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3
  • 366
  • 186
  • 57
  • 31
  • 4
  • 2
  • Tagged with
  • 645
  • 188
  • 183
  • 139
  • 118
  • 112
  • 94
  • 92
  • 87
  • 82
  • 80
  • 79
  • 79
  • 78
  • 7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藥品個體生體相等試驗設計之研究

吳昌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廠藥在專利期過後,任何藥廠皆可製造此種新藥,這種與原廠藥含有相同主成份的藥一般稱為屬類藥。對於新劑型或是屬類藥,在核准過程中並不需要提出與原廠藥相同的冗長臨床實驗過程,藥廠只需實驗證明屬類藥與原廠藥是生體相等(bioequivalence)即可。 目前證明新藥、舊藥之間是否生體相等的統計方法是比較兩考之生體可用相對值(relative bioavailability)平均數是否相等,意即所謂的 Average bioequivalence (ABE)實驗,但就實際觀點而言,兩種藥是否可互用是必須考慮到每個實驗個體間及個體內之差異,以及個體與藥劑間之交互作用,這就是所謂的 Individual bioequivalence (IBE)實驗。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1997年3月提出一個新的 IBE 決策準則,這個研究乃為探討新準則的特性,以及 ABE 方式的決策準則與 IBE 的決策準則二者間在同一試驗設計下是否有差異存在?何者的檢測能力較強?在何種情況下, ABE 與 IBE 的檢測效果是一樣的?不同的試驗設計是否會影響其檢測能力?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是採用模擬資料的方式來對以上的問題加以探討。
22

月稱對陳那量論的批判---[明句論-觀緣生品]藏譯本之譯注與研究 / Candrakī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 A Study and Annonated Translation of Candrakirti's First Chapter of Prasannapada from the Tibetan version

劉啓霖, Liu, Ch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皆知龍樹的《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乃為佛教中觀哲學派的根本文本,其梵文原版出現於月稱(Candrakīrti, 600-650)的《淨明句論》(Prasannapadā)中,而月稱的《淨明句論》是目前所知唯一注釋《中論》的梵文版。其中,《淨明句論》的第一品–––長久以來便被視為十分重要,因其含攝月稱自己本身最廣泛且最俱系統性的中觀思辯,特別地根據西藏傳統說法,第一品會成為最權威性的章節,乃因其分判了中觀自立論證(Svatantrika)與歸謬論證(Prasavgika)此二派別。由於在西藏傳統說法的影響下,當代學者們 亦有愈來愈關注月稱此篇之開場白的現象。然而,在第一品之中亦佔有1/5強之篇幅的「月稱對陳那認識論的批判」(Candraki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卻較少為人所關注與研究,其有可能是受到了西藏傳統中Svatantrika - Prasavgika之特別強調月稱與清辦(Bhavya/ Bhavaviveka,約490-570)之論諍的影響。筆者以為此針對陳那批判雖佔《淨明句論》的篇幅大不,然足以窺視到中觀之反基礎主義(antifoundationalism)對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之知識論乃至形上學、倫理學或神學的歸謬論證式的批判,因此十分重要。由於中觀之歸謬論證主旨在破斥論敵的主張,故首要對論敵有深入性的了解,之後才能就其論述的弱點切入破敵。故於本論文中:(一)、首將略述陳那哲學思想,特別是對其晚年名著《集量論》(Pramanasamuccaya),作一概括性地介紹,(二)、其次將會特別關注於月稱如何針對陳那站在經量-瑜伽行派(Sautrantika - Yogacara)立場的「量論(pramanavada)/知識論」、「處理相(laksana)與所相(laksya)的關係」、「相(laksana)的Etymology」、「知(jbana)的作具性(karana)」、「自證(sva-sajvitti)」、「現量(pratyaksa)的定義」與「現量(pratyaksa)的Etymology」等量論的議題,從四句否定(tetralemma)、兩難論證(dilemma)、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詞源學(etymology)的探討…等角度切入令論敵陷入矛盾而達到應成過失(thal ’gyur ba)效果,而進行一種哲學性的反思。
23

