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韋伯與盧曼從除魅到復魅的辯證

駱益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M. Weber西方理性主義研究中,除魅化的命題出發,對韋伯與盧曼(N. Luhmann)的社會學理論進行比較,討論晚近以來所出現的“復魅”的思想、社會潮流在社會學理論上的意義,並且探究「除魅」與「復魅」各自作為一種「世界圖像」,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在討論架構與研究方法上,以兩種方式交互進行。第一個表現在章節安排上,藉哲學本體論的理論模式,分別討論兩位社會理論家各自三個層次的世界圖像:1. 本體論預設層次,2. 社會構成之基本,即社會研究之基本單位3. 社會理論對現代社會、世界之觀察。 第二個則是以盧曼和韋伯各自的社會理論觀點出發,對彼此進行的比較與相互的觀察,此亦表現在章節安排上,先進行對盧曼的討論。本文基本上較著重以社會系統論,這個較為晚近的理論發展,來對韋伯的世界圖像進行「二階觀察」。討論「世界圖像」作為一種社會學概念,可顯示出社會學理論中將「社會」作為一個觀察的目光所包圍的場域,與作為一個邏輯場域的一種透視主義(perspectivism)的面向。 透過研究,本論文發現儘管盧曼和韋伯兩人在社會學研究對象、基本單位及相應的研究方法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兩人卻都對近代社會與世界的各價值領域多元與各功能次系統分化自主的現象各自提供了一套理論依據與判斷,而以他們的理論眼鏡所透視出來的,這樣相近的世界圖像,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們同樣也近似的本體論的世界圖象上。 而他們的世界圖像都告別了除魅化之後「一元論與機械論式的世界圖像」,透過尼采的透視主義與韋伯的宗教研究,可以回溯到古希臘哲學或是印度的多神論。他們「復魅的世界圖像」,當然不只是一種回復而已,但似乎一段漫長的歷史又擺盪回它"開始"的那一點,而這也就是本文所謂的「從除魅到復魅的辯證」。
2

