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84
  • 267
  • 189
  • 15
  • 9
  • 4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490
  • 490
  • 177
  • 177
  • 138
  • 134
  • 121
  • 119
  • 118
  • 116
  • 105
  • 77
  • 76
  • 75
  • 6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日本國家公務員制度之研究

沈萬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事制度,為行政之基礎;人事問題,乃行政之核心,公務員制度與一國之政治及行政,具有密切不可分之關係,公務員制度營運之成敗,足以左右一國政治與行政之良窳。無論行政組織如何健全精緻,預算制度如何確實巧妙,法律體系如何週密合理,如果缺乏公務員制度營運之合理性,則所有措施,均將盡付東流,故整體行政之成果,委實與公務員制度之成敗息息相關。民主式公務員制度,絕非僅靠人事行政合理化之技術上動機,所能實現,觀諸民主國家之史例,即可瞭然,由此亦可了解,公務員制度常與民主政治之發展,同時成長,而共其命運。 出現於廿世紀之行政國家,職能國家或福利國家,已經在現象上,經由計劃經濟與社會安全等過程,逐漸將行政上之大多數權限,移轉至公務員手中,不僅使政治與行政之營運,甚至於連同社會生活本身之浮沉,亦強烈依存於公務員制度之好壞,面對此種事實,吾人自不能袖手旁觀,不加過問。 認識外國之公務員制度,究竟在何種原因下產生,如何在某種環境中成長,乃是正確評價本國公務員制度之本質,不可或缺之前提條件。為了謀求我國公務員制度之日趨完善,了解外國公務員制度,所以產生之特殊歷史條件,以及認識各國公務員制度共同之普遍性格,始有其可能,也就是說以此項特殊性與普遍性之理解,為其前提,因此,公務員制度之比較研究,對於了解我國公務員制度之本質,進而謀求其改進,以臻於到善之境,均具有極其重要之意義。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即被國內外認為係官僚制國家,其官吏為天皇之官吏,其官吏制度為「絕對主義國家之官僚制度」,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邀請當時美加人事委員會聯合會主席胡佛(Blaine hoover 1893-1950)赴日,擔任行政調查顧問團團長,對於日本人事制度提出調查研究報告,並對國家公務員草案提示要點,使日本公務員制度深受美國人事制度之影響,而奠定民主化、效率化、科學化及現代化公務員制度之基礎。 日本對於公務員制度之民主化與效率化,隨著國家之需要,不斷努力,時求革新,在實施革新公務員制度之基本精神、原則、法典規則、經驗等各方面,均不乏足供我國參考借鏡之處,筆者乃不揣譾陋特搜集有關資料,加以研究,撰成此文,其撰述動機,即在於此。 本文係採用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及文件研究法,就有關日本國家公務員制度之法規及文件,依據人事行政之理論,對於現行制度予以敘述,慎加研判,並綜合各方意見,檢討其得失而謀求改進,以期完善。本文凡十四章,約十二萬言。 第一章日本國家公務員制度之沿革。首就明治憲法下,官吏制度之發展情形及特質.簡略介紹,次就國家公務員制度之建立,概要說明,再說國家公務員制度之演進,加以論述。 第二章國家公務員之概念。本章分為實定法上公務員之概念與國家公務員之種類兩節,前者介紹憲法及其他法令上公務員之概念,後者則以國家公務員適用之法規為標準,說明其各種分類之涵義。 第三章人事院。除將人事院之成立經過,加以介紹外,並說明人事院之地位,同時就人事院之組織,分別說明人事院會議、人事官、事務總局及法律顧問等,再就人事院之權限,說明其管轄範圍。 第四章職位分類。本章除說明其意義與基礎外,特就職位分類之方法,加以闡述,再說明職位之歸級與職位分類之實施,以期了解日本職位分類之概要情形。 第五章考試制度。考試乃建立功績制度之基礎,為公務員任用之主要途徑,本章首就考試之意義與種類,加以說明,再就考試之機關與程序,加以闡述,復就應考資格與考試公告,加以介紹,最後就考試之內容與方法加以敘述,以明日本考試制度之一般。 第六章任用制度。首就任用行為之性質,加以論述,再就任用之種類予以說明,後就任用之標準予以介紹外,並就任用之方法與程序,分別介紹說明,藉以瞭解其概要情形。 第七章給與制度。本章論述給與之意義、種類、及俸給建議制度,並說明各種津貼等。 第八章分務員之勞動權。首先說明公務員與一般勞動者地位之不同,及公務員勞動權之意義,次述公務員勞動權,及其形態,然後提出限制或禁制公務員勞動權之根據,再就公共福利與公務員之勞動權,於以扼要之說明。 第九章公務員之保障請求權。本章分為四節,首就設置保障請求權之理由,加以說明,次就服務條件改善請求制度,予以析述,再就不利益處分申訴制度,加以論述,最後就公務災害補償制度,加以說明。 第十章效率增進。本章分為五節,首先說明效率增進之意義及重要性,其次介紹考績制度之情形,進而說明研修制度之內容,再論述福利互助制度,最後析述保健制度,藉以了解公務員增進效率之一般。 第十一章公務員之義務。本章分為四節,首先說明公務員義務在性質上之轉變,及義務之種類;次述職務上之義務--執行職務,服從及誠實之義務;再就職務外之義務--保守秘密,維持信用及遵守特殊為限制之義務;至於政治行為之限制,因內容較為複雜,特立專節,予以詳述,俾了解公務員義務之概要。 第十二章公務員之責任。首就公務員責任之來由及種類,予以介紹,次就保障之責任,加以說明,再就懲戒上之責任簡略析述,復就民事責任,予以論述,最後就刑事責任,予以扼要說明。 第十三章退休及撫卹制度。本章分為四節,首先介紹退休撫卹制度之沿革,其次說明恩給之性質,然後析述恩給之種類,最後提出恩給制度之問題,加以研討。 第十四章結論。本章說明日本改革公務員制度之成果及其意義,並提出批評與展望,以為本文之結束。 本文主題及其重要內容,係於民國五十九年十月間,承張師明誠誨正決定,撰述期間復蒙懇切指導,增損補益,受惠良多;荷承已故考試委員政大教授陳固亭先生,台灣省政府社會處邱處長創煥,人事處施股長宏基、日本友人福本德全及留日友人何明根君等,或概允惠借珍藏資料,或費神提供寶貴書籍,使本研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謹致謝忱!個人才疏學淺,能力有限,文中疏漏舛誤之處,在所難免,恭祈師長惠賜教誨指正,期能孳孳於來日,以為增補修訂,則幸甚焉!
62