亞太地區主要股市相關性研究-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吳徐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選取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日經225股價指數、南韓綜合股價指數、新加坡海峽指數以及香港恆生指數,從1990年1月5日至2004年12月31日之指數收盤週資料,利用動態條件相關係數(DCC)模型來探討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以及香港股票市場間相關係數的動態過程。經由實證本研究歸納結論如下三點: 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以及香港五個國家股價指數兩兩間的相關係數是會波動的,如同指數在不同時點因事件發生的條件不同而波動一樣,相關係數亦會隨時間點事件發生的條件而改變,不若常數條件相關係數只為固定正值,且受選取時間區間的影響。 二、五個國家由於政經發展相似,且地理與文化背景亦相近,相關係數除台灣-日本、台灣-新加坡以及日本-香港在某些時點為負值外,其餘任何時點皆為正數,與直覺相符。此外,由圖形直觀之,我們發現新加坡-香港的連動程度最高,且除台灣-日本的走勢波動較大而不明顯外,其餘動態相關係數的走勢和緩,在某些時段下還有明顯的趨勢,因此若機構投資人在投資此一區域時,能考量此一趨勢的存在,將能更有效率的運用投資基金;而發行標的為此五個國家股價指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時,發行機構將能更有效的規避風險。 三、現代投資學倡導投資組合管理,其中心理念是藉由資產間的負相關,使得投資報酬不會因非系統風險而降低,對個股而言,指數投資即為分散非系統風險的方法之一;然對區域而言,分散投資個別國家才能達到投資組合最佳化。我們以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例觀察,雖然亞洲金融風暴對亞洲國家而言是全面的,為不可分散的系統風險之一,但由於亞洲各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時間點不同,因此由圖形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亞洲金融風暴時,五個國家股價指數的動態相關係數反而迅速降低,因此投資此五個國家符合資產配置最佳。
24

シアノバクテリア概日時計におけるKaiタンパク質間相互作用動態の解析

合田, 和史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理学) / 乙第12915号 / 論理博第1551号 / 新制||理||1591(附属図書館) / 32125 / (主査)准教授 小山 時隆, 教授 長谷 あきら, 教授 西村 いくこ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25

Attending to negative affect : the premier expression serves as the source of initial output / ネガティブ感情の最初の反応としてのPremier Expressionに関する検討 / ネガティブ カンジョウ ノ サイショ ノ ハンノウ トシテノ Premier Expression ニカンスル ケントウ

朱 映菡, Yinghan Zhu 22 March 2018 (has links)
本論文は,われわれの感情が表情として表出されるとき, 通常の顕在化した表出に先行して,刺激に対する無意識,かつ"真"の感情を反映すると考えられる"premier expressions"の存在を探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行われたものである。本論文では,感情喚起刺激による表情表出過程を,刺激に対しまず現れる反応と,第1反応に続く,誇張や,抑制など様々な心理的調整を反映した第2の反応に分けてとらえている。この最初の反応を"premier expressions"と呼ぶ。この語は本論文提出者の造語である。"premier expressions"の理論的根拠はTomkins(1961)の感情理論の中に見られるが,これまでその存在を実証したものはない。本論文が研究対象としている"premier expressions"はこのTomkins のいう最初に生じる反応,あるいはそれに類似した反応と考えられる。 /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three experiments aiming to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the premier expression and its features. We defined the premier expression as a primitive, reflex-like, automatic facial response to evoked emotion that cannot be modified by one's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effort because of its initiating timing and speed. However, a facial response develops after the premier expression that corresponds to a generally recognized facial expression, which is easily concealed or modified by display rules or social context. The premier expression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response to induced emotion, and might not even be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because of its speed and subtlety. This postulation is based on Darwin’s first principle of expression (1872/2009) and Tomkins' (1962) hypothesis that the face is the primary site of affect and has priority over the outer skeletal and inner visceral behaviors (i.e.,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skin conductance) for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since it is a faster, more precise and visible display. / 博士(心理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26