盧曼(N. Luhmann)論愛情的演化

蔡玫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策略,是嘗試以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分析方法,來探索社會的演化內涵及其過程。並以他對愛情的分析作為一個例示,採用的是以理論工具來描述史料的個案研究方法。首先,筆者以「演化的演化」作為盧曼談社會演化的起點。第一章的主題是盧曼對社會演化所作的反省與改良。其中,盧曼將社會演化的分析邏輯,從因果分析轉移為功能分析,以此開拓社會演化的新路;接著將社會演化的理論模型,從社會有機體理論轉移為社會系統理論,以此作為社會演化的進路;另外,他還把社會演化的描述,從實體觀轉移為現象觀,以此來轉折社會演化的方向性。這□主要是耙梳盧曼的社會演化觀,以社會系統理論的特殊優越性,來導引我們對愛情演化的研究。 第二章的主題是愛情的演化。首先,盧曼以「溝通的一般象徵媒介」奠定愛情的演化基礎。愛情作為媒介的處理,使得愛情就不再是感情,而只是溝通的符碼。在愛情的系統裡,利用「為了你」的愛情溝通符碼,促使人敏銳察覺到因「伴侶的有無」所呈現的差異。這樣的差異使人們處在普遍的、阻礙深層感情實現的「找尋模式」之下。缺少伴侶的警覺,催促人們在愛情的系統當中作選擇,以減輕實現深層感情的壓力。了解愛情的演化基礎之後,我們就進入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盧曼對愛情語意演化的分析所採取的策略,是尋求解釋新時代的核心元素,而不再尋求標示新時代的起點。這個方法,使我們更容易識別愛情語意範圍內的語意變遷。第一次愛情語意的變遷是發生在十七世紀後半,主要是根據「激情」而分化,是從一般理性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矛盾化的愛情語意;第二次愛情語意的變遷約在十九世紀時候發生,主要是根據「浪漫愛」而分化,是從浪漫愛的愛情語意過渡到到自我指涉的愛情語意。另外,從社會變遷事實呈現出,家庭不再透過世代存續,而代之以每次更新的家庭來維繫;而愛情的宣稱,則由「結婚的目的」變遷為「結婚的動機」。更進一步的,愛情藉由形式和實體的差異、或理想和實際的差異,來達成愛情自身的首要差異,使得愛情逐漸脫離婚姻與家庭,而形成自主的愛情系統,這促使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臻於成熟。至於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變遷來源,則多指向社會結構變遷、突發的事件或者是外來文化的侵入等等。社會必須更清楚地區分「結構分析」、「語意分析」和「因果分析」,才能瞭解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的情形。 第三章的主題是愛情問題的演化。首先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這裡所欲探究的是,愛情如何脫離一般理性所加諸的束縛,而展現自身高度的自主性。過去愛情的理性以一般理性作為指導,而現在則特別強調確定自我是愛情關係的基礎,這促使愛情得以充分引用它自身的理性為愛情作判斷。再來處理的是,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過去,性欲和精神因對性的描述和興趣受到禁制而被區分開來;現在,在要求愛情成為親密關係的情況下,「性」併入愛情之中而使這兩者無從區分,以達到性解放的真正意義。這個動作破壞了愛情是真誠或不真誠的探索,「性」也不再納入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裡面處理,轉而直接放入愛情的親密關係當中處理。接下來談的是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此時的不可溝通概念,指的是溝通時有礙個體表達的一種相反於意圖的效果,它具有語帶雙關的特質,一般人藉此能立刻了解隱含未顯的敘述,所以它指的是溝通範疇中缺乏真誠能力的問題。愛情的親密符碼特別需要這種迂迴的暗示效果來理解,因為完全透明的兩個人之間,不但無法藉完全的溝通更貼近彼此,反而因隱私權的被剝奪感而形成不安和恐懼。因此對愛情而言,達成完全的溝通就完全喪失激情浪漫的想像,反而用「不可溝通」進入愛情的洞察是更具優勢的,這是特別有利於啟蒙包含「性」的親密關係的。最後處理的是,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愛情所帶來的矛盾張力和極端的特性,使人們很快意識到內在感情的變化。經過愛情的自我確定之後馬上又面臨穩定化、時間化的考驗。對於愛情中非常理所能理解的衰變,時間化並不是主因,愛情的極端性加上時間化才是愛情會不尋常衰變的主因。 第四章的主題是愛情形式的演化。首先,以尋求認同的對象的差異來看愛情形式的演化。從尋求認同的對象可以發現,社會式愛情高度需要外界的肯定,而個人式愛情則高度需要自己對愛情的肯定。另外,愛情的「排他性」也是分別社會式愛情和個人式愛情的一個重要指標。接著,從失望的處理可以發現,要求外在和諧的愛情,以規範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當人們對愛情失望時,並不會放棄對愛情的期望,此時的期望心理強烈支持對愛情的期望的堅持。而要求內在和諧的愛情,以認知的期望模式來處理失望。對於愛情失望所採行的是認知的調整,此時對愛情的期望保持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漠視愛情失望的發生。再者以目的取向的強弱,將愛情形式簡單區分成強調結婚的目的式愛情和不強調目的過程式愛情。目的式愛情在期望秩序的穩定上,主要是透過「角色的期望關聯」和「規則的期望關聯」來達成;而過程式愛情則相當受「個人的期望關聯」與「價值的期望關聯」所影響。最後,談到相互滲透的愛情與期望相互性的愛情兩種不同的形式的差異。在相互滲透的愛情關係中,必須打破傳統的期望相互性的愛情觀,不再依賴個人的特質或特徵的和諧一致。相互滲透(interpenetration)在盧曼的運用上,是指整個系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一種系統與環境的關係。相互滲透所強調的是,兩個系統彼此是如何利用對方的複雜性來架構自己的複雜性,相互滲透的透明度也只存在於系統和環境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描述相互滲透的愛情之前,必須先處理進行資訊的社會系統能力;這說明愛情系統在自我再製的過程中,其他系統的運作對它所產生的影響力。 文末筆者歸納盧曼對社會演化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愛情演化獨到的見解。盧曼的社會演化理論,是透過對既有的社會演化理論的反省,發展出高度抽象的社會系統理論,來解釋社會的變遷。同樣的,在解釋愛情的變遷時,關於愛情的自主權、愛情時間的認識、愛情的自我觀察、愛情中的自我認同、以及愛情的失望問題處理上,他也突破傳統的觀點,特別顯出社會系統理論的普適性與優越性。 目 錄 摘要..........................................................................................I 第一章 社會系統理論的演化觀點...................................1 第一節 社會演化的新路..................................................1 第二節 社會演化的進路..................................................7 第三節 社會演化的轉折.................................................14 第二章 愛情的演化...........................................................19 第一節 愛情的演化基礎..................................................19 第二節 愛情語意的演化..................................................24 第三節 愛情自我再製的意識型態.................................34 第四節 愛情的自我描述與自我觀察.............................37 第三章 愛情問題的演化....................................................45 第一節 關於愛情的理性問題...........................................45 第二節 關於愛情中性的問題...........................................49 第三節 關於愛情的不可溝通的問題..............................54 第四節 關於愛情的矛盾與穩定的問題..........................58 第四章 愛情形式的演化........................................................63 第一節 從「社會式」到「個人式」的愛情..................63 第二節 從「外在和諧」到「內在和諧」的愛情..........67 第三節 從「目的式」到「過程式」的愛情...................71 第四節 從「期望相互性」到「相互滲透性」的愛情..75 第五章 結論...............................................................................80 參考書目.....................................................................................84 / Abstract The mo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N. Luhmann's social systems theory and its way applies on social evolution and to show the analysis on love semantics as an example. By taking the concept of "the evolution of evolution" as a start to examine social systems theory, the study shows us his reflexion and improvement on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In the example of the evolution of love, N. Luhmann took the generalized symbolic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s a bas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love semantics. After that, we try to deal with the evolution of love issues and forms. At last, we select some unique insights from N. Luhmann's social evolution theory and his idea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ove, such as the autonomy, time, self-observation, self-identity, and disappointment of love.
3

