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科技公司建立新事業的作法之個案研究蕭幼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資訊業廠商的確處於一個成長快速的環境,企業本身必須要能夠不斷地創新、淘汰舊產品、創立新事業,以因應環境的變化,同時維持公司成長的動力。與先進國家的企業比較起來,國內的高科技公司在創新事業方面似乎經驗更是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成長率高於產業平均代準的八家資訊業廠商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探討它們在兩大情境構面因素-新事業與原組織的相關程度及原組織的演化度下,建立新事業的過程與作法。
本研究論文所得到之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原組織的演化度高且企業發展與原來事業相關程度高的新事業時,企業會藉用組織內部原有的各種資源。
二、原組織演化度高且企業發展與原組織相關程度低的新事業時,企業會自組織外部尋找技術及人員,同時延用內部的管理制度與經驗。
三、原組織的演化度低且企業發展與原組織相關程度高的新事業時,企業會運用內部的技術及人員。在新事業營運階段時,企業的新事業與原事業整合。
四、原組織的演化度低且企業發展與原組織相關程度低的新事業,企業會在新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學習以及制度化。
五、在新事業初期發展階段時,企業的新事業組織獨立。而原組織的演化度高時,在新事業營運階段時,企業的新事業組織獨立。
六、原組織的演化度低,則新事業產品構想及資訊主要來自組織外部;原組織的演化度高,則新事業產品構想及資訊主要來自組織內部。
七、原組織演化度低,則企業發展新事業時,先投入銷售活動,再陸績投入研發及生產活動;原組織演化度高,則企業發展新事業時,先投入研發活動,接著生產及銷售活動。
|
2 |
台灣高科技產業上市公司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陳怡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所別: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台灣高科技產業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隆麒博士、黃慶堂博士
研究生:陳怡倫
論文提要內容:
企業實質價值乃是由於未來獲利能力或資產報酬所產生,而表現在股票價格上。投資人對股票合理價格有所瞭解之後,對於實質價值大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就可以持有;對於實質價值小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可建議賣出。有了這樣一個觀念,投資人也就不會有追隨明牌、受人炒作的情形了,也可使股票市場更有效率。
台灣地區之高科技產業以電子業為頭,其餘產業的特性並不足以代表。近年來,電子業的快速成長,已使台灣成為全球資訊業的重鎮,電子業無疑將是台灣未來在全球局勢中,最有機會脫穎而出的一項產業。因此本研究擬以電子業上市公司為對象來加以評價,為投資人對高科技產業之公司價值做一最正確的詮釋。
本研究利用三大評價模式:獲利價值評價法、乘數法以及選擇權定價法來評估股票實質價值。因為模式建立期為民國76年至80年,所以只能選擇光寶、麗正、聯電、誠洲、全友、宏電、台達、大業、旭麗作為驗證最佳模式之九家樣本公司,並使用Theil's U值做股價評估分析檢定,得到以下結論:
l.影響公司成長率之四項因素分別為總資產報酬率、研究發展費用率、用人費用率以及負債比率。
2.以價格帳面價值比法為最佳法,不過鑑於其未考慮未來成長性,故以次佳選擇--折現現金流量法,做為建議投資人使用之模式。
3.利用折現現金流量模式計算光罩公司之實質價值為180元,配合近來其股票之強勢,得到一有利的佐證。
|
3 |
高科技事業市場佔有率的問題研究盧俊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資策會MI1996年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台灣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硬體產值國,到底這樣的市場排名是如何估算出來?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而身為高科技資訊產業的領導者--微軟與英代爾,他們如何成就今天的市場佔有的霸業?又近幾年興起的網際網路,具有快速傳輸以及雙向互動的特性,它的出現對於高科技產業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是否有所影響?
