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96
  • 612
  • 84
  • 14
  • 4
  • 1
  • 1
  • Tagged with
  • 716
  • 716
  • 285
  • 221
  • 219
  • 173
  • 136
  • 134
  • 114
  • 109
  • 98
  • 96
  • 93
  • 85
  • 8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81

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中利用位置預測以改進交遞管理之研究 / Location Prediction for Handoff Management in 3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徐榮志, Roger H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全球電信業的發展,將以第三代行動通訊網路(3G)為基礎,有效提供全方位的無線寬頻數據與語音服務。而IP(Internet Protocol)的應用與行動通訊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大眾未來的生活。在第三代行動通訊網路的發展中,因為基地台的涵蓋範圍愈來愈小(micro/pico cellular),造成使用者在使用行動通訊網路時會產生更頻繁的交遞。如何讓使用者在進行交遞程序時降低交遞失敗率(handoff dropping rate),讓使用者在使用第三代行動網路的服務時,不會因為交遞的發生而造成服務中斷,以達到無接縫的交遞(seamless handoff),並同時降低新呼所堵塞率(new call blocking rate)及滿足各種使用者需求的服務品質,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本論文考量以使用者位置(location-base)及基地台特色作為交遞預測的準則。以往,交遞執行與否的決定是以使用者設備接收各基地台訊號強弱、移動速度等資訊作為參考。在此我們利用已發展出之各種定位技術,以使用者位置做為交遞程序準則(location-aware handoff),根據每個基地台在不同地理位置所呈現出的不同訊務特色,提出一個適用於各種環境,在交遞時的資源保留機制。預測使用者的未來走向,以滿足使用者在交遞時QoS的需求,使得在基地台中資源預留達到最小,能有效降低新呼叫堵塞率、交遞失敗率,並提升基地台資源使用率,進而使整個網路效能最佳化,滿足各種服務之QoS需求。為驗證本文所提出的交遞及資源保留演算法對於系統效能的改進,在此設計了一套適用於第三代無線通訊網路的交遞模擬系統。使用者可匯入不同地區的實際電子地圖,系統會依使用者在不同位置所產生之不同的行為模式,如方向、速度等;或因基地台之地理位置及時間的不同,產生不同的使用需求或訊務量等;據此建立各個基地台的使用特性,以符合實際使用狀況,並獲得更精確的模擬結果。末了再套用本文所發展的交遞及資源保留演算法修改模組,以驗證不同交遞演算法及通訊協定的效能。 /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l base on the 3rd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3G), which can provide boardband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and voice servic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l totally change our future life. In comparisons with previou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coverage of 3G base station is much smaller, which will cause Mobile Host (MH) execute handoff procedure more frequently. Our goal is to reduce handoff dropping rate, new call blocking rate and at the same time satisfy all QoS requests, increase resource utilization supporting seamless handoff. In the past, handoff procedure is executed by assessing signal strength of base stations. Here we consider user location and base station geographical pattern to support a location-aware handoff procedure. We invent a resource reserv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base station and predict user location to optimize system performance. To compare the system performance between different schemes, we developed a handoff simulation tool (3GHOSim) suitable for 3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system could import electronic map, create different user behavior (direction, speed, etc.), generate different user requirements and traffic loads trying to get more realistic simulation results.
82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

