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84
  • 267
  • 189
  • 15
  • 9
  • 4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490
  • 490
  • 177
  • 177
  • 138
  • 134
  • 121
  • 119
  • 118
  • 116
  • 105
  • 77
  • 76
  • 75
  • 6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蘇聯經濟制度之研究

余彩蓮, Yu, Ca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蘇聯經濟制度之理論基礎。第一節:共產主義下之經濟制度。第二節:共 產主義下之經濟決策。第三節:社會主義下之經濟制度。第四節:社會主義下之經 濟決策。 第二章 蘇聯經濟制度之涗革。第一節:計劃經濟制度之創立。第二節:計劃經濟 制度之定型。第三節:計劃經濟制度之本質。第四節:計劃經濟制度之改革。 第三章 蘇聯官僚體系與經濟制度之關係。第一節:國家對計劃經濟之強制性權威 。第二節:俄共對經濟活動之積極掌握。第三節:行政與管理之密切配合。第四節 :政治制度與經濟控制。 第四章 蘇聯經濟制度之運作。第一節:物資平衡計劃之措施。第二節:企業計劃 和財政控制。第三節:銀行制度。第四節:價格制度。 第五章 蘇聯經濟發展之途徑。第一節:蘇聯發展模式。第二節:蘇聯發展模式與 西方發展趨勢之比較。第三節:集體農場制度與蘇聯經濟發的關係。第四節:蘇聯 行政管理模式。 第六章 結論。第一節:蘇聯社會主義之評估。第二節:蘇聯經濟制度之評估。第 三節:蘇聯發展模式之評估。第四節:蘇聯經濟未來發展之趨勢。 #2810461 #2810461
92

中共石油工業之研究

朴載泳, Pu, Zai-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中共石油工業之動機和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共石油的蘊藏量及油區、油礦之分析。 第三章 中共石油的生產量和消費量之評估及其對外輸出入能力的剖析。 第四章 中共海底油田開發現況,及其因而引起的東亞各國,尤其是與中華民國, 大韓民國的海洋問題分析。 第五章 中共對外石油輸出的目的之研究,及日本與中共之間石油外交的效果評估 。 第六章 結論-中共石油工業發展上的幾個問題及其未來的展望。 #2810474 #2810474
93

華國鋒與鄧小平之比較研究

金昭中, Jin, Zhao-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鄧小平的政治經濟與政治傾向。 第三章 華國鋒的政治娙歷與政治傾向。 第四章 華國鋒與鄧小平的政治影響力之比較。 第五章 華、鄧的思想路線與政策路線之比較。 第六章 結論。 #2810464 #2810464
94

西山會議之研究

韓劍華, Han, Ji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乃是探討中國第一次有組織的反共運動。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為敘述西山會 議之遠因,探究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第三章則為西山會議的背景,分析當時 的歷史背景。第四章、第五章則專門討論西山會議的內容及其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國民黨中央如何對待西山會議,以及中共對西山會議的抨擊。第六章為結論,強調 西山會議的先知先覺,對中共的包藏禍心有深刻的認識。 本文是採用政策分析研究法、歷史研究法以及衝突研究法,嚐試對西山會議有透徹 的分析。 #2810468 #2810468
95

