Religious Reject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Directions", this article inspects the obstacles this school has met at its founding stage due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relationship of religi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ognitiv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and how action takers bear religious and secular based tensions by taking ethical actions. Hsin-Pu College of Technology was founded by Taiwan Episcopal Church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hanghai St. John’s University and St. Mary’s collage alumni in Taiwan.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Episcopal Church’s effort in school founding in China, then investigates general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of St. John’s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effects of St. John’s establishment on Taiwan Episcopal Church. Data is collected through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interviews with related individual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religious groups, through ways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stablishment, aims to propagate religion.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ll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operating principles while in search for cognitive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beneficial for self-developments. Alumnae that support the secular values continue to be cultivated. Alumnae acquires spiritual or material benefits in this world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chool. Moreover, religious groups that have established schools are often viewed as threats to national pride and godhood of political leaders, the government often attempts to monito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rough military management. Religion therefore becomes a rival of politics. Schools become tools of profit and drift away from their original aim to promote religion because they need to meet economical needs which rely on tuitions and donations. After establishment, these religi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rely on alumni recompense. Also, in order to survive, these religi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ten have to submit to the brute force from the politics. Religious groups cannot ensure stable preaching environments without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and funding from alumnae. Thus, religion must find a way to compromise with the force of education, politics, and economy for survival.
13

組織轉型的結構分析--以一個小組化教會為例 /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urch Organization--A Case Study on "Groups"Church