當代宗教系統與其環境--從盧曼(N. Luhmann)的宗教系統觀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Contemporary religious system and its envirnoment - to see Taiwan presbyterian from luhmann's perspective

周凱蒂, Chou, Kai-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main idea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position of religion in contem-portary society. In system language, t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tary religious system and its envirnoment.
4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去主體化問題 — 從自我同一性弔詭與環境同一性弔詭出發

胡育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目的是為盧曼社會系統理論中的一個難題提供可能的解決之道。此難題即為:社會系統既是去主體化的,又是主體化的。這個難題的出現,乃肇因於盧曼認為系統既是自我透明的,也是自我不透明的,既是環境透明的,也是環境不透明的。這兩種弔詭就是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自我同一性弔詭與環境同一性弔詭。因此,為了解決社會系統理論的去主體化問題,首先就必須解決自我同一性弔詭與環境同一性弔詭。對此,我們建議從盧曼與胡塞爾的比較開始。藉由此種比較以及隨之而來的清洗與重組,我們可以從他們那裡擷取有利於解決上述弔詭的概念與命題。這些概念與命題是:一、存在著諸系統;二、新的觀察概念:構造;三、社會作為內在於意識系統中的社會行動秩序,而溝通系統則作為內在於理解系統中的社會溝通秩序。 /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solving a dilemma in Luhmann's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The delimma is: social systems are both desubjectized and subjectized. This is because in Luhmann's theory, they are both transparent and intransparent to itself, and the environments are both transparent and intransparent to systems. These two paradoxes are self-identity paradox and environment-identity paradox.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esubjectization in Luhmann's theory, we must solve the self-identity paradox and environment-identity paradox at first. We suggest that it can begin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uhmann and Husserl. Through this comparison, and correspondingly, cleaning and recombination, we can take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solving the above-mentioned paradoxes. The concepts and propositions are: 1. there are systems; 2. new concept of observation; and 3. society as the order of social actions in a consciousness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s the order of social communications in a understanding system.
5

法律與風險:盧曼(N. Luhmann)風險社會學對法律系統的觀察 / Law and Risk: Observation on Legal System with Luhmann's Sociology of Risk

唐德珍, Tang, De-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7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