在不同實驗設計下藥物個體生體相等性檢定力之比較

董雅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上,判定一種學名藥(generic drug)與原廠藥(innovator drug)是否具有生體相等性所常用的統計方法為:比較兩種藥物的生體可用相對值(relative bioavailability)的母體平均數是否相等,此即所謂的平均生體相等性(average bioequivalence)。然而就兩種藥物可互用的觀點而言,似乎更需要考慮的是每位受測個體在服用藥物後,不同藥物在個體內反應的差異性,因此 Anderson and Hauck (1990)提出個體生體相等性(individual bioequivalence)的觀點。 本文採 Schall (1995)所建議的判定準則來作為評估一種學名藥與原廠藥是否具有個體生體相等性的依據。內容重點為透過模擬(simulation)實驗的方式,對判定藥物為個體生體相等性的檢定力(power)作一評比,研究的項目有:(1)檢定力在不同交叉實驗設計(crossover design)下表現的異同;(2)檢定力在不同參數組合情況下表現的趨勢;(3)樣本數(sample size)對檢定力的影響。 / Conventionally, that a generic drug and an innovator drug are regarded as having the same treatment effects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verage bioequivalence,i.e., that average responses between individuals on the two formulations are similar. Anderson and Hauck (1990) argued that it was not sufficient to expect that an individual patient would response similarly to the two formulations. The thought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lately, and quite a few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the individual bioequivalence. According to the "unified" approach proposes by Schall (1995), a simulation study on power to declare bioequivalence and coverage probability of confidence intervals is carried out here to compare their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designs.
27

貝氏雙相抽樣中魚群第一相樣本數的選取

江秉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imth and Sedransk(1982)採用雙相抽樣的技術推估魚群年齡層的分布,並且在總成本給定的情形下,尋求使事後之前期望損失函數最小的一組最適第二相樣本數。由於期望損失函數過於複雜,而不易於計算處理,所以,他們考慮了一個較為簡單的近似事後之前期望損失函數,由此導出了近似的最適第二相樣本數之公式解。其後Jinn, Sedransk and Simth(1987)繼續探討選取最適第一相樣本數的問題。由於過程中的運算龐大複雜而無法導出公式解,因此Jinn, Sedransk and Simth便提出了近似法和電腦模擬法來解決最適第一相樣本數選取的問題。近似法中仍須使用程序曲折龐雜的演算法以求解,而電腦模擬法則更是必須先執行多次繁複的模擬抽樣後,再以演算法求解;雖然以此所得的解較為精準,但步驟仍難脫於繁瑣複雜。本文中,我們分別就給定各層抽樣率和比例抽樣的情況下,提出了如何藉由簡易的計算便可求得第一相樣本數粗估值的方法。
28

相殺の担保的機能に関する比較研究 -日本と中国、そして韓国を中心に-

李, 春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19455号 / 法博第189号 / 新制||法||154(附属図書館) / 32491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潮見 佳男, 教授 山本 豊, 教授 松岡 久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9

