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台灣廠商觀點研究資訊科技產業中臺灣和俄國廠商間的企業關係古麗雅, R. Gulfia Fakhretdinov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台灣廠商觀點研究資訊科技產業中臺灣和俄國廠商間的企業關係
|
2 |
台灣高科技產業上市公司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陳怡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所別: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論文名稱:台灣高科技產業股票評價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隆麒博士、黃慶堂博士
研究生:陳怡倫
論文提要內容:
企業實質價值乃是由於未來獲利能力或資產報酬所產生,而表現在股票價格上。投資人對股票合理價格有所瞭解之後,對於實質價值大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就可以持有;對於實質價值小於股票價格的股票,可建議賣出。有了這樣一個觀念,投資人也就不會有追隨明牌、受人炒作的情形了,也可使股票市場更有效率。
台灣地區之高科技產業以電子業為頭,其餘產業的特性並不足以代表。近年來,電子業的快速成長,已使台灣成為全球資訊業的重鎮,電子業無疑將是台灣未來在全球局勢中,最有機會脫穎而出的一項產業。因此本研究擬以電子業上市公司為對象來加以評價,為投資人對高科技產業之公司價值做一最正確的詮釋。
本研究利用三大評價模式:獲利價值評價法、乘數法以及選擇權定價法來評估股票實質價值。因為模式建立期為民國76年至80年,所以只能選擇光寶、麗正、聯電、誠洲、全友、宏電、台達、大業、旭麗作為驗證最佳模式之九家樣本公司,並使用Theil's U值做股價評估分析檢定,得到以下結論:
l.影響公司成長率之四項因素分別為總資產報酬率、研究發展費用率、用人費用率以及負債比率。
2.以價格帳面價值比法為最佳法,不過鑑於其未考慮未來成長性,故以次佳選擇--折現現金流量法,做為建議投資人使用之模式。
3.利用折現現金流量模式計算光罩公司之實質價值為180元,配合近來其股票之強勢,得到一有利的佐證。
|
3 |
大陸科技產業政策走勢及成效分析潘如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科技已歷經數十年發展,其政策途徑隨發展階段不同有所改變,即由50年代以軍重工為主,走向80年代逐漸開放、多元化主體,至目前的快速發展、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政策路徑;惟其政策與發展以政府為主導之主軸則一直不變。若究中國科技真正確立在經濟建設的關鍵地位,應始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際,除其科技政策逐漸走向開放外,並相繼進行科技體制改革與推動相關計畫,較具代表性者包括:科技攻關計畫(重大關鍵技術研發)、星火計畫(推動農村科技發展)、八六三計畫(高新技術研究發展)、火炬計畫(科技成果商業化)、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及攀登計畫(基礎科技研究)等。其間亦陸續制訂「科技進步法」、「專利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法規,並且在科技投入、金融稅收、人才培養方面提供相關優惠政策。這些措施的推動,確使大陸在高新技術開發上,特別是在基礎研究、航天等部分高新技術獲得若干成果,惟亦衍生諸多發展上問題,包括各地爭相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以吸引外資導致重覆投資情況日益嚴重 、產業層級過低、人才短缺等,故雖其近年來投注於高科技產業之資金龐大,但產生的效益問題則一直為中國政府所亟欲解決的問題。綜而言之,中國大陸科技發展確有其獨特性,亦創造出適合於其特有國情之科技發展途徑,在其經濟與科技成功支持國家快速發展之際,面對未來,其如何有效整合科技產業資源,將為其高科技產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
4 |
高科技產業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陳玫婷, Chen, M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員的招募與甄選,每一步都會影響優秀人才的去留,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高科技產業尤為明顯,痛失一位關鍵人才,很可能錯失研發良機,讓對手捷足先登。企業要順利延攬人才,首先要確認優秀人才在哪裏,要用何種招募管道才能和這些人接觸,使用哪些甄選工具篩選出最適合的人才留下來。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歸納學者專家對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之相關見解,以高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挑選此產業中較具重要性、為該領域領導者之四家上市公司作深度訪談,瞭解目前高科技公司在招募與甄選方面的作法與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把所觀察到現象與探討的結果加以總結,對目前高科技公司在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作法上所遭遇到的問題提供建議,期望對我國高科技產業進行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時有所助益。
|
5 |
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之研究-以台積電為例彭成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一直是我國高科技產業獎酬員工的最好激勵工具。 但「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及「八折課稅」將會嚴重的衝擊高科技產業的用人政策。面對巨大的變革,本研究試圖研究商業會計法修法後,分紅費用化對我國企業的影響以及員工分紅課稅的公平性議題進行研究,並且提出對此之因應措施。此外,透過深入了解我國企業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架構,進一步歸納我國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成效與缺失。
本研究發現完善的績效管理制度則需要符合下列條件:首先是有關於評核員工績效時所使用的方法。根據績效發放獎酬模式,則員工必須相信公司對所有人的績效評核是公平且公正的。其次是報酬必須根據績效,員工必須相信他們的付出與獎酬之間存在一種直接的關係。達成以上條件,績效管理制度將會發揮最大的效用,而未來績效管理制度將會下一世紀企業重要的一門課題。
