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7
  • 4
  • 1
  • Tagged with
  • 27
  • 27
  • 27
  • 27
  • 9
  • 9
  • 8
  • 8
  • 6
  • 6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臺灣地區中小學公辦民營之研究:理論、政策與實施 / The Study on Privatizati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Theory,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賴志峰, Lai,Chih-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1)探究和釐清學校公辦民營的理論,包含定義、範疇、相關概念和模式等,以建構學校公辦民營清晰的理論內涵和架構;(2)探討和分析學校公辦民營政策制定目的、立法意旨、學校屬性定位和評鑑等要素,以提出教育政策的改進建議,提升教育決策的品質;(3)探析學校公辦民營學校使用模式、現況、辦學特色、面臨困難、未來發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於公辦民營、學校滿意度、學生就讀學校動機之看法,並提出學校公辦民營實施條例的重點和政策發展方向之建議。 本研究採文件分析法、訪談和問卷調查法等三種方法,針對學校公辦民營的理論、政策與實施三種向度進行探究,本研究所運用之文件分析法,係基於批判性回顧的精神,將中小學公辦民營相關研究的政策主張,包含26篇公辦民營博碩士論文及學者研究論文之政策主張,進行文件分析;本研究之訪談人數共17位,對象包含:(1)臺北縣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宜蘭縣人文國民小學、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等三所公辦民營學校之校長、教師、家長及籌備中的公辦民營學校相關人員;(2)學者專家;(3)宜蘭縣政府和臺北縣政府之教育行政人員。此外,問卷調查則以自編之「臺灣地區中小學公辦民營政策與實施之研究調查問卷」,針對3所公辦民營學校之教師和家長進行全面性問卷調查,家長484人,問卷回收200份,回收率為41.32%;三所學校教師人數合計41人,扣除有子女在服務學校就讀之教師10人,教師人數為31人,問卷回收9份,回收率為29.03%。問卷結果採用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ANOVA)、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和薛費法(Scheffĕ method)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結論: 一、國內目前學校公辦民營相關研究數量頗多,但對公辦民營學校的定義並不夠精確和嚴謹。 二、現有的四種學校公辦民營模式,均具有某種程度的公私合夥精神。 三、教育民營化、學校民營化、學校委託民間經營和學校公辦民營的意義與範疇有明顯差異,但容易混淆。 四、學校公辦民營與鼓勵私人興學屬於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兩者已緊密連結、不易區別。 五、各縣市學校公辦民營政策與中央法律立法意旨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落差。 六、公辦民營學校屬性定位問題發生之原因,與研究未重視此議題、政策規劃未盡周延有密切關係。 七、學校委託民間經營實施條例的訂定,對於解決當前學校公辦民營的問題有迫切的需要。 八、未來公辦民營學校的發展仍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學校,但可提供多元的教育選擇機會。 九、公辦民營學校評鑑有助於提供辦學的參考架構,評鑑的設計與實施有待檢討與變革。 十、公辦民營學校因其成立目的、運用模式之不同,產生不同之辦學特色和困難。 十一、公辦民營學校教師對公辦民營看法、學校滿意度、學生就讀學校動機,整體的看法十分正向。 十二、公辦民營學校家長對公辦民營看法、學校滿意度、學生就讀學校動機,整體看法十分正向,不因背景而有太大差異。 本研究分別提出對中央、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公辦民營學校,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對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儘速完成學校委託民間經營實施條例之立法,以徹底解決目前學校公辦民營所面臨之困境。 (二)特許學校的經費和人事應給予自主權,以發揮學校經營的效能與效率。 (三)公辦民營學校的屬性定位,應依採用模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思考和設計。 (四)特許學校的功能不只在於提供多元教育選擇機會,宜進一步定位為教育改革的先鋒。 (五)訂定教育政策影響評估作業辦法,以健全和透明教育決策。 二、對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根據地方特性及需要設立公辦民營學校,提供教育多元選擇之機會。 (二)依學校公辦民營採取模式之不同,給予學校適當經費補助。 (三)以橫向傑出為特色之公辦民營學校,應儘早規劃升學銜接之管道。 (四)公辦民營學校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地方政府應有協助解決之機制。 (五)公辦民營學校評鑑制度有需要重新思考,以建立合適的評鑑機制。 三、對公辦民營學校之建議 (一)持續發展公辦民營學校辦學的特色,是採取各種模式的學校存在之重要命脈。 (二)特許學校以橫向傑出、自主權和評鑑為基礎,追求內部和外部績效責任之目標。 (三)特許學校應勇於面對教育實驗的挑戰,建立公立學校良好的辦學典範。 (四)民間承包學校應追求教育理想,建立小型學校良好的辦學典範。 (五)BOT學校應定位為非營利性質,展現出新型態的私立學校特色。 (六)特許學校應維持與政府和社區公共關係及溝通管道,對於學校辦學成效有加分的效果。 (七)特許學校、民間承包學校應發展學校本位的評鑑制度,建立自我監督與改進機制。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未來學校公辦民營相關之研究,應力求理論與實務的清晰界定,例如:學校公辦民營與公辦民營學校的英文用字、定義嚴謹程度、公私合夥的角色、教育民營化與學校公辦民營之差異,以及各縣市學校公辦民營的實施實例之釐清等,以建立可以累積的知識,提供政策與實踐之參考。 (二)分別針對BOT、民間承包和特許學校等三種模式,進行定位、特性和未來發展方向之深入探究和政策評估,以累積更多學術的知識和決策的參考資訊。 (三)公辦民營學校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於傳統公立學校校長,尤其是特許學校校長,公關功能的適度發揮,有時也必須扮演「情緒勞動」工作者的角色,有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建立更多元豐富的學校領導理論與實務。 (四)特許學校內部的行政與教學雙重系統,在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是模糊的、融合的,而在人文國民小學則是明顯的,兩種制度之優缺點比較,值得深入探究。 (五)公辦民營學校的評鑑制度設計,如何融入「量身訂做評鑑」和「學校本位評鑑」的精神,兼顧內外部績效責任,此課題有待後續研究,為教育評鑑開創新的風貌。 (六)公辦民營學校的特殊教育之實施,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議題,有待深入進一步研究與分析。 (七)採用不同模式以及申請單位所經營的公辦民營學校,其組織、特色、規模和社區環境各有不同,目前籌備中的學校運作一段時間後,值得針對公辦民營學校的實施成效進行比較和分析,作為未來政策制訂之參考。 (八)以追求橫向傑出為特色的公辦民營學校,其教師需具備之教學設計、實施和環境適應能力,可能不同於其他公立學校教師,值得進一步研究,作為規劃現職公立學校教師在職進修,以及進行師資職前培育之參考。 /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clarifying the theory of school privatization,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scope, concepts and models, in order to establish concretel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2)analyzing the purpose of the policy and the law regarding school privatization, the school orientation towards being public or private, and the evaluation of schools, in order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odifica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olicy-making; (3) exploring the models, current condition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rivatization,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parents and teachers’ opinions about school privatization, the degree of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s, and their viewpoint about students’ enrollment motivat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key points of the Commission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ivate Sector Act,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olicy. The research, by adopting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bes in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ory,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privatization. The research reviews and analyzes 26 thes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In addition, interviews were done with 17 pertinent persons, including (1)principles,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e three privatized schools-- the Seedl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Jen-We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Waldor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and also staffs of schools preparing for privatization, (2)experts, and (3)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of Yilan and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Moreove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Privatization in Taiwan” among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e three schools mentioned above. 200 parents of the total 484 parents responded the questionnaire, for a response rate of 41.32%. Of the total 41 teachers, 10 teachers with their children studying in these three schools were excluded from the survey. Of the 31 teachers given the questionnaire, 9 responded, for a response rate of 29.03%.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cluded through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OVA, MANOVA, and Scheffĕ method. Finally, this research draws conclusion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Keywords: school privatization, privatized school, educational policy
12

