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機電類產品之出口需求預測-貝氏方法之應用劉雅苓, LIU, Y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出口為推動台灣經濟之原動力,近來由於保護主義喧囂塵上,分散市場已迫在眉睫。
然欲八散市場,必先針對各市場之需求預先規劃,因此出口需求預測益形重要。綜觀
往昔論及出口之相關文廚皆限於理論上之彈性估計,對於實務之預測則付諸闕如。有
鑑於此,本研究擬建立實務導向之出口需求預測模式,以利出口業者掌握國際市場之
需求。
本研究將運用貝氏動態迴歸分析,建立出口需求預測模型,其模式結構為
出口量=f (相對價格、所得)
其中出口量相對價格之減函數、所得之增函數。利用上述之模式,本研究將先預測相
對價格與所得,之後再經由轉移函數預測出口量。然而,若僅根據上述模式,所得之
樣本預測對於隨機或結構性變化將無法掌握,必須再投入專家之先驗知識予以加權平
均,形成融合模式預測與專家共識之後驗預測,如此方可獲致精確之結果。
在實證方面,本研究將針對機電類產品,如縫紉機、計算機、彩色電視機…等,根據
過去兩年之月資料,預測未來兩年各月份各主要國家(美、日、西德…)之出口需求
量。
本研究所建立之出口需求預測模式乃結合樣本預測專家共識之精確預測模式,不僅著
重屬量性之估計與預測,更融入專家對於未來結構之屬質性探討,將利於政府貿易部
門、學術研號究機構及廠商之策略規劃,以掌握國際市場之需求。
|
2 |
相對價格變異性與通貨膨脹及資源分派效率之關係的研究李金炫, LI, JIN-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約四萬字,分為五章。
本文旨在為相對價格變動之變異與通貨膨脹率之變異的正相關性提供一理論基礎,並
探究其於資源分派效率上的意義。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和本文結構。
第二章擇要介紹與本文題旨有關文獻,並分別對各種觀點提出若干意見。
第三章為本文主體,自一個體廠商的行為出發,探討永久與暫時性干擾因子之混淆對
該個體廠商之決策的影響,然後由其決策過程導出相對價格變動之變異與通貨膨脹率
之變異間必然存在正相關性的結果,因此永久性與暫時性干擾因子之混淆可能是造成
上述長久以來困擾經濟學家之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概念擷取自Celsierman的觀
點,而本文從另一個角度加以支持。
第四章延續上一章的討論,觀察其對資源分派效率的影響。
第五章結論,舉出本文所受限制與其他可能之應用範圍。
|
3 |
東北亞經濟體國際旅遊競爭力之研究黃珮綺, Huang ,Pei-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旅遊產業呈現穩定成長狀態,東北亞五經濟體國際旅遊產業亦蓬勃發展,但該地區不同經濟體國際旅遊競爭力的相對表現卻消長互見。在美國市場,台灣與韓國的美國訪客比例維持穩定,香港則逐年以些微比例下滑,日本在美國訪客市場也逐漸衰退,中國則是東北亞五經濟體唯一在美國訪客市場大幅成長的國家,從1981年到2003年成長了2.5倍。而日本市場,台灣的相對旅遊競爭力由1981年時的4國之首,歷經了23年社會經濟的轉變,已在日本市場明顯失去競爭力。而中國由於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加上一系列的主題式促銷活動,積極地分食亞洲的觀光市場,中國大陸已在2002成為亞洲第一大目的國。
本文首先依據消費理論,建立一包含國際旅遊的消費者決策模型;其次,依據此理論模型推導出國際旅遊相對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然後,參考既有文獻,建立實證模型;最後,則利用1981-2003年東北亞 (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和中國) 五經濟體的美、日訪客人數資料,透過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分別探討各經濟體國際觀光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一) 相對價格的影響將視消費者之旅遊目的及型態的不同而有差異;(二) 相對匯率的影響將視觀光旅遊支出是以當地貨幣或旅遊來源國貨幣計算而有所差異;(三) 供給面因素對於國際觀光市場的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且對於不同的來源國及不同的目的國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依據上述實證結果發現,本文有四點政策性建議可提供參考:(一) 目的國為了有效提昇其國際旅遊競爭力,針對不同來源國的訪客,似乎應採取不同行銷或提昇策略;(二) 目的國在採取行銷策略以有效提昇其國際旅遊競爭力時,應將與鄰近經濟體的替代與互補關係及觀光政策納入考量;(三) 主管單位在規劃觀光政策措施時,應將政策效果期限納入考量;(四) 匯率調整未必是提昇國際旅遊競爭力的有效工具。
|
4 |
理性預期下貨幣與相對價格離散之理論與驗證李秀芬, LI, XI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分析建立於理性預期理論的基本假設上:
(1) 市場隨時處於清結狀態。
(2) 人們依其對經濟結構之瞭解以形成預期。
(3) 人們擁有之訊息不完整。
透過市場行為分析過程,以探討在此三假設下,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及貨幣成長對
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並利用台灣資料,對此關係作一實證分析。
根據理性預期學派之見解,認為只有未察覺到的通貨膨脹及貨幣成長,才會影響相對
價格離散,而可預期到的部份則對價格變動具有中立性。但就台灣資料實證結果發現
,可預期到的和不可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皆會影響相對價格離散,因此,新古典學派的
貨幣中立性假說乃值得再商榷。
最後,則針對台灣經濟存在管價商品之事實,分析未預期到的貨幣成長及管價部門非
中立性效果,對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結果顯示台灣政策當局對於管價商品價格之調
整,頗能與其中立性水準相一致,致使其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力甚低。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探討有關相對價格離散之理論,並選取Parks,
Sellekaerts, Herowitz 和Cukierman & Lciderman 等四個模型,作為分析重點。第
三章則以台灣資料對上一章的四個模型方程式,作迴歸分析。第四章則做一總結。
|
5 |
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之關係--台灣的實證研究李丹, LI,D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相對價格離散度之研究,最早源於新古典學派二分法則(Dichotomy Paradigm),
認為實質因素的變動,與名目因素二者截然劃分。但自Mills(1927) 起,即發現相對
價格離散度和名目的物價上漲率間並不獨立,而呈現正相關的現象。由於相對價格的
變動引起生產、消費決策的變動,因而名目外生干擾是否造成相對價格離散,並進而
影響實質變數,乃成為總體理論一項重要課題。
在過去的文獻中,Vining & Elwertowski(1976),Parks(1978),Blejer(1981),He-
rcowitz(1981),Blejer & Leiderman(1982),及Fischer(1982)的實證研究,與Luca-
s(1973),Barro(1976),Hercowitz(1981,1982) 及Cukierman(1982) 的理論分析,
大都發現通貨膨脹或非預期的通貨膨脹皆將導致相對價格離散度增加。而大部分的實
證研究皆利用各市場間的資料進行分析。近年來 Domberger(1987)及Hoomissen(1988
) 則強調市場內通貨膨脹與價格離散度的關係。
本文第一部分利用民國59年至78年台灣地區躉售商品物價指數中的各項商品物價指數
,根據 Domberger的方法,分析各市場內與市場間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全部的商品共分為二十四個市場,計量方法為 Nonlinear Seemingly Unrelated
Estimation。另外,再根據Saxonhouse(1977)提出的二階段迴歸分析步驟,探討造成
各個市場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二者的關係是否受到各產業市場集中度,以及市
場內產品數影響。
本文第二部分利用Blejer & Leriderman(1982) 模型,分析台灣地區相對價格離散度
與國外 (美國) 相對價格離散度二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國際間通貨膨脹的傳遞。
|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