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以日本、台灣為例

吳振嘉, Wu, Jack Chen-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希望填補以往選舉制度研究文獻不對稱的情況。對選舉制度如何被選擇的上游研究給予適當重視,嘗試建構關於選舉制度改革的解釋架構,並以比較研究的觀點,分析日本與台灣選舉制度改革問題。 本文的核心觀點是選舉制度的形成與變遷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受到政治系統中早已經形成的制度限制及分岐情況所影響。九○年代選舉制度變革所呈現的兩點特徵:政黨體系優先於選舉制度、選制變遷乃是在各種已存選舉制度中作選擇。選舉制度的類型依其效果可以排列在一條光譜線上,兩端分別為重視穩定性及重視比例性,選擇則是光譜上的位移。政黨體系、選舉制度、以及社會議題分歧長期的不協調將會產生改革趨力,如果再與政治系統的效能低落連上關係,社會結構就具有啟動改革的可能性。當改革議題進入議程,行動者的偏好就受到結構性因素及理性因素的影響,最後在兩組因素交互作用下,決定制度在光譜上的落點。 就日本與台灣的比較而言,兩者的主要政黨對於選制改革的態度,基本上沿著席次增減的利益考量與相對實力認知及結盟可能性而定調或轉變。民主體系下,政黨基於理性而對於選制改革的偏好與表現出來的行為,其實有一定的脈絡可尋,但各國的結構性因素的差異卻可能間接地影響選擇結果。 以日本為例,1993年大選後,政黨重組及取得政府的執政權力做為重要的目標,改變了各黨對選制改革的偏好,進而促成改革談判的空間。新議題的進入使得政黨偏好短期改變並改變談判空間,在改變規則限制不大下逕行政治交易而通過改革方案。其新制度的落點則是朝野政黨折衝修正的結果。 使用同樣的解釋架構來看台灣的選制改革問題。結構因素使改革的提案範圍為各種不同組合的「混合制」,但高門檻的改變規則成為重要的阻礙。政黨體系日漸地分化,與改革成功必須組成3/4絕對多數的方向有基本地衝突,形成改革的困境。就行動者考量而言,國、民兩黨皆各有堅持,並互相握有否決權,使1997年的修憲擱置選制改革。2000年及2001年的大選雖然因政黨版圖改變,而改變政黨對選制改革的立場,但由於改變的高門檻,終將使得這一波改革前景堪慮。 相較於日本在九○年代發生數次重大的政治弊案,造成選民對政治系統失靈的認知,並以選票支持倡言改革的候選人,使改革問題與取得執政權產生關聯性。台灣彷彿尚缺乏一項重要的觸媒,使改革問題真正進入議程,民眾雖對於立法委員的表現普遍不滿,卻仍未與政治系統的失靈產生關係。 如果選舉制度改革是台灣政治改革的必經途徑之一,那麼,依本文的解釋架構來推測,今後有利的發展方式可以有幾個。首先是修正改變規則的高門檻或是引入公投機制,其次是期待政黨結構的改變,最後,一個具有觸媒效果的關鍵事件可能會戲劇化地加速改革的完成。
96

日本之台灣政策(1945-1972)

園田智子, Sonoda Tomok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雖在1952年與中華民國政府建交,但是,日本外務省在2002年12月24日公佈1950、60年代為主的外交檔案顯示,日本與中華民國維持良好的邦交關係的同時,已在「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外交路線摸索。實際上日本在1972年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並與中華民國斷交。但是日本在冷戰結束後的現在也沒有改變他「兩個中國」的構想。90年代以後隨著中共的經濟力的提升,中共在東亞的崛起,引起了美、日及亞太周邊國家的戒心。為防止中共向西太平洋擴張的意圖,藉日美新安保宣言架構,承諾對台灣的安全。同時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如果台灣被中共所併吞,會變成對日本更直接的威脅。因此,日本雖然已在1972年與中共建交,但是還是沒有跟台灣完全斷絕政經上的關係。在中國政策上繼續進行模糊化的「兩個中國」政策,此成為其對「台灣政策」的重點。 本論文主要使用外務省所公開的有關日華關係的機密檔案,首先從戰後日本各內閣時期的政策中,探討日本之台灣政策的發展。第二是探討日本的台灣政策中「兩個中國」政策之形成背景及原因。第三個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日本「兩個中國」政策失敗之原因。第四是從各時期之「兩個中國」政策的轉變與發展,探討其是否有一貫性。 根據分析結果,日本之「台灣政策」具有其不斷嘗試與一致性之方向,即在不斷摸索「兩個中國」構想的同時,在經濟方面的日漸需求下,亦不放棄與中共進一步交往的機會,以致於從「政經分離」以及「累積」的想法中,試圖接近與中共的關係。另一方面,不斷嘗試對台之「兩個中國」構想,卻始終受到來自於美國、中共與台灣的反對。
97