本研究針對以上的現象,加以深入探討,提出有關「市場佔有率」方面的五個研究問題:市場佔有率V.S.製造佔有率、市場佔有率V.S.顧客佔有率、市場佔有率V.S.利潤(規模報酬)、高市場佔有率V.S.獨佔、網際網路下的市場佔有率。以資訊軟硬體產業及市場行銷研究機構為個案研究的對象,訪談業界人士,並鋪以次級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1.「市場佔有率」因包含自有品牌、行銷通路以及運籌能力,較「製造佔有率」代表的只是生產品質、成本及交貨時間快速箏能力,所能表達出的附加價值並不相同。
2.「顧客佔有率」管理模式有其適用的時機,當顧客需求差異較高且顧客價值曲線較為陡峭時,較適用。
3.傳統產業與高科技產業均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但是因為高科技產業通常會經由「市場主流設計」形成網路,且透過「網路外部性」、「自我加強機制」的運作有助於網路擴充,使產品規模數量增加更快,「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更為明顯。
4.在高科技產業中,獨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市場主流設計出現之後,會因為「學習效果」而產生「轉換成本」,再加上「協調效果」的關係,極有可能出現「獨佔」的情形。
5.網際網路的經營環境下,自有品牌的推動、「顧客佔有率」管理模式的實施及盜版的防治均變得較有可能達成。
|
4 |
台灣高科技企業的多品牌策略-以宏碁為例 / Multi-Brand strategy of Taiwanese high-tech enterprises : a study of Acer徐培軒, Hsu, Elt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擁有自己的品牌是許多人的夢想,能將自己的品牌推向國際大放光芒更是許多企業家心心念念的目標。專長於代工的台灣企業家多數更希望能在自家生產出的的產品上掛上自己的標誌,行銷全世界,這不只是一種榮耀,也代表著能賺取優良品牌所帶來的高額利潤。
台灣高科技企業擁有高超的製造力以及全球維運的能力,在品牌經營的成果則待持續努力,綜觀目前世界品牌價值前百大的品牌中台灣還有沒任何品牌入圍。宏碁與華碩是台灣 NB 與 PC 產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企業,但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品牌經營之路,2007 年開始宏碁採用多品牌策略,華碩曾一貫堅持品牌傘策略,二家企業在歷年的品牌價值評估中則互有領先,難分軒輊。
本研究發現品牌策略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會受到不同 (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 因素的影響;因此,最適當的品牌策略並非永遠不變。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會面臨不同問題,受到不同的要素與營運目標所影響,同樣的策略作法未必會適用於其他品牌。產業特性、資源多寡、企業文化與消費者行為等等皆會影響品牌策略的選擇。如何做好內外部分析,在不同時期,找出最適合自身企業的品牌策略,乃是品牌策略的成功與否的最主要關鍵。
本研究亦發現無論是品牌傘策略或是多品牌策略的運用都與「產品力」息息相關,而缺乏量化數據資料也是當前品牌價值評估與追蹤機制難以建立的原因。
|
5 |
高科技管制對勞工流動與工作權保障的影響林怡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面對國際化帶來的全球性、全面性地開放市場競爭,台灣勞動市場勢必也會遭受到強大的衝擊。在科技、交通越來越進步的情形下,資金、人力的流動也越來越方便,加上近年來中國大陸對經濟貿易的開放日益增加,對各國的企業廠商不飭是一大磁石。當台灣企業積極加入全球化世界卡位戰時,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不斷在大陸擴展市場,相對的也使許多高科技人才流入大陸,此一現象使台灣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衝擊。
台灣高科技產業目前面臨著多種內外部環境的問題與挑戰,持續對國內相關業者造成衝擊。國內經營環境惡化造成的推力及大陸提供有利企業經營誘因產生的拉力,滿足企業降低成本、增加銷售的需求及獲取更高利潤的目的,促使臺灣高科技產業、外商高科技產業,對大陸投資都日漸增加,甚至是關閉台灣工廠外移轉赴大陸,規模不容小覷。而在西進的風潮吸引企業進駐投資後,連帶著也影響了勞工赴大陸工作的意願。在國內工作機會持續減少,國內經濟不景氣就業環境差或對台灣產業前景堪慮等推力因素及認為大陸市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可以讓個人生涯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並且有助於培養自己的資歷等拉力因素作用下,儘管願意到大陸工作的勞工,仍存有諸多疑慮,但仍願意西流前進向大陸。