|
6 |
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之建立-以無線通訊服務為例楊玉玲, Yang,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高科技產業的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環境變化劇烈以及競爭者的加入等,都使得企業經營者必需重新思考及尋找經營策略以建立優勢來源。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其一為根據文獻回顧的理論基礎,並配合實務界實際的運作方式,建立一套完整具有實用性之高科技產業分析架構;其二為運用所建立之分析架構進行實證分析,找出產業之關鍵成功因素;其三為探討國內無線通訊服務政策、產業發展現況以及分析廠商所會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其四為試圖透過分析架構的應用搜集與趨勢預測,以擬定企業未來的競爭策略與建議政府對產業政策的制訂走向。
本研究建立之高科技產業分析的架構,主要透過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驗證,對其分析構面進行實務上的修正,以彌補觀念性架構建立上的缺失與不足。就觀念性架構上,有以下三項重點。(1)整合性觀念性架構透過實證分析驗證結果發現,不僅符合理論基礎,且在實際的運作方式具有適切性。(2)無線通訊服務的關鍵成功因素可歸納如下:政策法令的配合、關鍵性技術的掌握、規模經濟、競爭性價格和加值性服務等。(3) 有關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之競爭態勢,現有競爭者方面,目前成長有限的市場將由競爭激烈的價格戰逐漸轉變為產業集中整合,併購與策略聯盟將會是常態;潛在進入者方面,由於電信自由化的潮流與國內極欲加入WTO的情況之下,提高了國外廠商或是國內異業利用收購、合併的方式進入台灣無線通訊服務產業的機會;消費者追求低價化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企業用戶的專案採購以及大型通路零售業者的談判能力,都會形成強大的購買議價力量;供應商方面,新廠商(基礎架構供應商、網路設備以及終端設備製造商等)加入市場、晶片單一化、手機產量過多以及價格不斷下滑,勢必導致供應廠商的議價空間被壓縮;替代品威脅方面,固然有線通訊可以彌補無線通訊的缺點,如通話品質欠佳、易受電波干擾、易遭竊聽與頻段受限等但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革新,勢必會克服這些缺點,而替代品的威脅也會隨之減弱。
由於本研究是採屬質分析法中之架構建立法作為本研究主題之研究方法,因此在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有其定性研究上之限制;此外本研究所探討之無線通訊服務產業涵蓋的範圍廣泛,再加上產業營運模糊化的趨勢,對於所分析的個案是否足以代表產業的狀況,易產生個案代表性上的限制;由於本研究僅在於一般性架構的建立,會造成探討主體深入性的限制。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研究限制,對後本研究提出三點建議,以提供業者與後續研究者,未來的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其一為探討更多的其它相關的高科技產業類型,以驗證此觀念性架構之整體適用性;其二為本研究的觀念性架構是適用於一般高科技產業分析,對於具有不同特性產品的高科技產業,可以依據產業創新與產品本身的技術發展狀況作修正,用以發展出具專屬性的產業分析架構,其三為由於無線通訊產業的範圍非常廣泛,本研究僅針對無線通訊服務產業作分析的驗證,未來建議對無線通訊設備製造產業作一整體性的分析,並可以試著比較兩者之間結果的差異性,以作為架構之修正依據。
|
7 |
台灣資訊科技產業之專利管理策略研究 / The study on patent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aiwan IT industry陳思慈, Szu-Tz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科技及市場的演化,在現代經濟交易中,知識成為重要資產,就如同過去天然資源對於低技術、重勞動力市場一般重要。新知識、新技術催生了許多新產業,由其是那些與電腦、半導體、生化科技有關的範疇。
近十幾年來,資訊科技產業成為台灣經濟的重心,也造就了相當數量的科技新貴。究其原因,多數研究皆指出:優秀的技術勞動力、彈性的製造優勢、敏銳的市場回應、高效率的中衛體系、競爭性合作網路等是該產業擅其勝場之主因。但國內該產業也有為數不少的廠商,在市場競爭中遭到淘汰。究其原因,研發創新的加速使個別產品壽命縮短,致使廠商研發回收不易。同質性產品競爭激烈等市場因素皆是。也有某些研究報導指出:遭到外國專利侵害控訴、鉅額專利權利金追索,美國國內法反仿冒、反傾銷制裁等等措施,迫使廠商不堪負荷而退出。或因繳交過高的權利金,而喪失市場競爭力。據此,得以窺見:在現階段,作為產業重要「智識財產」之一的專利權,尚未成為我國資訊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反倒成為被抨擊的弱點所在。是以,從長期的觀點來看,企業提昇專利權管理成為策略考量層次,對資訊科技產業維持競爭、生存優勢來看,有其必要。
以往企業總以為取得專利的目的,僅在保護自己公司的產品、技術和研發成果。但是,今日我們應建立一個新的觀念:從策略觀點,意即資源運用觀點;管理(有效利用)專利權以取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也就是靈活運用專利權,以做為企業間技術競爭以及企業戰略的武器。這當然包括了增加企業收益的企圖。另一方面,處在技術競爭的戰場上,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遠離「專利權」的雷區與火力。消極地,避開競爭對手的專利佈局與攻擊,不得已時也得將被專利攻擊的損失減至最小;積極地,運用本身技術資源,蓄積專利量、提昇專利質、組構專利網以作為攻擊或赫阻競爭對手的武器,或作為交互授權、專利聯盟(Patent pooling/ consortion)的籌碼。
程序上,本研究採兩階段資料整合分析。第一階段,先蒐集該產業涵蓋上、中、下游之16家代表性廠商,自成立以來至1998年底為止的專利核准件數與內容;佐以我國智慧財產權局的總體統計、各上市公司年報,作初步比較分析。檢視其:
一、 專利數量與質量(基本專利或衛星專利)的比重。
二、 個別廠家在發明、新型、新式樣三類專利比重。
三、 專利內容與廠家核心事業的關連性。
四、 專利數量累積與營業成長的關係。
五、 綜合以上,窺探各別廠家的策略意圖。
第二階段,取四家代表性廠家做個案深入訪談以解釋命題,求證假設。
最後由研究歸納、抽象出:激勵策略、防禦策略、前瞻策略、攻擊策略等四種概念化之專利管理策略的假設模型,並嘗試做出策略建議。
