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93
  • 2284
  • 105
  • 51
  • 13
  • 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447
  • 1164
  • 643
  • 575
  • 469
  • 463
  • 444
  • 384
  • 357
  • 335
  • 330
  • 312
  • 312
  • 303
  • 29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台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之研究

江斌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丹彿市以九位議員,在議會中組成一九個委員會,而臺北市議會的一○個常設委員會由五一位議員(第三屆)所組成,兩者結構上的差異,簡直不可以道里計,但仍有其共同性,其共同性為何?答曰:委員會係議會運作之重心,是以臺北市議會各常設委員會實為一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加以筆者對政治制度頗感興趣,乃選擇「直轄臺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之研究」為題,發為論文。 本文共分六章二十三節,約十五萬餘言。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分別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團與方法等,同時探討市制的各種類型,並在最後第三節中,對臺北市制的特色及市議會性質與組織等加以分析。第二章論臺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之組織,從常設委員會之組織理論、組織結構與組織領袖—召集人等三個層面來研究臺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的組織,其間必然涉及到與其他國家議會委員會組織的比較。第三章論述臺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之職權,就行政院所頒「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臺北市議會組織規程」、「臺北市議會議事規則」等法規規定,分析委員會職權行使的範圍,及行使的程序,主要是從靜態的法制觀點來研究委員會之職權。第四章分析臺北市議會常設委員會之功能。從法制的規定吾人可理解到臺北市議會各常設委員會的職權極為簡單,但由於行使職權的運作,而產生各種功能,計有協助制定政策、溝通內外意見、反映民意與論、監督市府行政、及貫徹政黨政策等五種功能。第五章探討議員之角色傾向,鑒於委員會的職權係應議會的基本需要,而職權行使的結果乃產生各種功能,但在行使職權與產生功能之間有一項變數,此項變數即議員的角色行為,它左右委員會的職權行使與支配委員會的功能表現,自然也與就影響議會的運作。角色傾向與角色行為之間,本質上雖有差異存在,但理論上,兩者應有相當關聯性。因此遂以第三屆議員為對象作調查,以收回百分之七十八的問卷分析臺北市議員所持代表、區域、政黨、行政等四種角色傾向。第六章係結論,就前五章研究所發現的缺點加以檢討,並提出各項建議,最後則說明本文研究所受的限制,自然也影響到本文的研究。 本文撰寫,旨在以靜態法制規定與議員角色傾向為研究主題,期能理解兩者之間的必然關係,然或由於資料難求與學力不逮,或因資質限制與時間緊湊,疏漏錯誤之處必多,尚祈師長先進嚴加指正,以匡不逮! 本文得順利完成,首要感謝張師潤書,從賜贈書籍、論文大綱擬定,調查問卷設計、資料蒐集、內容審查,均經悉心指引,尤其初稿完成,正值張師在陽明山莊工作最繁之際,仍予逐字核閱,批改錯誤,至為感激。所長華師力進,雷師飛龍,易師君博,柴師鬆林,諄諄教誨、啟示良多,懇切關懷,感佩不已。唐師振楚兩度(大學及研究所)傳授中國行政問題。行政與立法關係密切,有益本研究甚鉅。有關立法院常設委員會之實際運作,數度向吾師張公金鑑立委面請教誨,蒙其釋疑、解惑,獲益良多,銘感五內。 此外幸賴臺北市議會公共關係室黃主任盡仁,行政院毛科長善祥、市議員羅斌等諸學長協助問卷,提供資料實在難得,就讀美國米蘇里州立大學政治研究所的王鵬飛學長航寄講義書藉,更是花費不少。劉培明先生與楊心雲先生賜予協助整理、校稿,文字潤飾,詹悟學長關切催促,以及劉見祥學長之相互砥勵,均值永□銘誌並此致謝! 筆者幼失恃怙,未讀中小學,今能有碩士治文之作,得助於軍中兩位永懷難忘的長官,一位是李汝麒先生,教筆者讀書,應該說是啟蒙老師;另一位是陳孝通先生,使筆者知道讀書。長兄春鬆對筆者殷殷期望,少年時生活照顧,金錢支助,書籍添購使筆者能專心向上,應居首功。 最後要特別感謝內子范玉春女士,內外兼顧,扶育子女,使筆者能全心撰寫論文。但對吾子伯尹、吾女慕尹為了筆者的為文沈思,約束了他們童行,因感受氣氛嚴肅,使彼等幼聲稚音,未敢盡情喧笑,筆者深感歉意!
12