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快,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能在全球的經濟和軍事上掌握主動,而各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歸根究底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高科技人才西進,政府特別研擬「國家科技保護法」及「台灣地區特定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來控管高科技人才西進的數量。政府雖然體認到現今台灣的進出口產品內容已由傳統輸出的工業產品,逐漸幾乎已都被高科技產品所取代。而防止高科技技術流出則成為國家命脈之所繫,因此政府也體認到出口管制政策必須採取與目前產業發展現況相符之作法。政府發現到出口管制政策必須有所改變,以符合目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現況,因此提出「台灣地區特定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及「國家科技保護法」兩個主要草案,然而,一反國際間在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對高科技出口管制呈現更彈性化的轉變,我國卻反其道而行,不僅跨足管制人,還僵化地針對大陸地區進行管制,降低管制對經貿交流得失間調整的彈性空間, 顯示出政府忽視勞工工作權,輕率將人視為物一般,所作出難以實際執行的一項管制。高科技管制不僅牽涉到對高科技人才的管制,更有衍生出許多實際執行可行性的問題。
從勞動者的自由選擇工作權來看,勞動者追求更優渥的勞動條件及更好的生存、生活條件,就是誘發勞動力流動的基本因素,因此,勞動力流動本應是出自於自身自由的意識,也就是工作權中自由選擇工作的一種表現。對高科技人才而言,各國普遍存在著缺工的現象,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及更好的經濟條件、生活環境,其應該擁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另一方面,隨著台商赴大陸投資日漸增加,就業機會逐漸隨著企業的外移而易地,此時政府卻輕率的限制高科技人才前往大陸就業,並未考慮到國內是否能有充分工作機會,對高科技人才工作權未有其他配套措施來加以保障,更會危害到其就業安全的工作權。
另外從整個國際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勞動力的國際移動範圍已愈來愈廣,速度也愈來愈快,可說是是政府無法阻擋的風潮。不論是國際間或是龍頭大國美國,其高科技管制政策,都已由過去的嚴密防堵,走向更有彈性,能隨環境變化的政策走向,以配合全球經貿的環境。加上在人才自由移動的地球村內,對高科技人才的這項管制在實務運作上實有困難之處。如同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管制下,登入大陸的各行各業台灣人民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政府明知觸法卻也無從管理。
因此,針對我國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的走向提出以下看法:
一. 回歸現有法令進行修改調整:兩項管制草案,不論是定位在私權保護法或是公權行政法,其存在的價值都不高,都可藉由現有法令加以修改強化即可。
二. 回歸對「物」的管制,管制技術不管制人:對國家重要科技技術的管制,應針對特定技術進行管制,如此一來,受管制的對象是「產品」,就不會有對勞動者在就業自由流動及就業安全上造成侵害的問題。
三. 並無只針對大陸地區特別限制的必要性:台灣和大陸之間的經濟關係並非僅從平行競爭推擠的關係發展,更重要的是發展垂直合作分工的體系,產生國際分工成為一個貿易互補的關係。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並不會因為台灣的片面封鎖而停頓,技術獲得管道也不只是經由台灣,甚至政府也已抵不住企業要求,揚棄過去「戒急用忍」的對大陸投資政策,願意放寬高科技產業登陸投資,但仍對赴大陸工作的高科技人才進行管制,豈非忽略到企業若是雇用當地高科技人才,政府一樣是控管無法據。因此,基於國家安全的因素下,只需對特定國防或特殊敏感的技術進行管制,並且是一體適用,不必特別只針對大陸地區設限。
四. 增加出口管制政策實際執行的效果及可行性:我國高科技出口管制制度所應修正的方向,在執行、管制項目及管制之目的地上,應呈現更彈性化的趨勢,以配合全球經貿的環境。而非反其道而行,不僅跨足管制人,還僵化地針對大陸地區進行管制,降低管制對經貿交流得失間調整的彈性空間。其次,在罰則規定及其他確保成功之相關運作機制上,和美英日三國比較起來卻是顯得明顯不足,且對企業的正面推廣及教育都很缺乏,未能充分傳達出口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執行上顯得效果不彰,對企業廠商無法有效掌握。
面對知識經濟的持續發展,對地小人稠的台灣而言,勞動力的素質本就是一項重要的資源,因此,可理解勞動力在兩岸或國際間移動的現象及管理,的確是影響台灣競爭力的重大課題,但是,管理並不代表管制,政府所該作的也非單純的禁止。面對大陸企業一波又一波強大的徵才攻勢及台灣企業的出走,政府除了該修正高科技管制制度之外,更應該積極地為台灣創造適合企業投資的環境,使台灣的勞動力素質持續保持優越的地位。
|
6 |
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陳玫婷, Chen, M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員的招募與甄選,每一步都會影響優秀人才的去留,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高科技產業尤為明顯,痛失一位關鍵人才,很可能錯失研發良機,讓對手捷足先登。企業要順利延攬人才,首先要確認優秀人才在哪裏,要用何種招募管道才能和這些人接觸,使用哪些甄選工具篩選出最適合的人才留下來。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歸納學者專家對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之相關見解,以高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挑選此產業中較具重要性、為該領域領導者之四家上市公司作深度訪談,瞭解目前高科技公司在招募與甄選方面的作法與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把所觀察到現象與探討的結果加以總結,對目前高科技公司在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作法上所遭遇到的問題提供建議,期望對我國高科技產業進行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時有所助益。