關凱元, Kuan, Ka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教會界「小組化」的熱潮,不可諱言的是全球化趨勢下的結果。這一套組織架構與體系是由新加坡所引進,在台灣生根發芽,並帶來教會在信徒人數上的增長。透過對個案教會所做的實地觀察與訪談,以了解這一套組織架構對台灣的教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小組化」在組織結構上帶來兩項的變化,一是功能的調整;一是部門的分化。另一個轉變,是將帶職事奉者引進教會的服事體系內。經由內部的訓練與評估,建立由小組長、區長、區牧、區牧長所構成的層級結構,達成有效管理的目標。 此外,「小組化」也將人際關係網絡運用在教會的經營上。對內,透過祈鑄鏈、分享小組及小組聚會內容的安排,讓小組成員能夠互相建立關係。對外,藉著oikos將小組成員所組成的關係網絡外的成員,帶進小組中。 小組化教會,對個案教會來說,帶來人數上的增長及管理上更有效率的結果,但是對整個教會界是否就是如此?唯有經由更長時間的觀察及更多的觀察對象,才能對「小組化」的趨勢,有全盤的了解。也才能對小組化是個「運動」或是「結構與制度的轉型」下個定論。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8 1-2-1 傳統組織理論的回顧 9 1-2-2 組織衰退對組織的影響 11 1-2-3 組織結構特性 13 1-2-4 人際關係網絡 19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3 1-3-1 研究架構 23 1-3-2 研究方法 24 1-3-3 論文章節 25 第二章 台灣地區基督教發展的概況分析 26 第三章 小組教會理念的沿革與發展 38 第一節 細胞小組的歷史基礎 38 第二節 細胞小組教會的理念與架構 40 3-2-1 小組是基本的基督徒社群 40 3-2-2 小組教會生活的三元 41 3-2-3 小組事工的架構 42 3-2-4 小組的生命週期 44 3-2-5 小組運作的基本方式 45 第三節 結語 48 第四章 組織結構的變遷 52 第一節 傳統教會的組織結構 52 4-1-1 轉型前的架構與分工 54 4-1-2 轉型前實際運作的概況 55 第二節 轉型的原因與過程 62 4-2-1 教會轉型的原因 62 4-2-2 教會轉型的過程與步驟 64 4-2-3 團型及家庭小組的轉型過程 68 第三節 轉型後的架構 71 4-3-1 部門功能的調整 72 4-3-2 部門的分化 74 第四節 結語 83 第五章 小組運作與人際關係網絡分析 84 第一節 小組的結構特徵 84 第二節 小組運作過程中的人際關係網絡 88 5-2-1 探索階段 88 5-2-2 變遷階段 89 5-2-3 凝聚階段 91 5-2-4 外展階段 93 5-2-5 倍增階段 97 第三節 人際關係網絡的分析 100 5-3-1 人際關係的建立 100 5-3-2 個案分析 108 第四節 結語 113 第六章 結論 11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 6-1-1 集權與分權的複合體 115 6-1-2 結構科層化 116 6-1-3 宗教生活網絡化 121 6-1-4 小組化的內在危機 122 第二節 檢討 125 附錄(一) 受訪者一覽表 128 參考書目 129 圖 次 圖1-1 台閩地區各宗教教務概況寺廟教堂數變化1996~1997 6 圖1-2 台閩地區各宗教教務概況寺廟教堂數變化1996~1997 6 圖1-3 台閩地區各宗教教務概況信徒人數變化1996~1997 7 圖1-4 台閩地區各宗教教務概況信徒人數變化1996~1997 7 圖1-5 研究架構 24 圖2-1 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的成長狀況 28 圖2-2 歷年平均每萬人所擁有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 28 圖2-3 台灣地區各宗教信徒人數百分比 31 圖2-4 台灣地區宗教團體經費來源(信徒捐助) 31 圖2-5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辦理公益慈善活動 32 圖2-6 台灣教會會堂數的趨勢圖 33 圖2-7 台灣教會信徒的趨勢圖 34 圖3-1 小組事工的架構 43 圖3-2 小組生命週期~聚會程序的形態 47 圖4-1 傳統教會組織架構 53 圖4-2 聖工部組織架構圖 53 圖4-3 小組化教會組織結構 71 圖4-4 責任比重 79 圖4-5 小組發展概況 82 圖4-6 1994~1998牧養及聚會人數概況(人) 82 圖4-7 1994~1998牧養及聚會人數概況(%) 82 圖5-1 分享組的運作模式 97 圖5-2 KaiYuan小組初期的人際網絡 103 圖5-3 小組中的訓練網絡 104 圖5-4 Kaiyuan小組中期的關係網絡 105 圖5-5 Huichun、Chiungsang及Pohao小組平均出席概況 111 圖5-6 Huichun小組發展概況 111 圖5-7 Chiungsang小組發展概況 112 圖5-8 Pohao小組發展概況 112 圖6-1 傳統教會牧養結構 118 圖6-2 小組教會牧養結構 118 表 次 表1-1 台閩地區各宗教概況 3 表2-1 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的成長狀況 27 表2-2 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的成長狀況 (成長率) 27 表2-3 平均每萬人所擁有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 27 表2-4 平均每萬人所擁有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數成長率 28 表2-5 台灣地區各宗教信徒人數百分比 29 表2-6 台灣地區宗教團體經費來源信徒捐助 29 表2-7 台灣地區宗教團體經費來源成長率 30 表2-8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辦理公益慈善活動支出金額 30 表2-9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辦理公益慈善活動支出金額佔總金額比例 30 表2-10 台灣地區寺廟神壇及教會教堂辦理公益慈善活動支出金額的成長率 30 表3-1 細胞小組的聚會型態與功能 45 表4-1 教會轉型的過程 67 表4-2 組員裝備中心開課狀況表 74 表4-3 小組發展概況表 81 表4-4 1994~1998牧養及聚會人數概況(人) 81 表4-5 1994~1998牧養及聚會人數概況(%) 81 附(一) 受訪者一覽表 128 / Obviously the "cell-groups" wave of the church community in Taiwan is the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Adopted from Singapore, the frame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the "cell-groups" take root and develop, thus increasing the numbers of devotees. Through case study on "cell-groups" church b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we will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his frame structure on churches in Taiwan. The "cell-groups" church leads to two major changes of the frame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of function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partments. The third change is to bring the part-timers into the church to render a variety of services. Through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in church, the hierarchy from the cell-group leader, zone leader, zone pastor to senior pastor is established, thereby reaching the goal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cell-groups" church puts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 the management of church. Inside the church, through prayer chain, share group, and the regular meetings of the "cell groups", the members of the "cell-groups" establish close ties. Outside the church, the members of the "cell-groups" will bring lay people into the "cell groups" through "OIKOS" : interpersonal network. The "cell-groups", through case study of church, shows a considerable increase of numbe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church. But can these two results make the same impact on the whole church community? Only through long-time observation of more churches can we fully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the "cell-groups" church and draw a valid conclusion of the "cell-groups" which is either a movement or a transformation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in church.
14

中文聖歌集 心頌 、 頌恩 之語言風格初探 = The styl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ymns in Xin Song and Song En / Styl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ymns in Xin Song and Song En;"中文聖歌集心頌頌恩之語言風格初探"