廖世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兩岸因為歷史因素造成隔閡,依照環境系統理論的說法,兩岸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社會文化與制度。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是兩個社會中相當具代表性的社會文化制度,因此,針對兩岸之間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的異同或特色加以探討,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本研究在透過環境系統理論的闡述,分析兩個不同社會因素造成的不同環境是如何影響到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過程中特別強調兩岸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度與其社會文化間、與其公務人員間的關連性,並說明兩岸教師各自對其聘任制度的回應以及是否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等問題,加以比較分析。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比較法、歷史法、歸納法、演繹法及制度法等,並且在兩岸處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不利情境下,透過管道完成問卷調查,該結果並納為研究分析的憑證。又研究過程中大量引用兩岸政府現行的相關法規,透過分析比較,說明其異同、特色與優缺點,最後再綜合提出研究的結論與建議,目的在對有關方面能夠有所貢獻。茲摘錄本研究的相關結論如下: 一、 兩岸高等學校教師的聘任制度均已完成法制化的工作 二、 兩岸的教師聘任制度因不同的環境產出不同的特色 三、 兩岸教師均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與聘任制度有關 四、 兩岸教師資格的要求著重點不同,教師證書的取得亦有事前制與事後制之分,且取得教師資格之途徑有別 五、 兩岸教師的聘任程序都有學術性的委員會參與,但享有的權限不一致 六、 兩岸教師的聘任限制,其本質與提供的作用相同;但產生的法律效果不完全一致 七、 兩岸教師的升等途徑類似,但升等的難易存有差距 八、 兩岸教師的評審機制其性質與作用雖大致相同,但組成的成分不同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本研究最後向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第一是兩岸的主管機關、第二是兩岸的高等學校、第三是台灣地區有志從事大陸相關研究的人士。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對兩岸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兩岸政府應抱持「截長補短」的心胸,相互觀摩學習,藉由刺激追求進步 (二)、聘任法制的建構仍須加速進行 (三)、加速國際接軌工程,減低國內不利因素的影響 (四)、尊重學術,避免人情或政治外力的干預 二、 對兩岸高等學校的建議 (一)、兩岸制度固有不同特色,然各學校為提升學術水準,允應持續積極建立各校特色,以競逐人才 (二)、要以專業自主的學術導向為上,不宜偏重政治性的要求 (三)、應強化聘任程序中學術性委員會的功能 (四)、教師升等應該嚴予把關,不容放水 三、 對國內有志從事大陸研究人士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上可能受到限制 (二)、資料蒐集的質量問題應先確認 (三)、建立人際網絡,廣結大陸善緣 關鍵詞:高等學校、聘任制度、環境系統理論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bstract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ereinafter known as the two sides or China and Taiwan) have been separate due to historical issues.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the two sides naturally generate unique cul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Faculty hiring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 fair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social systems. It is therefore very meaningful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how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sides’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the social system, and between faculty hiring and government civil servants were emphasized. Faculty satisfaction of hiring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 of their social status on the two sides were also respectively explor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comparative approach, historical approach,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systemic approach were utilize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mpleted even during the recent outbreak of SAR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The findings of the survey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Many current faculty hir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Research conclusions were then presented, followed by some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were legitimized. 2.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of the two sid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3. Faculty at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two sides enjoy high social status, and this relates to their hiring policies. 4. On the two sides, faculty qualificat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aculty certification is process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hiring; faculty certification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5. Faculty hiring processes on the two sides have academic committee involvement but in this regard, the powers of academic committees are not entirely equal. 6.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hiring limits of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However the legal effects they generate are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7. Approaches for faculty promotion on the two sides are similar, but the degrees of difficulty in getting promoted are different. 8. Althoug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aculty evaluation schemes on the two sides are almost the same, their practices are different. Based up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ies that govern faculty hiring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to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respectively: 1. For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1.1 China and Taiwan governments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in order to pursue progress. 1.2 Legitimization of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till has to continue. 1.3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inimization of the impact of unfavorable domestic factors. 1.4 Respect for academics, and avoidance of public 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 2.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2.1 Despite different faculty hiring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 institutions need to continue to pursu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cruit quality faculti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academic excellence. 2.2 Faculty hiring should be academically orientated not politically orientated. 2.3 Enhance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function in the hiring process. 2.4 Faculty promotion should be based upon strict review. 3. For fellow citizens in Taiwan who plan to do research on China issues: 3.1 Research methods may have limitations. 3.2 Quality and quantity when collecting data should be confirmed. 3.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s should be built up and enhanced. Key words: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faculty hiring practices, system theory
83

策略性資訊系統之研究與發展-以平衡計分卡之應用為焦點

黃祥益, Huang, Alex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希望以資訊通訊科技,支援BSC及其相關管理精神,快速有效落實於企業之營運,補足精闢管理理論鮮少落實之遺憾,藉以發展出繼ERP之後之超優勢競爭管理利器,提升企業之競爭力。
84