|
7 |
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研究-以台積電為例彭成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一直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獎酬員工的最好激勵工具。 但「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及「八折課稅」將會嚴重的衝擊高科技產業的用人政策。面對巨大的變革,本研究試圖研究商業會計法修法後,分紅費用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以及員工分紅課稅的公平性議題進行研究,並且提出對此之因應措施。此外,透過深入了解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架構,進一步歸納我國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成效與缺失。
本研究發現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則需要符合下列條件:首先是有關於評核員工績效時所使用的方法。根據績效發放獎酬模式,則員工必須相信公司對所有人的績效評核是公平且公正的。其次是報酬必須根據績效,員工必須相信他們的付出與獎酬之間存在一種直接的關係。達成以上條件,績效管理制度將會發揮最大的效用,而未來績效管理制度將會下一世紀企業重要的一門課題。
|
8 |
論日本發展新型戰機對東亞空軍戰力影響之研究楊靜瑟, Young,Arthu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本航空自衛隊發展新型戰機,瞭解新型戰機應具備科技、日本航空科技發展/能力及最可能採購部署機型,同時觀察中共空軍發展及駐日美軍兵力部署,研判日本強化空中戰力對兩岸空軍可能產生之影響,並將研究發現做成建議供我空軍建軍備戰參考。
未來戰爭將超出傳統戰爭型態,但發展航太與制天權涉及範圍廣泛,需視科技發展而定難以推估,故爭取「空優」仍為作戰主軸並持續扮演主要制衡武力角色。由探討戰機科技發展狀況,綜合整理新型戰機應具備匿蹤、超音速巡航、指管及大量傳輸、精準打擊、向量推力、先進整合電子系統及材料科學等七項重要科技。且根據採購成本(100架)、取得可能性、服役期程、性能(7項科技)分析利弊,研判日本可能採購部署戰機依序為F-22A、心神(F-X)、F-15FX、F-35、F/A-18E/F及歐洲戰機,而未來日本航空戰力可能由F-22A或心神、F-15FX及F-2 戰機組成。惟日本未來仍可能要求美國出售F-35B型戰機,強化其戰力。
由日本已具備及發展中之航空科技,比較中、日與我空軍戰機服役期程,發現日本已具備自行研發第5代戰機能力,可能於2015~ 2017年發展出新型戰機,2015~2020年完成部署後將改變東亞航空戰力態勢。中共空軍有可能於2025年後部署第5代戰機,屆時相對於中共、日本,我空中戰力又將回歸1990年代初期最為薄弱階段,駐日美軍將持續扮演平衡戰力的角色;我國計劃採購之F-16C/D型機戰力將不足以對抗中共/或與日本可能發生之衝突。我應採計畫作為,有效區隔現役戰機除役期程,另積極爭取有利於我空防安全之F-35B戰機,並藉由與他國交流獲取最新作戰觀念、強化飛行人員訓練,並利用授權生產獲得技術轉移、落實工業基礎建設,最後學習美軍軍事事務轉型概念,從組織、文化上徹底改革,找出核心戰力、積極培訓人才、化科技為戰力、有效執行聯合作戰發揮總體戰力,讓敵人不敢輕視相對戰力較弱的我國。
|
9 |
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之建立-以無線通訊服務為例楊玉玲, Yang,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高科技產業的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環境變化劇烈以及競爭者的加入等,都使得企業經營者必需重新思考及尋找經營策略以建立優勢來源。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其一為根據文獻回顧的理論基礎,並配合實務界實際的運作方式,建立一套完整具有實用性之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其二為運用所建立之分析架構進行實證分析,找出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其三為探討國內無線通訊服務政策、產業發展現況以及分析廠商所會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其四為試圖透過分析架構的應用搜集與趨勢預測,以擬定企業未來的競爭策略與建議政府對產業政策的制訂走向。