鄭寧人 January 200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5

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管理-以基督教的「細胞小組模式」等教會為例

陳川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的嘗試,筆者提出一個「以組織的認同管理為本位」的理解架構,來作為對基督教教會和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模式的探索。筆者的研究出發點是,非營利組織有許多的組織特性,是和營利組織相當不同的,而且,這些差異性都與組織對「認同的管理」密切相關。整個研究的論述是由二大部份所組成︰ 第一部份,又包含3個重點︰(1)先是從「組成要素、營運循環、交換的不對稱性、事業功能與組織架構」等4方面,來對照地分析出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特性,並得出「組織的認同管理」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管理重心;(2)接著,再從對「組織承諾」和「團體動力」的分析中,對「組織認同」和「團體認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然後,再從細胞小組教會的組織認同管理作法,而分析出「對內凝聚」和「向外擴張」二個主要的原則方向。 第二部份,則包含2個重點︰(1)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並依照教會「是否採用細胞小組的模式,以及會友人數是否持續增加或減少」等二方面,來選擇4大類型的基督教教會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2)再以「參與觀察法」來建立教會活動的個案報告;最後以「紮根理論法」對前述的個案報告,進行進一步的具體譯碼分析,內容大致如下︰ 像教會這類非營利組織的組織認同管理,可以分為二大類型,即「教導式」和「互動式」的認同管理策略;而其各自達成認同的組織學習方式,則分別是「知識性認同」和「感受性認同」的學習方式,而共同的關鍵在於組織如管理「系統性的組織學習」的方式。 就「知識性認同」與教會管理模式的成效而言,以知識性認同來達成教導式認同管理的教會,常會把「教義的教導」視為是對成員的重點工作。因此,進一步再將「知識性認同」這個副範疇,分析出「教導的頻率」等7個性質及其構面範圍。在這7個性質以及其構面範圍上,條件、規劃和實行都很好的教會組織,會友人數容易持續增加。 就「感受性認同」與教會管理模式的成效而言,以感受性認同來達成互動式認同管理的教會,常會把「人際互動和肢體生活」視為是對成員的重點工作。因此,筆者進一步再將「感受性認同」這個副範疇,分析出「互動的頻率」等7個性質及其構面範圍。因此,採取「互動式」認同管理的教會組織,若在這7個性質以及其構面範圍上,條件、規劃和實行都很好,則其會友的人數比較容易持續增加。 於是,就獲得一個非營利組織的「組織的認同管理」的初步理論。
16

以宗教市場理論分析解嚴前後的台灣政教關係-以長老教會與一貫道為例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olitical-Religious Relationship in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erms of Religious Market Theory-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nd the Yiguandao as the Two Examples

王博賢, Wang, Po-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20年裡,宗教社會學經歷一場「典範轉換」的過程,世俗化理論受到宗教市場理論的挑戰,但同時它也奠基於世俗化理論,而此二理論典範至今仍在論戰當中。本研究即以台灣宗教發展中與政府有過高度緊張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及一貫道的發展為例,來討論以西方國家調查為基礎的宗教市場理論是否仍能適用自如,或在可能的狀況下該如何提供理論在跨文化下的命題修正。 台灣作為一個華人社會,深受過去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思想影響,又經歷長時間的戒嚴,這些背景使宗教與政治的互動直至解嚴後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距離。本研究即從多數華人宗教與政治的互動開始,進而認識一貫道發展史,以及其組織結構,最後探討一貫道政教關係的發展,指出秘密崇拜方才是威權政府打壓一貫道的原因,並辨識出一貫道所佔的「中華文化」的獨特市場區位,得以降低與政權間的緊張關係。 另一方面,1949年後由中國各地隨政府來台的各教派,則因為歷史與政治的緣故,傾向遠離政治的政教關係。相對的,來台已經超過150年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則在台灣歷史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政教關係傾向,直到普世教協事件後,才開始升高政教間的緊張關係。在這部分,研究者也試圖將台灣基督教內兩大勢力的發展與美國做比較,卻很不幸的發現台灣基督宗教的邊陲性,甚至有因華人文化以及本身限制而成的玻璃天花板。 相對於與政治互動情況的不同,台灣的各個宗教組織團體因著各自的教義,幾乎皆參與在社會服務與慈善的工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其他基督教宗派在外國差會的帶領下,成為台灣社會服務與慈善事業中領導的角色。而一貫道則透過社會服務與慈善,無意間為自己打下合法化的基礎,受政治壓迫下的宗教就持續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研究結論方面,首先,研究者認為,宗教市場理論在華人世界仍有適用性,但就如許多前輩學人的疑慮,適用上有其困難,必須在進行研究時隨之調整。但就台灣宗教研究而言,更重要的是台灣欠缺大型的適切華人情境的宗教調查。在此限制下,本研究發現台灣的宗教市場應非一個自由競爭的宗教市場,而是一種由少數賣方主導的市場狀態,其他的宗教完全無法撼動佛、道教與一貫道的領先地位。 回到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者發現,戒嚴時期一貫道的受禁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政府間高度緊張的原因有所不同,或許可以分為國際與內政原因,但背後最大的主因仍是國民黨政權的「人治」政治。政治的壓迫使得一貫道成為灰市或黑市,也是促成1960年代後一貫道向海外輸出的動力之一。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制度的不同,並未產生高度的緊張關係。因此,研究者認為教制的差異亦是影響兩宗教發展的因素之一。 當政治的壓力使宗教無法改變社會制度時,各宗教就致力於各種世俗性的社會服務與慈善,來完成其救渡或救贖的責任,但也進而使後戒嚴時代下的台灣缺乏公共神/佛/道學,多數台灣的宗教就偏向極端嚴格的、離世的方向,不過問任何政治議題。因此我們綜合社會服務與慈善參與以及政治兩個面向,多數台灣的宗教將偏向極端開放的、入世的方向,低張力的宗教是社會的主流,產生台灣宗教市場的偏態現象。但研究者也透過太陽花學運的宗教立場變化大膽預測,隨著第三次政黨輪替,民主鞏固的腳步越發穩健,將漸漸向自由市場的曲線靠近。
17