立三路□之研究(1928-1931)

黃公弼, Huang, Gong-B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首先談論立三路線的形成背景; 其背景溯自一九二八年七月之「六全大會 」李立三之掌權始,再進而分析當時國內外情勢,並進一步陳述一九二九年十月廿 六日,共產國際執委致中共中央委員會的一封指示信,而在這一積極進攻的指示下 ,匪黨中央才一反已往保守穩健的政策,於一九二○年二月廿六日,發出了第十十 號進攻的通告。 第二章談到立三路線的內容,這是以一九二○年六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所通 過的「目前政治任務的決議」,亦即是「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 決議和一九二○年七月廿一自,中共中央一發出的「第八十四號通告」,為其基本 文獻及代表「傑作」,其後並對立三路線執行的經過和失敗情形詳加陳述。 第三章談到三中全會和共產國際。第二節說明立三路線與共產國際的關係,在基本 上立三路線是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發展而來,可是當立三路線失敗後,共產國際立 即諉過於李立三的中共中央,兩國際指示好像永遠是正確的。第二節說明三中全會 之所謂「調和主義」,由於立三路線的失敗,直接引起中共黨內反立三路線的鬥爭 ,而共產國際亦派瞿秋白返國清算立三路線,不料瞿秋白不但沒有清算立三路線, 反而對立三路線採取調和的態度,於是在第三節中陳述共產國際於一九二○年十一 月十六日對中共中央不滿所發出的嚴厲指示信,以申斥立三路線的錯誤。第四章談 到對立三路線的清算,共分六節,一一加以說明,第一節談到「國際派」的陳紹禹 等和「何孟雄派」對於反對瞿秋白的調和主就教於各位先進。
63

一九五□﹣一九五九年中共與蘇聯所訂條約之研究

陳福到, Chen, Fu-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 第一章蘇聯與中共對國際法和國際條約的看法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蘇聯與中共對條約的性質及範圍之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蘇聯與中共對不平等條約的看法 第四節蘇聯與中共締結條約的程序 第五節結論 第二章政治類 第一節史大林時期-一九五○年「友好向盟互助條約」又其化協定 第二節赫魯曉夫時期-從「條約」中著中共與蘇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面的合作關係 第三章經濟類 第一節蘇聯與其附康簽訂的經濟貿易條約之性質和範圍 第二節「條約」中著一九五○-五九年中共與蘇聯的經濟關係 第三節中共與蘇聯性經濟合作關係的本質 第四章科學技術類與教育文化類 第一節從「條約」中看蘇聯幫助中共發展原子科學 第二節從「條約」中看中共與蘇聯的教育文化交流 第五章文通運輸類與其他協定 第一節從「條約」中看中共與蘇聯的交通運輸合作關係 第二節其他協定 結論 第一節從「條約」中看中共與蘇聯的關係演變 第二節從「條約」中看中共與蘇聯決裂的因素 參考書目 簡稱表
64