第一章 緒論………………………………………………………4
第一節 研究背景………………………………………………….4
第二節 研究動機………………………………………………….6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目的………………………………………………….8
第五節 研究程序………………………………………………….8
第六節 撰寫大綱………………………………………………….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專利與專利制度…………………………………………9
第二節 專利法與專利權…………………………………………9
第三節 專利權之取得、運用與維護……………………………12
第四節 專利管理…………………………………………………15
第五節 專利管理策略……………………………………………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限制…………………………………………………28
第三節 研究變項…………………………………………………29
第四節 名詞定義…………………………………………………29
第四章 個案分析…………………………………………………30
第一節 統計資料解析……………………………………………30
第二節 宏□電腦公司……………………………………………38
第三節 鴻海精密工業公司………………………………………57
第四節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71
第五節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0
第一節 研究發現…………………………………………………90
第二節 結論………………………………………………………9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98
二、 外文部份……………………………………………………99
附錄
一、 宏□、鴻海、世界先進、研華訪談紀要…………………100
二、 宏□、鴻海、世界先進、研華國內智慧財產權局註冊專利摘要
三、 聯電、台積電、華碩、廣達、技嘉、英業達、力捷、神達等公司
之專利摘要 /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 modern transaction economy, intellectual works have become as important properties as natural resources did to the labor-intensive, non-technological market for the past. New knowledge and new technologies create some new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ose that related to the domain of computing, semiconductor and bio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aiwan economy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Meanwhile, this industry has created certain amount of young millionaires to the Taiwan society as well. In search of its causes, some point out that good qualified technical labors, advantage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prompt market responds, efficient logistics system, competitive co-operation network etc… are the answers to its prosperity. Nevertheless, not a few 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have been expelled from this market over competition.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some researches point out that acceleration of R&D results to shorten product life circle making unlikely to return the investment. In addition, such marketing factor as severe homogeneous product competition occurred. There are also some reports said: the accusation from foreign technology leading countries such as USA, Japan or Europe, and the claim of huge amount of royalty payment, enforcement of copy right and anti-dumping by USA government. All these impacts struck out some Taiwan IT companies from this game. Furthermore, high royalty payment ate up its profit margin and made most of them lose pri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ase on above studies, one can be aware that patent right a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currently not be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aiwan IT industry yet. On the contrary, patent right used to be the Achilles' heel of Taiwan IT industry for the past. For Taiwan IT related companies' long run concern, to lift patent right management up to the strategic level seems essential to keep its ow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well as long term survival.