全球五旬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 The formation of the true Jesus church : a perspective from the global pentecostal movement

葉先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真耶穌教會是當今華人自創的獨立教會之中最為活躍的教派之一,從1917年在北京創會以來至今即將堂堂邁入百周年。隨著晚近基督宗教的版圖向全球南方轉移,歐洲和北美不復為中心,「世界基督教」的概念也逐漸得到學者重視。在此架構底下,中國的基督教自然是不容忽視,而像真耶穌教會這類中國自立教派得以被放在更大的框架被討論,跳脫以往只是從中國教會自立運動著手的限制,成為西方學者對非西方基督教的研究個案。另一方面,今日在英語世界由某些學者力倡的「全球五旬節運動研究」,也同樣基於前述的理解,關注全球南方的五旬節運動發展。而真耶穌教會這類具五旬節派特徵的非西方自立教會就因此被放入全球五旬節運動的討論範圍裡。無論是「世界基督教」或「全球五旬節運動研究」均強調去西方中心,關注全球南方的基督宗教。鑑於前述旨趣,真耶穌教會遂被視為全球南方五旬節運動的其中一員,然而這樣的歸類和命名卻隱含某種本質論和東方主義的意涵。本文以真耶穌教會為個案,梳理其與五旬節運動的歷史關連,釐清兩者的連續性和斷裂性,同時也處理相關歷史議題,並主張真耶穌教會無論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觀點,都不宜被視同於五旬節派。此外,本文的討論也藉此指出西方學界對今日全球南方五旬節派或具類似特質獨立教會的東方主義想像與再現的問題。
18

八零後中國基督徒: 一個北京城市教會個案研究 = Post-80s Chinese Christians : a case study of a Three-Self Church in Beijing. / Post-80s Chinese Christians: a case study of a Three-Self Church in Beijing / Ba ling hou Zhongguo Jidu tu: yi ge Beijing cheng shi jiao hui ge an yan jiu = Post-80s Chinese Christians : a case study of a Three-Self Church in Beijing.