戰後台日經濟發展史─以日本旅客結構變化為例

杉本房代, Fusayo Sugimot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台日本旅客結構變化為研究對象。由於台灣與日本在歷史上及經濟上有深厚的關係,因此來台旅客中,以日本旅客的占有率最高。本文先探討台灣與日本兩地之經濟狀況及觀光市場,並對兩者之共通點與相異點加以探討,進而分析來台日本旅客的Outbound與Inbound的狀況。 以日本的經濟狀況來看,GDP、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均逐年增加。從觀光市場來探討,發現戰後初期以來日旅客較多,但1964年日本政府開放出國自由化之後,日本出國旅客開始增加並超越來日旅客人數。台灣方面,從經濟狀況來看,戰後在中國與共產黨持續內戰時期,經濟情勢較為混亂。但內戰結束後,GDP及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開始逐年增加。在觀光市場方面,1979以前受到政府禁止出國影響,此時觀光市場主要以吸引旅客來台灣中心,但1979年旅客出國開放自由化後,出國人數急遽增加且超越來台旅客人數。由來台日本旅客來看,雖旅客來台的目的、平均年齡均隨著不同年代有所變化,但是近年來台日本旅客有逐漸減少之趨勢,針對台灣的觀光市場需要如何改變現在出國旅客超越來台旅客的現狀而蓬勃發展,本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
65

日本對中華民國之經濟援助 -1960年代至70年代- / JAPAN'S ECONOMIC AID TO REPUBLIC OF CHINA 1960'S-1970'S

東條雄隆, TOJO TAKATOK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便將對外政策確立在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的方針上,善用經濟外交,不僅使日本在短時間内得以重回國際社會,廣結與國,並穩定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供給與輸出,從而發展工業,再增國力,蓄積了經濟實力,同時也使日本回復其國際地位。 在戰後日本的外交分析過程中,隨著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大國地位,年年巨大的政府開發援助資金(ODA)也在日本政治外交領域上成為重要的分析對象之一。尤其是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是1964年日本加入OECD,透過專門處理日元貸款的國際協力機構「海外協力基金(OECF)」的設立,台灣乃是第一個透過日本的專門援助機構所處理的受援國。因此回顧對華援助意味著填補日華關係上的歷史空白兼日本的國際協力史。 本論文研究戰後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對中華民國經濟援助之動機與施行結果。
66

日本走向正常國家--冷戰後的日本外交政策

翁淑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由所謂「正常國家」相對的「非正常國家」的意義和脈絡,來看為何日本提出要成為「正常國家」,背後必有與其相對的「非正常國家」之意涵,並由了解其意涵後探討日本邁向「正常國家」的脈絡及發展。 其次,冷戰結束後,包括國際上美蘇對峙的國際格局之驟變、中國力量的崛起、北韓的飛彈挑釁,及國內泡沫經濟的爆發、人民對長期一黨獨大的自民黨的信心崩潰等之內外情勢,屬於全球經濟強權的日本,如何再次摸索其新世紀的戰略。其中日本政治家所喊出的「正常國家」口號,其具體內容究竟為何,包括防衛政策的調整、和平憲法的修正、聯合國外交的經過等轉變。 最後是根據日本這種戰略的背景及實踐,來分析東亞及美國對於日本的轉變的態度及應變。
67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政府發展援助:援助國與受援國互動過程研究

