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2
  • Tagged with
  • 17
  • 17
  • 8
  • 7
  • 6
  • 6
  • 6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領導權的獲得程序及個人利得立場對程序公正知覺和權威信服度的影響

邱月淑, QIU, YUE-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用實地實驗法和故事實驗法,分別以128 位及240 位六年級的國小學童為受試 ,在班級領導權的推派情境中,驗証程序公正的團體-價值理論與認知參照理論。結 果發現: 1.推選程序的公正知覺高於指派程序的公下知覺。 2.推選程序下的受試對權威的信服度高於指派程序下的受試。 3.推選程序下的受試的結果公平知覺高於指派程序下的受試。 4.推選程序下的受試的情緒反應評量比指派程序下的受試更為正向。 5.當選者的能力高低會影響受試的結果公平知覺:高能力組的結果公平知覺要高於低 能力組;且推選╱低能力組的結果公平知覺要高於指派╱高能力組。 6.推選程序下當選的受試的情緒反應要比指派程序下當選的受試更為正向。 上述的研究結果支持了Tyler & Lind的團體-價值理論,同時也支持了Folger的認知 參照理論。上述的結果意含在權力分配的情境中,民主程序的執行與否往往關係著團 體成員對權威的信任和支持,而個人的利得立場及當選者的能力雖然對結果公平知覺 的判斷及情緒反應的評量上有一定影響,但是,當我們將程序的公正性列入考慮時, 可以明顯看出程序的公正性佔決定性的作用。 本研究建議國小學生的潛在課程應注重『過程』的教育,諸如學校週會、班會、辯論 會、班級活動、運動競賽、課堂發言討論等,都是學生學習尊重、依循合理公正的團 體程序所做成的決策之大好機會;學生們對民主程序和法則的實際運作將有助於民主 性格的養成。另一方面,本研究對民主革的運動也建議須從『程序的公正』上著手, 而程序的公正性端看該程序是否依循大多數的民意。 "
2

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試析統獨立場中支持「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 / In addition to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is there a third way? Try to analyze the stance by the Taiwanese public in support of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n the Taiwan strait

陳信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目前在台灣統獨立場上佔據主流地位的維持現狀者,過去學界處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認為「維持現狀」者過於「虛胖」,「維持現狀」並非他們真正屬意的選項,因此需要藉由一些方式加以拆解,才能瞭解真正偏向統一或獨立的民眾;第二種觀點則是認為多數臺灣民眾在統獨立場上選擇維持現狀的選項時,本身即有相當大的意義,並不只是單純統一和獨立的對立模式就可以理解,因此不應該把重心放在支持統一或支持獨立者,而忽略「維持現狀」這多數民意的偏好。這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清楚說明對於「維持現狀」在統獨立場中的價值性。 不過,由於上述兩者仍各有其問題尚待處理,因此,本文對於這群「維持現狀」者採取有別於上述兩種觀點的處理方式,先以質化訪談資料瞭解「維持現狀」內涵與選擇動機,接著用電訪資料探究「維持現狀」和統一、獨立的不同,以及與「維持現狀」類型的差別,如此一來既能深化維持現狀概念的意涵,並保持「維持現狀」的獨特性,也能細分「維持現狀」者的內部差異,卻不會影響「維持現狀」的完整性。   研究發現,對於「維持現狀」的民眾來講,統獨議題不是可以立即解決的問題,平常也不太會去談這些問題,統獨議題並非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民眾反而認為經濟議題才是目前最重要且最為實際的問題。在選擇「維持現狀」的動機上,民眾有可能是因為同時反對統一與獨立;或是可能視之後的條件與情況來決定走向統一或是獨立;抑或是特別反對某一方,卻對另一方不感興趣或是沒意見;又或者是對兩種國家選擇都沒有意見;甚至可能是看情形決定是否統一,但如果最後走向獨立也無所謂,反之,也可能是看情形決定是否獨立,但若最後走向統一也不反對。對於民眾來說,選擇維持現狀的動機不僅僅只有一個,是多重因素加總而成。另外,我們從訪談資料中發現,「維持現狀」不僅認為含有政治意涵,也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的意涵。「維持現狀」者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雖然不好,但仍舊認為在中國經濟帶有誘因的情況下,與其密切交流是有利於己的,而這可看出「維持現狀」者略帶務實的一面。 對於這群臺灣主流民意的背景認識,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本文對於學界較少關注的「維持現狀者」進行初探性研究,以期能勉為補足此一領域,在「維持現狀者」的成因、意涵、背景上加以深度瞭解。
3