It supposed to be the purpose of being granted a patent right that protecting one's innovation of product or technology. While today, a positive concep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rporate patent rights. That is, in order to maintain corporate continu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rporate should see the patents from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That is to say applying resource management viewpoint to manage corporate patents. Corporate should use patent rights so flexibly as to be a weapon of inter-corporate technological campaign. One intention is for sure that it can increase corporate income. For the negative concern, it avoids rivals' attacks and minimizes the loss from the patent war. For positive concern, corporate should manipulate its technical resources to accumulate patent volume, to promote patent quality, to build patent web so as to deter competitors from imitation or to be the stakes of cross-licensing and patent pooling.
In processing this study, it takes two successive phases data integration. At the first phase, collected official information of patent applied and filed from 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which covering sixteen firms over IT industry from top end to users' end respectively. Together with Taiwan IPO's macro statistics and each company's annual report, this study preliminari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following factors:
1. Quantity and quality (basic or satellite) of filed patents of respective company.
2. Portion of patent form: invention, new type or new pattern patent of each company.
3. Co-relation between patents content and core business of each company.
4. Relation of patent accumulation and its sales turnover of each company.
5. Base on above, speculating each company's strategic intention.
At the second phase, these sixteen firms had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firms' product subject to industrial or end-user purpose, this study chose four examples which are most representable and well-established firms as profound case study to interpret proposition and hypothesis.
Finally, inducting four conceptual strategy models of patent management, they are Incentive, Defendable, Advanced, Aggressive strategies and this study try to propose the strategic choice.
|
8 |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薛至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際化、自由化腳步的加速進行,台灣的產業結構面臨之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挑戰,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使得產業結構能夠順利升級,於1995年設置「台南科學園區」,在政府耗費龐大經費開發科技園區的同時,如果能夠找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不僅可以促使科學園區的開發,更符合實際產業發展的方向,亦可提高科學園區用地的開發效率,進而加速經濟成長。而此,本研究將從「要素稟賦」的觀點,來探討台灣製造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優勢,並且找出何者較具有產業競爭優勢,以做為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參考方向。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台灣產業結構變遷課題分析;第三部分:模型建立與實證結果分析,係利用Solow「幾何指數法」經濟成長模型,建立線性迴歸方程式,以「要素稟賦」的觀點,來實證製造業產業結構轉變的情況,在實證測試過程則是分成兩個部分進行:第一是利用製造業民國50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將製造業劃分為1961-1969、1970-1979、1980-1988、1989-1997年等四個期間,進行實證測試;第二則是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其中包括民生工業、化學工業、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等,以民國69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來進行實證測試;第四部分:台灣產業競爭優勢分析,主要在探討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之競爭優勢分析與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優勢。第五部分:結論與建議。
