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7
  • 6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應用資料採礦技術於消費者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 /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on Internet Behavior of Online Consumer

彭士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從 90 年代開始興起並快速發展至今,不僅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甚至是工作的方式,而網際網路目前仍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全世界。其中一項最能代表網際網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並創造出全新的商業經營模式的實例就屬電子商務的應用。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在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針對網路購物服務部分所做的調查中發現,有使用網路的民眾同時也具有網路購物經驗之比例分別為57.41%和61.23%,顯示台灣民眾在網路上購物的行為是有上升的趨勢。 因此本研究將利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傳播學術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二次「網路行為調查與偵測」資料,並透過資料採礦技術,輔以SPSS Clementine 12.0軟體,來將網路使用者以網路購物模式進行分類,以及找出網路使用者對於資訊傳播和接收與網路工具使用的行為模式,和其進行網路消費行為之關聯性,以供實務界制定行銷策略或於推行其他網路服務及宣傳時作為先期的依據參考。
2

數位媒體與國小學童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 / Digital Media and Children’s Values---taking the 3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s an example

戴麗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媒體與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童價值觀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現況。 二、分析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安全素養及兒童價值觀間的相關性。 三、根據文獻探討及次級資料分析方法所得之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期能作為提供數位媒體產業者不同的省思空間,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不同的關注議題。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小三年級學生共339位為研究樣本,採次級資料分析的方式,將所得資料以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卡方檢定、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居住縣市與家裡不用網路的原因以及是否知道實施電腦分級制度有顯著差異,基隆市與臺北縣學生家裡皆有沒錢買電腦的情形且不會用網路的情形較臺北市為高,城鄉仍存有數位落差。 二、 母親職業與每週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有差異,職業為商業及專門職業的母親通常比職業為農及其他的母親較會控制兒童每週網路使用天數以免學童沉迷網路影響功課。 三、 父親的學歷與對學童的上網地點有顯著差異,父親學歷為高中職以下的學童,大多透過學校提供的網路設備及連線上網,父親學歷為大專(學)及碩士者,較能在家使用網路設備,而父親學歷為博士的學童,較常在學校及家中以外的地方上網,顯示父親學歷較高的學童零用錢較寬裕,可以在網咖上網,也較會利用圖書館設施以及更有機會在父母親的辦公室等其他地方上網。 四、 居住縣市、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對陌生人之防範有顯著差異,臺北市的學童較會防範網路上認識的陌生人以及不易洩露個人基本資料;而每週使用網路天數得分較高的學童,則越懂得防範陌生人。 五、 性別、父親學歷與網路使用安全規範有顯著差異,女生較會注意網路安全規範,父母亦較會監督女生的上網行為;而父親學歷國中以下的學童對網路使用規範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優,顯示父親學歷較低的兒童以在學校上網機會為多,亦較能遵守學校網路使用規定及依照自己的年齡瀏覽適合的網頁。 六、 宗教信仰、父親學歷則會影響父母是否會在家中設定電腦分級制度,家庭有宗教信仰的父母較家庭無宗教信仰的父母會注意學童的上網安全並且作網路分級設定;而父親學歷越高越會在家中設定網路分級,但學童似乎因而選擇不在家中上網,而在網咖等其他地方上網,頗值得注意。 七、 性別、父親學歷對人際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父親學歷為國中以下的學童較父親學歷為高中職的學童得分為優,越注重人際關係和團體歸屬感。 八、 性別對情感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較男生重視親情與友情。 十、 性別對宗教價值有顯著差異,顯示女生對於宗教的規範與期許較男生認知為優。 十一、性別與生理價值有顯著相關。顯示女生對於健康、外貌與體態的重視程度較男生為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教育工作者、數位媒體產業與後續研究提供建議。 /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whether children’s usage of digital media is related to their values. The research purpose includes: 1.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and using behavior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values and related background valuable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s well as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3.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digital industrial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for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media upon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data analysis fo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339 respondents. The findings are list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re is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hildren living in Taipei County and Keelung City can neither afford to have a computer at home nor use internet; 2. According to t-test, the difference of mother’s occupation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frequency; 3. The difference of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would affect children’s internet using position; 4.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in Taipei cit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living in Keelung City and Taipei County; 5. Female children’s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male ones; 6. Children raised in a religious family, their internet safety literac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se who raised in a non-religious family; 7. The higher for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the more he sets internet rating rules at home; 8. Female children val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en male ones; children’s fathers with middle school degree, they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roup association than those who with high school degree; 9. Female children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friendship; 10. Female children value religious regulation and expectation than male ones; 11. Female children value healthiness, appearance, as well body shape than male ones.
3

