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阿美族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之比較研究—以成功地區為例曾敏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約十一萬五千宇,205頁。筆者希望透過阿美族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的相關比較研究來呈現「阿美族的宗教變遷情形」,包含傳統文化內容相關方面的變動、新宗教影響:以及造成阿美族人之不同宗教教派選擇的各項因素。本文將透過三方面來進行比較研究,即傳統文化的差異、傳教過程的差異、宗教教派本身的差異;並藉由相關比較結果來試圖解答「為什麼在同一個文化與生活環境下培養出來的阿美族人,在宗教變遷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選擇」。此外,整個宗教變遷過程的外在力量一即新宗教對於阿美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內在力量—即傳統文化面對新宗教進入時,所發揮的自主性作用,也是本文在討論阿美族宗教變遷情形的重要適應分析。
首先,本文之討論重點有四—(1)在阿美族傳統文化內容方面:因三民里、芝田兩地無甚差異,故僅作實況呈現即可,主要內容散見於各章節,如緒論、第一、二、四章。(2)在兩教派傳教歷程差異方面:主要分成兩部份討論,即兩教派的傳教過程一偏重於質的討論;以及兩教派的成長發展-包含量的研究,其內容在論文第一、二章部份。(3)在宗教教派本身差異方面:主要分成三部份討論,即兩教派之神學思想與教義、教會組織與管理、傳教策略與方向;本部份試圖透過這三部份的比較討論,呈現兩教派本身的特性與差異,藉以更進一一步瞭解教派差異在阿美族宗教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其主要內容詳見第三章。(4)在變遷與通應方面:主要分成兩方面來討論,即新宗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對新宗教的影響。兩者在特定時空條件之下相遇,將必互有影響改變,在一番變動之後,再度維持新的平衡狀態,其內容則集中在第四章部份。
其次,各章節內容提要如下-(1)第一章:傳統阿美族屬泛靈崇拜,其傳統宗教觀念揉合在日常社會觀念與行為之中,而漢人佛道參雜的民間信仰則透過彼此接觸產生不一影響;但無論如何基督宗教如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至今方為部落之新宗教。兩教派在阿美族的傳教過程與成長發展的概況將依台灣-山地-阿美族等三個層次,呈現說明之。(2)第二章:成功地區阿美族之傳統宗教內容與一般阿美族無異,受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情形並不如馬蘭阿美深入;此外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分別自西元一九四八、一九四五年傳入成功地區,其傳教過程與至今成長發展如信徒人數的增減趨勢、信仰品質的升降等等為本章重點。(3)第三章:具有改革精神並積極發展本土化神學,以長老治會、中會為主,強調社會關懷的長老教會與主張獨一歸真、最高總會、單純傳福音的真耶穌教會截然不同。(4)第四章:新宗教與舊文化的影響是雙向進行的。
|
2 |
從金門後浦堂會議事錄看教會懲戒—一個教會史料的探究 / Church Discipline in the Registers of the Consistory of Au-Po, Quemoy - An Approach of Church History陳子仁, Chen, Tz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素來教會史的研究論述,多半是以「授方」—「宣教者」的角度,對所掌握的史料進行耙梳、權衡、取捨與評論,因而勾勒呈現的圖像從重心、成就到進展、變化皆以授方為依歸與主軸。我嘗試以相對(而非相斥,且可有力補足授方觀點)的「受方」—「受教者」的角度與史料,討論在基督宗教信仰實踐至關重要的議題:從保存完整的後浦堂會議事錄來探究關於「教會懲戒」的議題。
本論文作為一種呈現「受方」觀點(相對於「授方」觀點)的論述,同時也是一種地區教會史的建構嘗試。在進入論題核心的同時,注重教義與宗教傳統層面的梳理之外,也探求當地信徒如何承受、消化、進而發展重要的信仰質素、價值與行動。對於宗教教義層面,我梳理希伯來經文(或稱舊約)與新約裡關於教會與懲戒的相關經文,確定教會懲戒在信仰經典裡的脈絡、意義、作法與要求,並兼論及兩約之間(主要以死海古卷裡的昆蘭社群規條為本)的相關文獻。宗教傳統層面我從天主教的教會法典開始,依序檢視、比較與後浦堂會的發展相關的美國歸正教會、加拿大長老會(做為英國長老會的替代)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相關法規的處理模式。
另一方面,配合後浦堂會之形成、發展所處的歷史脈絡與其留下的完整議事記錄,我掌握了後浦堂會所有的教會懲戒記錄,呈現教會懲戒在後浦堂會發展歷程中在頻率、項目分配與消長等方面的實際情形,並將各懲戒事項之宗教教義與傳統論據與在現實中的法律、文化的相關處置作對照,凸顯受方面對真實的信仰—文化衝突時的取捨歷程。
我在論文研究過程中發現,後浦堂會議事錄裡的教會懲戒記錄最頻繁的施行高峰,恰恰是後浦堂會本身所處閩南大會的教勢發展大脈絡的最優進期(1903 至1912 年)。這一方面證明教會懲戒的正確施行,必當在教會處於信仰深深內化且質素高、內部彼此愛的關係豐厚與處理問題能力強的情態,另一方面也印證後浦教會在創立早期的確在上述各個方面有早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現。自1866 年以降新教的金門島域福音工作,亟待方家更細緻綿密的史料整理與刻畫,更希望教會界願意開放議事錄等資料供學界進行嚴謹之學術研究與保存,以裨益地區教會史之建構。 / There are two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he research of church history. One is the approach of the Givers / Preachers, focusing on 5 Ws (Who When Where What How) issues of the evangelization process, dealing with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and analyzing interactive relations in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mainly caused by or related to the side of the Gospel Conveyers. The other is the approach of the