陳致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8

日本製造業在東南亞的國際化策略

蕭世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經濟環境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僅大幅縮短了不同區域間的距離隔閡,更使得全球各國產業間的資訊、資金更易取得與轉移。加上1993年底烏拉圭談判達成協議,促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世界各地區域經濟不斷的整合(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南美共同市場...);『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等等經濟發展趨勢,各國企業的活動迅速地由本國生產向外國輸出之貿易形態,轉換成企業直接對外投資在當地生產、銷售,使得跨國企業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主流。根據『財富五百大』(Fortune 500)雜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名列世界500 大的公司都是跨國性國際企業。而且許多的國際企業一年的銷售額大於開發中國家一國的GNP。   「鑑往知來」和「他山之石」是寫做這一篇論文的緣起,雖然還不確定下一波經濟復甦到底何時會到臨,站在這個可能是分水嶺的時點,檢視一下日本的大、中、小企業如何在過去幾十年間,在東南亞各國經營他們的跨國事業,他們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所得的寶貴經驗,或者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如果台灣未來國際化的發展,「南向」是不可或缺的,那麼選擇與日本的企業成為盟友或是競爭者,知己知彼的功課亦是不能免的。   我們需要以全球性的眼光,來看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發展策略和成效,並將其作為借鏡,思考台灣的產業如何進行世界性的佈局,或者也可以考慮在東南亞地區如何與日本廠商合作或者競爭。本篇論文的貢獻是希望以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研發、財務以及事業網路的觀點,歸納出日系企業在ASEAN各國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型態或特色,並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有助於比較台灣的廠商前往當地投資的狀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 第四節 日本企業(製造業)在東南亞地區國際化發展的歷史與地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理論 11 第二節 日本企業在亞洲地區國際化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四章 日本製造業在東南亞之國際化策略分析 18 第一節 日本的多國企業 18 第二節 發展背景與實況 26 第三節 發展動機與方式 32 第四節 網路關係 43 第五節 商品與製造的分工策略 50 第六節 資本關係 67 第七節 人力資源 73 第八節 技術移轉 84 第九節 撤退策略 91 第十節 對地主國的貢獻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69

金融海嘯下的不動產投資機會─以日本2009不動產私募基金為例 / Real estat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 Japan PEREF 2009 case study

白介宇, Pai, Jac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期所發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同樣地也帶給投資者一個全新的投資機會,讓投資者能夠從價格低廉且安全性高的資產中獲得良好報酬;且因如此,投資者對市場的感官逐漸轉為正向。而另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國外投資者,開始將資金移轉至日本市場,特別是對不動產進行相關的投資。因此我們將藉由個案分析來探討金融海嘯下的不動產投資機會。 對一個投資者,在進行房地產投資前應該清楚知道如何評估不動產的價值,而後才能將其應用在不同的投資類型上。因此,了解如何評價房地產的價值和不同類型的投資方式是關鍵的基礎。故在第二章中,將先介紹幾個不動產估價方法,包括:比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接下來則簡介幾種不動產投資的類型,例如:直接投資、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或私募不動產基金。 第三章開始簡介日本房地產市場近期的發展,並討論08年金融危機對日本所造成的衝擊。不過,隨著復甦態勢逐漸萌芽,許多投資機會亦開始顯現,因此在此章節裡將會同時探討為何日本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值得投資。 第四至第六章將藉由實務與案例說明,國外基金經理人如何幫投資者進入日本不動產投資市場。其中,第四章先解釋如何從眾多物件中挑選投資標的物。由於在檢視日本不動產市場的當下,對於稅制與法規的瞭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除了應用上述的物件估價方式外,本文也同時考慮稅制與法規對投資的影響。 在各種因素考量下,若國外投資者欲投資於日本不動產市場較適合使用TK結構,因此第五章將進一步解釋在TK結構下如何設立「Polaris Real Estate Japan Fund 1」。本章節也特別針對基金設立時的貸款條件進一步說明。此外,由於基金投資的年收益配息發放主要是來自於與出租率有關的租金收入,第六章中除了說明配息發放之外,同時探討投資標的物的出租率以及租金收入之關係。 總結來看,日本的銀行在受到金融海嘯衝擊之後,紛紛縮減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以致於在缺乏流動性的因素下,不動產價格紛紛回落。可預見的是,當經濟逐漸步入復甦趨勢,市場的流動性亦會逐漸恢復,被低估的不動產價格也將會迅速恢復至正常水準。此日本私募不動產基金採取部分自有資金,部分由銀行取得融資的方式來進行投資,透過財務槓桿的操作,預期本基金將可從資產本身以及其投資收益率上獲得更高之報酬。 此論文中所建構的Polaris Real Estate Japan Fund 1, 於2010年及2011年時的年化派息率分別有8%以及5%。此外,雖然全球金融市場仍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但本基金於2010年至2011年,兩年間的年化投資報酬率高達80%。根據此個案分析再次證明本論文中所提供的方法是可行的。
70

日本的下一個重要產業 / Next Key Industries in Japan

河野宏, Kawano, Hiro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paper refers to which industries Japan should develop for its growth in the future. The current key industries in Japan are Auto, Steel, and Electrical machinery. They generate more revenues than other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are surely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In the last decades, however, they have been gradually los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 As the result of this, Japan has been stagnant last twenty years after having achieved great economical success. In this paper, three industries, Water related, Tourism, and Contents industries, are chosen as new key industries out of eight potential industries. Three conditions, vast scale of economy, future demand, and Japanese companies’ competitiveness, are regarded as the key factors for these new key industries to be chosen. These three industries will be the next driving forces for Japanese economy in the future.

Page generated in 0.02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