本國銀行導入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之現況研究及趨勢探討

張永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產業競爭激烈情況下,銀行發展CRM已是勢在必行,雖然銀行業資訊電子化程度高,各銀行亦早已有內部資訊系統,但卻未必能以整體規劃的角度進行CRM的導入。本研究以CRM的功能構面設計問卷,寄發給26家本國銀行,共有8家銀行回填,問卷回收率為30.7%。在分析問卷結果後,得到以下結論: 一、在問卷調查結果部分,目前大部分銀行的CRM系統建置,以服務管理功能較為完整,行銷自動化及顧客資料管理/分析系統次之,銷售自動化是最少銀行導入的功能。可看出銀行仍缺乏主動銷售之習慣,故在建置CRM系統時,不會將銷售自動化功能視為優先考量。 二、按照CRM系統功能導入現況,本研究將受訪銀行分為五種CRM導入型態:「全方位CRM導入型」、「多功能CRM導入型」、「基本CRM導入型」、「規劃CRM導入型」、「無CRM導入型」。 三、未來銀行業的CRM導入,應以銷售自動化及行銷自動化功能的建置及改善為主,有助於提升銀行的主動銷售能力及行銷活動管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產業環境裡取得生存條件。
85

資訊科技對智慧資本之影響─以銀行業為例

林宜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智慧資本」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國內、外對智慧資本之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產出,但目前之研究多屬於探索性質,且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衡量指標的建構及指標重要性的探討,且未觸及到資訊科技對於智慧資本的影響,而國內對於智慧資本之研究又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忽略了探討其他產業之智慧資本。 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智慧資本議題帶進其他傳統產業中,並探討資訊科技對智慧資本的影響。本研究以銀行業為研究對象分兩階段進行研究,第一階段透過文獻整理並與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以確定智慧資本指標之重要性與完整性;第二階段透過問卷調查與銀行業主管的訪談,以獲得銀行業所重視之智慧資本指標與資訊科技對智慧資本之影響。 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 銀行業最重視之智慧資本指標,前四項依重要性排列為「風險管理」、「行銷能力」、「對顧客需求之了解」與「經營團隊之領導力」,與高科技產業所重視者不盡相同。 二、 在資訊科技對智慧資本之影響方面,若以智慧資本系統模型為觀點,則資訊科技僅對智慧資本中間變項有正面的助益,而受資訊科技影響最大的指標分別是「風險管理」、「品質管理」、「作業缺失率」、「市場反應力」、「公司很能掌握新機會開發」、「行銷能力」、「對顧客需求的了解」與「產品研發能力」。 關鍵字:智慧資本、智慧資本系統模型
86

相聲產業之變遷歷程研究~複雜調適系統觀點

王勝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表演藝術的商品革新一直是表演從業人員所關心的時代議題,但是劇種的生與滅的關鍵卻往往不容易被清楚辨別,而且鮮少研究文獻觸及,因此,本研究嘗試以相聲商品在台灣的演化歷程為例,引用複雜科學理論中的複雜調適系統的概念予以結構化的分析,進而定位出相聲產業發展的階段性,並且詳加說明各階段特徵與事跡,主要研究結果有如下: 一、相聲產業中商品型態的世代交替演化機制: 1.相聲產業發展歷程中心智模式(dominant schema)的認同具有商品型態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力。 2.相聲產業的分歧可以分為三構面:商品組合、廠商經營方式、觀眾心智模式。 3.「相聲劇」的突現是一種相聲商品「新價值」創造的過程 4.相聲劇是一個偶然發生卻又持續發揮影響力的突現現象。 5.「數位化唱片」是促進相聲商品型態蓬勃發展及加速相聲產業演化的Killer Application。 6.相聲產業的競爭層次非來自內部,而是源自於外部娛樂市場環境的競爭。 7.相聲產業的演化正向強化推力以相聲劇為中心。 二、相聲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演進歷程: 1.相聲產業發展歷程確實符合複雜調適系統的主要特性,因此適用複雜適應系統的演化分析方式。 2.「顧客價值結構的變遷」是相聲產業演化的重要動力來源。 3.系統的新秩序均衡仍未達成。 4.歷史觀點的相聲產業發展歷程大致為「新商品突現」□「新心智模式」□「新經營模式」□「產業分歧」。 三、相聲產業變革之於表演藝術商品的管理意涵: 1.相聲商品的順利更新,關鍵在於相聲產業環境自行業創建以來便是航行於混沌邊緣,具有隨境創新的產業特性。 2.產業內部慣性阻力小,是相聲商品型態得以持續存在創新行為的關鍵。 3.產業意見領袖的出現使得商品型態的革新更容易達成。
87