以日本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分析論我國重電製造業之經營變革

梁嘉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8

論日本發展新型戰機對東亞空軍戰力影響之研究

楊靜瑟, Young,Arthu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本航空自衛隊發展新型戰機,瞭解新型戰機應具備科技、日本航空科技發展/能力及最可能採購部署機型,同時觀察中共空軍發展及駐日美軍兵力部署,研判日本強化空中戰力對兩岸空軍可能產生之影響,並將研究發現做成建議供我空軍建軍備戰參考。 未來戰爭將超出傳統戰爭型態,但發展航太與制天權涉及範圍廣泛,需視科技發展而定難以推估,故爭取「空優」仍為作戰主軸並持續扮演主要制衡武力角色。由探討戰機科技發展狀況,綜合整理新型戰機應具備匿蹤、超音速巡航、指管及大量傳輸、精準打擊、向量推力、先進整合電子系統及材料科學等七項重要科技。且根據採購成本(100架)、取得可能性、服役期程、性能(7項科技)分析利弊,研判日本可能採購部署戰機依序為F-22A、心神(F-X)、F-15FX、F-35、F/A-18E/F及歐洲戰機,而未來日本航空戰力可能由F-22A或心神、F-15FX及F-2 戰機組成。惟日本未來仍可能要求美國出售F-35B型戰機,強化其戰力。 由日本已具備及發展中之航空科技,比較中、日與我空軍戰機服役期程,發現日本已具備自行研發第5代戰機能力,可能於2015~ 2017年發展出新型戰機,2015~2020年完成部署後將改變東亞航空戰力態勢。中共空軍有可能於2025年後部署第5代戰機,屆時相對於中共、日本,我空中戰力又將回歸1990年代初期最為薄弱階段,駐日美軍將持續扮演平衡戰力的角色;我國計劃採購之F-16C/D型機戰力將不足以對抗中共/或與日本可能發生之衝突。我應採計畫作為,有效區隔現役戰機除役期程,另積極爭取有利於我空防安全之F-35B戰機,並藉由與他國交流獲取最新作戰觀念、強化飛行人員訓練,並利用授權生產獲得技術轉移、落實工業基礎建設,最後學習美軍軍事事務轉型概念,從組織、文化上徹底改革,找出核心戰力、積極培訓人才、化科技為戰力、有效執行聯合作戰發揮總體戰力,讓敵人不敢輕視相對戰力較弱的我國。
99

日本企業於泡沬經濟後之組織調適 / Japa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adaptiveness in "Post-Bubble"