January 2014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中國城市教會信徒年輕化的現象,以北京一三自教會為個案分析,了解「八零後」的中國基督徒如何理解和實踐基督信仰,並探討這個群體的崛起如何改造城市基督教的面貌。八零後的中國基督徒在信徒身份建構上所強調的是理性學習及積極入世的。他們在對信仰的理解和實踐的過程中塑造了一種中產價值。這種中產價值不單體現在「高學歷」、「城市」、「創新」等文化資本上,更重視回歸到傳統的家庭價值和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本文也反映了基督教與國家權力之間的互動,指出兩者相互依存和調適,但教會仍受制於政府主導的宗教政策。教會在限制中調動信徒的力量發掘空間,實踐他們的信仰理念。 / Christianity in China has been traditionally attracted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however, this has recently changed with the rising number of young and educated worshipers in China’s urban churches, especially in metropolitan cities. This study examines a group of Post-80s Chinese Christians at a Three-Self church in Beijing by looking at (1) How these young followers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religion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2) And how their everyday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shape and change the image of urban Christianity? The Post-80s Chinese Christians place the importance of rational study and social engagement in constructing religious identity. The ways they interpret their faith reflect the middle class values by emphasizing family values and favor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state-church relation is mutually dependent and adaptive but the religious matters are still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church has managed to find room by making use of the creativity of the Christians to actualize their faith. / Detailed summary in vernacular field only. / 陳丹. / Parallel title from English abstract. / Thesis (M.Phil.)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4.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31-139).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hen Dan.
19

中國家庭教會獨立登記的問題: 以北京守望教會為案例. / Issues on the independent registration of Chinese house churches: a case study on Beijing Shouwang Church / Zhongguo jia ting jiao hui du li deng ji de wen ti: yi Beijing Shou wang jiao hui wei an li.

January 2011 (has links)
陳潔怡. / "2011年5月". / "2011 nian 5 yue". / Thesis (M.Div.)--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47-51). /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hen Jieyi. / Chapter 一. --- 導論 --- p.1 / Chapter 1. --- 引言 --- p.2 / Chapter 2. --- 本文探討範 圍 --- p.4 / Chapter 二. --- 政教關係所產生的問題 --- p.8 / Chapter 1. --- 黨國對基督教的控制 --- p.8 / Chapter 1.1 --- 不同時期的概況 --- p.8 / Chapter 1.2 --- 控制方法 --- p.10 / Chapter 1.3 --- 基督教兩會的出現 --- p.10 / Chapter 2. --- 導致兩種型式的教會出現 --- p.13 / Chapter 2.1 --- 三自教會 --- p.13 / Chapter 2.2 --- 家庭教會 --- p.15 / Chapter 3. --- 家庭教會與宗教政策的衝突 --- p.17 / Chapter 3.1 --- 違犯了的法則 --- p.18 / Chapter 3.2 --- 不公平的「行政法規」 --- p.19 / Chapter 4 --- 小結 --- p.20 / Chapter 三. --- 從守望教會個案中看獨立登記的問題 --- p.22 / Chapter 1. --- 家庭教會對獨立登記的訴求提高 --- p.22 / Chapter 1.1 --- 家庭教會邁向公開化及組識化 --- p.22 / Chapter 1.2 --- 教會出現財務及資產合法管理的需要 --- p.25 / Chapter 2. --- 守望教會被拒絶申請的原因 --- p.26 / Chapter 3. --- 其他教會人士對守望教會個案的回應 --- p.29 / Chapter 3.1 --- 曾發表的回應 --- p.30 / Chapter 3.2 --- 問卷調查 --- p.32 / Chapter 4. --- 小結 --- p.35 / Chapter 四. --- 獨立登記對黨國管治的影響 --- p.37 / Chapter 1. --- 政治的層面 --- p.37 / Chapter 2. --- 結社自由與社會團體管理模式的層面 --- p.38 / Chapter 3. --- 五大宗教的愛國宗教團體的壟斷地位的層面 --- p.40 / Chapter 4. --- 小結 --- p.41 / Chapter 五. --- 結語 --- p.42 / Chapter 1. --- 《社團條例》的放寬 --- p.42 / Chapter 2. --- 宗教立法 --- p.44 / Chapter 3. --- 家庭教會團結的力量 --- p.45 / Chapter 六. --- 參考書目 --- p.47 / 附件一:北京守望教會申請登記發展時間表 --- p.52 / 附件二:海灘區民族宗教僑務辦公室的審查意見書 --- p.54 / 附件三:「國內家社教會獨立登就為合法宗教團體」調查問卷 --- p.56 / 附件四:「國內家庭教會獨立登記為合法宗教團體」調查結果 --- p.58
20

當代宗教系統與其環境--從盧曼(N. Luhmann)的宗教系統觀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Contemporary religious system and its envirnoment - to see Taiwan presbyterian from luhmann's perspective

周凱蒂, Chou, Kai-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main idea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position of religion in contem-portary society. In system language,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tary religious system and its envirnoment.

Page generated in 0.13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