Receivers / Converts, an approach that the researchers will also use the 5Ws, concentrate on the convert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conveyers. This approach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se days especially for the Chinese scholars.
This thesis is not only an examination from the receivers’ point of view of how new Christian converts carried out the missionaries’ message by proceeding the actual practices of church discipline toward local converts in their cultural-religious context, but also an attempt of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Quemoy / Kinmen Churches.
First of all, in the doctrinal-traditional aspect I have surveyed the biblical context (the Hebrew Scriptures or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 related
non-biblical sources, with the Church Laws like the Canon Law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Book of Church Order (the 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 the Book of
Form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 Bylaw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bout church discipline and other cultural sources dealing with the secular treatments to these subjects. Secondly in the practical aspect, I have abstracted related Minutes of church discipline from the consistorial records of Au-Po congregation (between 1900 and 2000 C.E.), and found the period that church discipline being processed most frequently, was the time during 1903-1912: the most fruitful and powerful period of Christian Churches in China.
However, the impressive manner shown in these records could be an illustration of the depth of the internalized messages for Protestant believers in Quemoy.
|
3 |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教會學校孫慈雅, SUN, CI-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旨在採討日本統治時期殖民式教育──尤指中等教育政策下,對台灣人而言
,屬於私立學校的台灣教會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由西方傳教士來台建立教會的背景,窺探早期教會學校開拓遺
跡。第三章為日式殖民政策的演變分期敘述台灣教會學交在日人由消極轉積極之干涉
與壓迫下的發展與因應措施。第四章為各校學生出路與發展,分析教會學校對台灣社
會的影響。第五章為結論。
教會學校在台灣最長者已有百多年歷史,正視其存在之外,唯有透過分析與研究,才
更能肯定其對台灣社會文化事業的功用。
|
4 |
早期美國教會在華教育事業之建立胡國台, Hu, Guo-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首述美國教會來華背景,在華創辦學校之原因,以及建校各時期的困擾,招收學生
的困難,師資聘任不易與經費來源等問題。
次述各地學校之類別,男校、女校或混合學校、住校生、通學生,以及學生的家庭
背景、程度的差異等級、教學的方法、內容、編排課程原則、以及課本內容。
學生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與中國近代化的關係。
|
5 |
清季中美教案之研究吳琿, WU, 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分六章十八節共十一萬字
本文就美國教會來華傳教事業,教案發生經過,說明中美教案之特質以及美國傳統對
華政策之精神。
第一章:美國教會來華傳教簡史,文分三節,分別敘述美國教會之海外傳教事業,以
及一八三○∼一九一一年美國教會在華宣教之情形,教育、醫療、社會褔利等事業。
第二章:華北教案,文分三節,分別敘述直隸、河南、山東教案。
第三章:華中教案,文分七節,分別敘述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
川教案。
第四章:華南教案,文分三節,分別敘述奉天、甘肅、綏遠教案。
第五章:東北、西北教案,文分二節,分別敘述奉天、甘肅、綏遠教案。
第六章:結論,論及中美教案之原因、特質以及美國對華傳統政策對中美教案之影響
。
|
6 |