黃立怡, Li-Yi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索日本企業於泡沫經濟崩潰後, 因應內外在環境劇烈而且快速的變化所做之組織調整。再加上全球化、資訊化、無國界化、客戶化時代的來臨,九O年代的日本式經營模式,正進行大幅的調整,跳脫出傳統的經營模式與思考架構,而且變革的速度愈來愈快,企業的競合也產生超乎傳統的變化,企業內講求的是既集中又分散的組織型態,追求的是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從經營理念、經營體系、組織架構到生產策略的部署及科技能力的提昇,顯示日本企業正朝追求一個更富應變力與適應力的組織發展。   本論文採探索性研究方法,採取實地訪談與文獻調查兩種方法進行之; 前者主要以傑出表現的日本企業為進行訪談的主要對象,期望從實地訪談互動中,能更深入的了解到企業改革過程中的主要內容,與因應的對策。後者,則以中外學者針對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所進行之實證研究為主要蒐集內容,藉以抽離並整理出21世紀的新日本式經營模式。   因應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建構可快速決策的董事會組織已蔚為風潮;企業的經營目標從過去追求擴大市場佔有率,逐漸調整為追求利潤的極大化;過去典型的年功序列制轉而開始重視工作的績效表現,一向以終身雇用制為使命的企業,為了成本的競爭壓力,也不得不採取裁員的手段; 在提昇技術水準方面,透過國際性的技術合作與交流,及國內各種科技育成中心的設立, 並努力推動創新與創業家精神,連策略大師都認為日本的創造力及科技水準都比以前更為改善。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節 官僚主導體系 2 第二節 日本式經營 6 一、 終身僱用制與年功序列制 7 二、 共識、決策與秉議制度 7 三、 三個神話 9 四、 系列公司的特色 11 第三節 泡沫經濟崩潰造成金融體質與經濟模式的崩潰 13 第四節 研究動機 15 第五節 研究設計 17 一、研究問題 17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8 第二章 經營哲學與經營理念 24 第一節 重視股東權益 24 第二節 全球化的思考、區域化的策略、當地化的管理 25 第三節 重視社會價值的企業家使命-社會行銷觀念 31 第四節 追求創新與創業家精神 32 第五節 創造顧客的行銷 35 第三章 重塑快速決策的經營體系 39 第一節 經營支配型的經營體制 39 第二節 小型化、異質化、年輕化董事會 42 第三節 縮小總公司的編制 44 第四節 管理階層扁平化 45 第四章 建構高效率及彈性化的組織 50 第一節 人力資源的權變管理 51 一、 封閉式的勞動市場 51 二、 勞動市場的彈性政策 54 三、 全球人力資源機動式的管理 59 第二節 組織的創新管理 61 一、 社內分社的經營 62 二、 建構控股公司的模組 64 三、 縱向組織到橫向組織 65 四、 企業的合併與重整 67 五、 混合式的海外管理模 68 六、 全體子管理 71 第五章 價值化與全球化之多元生產策略 73 第一節 專注核心資源事業的經營 75 第二節 從供應鏈轉型為價值網的哲學 78 第三節 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80 第四節 全球化哲學與根據地哲學 85 第五節 "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海外投資策略 90 第六章 重視創新與領先的科技能力 93 第一節 科技研發的障礙 93 第二節 成為知識管理的企業 95 第三節 營建有利科技發展的環境 98 第四節 跨域的研發合作 100 第五節 應用導向的科技管理 104 第七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啟示 114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16 參考書目 119 /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trends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al change for 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post-bubble' 1990s. Under the trends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customerization , the main changes in Japa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include small headquarters,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flattering out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lexible and ability-oriented management, hybrid cooperation in R&D, developing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global and emphasiz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al spirits to pursue a adapter, more efficiency and flexible organization.
100

元師征日對日本和高麗政治的影響 / A Study of

韓相慶, Han, Sang K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至其孫忽必烈汗時,蒙古的勢力和版圖,形成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大帝國。忽必烈汗服屬高麗後,企圖透過高麗征伐日本。因日本鎌倉幕府政權不肯向蒙古臣服,遂引發一二七四年、一二八一年兩次元日戰爭,即史稱為「文永、弘安之役」。兩次元師征日,給予日本幕府政權專制化的機會,而高麗方面王權強化及加強對元朝從屬化的作用。本論文所欲探討的主題,即為日本鎌倉幕府專制化的過程與元師征日對高麗政治的影響,內容共分為六章加以陳述探討,所述主旨分別如下:緒論:陳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論述蒙麗關係的開端和其關係變質的過程以及當時高麗國內的情勢。並探討高麗服屬於蒙古以後,忽必烈汗對日本交涉所有的過程。第二章:論述元師征日的動機和兩次東征的經過以及失敗原因,並陳述第三次東征計劃與其挫折。第三章:論述日本鎌倉幕府政權對元師征日的應戰以及幕府對朝廷本所一圓地、守護、御家人施行的政策與幕府政權專制化的過程,探討戰後日本政治的趨勢。第四章:論述高麗被蒙古服屬後的高麗政治結構以及高麗忠烈王的王權強化努力與元師征日的關係,並分析為日本征伐元朝在高麗設置的屯田經略司和征東行省的沿革與角色。結論:將本論文的研究宗旨,綜合說明。撰者才疏學淺,尤其是語言能力有限,有很多失當之處,因囿於中文、日文程度粗淺,並資料蒐集上之困難,必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各位師長不吝指正。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