行為會計之研究

高幼蘭, Gao, You-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壹冊,五萬餘字,扼要說明內容於後: 動機與目的:人乃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會計尤其不能脫離其與人類行為之關係,欲 藉此研究,促使企業更重視人性的發揮,造成活潑繁榮,聯絡合適的工作氣氛,實現 人員之極大績效。 章節大概: 第一章 導論,說明何為行為會計,為何考慮會計之行為方面。 (1) 會計乃關係於人。 (2) 會計具有挑戰性。 (3) 行為會計之意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 組織中之控制,說明組織中各因素相互控制之影響。 (1) 組織控制之意義及其型式。 (2) 管理控制。 (3) 社會控制。 (4) 自我控制。 (5) 組織中之控制。 第三章 預算在行為會計中之角色,說明預算之行為因素在會計上之影響。 (1) 預算之性質。 (2) 預算策略。 (3) 以預算作為目標在行為上之考慮。 (4) 小結。 第四章 參與於預算過程之行為分析 (1) 參與與決策之完成。 (2) 參與與決策之品質。 (3) 參與與決策之影響因素。 (4) 參與與解決問題之過程。 第五章 期望理論與行為會計之關係 (1) 期望理論之起源、意義。 (2) 各名詞定義。 (3) 二種模式。 (4) 在激勵與工作績效之解釋。 第六章 會計資料在績效衡量上之角色 (1) 組織報酬與作業效率之結構。 (2) 一些實證研究結果。 (3) 在管理績效衡量上之使用。 (4) 會計制度實施之含意。 第七章 結論。
13

鑑識會計導入我國法制之研究

王振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所爆發的經濟案件,其舞弊手法複雜,且常以不實財務報告或公開說明書方式詐欺,此類財報舞弊對證券市場運作秩序有著極大的影響。 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已非單純由法律觀點即可解決,而融合法律、審計、會計及犯罪學的「鑑識會計」可提供協助司法訴訟。此外,支援行政調查、加強公司治理、商業鑑價亦為鑑識會計之功能。 按我國「鑑定人」之規定,法院或檢察官得選任第三人就鑑定事項有特別知識經驗者為鑑定人。然對其資格如何客觀認定並無具體規範。而鑑識會計之運作,首要即為提供鑑識服務之人,因此本文將鑑識會計人員所需具備之資格條件加以探討。 鑑識會計目前在我國屬萌芽階段,尚無一套完整的規範及法律可茲遵循,針對此類主題所探討的文獻亦不多,筆者希望能透過此次研究,將鑑識會計之意涵加以釐清,並透過比較美國與中國現行鑑識會計之運作方式,試圖提出對未來鑑識會計導入我國法制之建議。
14

中、港、台公民社會現況與展望:公民社會指標的觀點

王超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襲捲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帶來全球治理的重大危機,此一背景下研究中港台地區的公民社會指標,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不僅因為這一波的經濟風暴和金融海嘯危機,歷來罕見,更多的是中國在廿世紀尾聲到本世紀初的各方面發展,已令世人普遍關注,然而伴隨著中國經濟情勢的改變,政治與社會無可避免地也在發生變化,兩岸三地的互動,在二00八年尾聲更到了歷史性的轉變期,「大三通」的影響,正值得學界從後續的進程中,進一步剖析。本研究期能夠梳理脈絡,從全球治理的角度勾勒當代國際關係的安全架構,藉助國際組織已進行的中、港、台華人公民社會指標之研究成果,描繪一幅有助於華人社會安全發展的樣貌。
15