澳門宗教慈善組織 :"澳門明愛" 之發展環境與功能特徽研究俞玥琦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
7 |
崇拜中使用投影銀幕的反思: 以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所屬堂會為例. / Reflection of the use of projectors during services: using churches belonging to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KCCCC) as a case study / Chong bai zhong shi yong tou ying yin mu de fan si: yi Zhonghua Jidu jiao hui Xianggang qu hui suo shu tang hui wei li.January 2008 (has links)
莫苑玲. / "2008年5月". / "2008 nian 5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96-98).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Mo Yuanling. / 摘要 --- p.i / 鳴謝 --- p.iii / 目錄 --- p.iv / Chapter 1. --- 引言 --- p.1 / Chapter 1.1 --- 硏究方向 --- p.1 / Chapter 1.2 --- 硏究方法 --- p.2 / Chapter 2. --- 有關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所屬堂會在崇拜中使用投影銀幕情況 --- p.4 / Chapter 2.1 --- 調查硏究的方法 --- p.4 / Chapter 2.2 --- 調查所反映之情況 --- p.5 / Chapter 2.2.1 --- 第一部份的調查 --- p.5 / Chapter 2.2.2 --- 第二部份的調查 --- p.6 / Chapter 2.3 --- 影響堂會是否在崇拜中使用投影銀幕的因素 --- p.6 / Chapter 3. --- 在崇拜中使用投影銀幕的反思 --- p.11 / Chapter 4. --- 基督與文化中的不同類型 --- p.18 / Chapter 4.1 --- 基督與文化的相遇 --- p.18 / Chapter 4.2 --- 基督反乎文化(Christ against Culture) --- p.19 / Chapter 4.3 --- 基督屬乎文化(Christ of Culture) --- p.21 / Chapter 4.4 --- 基督超乎文化(Christ above Culture) --- p.23 / Chapter 4.5 --- 基督與文化相反相成(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 --- p.24 / Chapter 4.6 --- 基督爲文化的改造者(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 --- p.26 / Chapter 4.7 --- 小結 --- p.28 / Chapter 5. --- 從世俗及神學角度考慮是否在崇拜中使用投影銀幕 --- p.29 / Chapter 5.1 --- 從世俗角度傾向使用 --- p.29 / Chapter 5.2 --- 從世俗角度傾向不使用 --- p.30 / Chapter 5.3 --- 從神學角度傾向使用 --- p.33 / Chapter 5.4 --- 從神學角度傾向不使用 --- p.35 / Chapter 5.5 --- 小結 --- p.38 / Chapter 6. --- 對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所屬堂會的獻議 --- p.40 / 附件一 --- p.45 / 附件二 --- p.52 / 附件三 --- p.59 / 附件四 --- p.65 / 附件五 --- p.72 / 附件六 --- p.79 / 附件七 --- p.84 / 附件八 --- p.90 / 附件九 --- p.91 / 參考資料 --- p.96
|
8 |
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功德會和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李政恩, Lee, Jung-E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宗教性志願事奉與非營利組織,是以台灣的慈濟功德會和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做個案的探討。在個案研究中,比較了慈濟功德會和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發展歷程和組織的特性,也查驗了兩個非營利組織在各樣志願事奉工作上的表現。最後更從較廣的整個社會與歷史背景來反省兩個組織的發展。
本研究最根本的發現在於:慈濟功德會雖然是一個宗教性非營利組織,但是其中有很多並不是宗教因素造成的現象。如果從整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就更能體會慈濟現象的時代意義。同樣的,作為一個宗教性非營利組織,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是配合著整個韓國基督教發展的歷程,在政治、社會、經濟多重影響下,加上強烈的民族意識,終於發展為全世界最大的基督教會。而這個以基督信仰為核心的非營利組織,是依照信仰根基來從事志願事奉活動。所以,對純福音教會而言,志願事奉精神是從宗教來的,而組織也是。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distinction and various ways that volunteering occurs in two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in Taiwan and the Yoido Full Gospel Church in Korea.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of thes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aiwan and Korea.