經由本文實證結果,結論茲說明如下:
一、如以「要素稟賦」觀點來觀察的話,本研究發現:政府在扶植重點式產業發展效果,有明顯時間落差(Ting Lag)的存在,在前一期經濟發展階段所扶植的重點式產業的政策效果,均顯現在下一期的經濟發展階段中。
二、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若就1961-1997年期間整體來看的話,以「勞力」與「生產技術」及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將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來觀察的話,則可以得知,1970-1979年期間的「勞力」、「資本」、「生產技術」乃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較具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以1989-1997年與1970-1979年兩期間加以比較的話,則可以發現:隨著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不斷的成長,台灣要素稟賦的競爭優勢,表現在1989-1997年期間「勞力」與「生產技術」的競爭優勢又高於1970-1979年期間,而「資本」比起前反較不具競爭優勢。
三、若以1980-1997年期間,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來觀察的話,則本研究實證發現:1980-1997年階段前期,「勞力」乃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但由製造業各業別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消長可以看出,在1980-1997年階段後期,「生產技術」與「資本」的競爭優勢正在不斷地提昇之中,而「勞力」的競爭優勢則在不斷的消退中。
|
9 |
人力資源招募甄選之研究-以電子科技產業為例 / A Study of Human Resourc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 A cas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dustry李佳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力資源是企業重要的資產,關係到企業組織之運作與競爭力。有鑑於電子科技產業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之重要支柱,擁有優秀適性之人才更是電子科技產業取得競爭優勢之關鍵要素。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中,如何延攬優秀適性之人才,企業於招募與甄選之策略作法,尤顯重要。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歸納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之相關理論與研究見解,以電子科技產業為研究對象,針對國內五家個案企業進行深入訪談,瞭解當前電子科技產業人力資源招募與甄選之實務現況、策略、方法、成效、困境與趨勢等面向,並加以分析與探討。
研究發現,電子科技產業多青年勞動力投入,且企業有偏好進用優質青年勞動力之傾向,其職務類型以工程師和技術員之居多數比例。而電子科技產業之市場變化快速、重視研發與創新,以及知識、技術密集等特性,對於優秀適性人才之質與量的渴求,亦反映在其招募甄選之策略作法上。
對於不同職務階層之人才,亦發展不同之招募甄選方式。於招募來源,科技業流動率普遍偏高且用人需求量較大,因離退者補充及用人需求,故多以量多之外部來源注入新血為主,而部分針對管理層級或用人主管之偏好與需求,則會採取以晉升、轉調等內部來源招募為優先之策略。在招募管道部分,訪談結果普遍認為,網路人力銀行是現今企業不可或缺且重要之招募管道,員工推薦與校園徵才抑是頗具價值之招募管道;在甄選方法部分,面試是企業公認最具成效之甄選方法。
企業在進行招募甄選之過程中,產業環境狀況、企業聲望、公司所在地區、招募策略與招募誘因等,皆會對企業人才之招募造成影響,甚或形成招募之困境,其中又以公司本身營運狀況及競爭者之影響因素為重。
|
10 |
衰退產業之廠商因應策略 -- 以臺灣掃描器產業為例李宇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掃描器曾是由臺灣資訊廠商創先開發,自行製造,用臺灣的自有品牌行銷全球市場。自1988年起全球的掃描器市場一半以上是由臺灣廠商生產,2000年全球產量達歷史高峰2788萬台臺,其中臺灣廠商生產2510萬臺,占全球掃描器供應量的90%,2002年臺灣廠商生產的掃描器一度高達全球供應量的94.5%。但由於數位相機與多功能事務機的替代,促使消費者需求的轉移,造成掃描器產業衰退。本研究蒐集掃描器產業22年的歷史資料,並歸納整理出掃描器產業的生命週期曲線,以學術理論為依據,清楚定義產業生命週期的四個發展階段: 1. 萌芽期階段 1984~1992; 2. 成長期階段 1993~1997; 3. 成熟期階段 1998~2000; 4. 衰退期階段 2001~迄今,再以高科技產業的特性配合蒐集的產業資料來確認掃描器產業衰退原因。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法,選擇全友、力捷、鴻友及虹光等四家臺灣掃描器廠商為探討對象。以產業文獻報導資料及廠商訪談,發掘廠商所處的環境及掌握的資源,從廠商面對衰退的因應措施中歸納出衰退的因應策略(領導、收割、利基、撤退)。由於所處的環境和資源是動態的改變,廠商的衰退因應策略也隨之變動。本研究並將廠商的衰退因應策略變動,以衰退產業的策略選擇矩陣圖表示,同時分析決定廠商因應策略的關鍵因素。
最後從廠商的實際經歷,歸納出本研究結論:當產業衰退後,惟有正的品牌價值和獨特研發能力,始能讓廠商存活下去,並就面臨衰退的廠商及領導人提出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