台北都會區變遷之剖析

于會玓, YU,HUEI-D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都會區形成與發展由來已久,而在交通建設及近年全球化力量強化台北市影響力等背景下,引發吾人對台北都會區已於地理空間中更為擴張之思考。基於此,本研究以基隆至苗栗縣之間地區為研究範圍,檢視其由民國45至90年間「人口」、「產業」的分佈與成長,以藉此分析釐清台北都會區變遷歷程。 在研究立論基礎上,本研究採以C.A. Doxiadis對於都市聚落的演進將由都市成為都會而至巨大都會的說明,以及東京大都市圈的發展、規劃尺度以為本研究出發點之佐證。同時,尚上藉由「核心--邊陲模型」中核心對外圍乃至整體區域發展促進的角色及過程來凸顯台北市之於都會區全體的影響。 在實際操作上分析上,本研究採以人口成長、製造業及生產者服務業場所單位增量等敘述性統計分析,並輔以地理資訊系統的利用以展現台北都會區由過去迄今之發展走向及變化。 透過研究範圍內人口、產業集中和遷徙現象的分析,本研究對台北都會區變遷歷程歸納出如下三點結論。 1. 台北都會區成長與擴張係由台北市及其他地區核心如中壢、桃園、新竹等市所協力促成。其以台北市及台北縣淡水河沿岸市鎮鄉為始向南串連中壢、桃園、新竹等桃竹地區核心,並與其間座落之市鎮鄉共同構成一軸線,以此軸線向南至苗栗縣北部的竹南、頭份二鎮,向東西至西部沿海與鄰近山區、丘陵之市鎮鄉,形成一人口、產業主要分布軸帶。 2. 台北都會區變遷可分為民國65年以前、民國65至80年間、民國80年迄今等三階段。第一階段以台北市向外20公里圈處為人口活動密集之處;至第二階段時,台北市向外50公里內之北、桃二縣成為都會區成長主力;與台北市相距70公里之新竹、苗北的成長則興起於第三階段,並與北向的台北、桃園等地連結,進而使台北都會區朝巨大都會的發展邁進。 3. 促成台北都會區發展變遷因素,除便捷交通建設縮短時空距離外,產業引發的就業機會更是吸引人口聚集之重要因素。台北都會區內核心都市台北市早期因製造業發展飽和向外遷徙,復以南向縣市工業區設置,使得都會區內製造業呈離心化移動,連帶引發核心及區外人口朝都會區外圍聚集。然高階層服務業卻在同時朝核心集中,強化台北市中樞管理機能,使得台北都會區雖在地理空間上日益擴大卻仍能在機能上密切聯繫。
16

工會發展之探討—以我國、德國及美國為例 / A study of trade union development-the case of Taiw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謝岳峰, Xie, Yue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工會隨著新修正通過的勞動三法與全球工會密度下降的趨勢而面臨嚴格的考驗,然而這樣的考驗也可說是工會發展的契機與展望。本文透過對我國、德國與美國工會的介紹,包括這三個國家工會的歷史背景、特色、現況與困境等做一個整體性的介紹,並對這三個國家的工會相關內容進行簡單比較,除了藉此發現我國工會所面臨的問題外,也透過國外工會經驗提供我國工會做為參考。
17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之研究

尤淑女, YOU, SHU-N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8

鄧小平時代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份社會發展之研究(1978-1990年)