政府創業教育政策與青年創業能力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Policy and Youth Entrepreneurial Abilities

陳愛珠, Chen, Ai 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繼文化知識證書、職業技能證書之後「創業教育」於1989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第三本教育護照」。而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首次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大會宣言—《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宣言》中更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關心培養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是求職者,首先將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而台灣身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員,想要擁有更強大的經濟競爭力,更不能忽視培育具高行動力、創新能力之創業者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建構一個適合台灣的創業教育推動機制,並以世界各國推動創業教育做法為借鏡,從有限的教育資源中找出優先投入的方案,以更有效的協助青年提升創業能力。 本論文採層級分析法(AHP)進行研究,從文獻資料中發現創業能力基本要素,以產官學界專家為研究對象,找出影響創業能力關鍵因素優先順序,提出政府制訂創業教育政策時可參考之建議。 經資料分析,獲致重要結論如下: 一、影響青年創業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共3大構面11項因素。 1、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專業師資、跨國或跨校學習、創業競賽、企業實習。 2、政府組織:專責創業教育單位、創業育成輔導、政策性創業貸款。 3、社會資源:NGO、育成中心、中介組織。 二、經以AHP運算評比排序後發現社會資源構面列三大教育系統的第一優先,顯示專家學者認為就創業面而言社會資源的支援體系優先於政府單位及學校教育。 三、就學校教育構面而言,企業實習因素列為第一優先;政府組織構面則以政策性創業貸款優先;社會資源中育成中心的相對權重值最大。 依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社會資源面向:營造有利於青年創業的社會氛圍,鼓勵青年提升創業興趣,進而勇於創業,並達到創業型社會的目標。優先考量從社會資源面的鼓勵措施或法規鬆綁,以充裕市場資金及增加專家對創業者的經驗傳承機會。 二、學校教育面向:將“企業實習”列為進修學分,培育與選拔專業師資。並將創業教育往下紮根,普及創業意識。 三、政府組織面向:事權統一的政府執行單位,減少資源重置的活動舉辦,制訂原則性、方向性的創業教育政策。 / The policy options have three alternatives composed of schooling, administration resources and social resources, which ar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refore, a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 is presented, which is design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policy options aiming to achieve feasibility i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21th century: prospective and action manifesto,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ship skill and active attitude is the main 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e 11 factors, belonging to 3 constructs, influenc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quality. They are program content, disciplined teacher, foreign study or exchange student,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practical training, related authorit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NGO, incubation center and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 The AHP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he decision group members have 7 experts, 5 scholars and 5 directors whom to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has professional opinion. An application of questionnaire acquires viewpoints of the decision group on the promo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In our research, the first priority alternative to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social resource, and the second is to popularize incubation center.
13

進城上學:中國大陸二元體制下農民工子女教育之研究 / Struggle for schooling: a research of education problems of migrant-worker's children under the dual system

彭郁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流入城市,形成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隨著農民工數量劇增,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成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開始受到關注。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中國大陸人口流動的派生性問題。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單指涉農民工及其子女,更和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秩序有直接的關聯。鑒於其原因產生的複雜性,本文以農民工隨遷子女為研究對象,試圖以社會排斥為理論支點,分析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城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及產生這些不平等的社會排斥因素。 本文首先闡述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教育起點、教育過程、教育結果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接著將西方的社會排斥理論應用到中國大陸弱勢群體的問題討論中,不將社會弱勢群體的產生歸於貧困單一因素,而是把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和多方面的社會排斥作連結。本文認為,中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產生的二元戶籍制度,是阻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的主要制度性障礙,除此之外,戶籍制度也在制度、經濟以及文化三方面發揮影響,使之排斥農民工隨遷子女。而綜合各層面的社會排斥則可發現,經濟資源分配不均是造成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困難、承受各層面社會排斥的重要原因;政治排斥則可理解為更深層次的社會排斥,由於遭受政治排斥,使得農民工及其子女陷於政府服務的真空之中,各方面的基本權利皆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本文最後指出,由於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涉及面廣,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有賴中國大陸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將各層面相關政策作一統籌,並從基本上實現農民工群體的政治權利,才能有助於社會政策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資源,幫助農民工隨遷子女脫離被社會排斥的狀態,融入社會。
14