從數位落差探討後備司令部資訊網路服務之研究

鄒文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服務是目前提供資訊傳播與利用的一項重要管道,民眾對於網路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然而資訊網路的發展過程中,並非普遍受到民眾所使用,常因性別、種族、階級、收入、文化及地理區域的不同,接觸網路的機會就有差異,造成數位落差現象發生。本研究以後備司令部官兵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探討後備司令部官兵使用電腦及資訊網路現況,是否有數位落差現象,以作為後備司令部制定縮減數位落差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發現,在階級方面,階級愈高愈需要使用電腦及上網,並且自己擁有資訊設備的機會也比士官兵多,資訊素養也比士官兵佳,形成數位落差。在職務方面,擔任主官管及參謀的軍官,比未擔任任何職務之士官兵,較有機會接觸資訊設備,資訊素養也較佳,形成數位落差。在學歷方面,學歷愈高愈較有機會接觸資訊設備,資訊素養也較佳,形成數位落差。在單位類型方面,機關單位官兵使用資訊設備機會較多,資訊素養較佳,部隊單位官兵使用機會較少,尤其是連级以下部隊最少,形成數位落差。在資訊教育訓練方面,每年上愈多資訊課程的官兵,資訊素養愈佳,形成數位落差。而官兵在使用電腦及資訊網路最主要用途方面,以公文處理、查詢資料及收發電子郵件為主,但官兵間在使用用途方面,仍有顯著差異,形成數位落差。 本研究建議後備司令部主管機關,在檢討消弭數位落差之因應措施方面,應針對連级以下部隊,增添電腦及網路設備,以增加官兵接觸電腦及資訊網路機會,並建置電腦教室,以提供官兵接受資訊教育訓練場所,並且要增加資訊教育訓練課程,以提升官兵資訊素養。官兵應多加利用管理資訊系統於線上作業,以提高工作效率。
88

資訊系統整合之影響探討-以電子零件通路產業之電子流程與ERP整合為例

謝加川, Hsieh Chia-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流程整合,透過資訊系統,結合人員、組織及資訊科技技術,使企業能夠產生協調作用,以滿足企業各種不同層級的需求。過去許多資訊流程整合的研究,廣泛探討系統整合技術與執行效益,卻很少著墨資訊流程整合可能引發的缺失。對於企業來說,導入資訊系統的流程整合並非改造企業的萬靈丹,不該輕忽資訊流程整合所帶來的負面傷害。本研究以縱觀的角度探索資訊流程整合對企業所帶來的影響,並以資訊流程整合的缺失為本研究的重心。 本研究從策略面、作業面、組織面、功能面、資訊與技術面等五大方向,探討資訊流程整合的影響,期望藉由全方位之檢視,找出企業可能忽視的資訊流程整合缺失。進一步從企業的商業流程設計、使用者意願和能力及系統設計者能力三方面,著手研究整合缺失的來源。 藉由實際個案探討,本研究驗證資訊流程整合的缺失項目與缺失來源之關聯性。探討過程中,有四項新發現。 第一、不同階段的資訊流程整合,產生不同的缺失與來源。不同的資訊流程整合階段,企業所面臨的環境及考量的因素不相同,因而產出不同的缺失。 第二、資訊流程整合缺失可區分為相對不可避免性與可避免性兩類。企業資訊流程整合過程中,有許多效益是其他成本替換(Trade-off) 的結果,因而相對不可避免其他層面的缺失。然而,有些相對可避免的缺失,實際上是可以預防與避免的。 第三、資訊整合的效益與缺失,經常是於不同環境或條件下同時出現。無論是節省成本或是效率提升都有此現象,也就是說,效益或缺失會依資訊整合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第四、全面整合的流程可能消減有效的人性溝通。資訊流程整合後,變成機器與機器的螢幕溝通,減少或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度溝通,終將影響到整個企業的敏感度、判斷力與即時反應力。也就是說,整合的科技無法完全取代人與人的溝通與互動。
89