楚河與漢界:台灣民眾的兩岸政治經濟態度對國家認同影響之分析 / The two sides: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ttitude

陳正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找出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如何看待雙方「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台灣民眾的背景條件、政黨傾向以及身分認同等對兩岸的「政治」與「經濟」態度又可能有哪些影響;而本文研究問題意識在於觀察台灣民眾的人口學背景這些事實條件、內在的心理因素與政治經濟態度對自我國家認同有無影響,以期有助於釐清兩岸複雜的交往脈絡,並期望本文所呈現的研究結果,能在當前兩岸關係如此曲折的道路上有「截彎取直」之效,換言之,透過本文研究發現或許能將複雜的兩岸來往脈絡加以簡化,找出哪些是影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的內容將分為五個章節。在本文的章節安排中,在本章先敘明研究動機、研究問題意識與目的後,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對於何謂「認同」做出解釋以及「國家認同」的產生,接著對可能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進行理論的整理與爬梳,以及回顧兩岸關係發展至今的一些理論文獻,而主要理論基礎則是整合理論,再依序陳述整合理論中的「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聯邦主義」三種派別。第三章則將前兩章的研究問題意識以及兩岸關係文獻、整合理論等基礎形成一個整合性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並建立起變項建構與測量。第四章進行資料的量化分析驗證研究假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資料分析,並說明本文研究發現。第五章整理歸納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以及提出研究限制檢討改進,提出未來可能繼續研究探討的方向以供參考。
4

當理性遇上感性: 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分析 /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people's position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

陳婉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過去到現在所累積的兩岸關係研究相當多,大致上將它區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從國家政府的角度來研究兩岸關係,另一個是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也就是從「統獨問題」的角度來切入。而本研究主要想從「人民選擇」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江宜樺(1998)認為「統獨問題」與「國家認同」有所差異,「統獨問題」是「國家選擇」的問題,更明確一點來說是「一個人要用什麼方式來決定他的國家認同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嘗試研究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立場的「選擇」。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將會在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的選擇,尤其是在面臨中國大陸欲以「經濟」手段來和平促統,同時也不放棄戰爭威脅的情況下,究竟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向如何?其次,將「經濟」、「戰爭」與作為血緣、情感歸依的「省籍」因素一同放入模型中比較,本研究嘗試想提出作為理性影響因素的「經濟」、「戰爭」因素在民眾的統獨抉擇中也相當的重要。
5

日露対照言語文化研究 - 気になる人目 -

Kekidze, Tatiana, 田中, 聰子 31 March 2006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新聞訪談提問之立足點研究

俞明瑤, Ming Y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根據Goffman立足點理論中之角色與立場之概念,瞭解記者如何在正式新聞訪談中藉由提問建立與受訪者之互動關係。本文以語用學有關語言行為論的角度分析提問之角色與立場,瞭解新聞訪談如何透過提問發展立足點以建立問答中的人際關係。 依「立足點相關研究」得知,所謂「立足點」意指互動中的說話者選擇面對自己與他人的說話角色與立場發展互動關係。而「角色」指說話方式,包括表演者、著作者與意見來源,而「立場」指說話位置,包括訪問者與受訪者一致或偏離等的位置。   研究結果發現,提問立足點之角色包含訪問者表達私人意見的「著作者」、報導事實資訊的「報導者」與傳述消息來源意見的「傳述者」,此有別於Goffman的角色分類系統。在立場分類中包含「傾向」、「中立」與「偏離」於受訪者的立場表現,而透過角色與立場的結合發展不同情境下的提問立足點,因此角色與立場兩者應為相互合作的關係。 提問立足點與訪談關係變化中,訪問者可表達「著作者傾向」立場以認同或補充受訪者的回答,此可發展彼此親近的關係。訪問者亦可以「著作偏離或對立」立場質疑受訪者觀點,藉此發展疏離的關係,或以建立受訪者人情面子的間接提問立足點來拉近互動等。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提問立足點係訪問者操控與受訪者關係變化的資源,因而訪問者不再僅是中立客觀的提問角色與立場,而是可在著作意見、報導事實資訊與傳述他人意見中表達特定立場,以於認同或質疑受訪者的立場間來回移動。
7