報社記者對網路訊息採納態度之初探

彭慧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種形式的資訊透過網路傳布並迅速被獲取,線上資源(on-line resources)的形式多元化,線上資訊(on-line information)的數量龐大。網路讓記者收集資料的方式及管道都起了變化,而網路媒體的興起更使得記者加強使用網路、並採納網路新聞的內容作為新聞寫作的參考。由於網路的強力傳播,原本僅僅是傳言和流言的網路訊息,一躍成為傳統大型平面媒體、電視台報導的訊息,許多不台理的傳言,在口耳相傳及轉寄傳閱後,反而成了值得去追查的新聞線索和生活話題。尤其最近幾年,網路搜尋引擎、網路資料庫,變成新聞從業人員收集資訊的最佳工具,但網路的傳播能力和似真非真的訊息大量出現,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在巨量的資料中找出真正的資訊、進一步作為值得報導的新聞,正在考驗傳統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 也因為網際網路的科技,改變了媒體的生態和新聞的呈現型式。新媒體的浪潮風起雲湧,使得整個報業生態隨之轉變,到了1999年,國內的主要媒體都成立了電子報,開拓新的媒體通路。而拜資訊發達、通訊技術進步之賜,專業的網路媒體也隨之興起,強調專業、即時的網路媒體如明日報、東森新聞報,正式在2000年上線運作。 網路媒體強調即時新聞和快速的特性,成為報社記者習慣參考及採納的另一種新聞線索來源。本研究針對國內報社記者採納網路媒體內容的態度進行調查,發現網路新聞媒體擁有高閱讀率,並使平面記者將網路新聞、網站資源視為新聞線索的來源之一。但是對來自網路不確定訊息的質疑,加上網路媒體為了搶快,有時採用不確定的訊息發佈新聞,新聞出錯、更正的狀況,也使得記者在採納網路新聞媒體訊息的態度上,持較保留的態度。 本研究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國內三大主要報業: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記者進行的問卷調查,希望了解記者使用電腦、網路以及採納網路訊息的態度。主要問題是希望了解目前國內主要平面媒體記者使用網路輔助新聞報導的現狀,以及記者採納來自網路的眾多訊息的態度。研究者相信,記者採納來自網路的訊息,主要基於對網路訊息的注意和信任。 本研究將「網路訊息」定義為兩種:包括來自網路的電子郵件、新聞信、討論區內容等廣泛的網路資訊;另一種則是來自有組織、有固定編採流程控制管理的網路新聞媒體,包含國內的通訊社網站、平面新聞媒體集團成立的網站、純網路新聞媒體網站。研究結果發現,隨著上網習慣的養成、上網時間的增加,記者傾向將網路訊息視為重要的新聞線索來源。不過記者們所注意並可能被採納的網路訊息,主要還是以具備完整新聞來源、可查證、由知名網站或媒體、由採訪單位或同事同業提供的訊息為主,匿名或網路新聞區討論的話題較不被記者所採納。 從記者採納及信任網路新聞媒體內容的態度上,本研究發現,記者肯定網路媒體的即時性及提供較多的新聞數量,但認為國內網路新聞媒體欠缺整合性內容。記者仍傾向採納並較信任傳統媒體成立的新聞網站以及通訊社網站所透露的訊息,較不信任網路媒體。本研究的推論認為,記者在採納純網路新聞媒體的訊息時可能採較為保守的態度。
4

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的比較研究 /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use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吳佩儒, Wu, Pe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使得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諸多事務越來越依靠網路,進而帶來數位化的生活模式及互動型態,近年來,社群網站、即時通訊軟體等社交平台的大量出現,使得許多民眾開始利用網路來拓展其人際關係與管理其友誼網絡。此外,過去在探討網路使用與人際互動的文獻中,鮮少針對網路使用者所處的國家文化與環境背景加以分析,然而,人類所從事的行為會受到其生存的環境脈絡與文化價值觀所影響。以此為前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檢視網路使用對人際互動的影響,以及探討不同文化環境下的民眾對於起網路使用行為有何差異。   本研究經由文獻檢閱,整理出網路使用行為與友誼網絡發展的相關文獻,以及國家文化的相關概念與構面,包括文化差異與人際關係的關聯性、國家文化與網路使用行為的關係等理論。本研究的分析方法為次級資料分析,資料蒐集自世界網路計畫之社會調查,分析中國與美國當前網路發展與使用行為的現況與趨勢,接著利用階層邏輯迴歸分析,比較不同國家文化環境下,民眾網路使用與人際互動之關聯性。   整體結果顯示,網路使用動機可以分為工具性、社交性及娛樂性三種類型,其中社交性網路使用動機對於人際互動具有正向顯著相關,意即網路使用與社交網絡的興起,提供民眾更多進行互動的平台與管道,增強了人際互動的聯繫;此外,在國家文化的影響因素下,根據分析結果,發現當國家文化屬於東方文化時,其社交性網路使動機為對於人際互動會產生較強烈的影響,換言之,國家文化作為調節變相對於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互動間確實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應。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rely on the Internet in daily life,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igital lifestyle and interactive patterns. In recent years, large numbers of Online Socializing Platform, such as community sites, instant messenger, etcare making people begin to use the Internet to exp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manage their friendship network. In the past, the literatures on the use of Internet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ere rarely analyzed for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Internet users. However, th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and cultural values that they live on. In this premis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study, with literature review, has sorted out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friendship network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spect,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of World Internet Project. Class-bas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then proceeded to to discuss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arison of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verall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et use motiv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social motivation and entertaining motivation. While social motiva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t means the use of the network and the rise of social networks provide people with more interactive platform and pipeline, and enhance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hen the national culture belongs to the oriental culture, social motivation will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ther words, national culture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5