陳重成, CHEN, CHONG-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共產政權的成立,基本上是「逆向型」共產運動中的產物此即中共透過暴力的武鬥爭方式來取得國家機器的主導權,之後再藉由國家機器的強制性力量來從事動員式的共產運動,在這個「逆向型」共產運動的過程中,國家機器的職能和角色被空前地絕對化,而使得中國原本與官方相對疏離而具有獨立自主性的傳統民間社會遭受到破壞、解體,終為中共政權的國家機器所完全宰制。 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復出掌權後,開啟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發展旅程,這個新的發展模式,基本上是通過對毛式「一國社會主義」的批判繼承來確立的。它一方面將國家機器的既有力量,從民間社會中逐步地退出,允許各部門擁有較大的自由經營權,另一方面它同時強調國家機器在整個國家整體性發展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而仍未脫離「逆向型」共產政權的屬性。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共國家機器的職能和角色,已從毛澤東時代的絕對化地住,退卻到一個僅具相對主導性的地位。因此,民間社會乃相對地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因而產生了一種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現象,隨著這種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的加劇以及改革開放工作的深化,一股屬於社會層面的、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發展機制已在逐漸的積累之中,這個發展過程,並非是中國傳統民間社會的回復,而是另一個較具相對自主的「市民社會」之形構,它的形成將直接地挑戰中共國家機器的合法性地位並制約著國家機器單向式的主導性地位,進而形成一種市民社會與國家機器相互制約、相互辯證的發展格局。 本論文即試圖藉由對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社會的發展進程,來探討市民社會在中國大陸形成的可能性,並嘗試進一步地建構一個「市民社會」的理念型解釋範型,來作為解釋社會發展的理論依據。
19

周禮所表現之社會觀

張雙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0

直轄台北市第二屆議會之研究

陳昭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實施憲政未久,共匪即竊據大陸,致使行憲地區僅限於台澎金馬,台北市為戰時中央政府所在地,又為行憲後唯一的直轄市,在台澎金馬等復興基地中,更形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的重心。行政院為使台北市成為三民主義模範市,並加速台北市的飛躍進步,乃於民國五十六年七月頒佈「台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行政授權方式,在台北市試行直轄市之自治,由台北市政府掌行政,而以台北市議會掌立法,以府、會共同組成直轄市的自治組織,惟由於台北市之實施地方自治係屬試辦性質,且市政府兼具國家之地方官署及自治業務執行機構雙重地位,致使市議會應有的職權雖以確認,在此情況下,台北市議會如何發揮其機關功能,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有趣問題,加以筆者任職台北市議會秘書處,所見或不同於其他研究者,因選擇「第二屆市議會之研究」為題,發為論文。 本文共分七章,二十四節,約十六萬餘言。第一章導論,除敘述本文研究旨趣及研究態度外,另介紹市議會的沿革,以供參考。第二章論市議會第二屆議會之組成,包括議員選舉、任期、素質、待遇及特殊權利義務等,蓋議會係採合議制,由議員組成大會以發為意思表示,因之於導論後首先論及第二屆議會的組成。第三章論第二屆議會的組織,包括正式的及非正式的組織在內,以明議會行使職權的分工及實況。第四章論第二屆議會的職權及運用,包括立法權、提案權、財政權、質詢權及調查權等,以觀第二屆議會權限的運作。第五章論第二屆議會的立法程序,乃就大會及各種議案的審議程序,以綜合論述靜態組織及職權在動態運作中的情形。第六章則論第二屆議會的對外關係,包括府會關係,黨政關係、與論及勞軍訪問等,蓋義會非封閉的機構,除內部的立法行為外,必與外界發生各種關係,本章則著者就已身所知及各種資料所示而為撰述。最後為第七章結論,除對第二屆議會為綜合之論述外,並提供五項建議,俾求議會缺失的改進及議會功能的發揮。 對於本文的研究,由於筆者任職台北市議會秘書處,佔有得天獨厚的地位,資料蒐集及分析較為容易,動態運作的瞭解更較一般「門外漢」研究者為直接及深入,因此一般研究者所採的問卷、訪問等方法筆者甚少使用,蓋不必以此蒐集資料及進行瞭解也;惟由於筆者服務其間,容或有主觀偏袒之弊;且亦由於筆者服務其間,除於動態運作中必要涉及議員個人時加以論述(亦不提議員姓名)外,概不提議員個人行為,藉免發生誤會也。 筆者初嘗研究工作,雖已竟全文,但時有愚拙不足之感,幸蒙傳師宗懋殷切指導、華師力進積極鼓勵暨巿議會長官之關愛及同仁之協助,始克完成,隆情高誼,併此申謝。敬祈諸位 師長先進嚴予指教、匡正,是幸!

Page generated in 0.28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