複言語教育の日本における文脈化に関する研究

大山, 万容 24 March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8369号 / 人博第682号 / 新制||人||163(附属図書館) / 25||人博||682(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1227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山 教行, 教授 東郷 雄二, 准教授 塩塚 秀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5

日本の数学教育政策に関する批判的考察 : 数学へのアフェクトに焦点を当てて / ニホン ノ スウガク キョウイク セイサク ニカンスル ヒハンテキ コウサツ : スウガク エノ アフェクト ニ ショウテン オ アテテ

今井 敏博, Toshihiro Imai 21 March 2018 (has links)
日本の子どもたちの数学へのアフェクト(意欲、価値意識、不安などの心的要因)は、国際的な調査結果では最低レベルである。明治から戦前までは数学へのアフェクトは扱われず、前後の学習指導要領でも目標において認知面と両輪に一つとされていない。数学へのアフェクトに関する研究は、研究者、教育実践家、経済学者により行われているにも関わらず数学教育政策に反映されていない原因を、アメリカの数学教育政策展開、また、シンガポールやフィンランドの教育政策形成過程との比較、さらに日本の数学教育課程の形成過程から考察している。 / 博士(政策科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olicy and Management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16

中共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

朴福仙, PU, F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有四:(一)探討中共高等教育的理論及其形成的背景。(二)探討 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三)了解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和實施過程。(四) 分析中共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後所產生的問題。 本論文採用歷史文件分析法以客觀的態度,作平實的陳述,並用歸納、演繹、比較、 推論等方法,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同時兼顧中共的教育理論及實際情況兩方面, 務期對中共高等教育制度做全面性的、有效的觀察和分析。本文分七章,約十五餘萬 言,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方法、架構與範圍。 第二章:中共教育理論的探討。中共的教育制度,在理論上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 教育理論為基礎,因此欲研究中共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始末,必先了解其理論依據。 探討馬、列、斯、毛、鄧小平的教育理論。 第三章:中共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本章擬先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以後的高等 教育政策。 第四章: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改革:本章探討中共高等教育學制的發展和現況。中共 各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學制改革的重點,分節說明。 第五章:中共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本章探討文革前、文革時、文革以後的高校招生制 度、恢復高考、研究生招生辦法。 第六章:中共高等學校的學位制度與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本章探討建立學位制度、 學位標準、學位決定機閞及畢業生工作分配制度。 第七章:中共高等教育的評析:綜上所述,本章擬就中共高等教育理論、政策及教育 制度改革的狀況,試加討論與評析。
17

澳門教育不公平及其相關政策建議 / Empirical study of Macau education inequit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

施遠鴻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8

澳門政府"適當延長學日數, 同時減少每週課時"教育政策之可行性及影響研究 / 澳門政府適當延長學日數同時減少每週課時教育政策之可行性及影響研究

蔡珍珍 January 2011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

国際化・情報化に対応した教育政策の転換と学校教育の展開 - 学習指導要領への国際化・情報化教育政策の反映 -

大谷, 尚, OTANI, Takashi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礎研究(C)(2) 課題番号:11680217 研究代表者:大谷尚 研究期間:1999-2001年度 / 原典:先進工業国における現代都市社会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 1999, p.29-42
20

バイリンガル教育から統合的教授法へ―フランス語圏スイス、ヌーシャテルにおける言語教育政策の決定と実施

藤井, 碧 24 July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4850号 / 人博第1086号 / 新制||人||25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西山, 教行, 教授 河﨑, 靖, 教授 倉石, 一郎, 教授 小松, 祐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