國民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閱讀素養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張爰珏, Chang, Yuan Chu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國民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閱讀素養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以全臺灣各縣市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取得有效樣本1182人。 研究工具採用「網路使用行為問卷」、「網路閱讀素養問卷」,並以t 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最後以結構方程式模型建立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閱讀素養模型,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別在資訊瀏覽與搜尋活動、線上遊戲活動方面達顯著差異。 二、性別在整體網路閱讀素養上無顯著差異。 三、年級在訊瀏覽與搜尋活動、社群活動方面達顯著差異,在線上遊戲上無顯著差 異。 四、年級在整體網路閱讀素養上達顯著差異,六年級優於五年級。 五、結構方程式模型檢定資訊瀏覽與搜尋活動、線上遊戲活動對國小學生網路閱 讀素養有顯著的影響。 六、資訊瀏覽與搜尋活動能正向預測網路閱讀素養,線上遊戲對網路閱讀素養有 負向影響,社群活動對網路閱讀素養無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學實務上及未來參考。 /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data. The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2011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 total valid samples were 1182.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Questionnaire ". Meanwhil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the t-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Lastly,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existed gender differences on information browsing and search activities and online game. 2.There existed no gender differences on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3.There existed grade differences on information browsing and search activities,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no grade differences on online game. 4.There existed grade differences on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with girls performed better than boys. 5.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showed that information browsing and search activities and online game activities had a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the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6.The study had found that information browsing and search activit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upon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and online game have a negative effect upon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Community activities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internet reading literac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e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6

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

王郁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大學生的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首先,瞭解大學生之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社會焦慮、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現況,以及其間之性別差異。其次,在瞭解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性別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關係;性別與匿名與否之交互作用;社會焦慮與匿名與否交互作用。 本研究受試者透過網路收集,國內外各大學院校之大學生共484位(國內大學院校學生人,在國外唸書的中國學生人),男性大學生247位,女性大學生237位,所採用之工具為「網際網路使用行為問卷」、「互動焦慮量表」、「網路諮商方式意願調查表」、「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調查表」四種。研究中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 本研究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或發表文章的頻率以每天一次以上的人數最多(64.9%),上網與他人交談或寄信回信的頻率,以每天一次以上的頻率最高(48.8%)。每次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或發表文章的時間,以每次一小時至一小時59分最多(42.1%)。每次上網與他人交談或寄信回信的使用時間,以每次一小時以下最多(45.7%)。對整體網際網路使用滿意度上,逾半數表示滿意,各項網際網路功能中,E-mail、WWW、BBS為大學生的最愛。 二、男性大學生的網際網路使用率高於女性大學生。在每次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發表文章、與他人交談、寄信回信的使用時間上,女性大學生平均使用時間皆高於男性大學生。整體網際網路使用經驗滿意度,女性大學生高於男性大學生。 三、全體大學生在面對權威人物與陌生情境時,皆易感到社會焦慮,社會互動情境易覺得緊張、不自在。男性大學生在面對權威人物、陌生情境及社會互動情境焦慮,較女性大學生易有焦慮的情形。 四、不匿名網路諮商與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接受意願最低。匿名且不需見面網路諮商,男女大學生接受度最高。不匿名且需要見面網路諮商,接受度最低。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在匿名與不匿名兩種情況下,男性大學生接受意願皆高於女性大學生。 五、大學生對生活與生涯適應問題,願意採取不匿名網路諮商,在性、愛、人際關係、家庭關係、身心困擾,皆傾向匿名網路諮商。男女大學生在生活與生涯適應,願意採取不匿名網路諮商,其餘皆傾向匿名網路諮商。 六、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的不同,並未在匿名情況下之網路諮商意願達到顯著差異。 七、大學生在網際網路使用次數、每次使用時間等各行為上的不同,在不匿名情況下之網路諮商意願,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對網路使用經驗滿意度高之大學生,對網路諮商的接受意願較高。 八、大學生在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上的不同,在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九、在匿名情況下,男性大學生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意願上,較女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意願。 十、在不匿名情況下,男性大學生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意願上,較女性大學生有較高的意願。 十一、男性大學生在面臨「性、愛、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問題時,較女性大學生願意採取匿名的方式接受網路諮商。 十二、大學生的社會焦慮,匿名情況下,在接受網路諮商的意願上,並未有顯著正相關。 十三、越具有「權威人物與陌生情境焦慮」與「緊張彆扭」社會焦慮大學生,越不傾向接受,在不匿名情況下之「不需見面網路諮商」與「需要見面網路諮商」的網路諮商。 十四、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並未有顯著的正相關。 十五、大學生的性別與匿名抑否未呈現顯著交互作用,匿名抑否達顯著差異。在「不需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 十六、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匿名抑否未有顯著交互作用,匿名抑否達顯著性差異。在「不需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在「需要見面網路諮商」,大學生在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上,接受匿名方式的意願,高於不匿名方式。 十七、全體大學生其性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社會焦慮、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間,顯著的具有典型相關,較常使用Netmeeting的大學生,不論在匿名或不匿名情況下之「需要見面網路諮商」,有較高的接受意願,對「性、愛、人際關係」之生活適應問題,對網路諮商也有較高的接受度。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與輔導工作之參考。
7