持戒清淨對於天台止觀修證之重要性——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

何名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佛法修行以解脫為目標,解脫的意義可分為世俗超脫和究竟解脫;戒律是以解脫為目標,作為修行的重要依止;天台止觀中的持戒清淨,其內涵即是從世俗的超脫到究竟的解脫,亦即從事律儀戒到理戒,以戒律和止觀修證的關係,透過一心三觀、圓融妙諦的思想型態說明持戒的意涵。 本論文以《摩訶止觀》中的持戒清淨作為討論主題,從持戒清淨本身的討論,包括戒律的持犯與懺悔,以及討論智者大師以一心三觀和圓融妙諦對於持戒清淨意涵的深化。由此可知,天台論持戒清淨是屬於圓戒思想,周備圓融;持戒清淨亦融攝戒定慧三者於其中,其具體的表現亦可於懺悔內涵中呈顯。本文即是從持戒和止觀的關係,說明戒行清淨為止觀修證之首務,以天台止觀之觀陰界入、觀不可思議境與持戒清淨皆以觀心乃至中道為圓頓思想的實現。 以下,略述本論文的各章內容。 第一章,說明本論題的基本背景,以及論題形成的因素,以及針對此論題的研究意義;其次,說明研究現況,釐清本論題的研究宗旨;第三,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論述程序。 第二章,以《摩訶止觀》的持戒內容作詳細的介紹,以戒名、戒相、持犯不定、犯戒的種類為說明,針對持戒的內容掌握,以此探究持戒義理之特殊性的基礎。其中輔以智者大師其他止觀著作加以呈現。 第三章,以《摩訶止觀》中持戒清淨的第四部份—懺悔之內容梳理。首先對於懺悔的意義—戒體清淨,以及懺悔的方法—有相持戒之懺悔、無相持戒之懺悔等內容說明。 第四章,於前二章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清淨的內容之後,進一步與從止觀的義理論述其二者的關係。首先,一心三觀與圓頓妙諦為《摩訶止觀》一書的宗旨,一心三觀即是其圓頓止觀的方法,以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觀為正觀,而中道正觀即是以圓頓妙諦為內涵,中道亦是不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之圓融無礙。又一心三觀持理戒,以中道觀心持戒,無戒不備,是以於止觀修證中,亦是以觀心為主要觀法,是以在圓頓之理觀上,持戒亦得以圓滿,止觀修證亦是為圓滿,是則戒定慧三者由一心三觀之止觀修證而互融無礙。於此持戒清淨與止觀的特殊性之處依此而開展。 第五章,本文以《摩訶止觀》中持戒與止觀為討論,主要探討持戒於天台止觀的重要性,由前文對於《摩訶止觀》之持戒的內容,以及《摩訶止觀》中論述止觀修證的思想,並由二者的內涵中發現二者的關係實是同以觀心為主,又如以此觀心為止觀修證,則法界圓融是當下圓滿,因為一即一法界,一法界即一,非一非一法界的思想,是以天台戒學以此為內涵,亦是周備圓融。又在此周備圓融觀法中,戒定慧三者的關係是相互融攝,此即為天台就學尤重戒定慧融合之特殊點。另從戒律發展史中呈現智者大師對於戒的定位和意義的闡發,如以戒和定的結合,而使其將十戒的次序以隨定戒作為最終,且其以圓頓實相之法,亦將兼攝大小乘諸戒。又持戒與懺悔本為重屬的關係,「持戒清淨」懺悔而使之清淨,而天台之懺悔思想之深入圓融,影響後來中國佛教的懺法,以一併說明。
30

順序尺度資料間之相關性研究

廖俊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皮爾森相關係數通常作為描述區間尺度變數間相關性的參考指標,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由於資料多數以順序尺度的形式呈現,因此藉由傳統的皮爾森相關係數來描述順序尺度資料間的相關性通常會導致某種程度的誤差。儘管如此,以往的文獻多數傾向支持以等距離分數來取代順序尺度資料,並直接計算皮爾森相關係數。藉由模擬實驗的結果,我們發現這樣的作法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合理。 此外本研究中也對多序類相關係數進行探討。就表示順序變數間相關性的準確程度而言,多序類相關係數明顯優於利用等距離分數來計算皮爾森相關係數的方法;但若以操作上的便利程度而言,後者仍具有其優勢。 關鍵字:順序尺度、皮爾森相關係數、多序類相關係數。 / Abstract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typically used to describ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interval-scaled variables. In social science, however, most of the data are represented in ordinal-scale, and hence describ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ordinal-scaled variables in terms of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ould inevitably result in certain errors. Though the practice is deemed acceptable and generally supported in literatures, we found, through intensive simulations, that it should be executed with care. Polychor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also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ordinal-scaled variables, we foun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accuracy, that Polychor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definitely better than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equal-distance scores.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n the other hands, is much easier to calculate, and should not be totally ignored. Key words:Ordinal-scale、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olychor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