本研究建立之高科技產業分析的架構,主要透過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驗證,對其分析構面進行實務上的修正,以彌補觀念性架構建立上的缺失與不足。就觀念性架構上,有以下三項重點。(1)整合性觀念性架構透過實證分析驗證結果發現,不僅符合理論基礎,且在實際的運作方式具有適切性。(2)無線通訊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如下:政策法令的配合、關鍵性技術的掌握、規模經濟、競爭性價格和加值性服務等。(3) 有關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之競爭態勢,現有競爭者方面,目前成長有限的市場將由競爭激烈的價格戰逐漸轉變為產業集中整合,併購與策略聯盟將會是常態;潛在進入者方面,由於電信自由化的潮流與國內極欲加入WTO的情況之下,提高了國外廠商或是國內異業利用收購、合併的方式進入台灣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機會;消費者追求低價化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企業用戶的專案採購以及大型通路零售業者的談判能力,都會形成強大的購買議價力量;供應商方面,新廠商(基礎架構供應商、網路設備以及終端設備製造商等)加入市場、晶片單一化、手機產量過多以及價格不斷下滑,勢必導致供應廠商的議價空間被壓縮;替代品威脅方面,固然有線通訊可以彌補無線通訊的缺點,如通話品質欠佳、易受電波干擾、易遭竊聽與頻段受限等但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革新,勢必會克服這些缺點,而替代品的威脅也會隨之減弱。
由於本研究是採屬質分析法中之架構建立法作為本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因此在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有其定性研究上之限制;此外本研究所探討之無線通訊服務產業涵蓋的範圍廣泛,再加上產業營運模糊化的趨勢,對於所分析的個案是否足以代表產業的狀況,易產生個案代表性上的限制;由於本研究僅在於一般性架構的建立,會造成探討主體深入性的限制。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對後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以提供業者與後續研究者,未來的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其一為探討更多的其它相關的高科技產業類型,以驗證此觀念性架構之整體適用性;其二為本研究的觀念性架構是適用於一般高科技產業分析,對於具有不同特性產品的高科技產業,可以依據產業創新與產品本身的技術發展狀況作修正,用以發展出具專屬性的產業分析架構,其三為由於無線通訊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本研究僅針對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作分析的驗證,未來建議對無線通訊設備製造產業作一整體性的分析,並可以試著比較兩者之間結果的差異性,以作為架構之修正依據。
|
10 |
高科技事業組織學習類型與環境回應能耐關聯之研究高協聖, Kao, Hsieh-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百業蕭條的今日,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更被視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希望。但高科技產業環境變化迅速卻使得廠商必須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如何因應環境變化,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廠商的重要經營課題,而組織學習能力正是企業能否順利因應的重要關鍵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廠商因應環境不確定性時所需的各種能耐,同時探索回應能耐與組織學習類型之關聯。本研究共訪問七家資訊電子業、半導體業領導廠商,記錄38件廠商成功因應環境不確定事件的過程。比較各家廠商在回應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源、回應能耐、回應策略及所採行的組織學習類型後,獲得下列命題。
1. 組織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時,其使用之回應能耐類型會影響搭配採用之回應策略。當組織使用預知能力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時,搭配採用降低風險或隔離風險策略。使用承擔能力時,將搭配採用改變組織習性策略。使用處理能力時,可搭配採用多種回應策略。
2. 環境回應能耐由不同的資源內涵所組成。組織回應環境不確定事件之預知能力時,通常由經營決策能力與資訊所構成。處理能力及承擔能力時,通常由多種策略性資源所構成。
3.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系統性高低程度影響其知識擴散方式。如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低之資源時,會必非正式管道為主要知識擴散方式。以教育訓練、組織規章程序為次要知識擴散方式。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較高之資源時,會同時採行師徒相傳、團隊合作、資料庫為主要知識擴散方式。以教育訓練、組織規章程序為次要知識擴散方式。
4.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系統性高低程度會影響知識儲藏方式。當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低之資源時,會以個人為主要的知識儲藏方式。在建構與累積資源系統性較高之資源時,會同時採行團隊與公文檔案為主要的知識儲藏方式。
5. 組織在建構與累積資源時,資源價值影響其知識建構方式。在建構與累積組織原有之核心資源時,會以「組織內部研發」為主要的知識建構方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1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