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 /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A Premiu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Dong Hw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陳尉滿, Chen, Wen M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區是個人與國家的連結點,為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基礎單位,國家重視基層組織的功能與角色,期待藉助社區本身的自主力量解決社區問題。本研究以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切入,藉由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從社區主體的觀點切入,瞭解績優社區發展的獨特性與普及性。據此,研究目的在於:(1)以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經驗為主體,探索在歷史脈絡下社區發展的過程;(2)從專業人員(學者、社區業務承辦人員、評鑑委員等)的觀點,探討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成功因素;(3)針對東華社區發展協遭遇的發展困境,探究其因應方式與造成的影響;(4)思索延續東華社區成功經驗的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基於上述的理念,本研究希望重視全面性的觀察,故以生態系統觀點進行分析。首先,就社區發展協會的主體發展經驗出發,得出社區的發展過程具有五個時期,包含:(1)社區孕育期;(2)社區萌芽與成長期;(3)生長滯留與再生期;(4)茁壯期;(5)發展困境與重整期。再從進一步訪談資料得知,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因素,在生態系統的觀點分析,微視、中視系統與鉅視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微視系統:包含運作過程、組織結構、成員態度及成員能力等;中視系統則包含:組織連結及組織結盟等,即協會本身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最後,再根據相關資料的蒐集提出社區潛在的困境,包含人力培育、志工招募、里辦公室以及協會的抗衡等,期望能藉本研究將問題提出,與社區共思解決之道。
90

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作--大學報供稿系統

孫龍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中文報業的自動化從民國70年代的檢排自動化開始,歷經電腦全頁組版,進入全面編採流程自動化的時代。而電子報的出現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更是為民國90年代的編採自動化系統帶來了最新一波的觀念與需求。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許多原本只有平面報紙發行的報社,現在也必須在網站上有電子報版本的發行。為了使整個稿件編採的工作流程可以更有效率,將產製的稿件供給到不同的發行平台上,於是我必須發展新一代的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但是不同於純電子報的發行機制,同時擁有平面報與網站電子報發行的組織,必須開發一套符合本身發行需求以及稿件產製流程的供稿自動化系統。 本研究以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實習報紙「大學報」為系統開發對象,「大學報」擁有平面報紙與網站電子報兩個發行平台,而稿件的編採產製流程是配合平面出版所設計出來的,目前並沒有一套整合性的稿件產製流程自動化系統。因此本研究以「大學報」為建置對象,開發一套符合大學報稿件產製流程的供稿自動化系統,使系統可以輔助稿件產製的自動化需求,並向兩個不同的發行平台進行稿件供給作業。 整個研究的進行,在擬定研究目的與程序後,從相關文獻與個案訪談開始,分析了電子報與平面報稿件產製流程的不同,同時並透過訪談已經建置電子報稿件自動化系統的個案,來分析比較具與「大學報」稿件產製流程的異同。進一步整理了「大學報」目前的電腦化作業情形,以及現有的網站自動化概況,接著設計出符合「大學報」工作流程的系統功能與架構。在系統功能的分析完成後,進行系統建置,完成新聞線索審核、新聞稿件審核、新聞資料庫連結、不同發行平台稿件分流機制等等系統功能。 系統建置初步完成後,就進行使用者評估測試,使用者對此次建構的系統功能大致滿意,並認為可以輔助「大學報」稿件產製工作流程的進行,但在系統的使用者介面部分提出顏色與圖示設計需要改進的建議。本研究同時根據開發過程的實作經驗,對末來系統修正提出意見,並針對此次系統功能中無法解決「大學報」組織人員兩種模式切換的問題,發展解決方案。 此次的研究替「大學報」建構了一套符合「大學報」工作流程的系統,透過系統測試與檢討,可以當作下一代系統繼續發展的基礎與提供系統改進的方向。同時,這個初次建構的「大學報供稿系統」已經可以模擬「大學報」的稿件產製流程,並且可以設定使用者的各種身份,所以各種相關的研究實驗或是學生編採訓練,都可以在這套系統上進行。加上系統開發完成後,可以在伺服器內複製架設,有別於以往使用傳統流程必須被組織人數及時間、空間成本等條件所限制,線上的供稿系統可以讓以後的相關研究實驗與教育訓練在更不耗費成本的情況下進行。日後在這套系統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研究未來網路社群化的新聞群組,以及各種線上訓練方案實行的模式。 關鍵字:稿件自動化、供稿系統、新聞稿件產製

Page generated in 0.07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