This study finds that volunteering in the 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in Taiwan has been effected minimally by religious faith, even though it is a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Yoido Full Gospel Church in Korea, the largest church in the world, is based on the religious faith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t the Yoido Full Gospel Church, volunteering takes place with absolute religious faith.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religiou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rises from differing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Korea.
|
9 |
教會系統對原鄉防救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 / The influences of ecclesial system on tri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township in Kaohsiung呂偉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世界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天氣型態複雜多變,再加上中央山脈聳立其中,河川流急,因此常發生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這些災害對我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國目前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推動了許多相關防救災措施。然而,於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對台灣地區帶來很大的災害,也顯示出目前災害防救工作有所不足之處。一般認為,我國的災害防救應當朝向強化社區自身的防救災能力為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災害防救措施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應不同的社區特性而有不同的作為。
台灣的原住民族因多數居住於山地地區,往往是災害來臨時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為了強化原鄉自身的防救災能力,應該要了解原鄉的社區結構、生活習慣、信仰文化等特性,以推行適合原鄉的防救災措施,因此本文將以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桃源區做為研究對象,以做為其他原鄉地區推行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參考借鏡。
本文研究發現,原鄉的社區運作核心除了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之外,最特別的就在於教會系統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會形塑原鄉在公共事務上的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情況。其優勢展現在災情及預警資訊的傳遞、緊急避難與救援、物資及善款分配、災民安置、心理復健、災前的減災與整備等方面;這樣的運作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表現在社區權力的分權化以及代表性不足、教會功能的運作情況容易受到領導者影響、以及因缺乏整合而導致物資及善款分配情況的混亂等。政府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教會系統優勢、降低教會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要建立行政機關與教會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管道、利用教會系統進行防救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以及有效的整合物資及善款分配系統,才可能使得防救災工作在原鄉的推行更加順利。
影響原鄉防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就在於防救災工作是否有針對原鄉的特性去推行,而不應僅將其視為漢人世界的延伸,將不適合原鄉的制度及價值觀強加在其之上。唯有確實的了解原鄉,針對這些特性做出回應與調整,才可能在防救災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能夠使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更加得到重視與發展。
|
10 |
宗教市場中的新興宗教——以山達基教會為例許怡真, Hsu,Brook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山達基教會為例,探討新興宗教的宗教市場運作模式,透過田野調查,比較該教會在臺灣台北市及美國紐約市的實際運作狀況,並立基於宗教經濟理論的理性選擇命題,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筆者田野觀察所得,可歸納以下幾點結論:
一、宗教市場的運作和一般世俗商業的經濟市場運作類似,可分為供給面與需求面。在供給面方面,宗教供給者包括宗教團體與其產品;在需求面方面,宗教需求者則是信徒。
二、依照理性選擇概念,宗教市場與經濟市場類似,其供給者與需求者皆會追求利益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
三、宗教信徒選擇宗教與否,會依照其宗教代價與利益的交換比率而定。
四、山達基教會的供給面,包括課程、聽析、訓練、服務、演講等等的提供。山達基信徒的需求面,主要指接受山達基各種協助之後所獲得的收穫。
五、研究顯示,美國與臺灣的山達基教會沒有太大的差別,其組織規模及運作模式如同企業運作一般,兩地山達基信徒的實際表現差異不大。
六、研究顯示,以山達基教會為例來看,新興宗教在宗教市場競爭中,其供給者與消費者在理性選擇的過程中,兩者有可能達到一種類似均衡的狀態。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