兩岸財經報導的競局框架----以戒急用忍政策為例(1989-2003)

何曼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以來,兩岸財經政策新聞呈現政經衝突、安全與利益兩極化報導,報紙政治立場更加鮮明。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報紙於兩岸經貿政策決策與執行過程中,如何以輸贏、對立、攻防的競局框架來說故事。 本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採內容分析,就1989年到2003年間,分析國內三家報紙,在國統綱領通過、鄧小平南巡、戒急用忍政策宣佈、2000年總統大選,以及八吋晶圓政策宣佈等五個關鍵時刻,所呈現的524則新聞,本研究發現,當報導側重政策衝突性、議題進入關鍵性時刻,媒體採用混合及競局框架的比例偏高,尤其當媒體為發言人時,採用競局框架比例更高。其次,官方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媒體採用半競局的混合框架比例高於議題框架。 本研究第二部分,就七家媒體十一位記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影響新聞框架的因素包括:官方的發言權爭取及配置,官方採競局框架策略發佈消息,新聞組織例行工作須服膺報社立場,報社為避免衝突所採取的媒介策略,記者路線、素養及報導策略等。這也是台灣媒體偏好半競局式半議題式之混合框架的主要原因。
8

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

黃冠博, Kuanpo,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今「民間熱絡、官方冷漠」為吾人看到的兩岸互動圖像。然一般咸信,經貿層面的頻密交流,將促成政治層面的漸進整合,而兩岸間的關係,是否將循此途徑,走向統合的未來?兩岸的經貿互動,是否又將註定趨於大幅開放,終而產生莫之能禦的政治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須追根究底的自影響台灣民眾對於兩岸交往所持立場之因素談起。即便兩岸政府間互動有限,民間交流卻逐漸擴張,日益衝擊兩岸關係的現狀,然此類經貿範疇的互動,即便發生於民間社會,而其幅度與方式雖仍受兩岸政府的節制,但在民間社會力量持續壯大的態勢下,台灣當局有關兩岸交流的政策,最終仍將決定於台灣的民意走向。   然而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所持立場為何?又受何種因素左右?學界對此似未進行更有系統的探究,本研究之目的便在彌補此項缺憾,作者透過「2006年台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民意調查」所得民眾對於兩岸交流的態度,追蹤此類立場背後的決定因素。然為求前瞻未來,研究設計中將此類因素區分為可能變化的「理性層面」以及根深蒂固的「感性層面」藉此觀察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由來。換言之,吾人認為台灣民眾在面對兩岸交流議題時,存在一個「理性 vs. 感性」的二元空間,前者訴諸「自評利益」、「階級劃分」、「經濟區域」、「部門利害」以及「競爭能力」;後者則受「省籍認同」、「身份認同」、「政黨認同」以及「台灣意識」的影響。此外,「自評利益如何認知?」乃是啟人疑竇的,此看似理性但卻暗藏權力與情感糾葛的經濟收益認知,其背後所不為人知之處則將引人遐想。
9

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

曾于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漸行漸遠的兩岸關係,對岸近年推出一系列的惠台、交流政策,試圖強化兩岸民間互動,促進雙方和平統一。此類政策核心環節之一是兩岸青年交流,自2004年以降,邀訪活動即不斷擴大規模,參與頗為熱絡,但此類政策能否發揮所對岸期待的政治影響,目前未見系統的實證研究。有鑒於此,作者乃透過深度訪談,搭配以問卷分析,探討此類交流接觸經驗,能否轉變參與者的政治認知及政治認同。根據作者研究發現,參與此類活動後,台灣青年既有的刻板印象,產生相當顯著的變化,但若觸及深層的身份認同及統獨立場時,交流互動並無法發揮撼動的力量。
10

新聞報導者的預存立場與其報導新聞之關係

張崇仁, Zhang, C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新聞報導者是否由於預存立場的不同,而影響了其新聞寫作的方式 。 此研究以問卷調查和寫作評審兩種方法進行,而後以多重比較的統計方法分析資料 。 研究假設: (一)有參與偏向的新聞報導者,傾向撰寫分析性或解釋性新聞,而不強調簡單事 實報導。 (二)持中間立場的新聞報導者,傾向報導純新聞,而不大會去試圖分析或解釋新 聞。 (三)新聞報導者對新聞事件的態度,不會影響其新聞報導的方式。 (四)特別差異不會影響新聞報導的方式。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