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發展前景與關連之研析 / A Research on Prospects and Correlation of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王正德, Wang, Cheng-T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的興起,受到世界先進國家的注意。在台灣,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不僅是產業界及學術界熱門的研究及發展課題,也是政府既定的產業政策方向,但卻少有研究同時針對兩者進行完整的討論和其關連之研析。 本研究旨在針對科技、產製、市場、經營與政策五個面向,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從趨勢發展的角度探討數位內容與寬頻網路彼此的前景和關連。 本研究認為,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在科技、產製、市場、經營及政策等面向上的發展關連緊密,彼此相輔相成,並可以產生整合的效果: (一)科技面:寬頻網路傳輸效能與效率的提升,加上科技匯流與IP網路的整合,提供內容已成為寬頻網路必然的發展趨勢。 (二)產製面:數位內容可以發展多元創新的應用,主要仍是寬頻網路的推波助瀾,因此寬頻網路未來勢必成為數位內容最重要的傳輸通路。 (三)市場面: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的市場需求彼此重疊。提供加值內容可以創造寬頻市場的範疇經濟優勢,透過寬頻傳輸則可以擴大數位內容的市場規模。 (四)經營面: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經營者的核心能力不同,彼此價值鏈的關連緊密,並可以提供創新和多元的經營模式。 (五)政策面:世界重要國家都很重視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的推展,同時推展寬頻網路和數位內容可以滿足彼此在政策上的供給和需求關連。 在台灣,近年來寬頻網路和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迅速,但少有相互合作以發揮整合優勢的成功案例,另外在寬頻連線速率和線上內容的品質方面,也還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政府除應持續加強寬頻網路和數位內容的推展,也可以同時思考寬頻網路與數位內容產業政策之間的支援與整合。 / While the upsurge of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cently, in Taiwan, despite the fact the fixed official policy has propelled the R&D on the subject either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or academia respectively, integrated program researches are inadequat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and correlation of digital content and broadban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nsive interviews, focusing on five dimensions of technology, production, market, operation, and policy. In conclusion, the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developing cooperatively and coordinately results in synergy out of the five facets as below: A.Technology:The upgrade of transmission effect and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digital convergence and IP network integration, broadband entrepreneurs offering content has inevitably become a trend. B.Production:Broadband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digital content enables it be applied in an innovative way, making it definitely a significant transmission material for digital content. C.Market:The market demand of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overlaps, and the economy scope advantages in broadband market is reachable when broadband is provided with value-added content. D.Operation:Broadband operators and digital content operators, closely correlating with each other in value chains, vary in core competence, which may innovate and variegate business models. E.Policy:Most advanced countries have been making efforts to promote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while the policies of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are both enforced, the supply and need of both industries can be fulfilled. Despite of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industries developing in Taiwan in recent years, successful synergy cases ou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run short. The speed rate of broadband access and the quality of online content issues remain to be strengthe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persist in popularizing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besides working out interdisciplinary policies for broadband and digital content.

Page generated in 0.02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