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0
  • 49
  • 10
  • 1
  • 1
  • Tagged with
  • 61
  • 26
  • 22
  • 18
  • 18
  • 14
  • 14
  • 13
  • 12
  • 11
  • 11
  • 10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行政罰法對租稅罰影響之研究

劉宜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行政罰法自95年2月5日起開始施行,為因應行政罰法施行後,對現行租稅法規及實務運作可能產生之衝擊,實有對「行政罰」與「租稅罰」之理論與實務加以研究之必要。   鑑於我國行政罰法乃初行之始,故相關租稅體制及實務之運作得否密切配合,尚待驗證。有關行政罰法所制定之適用原則,如有責原則、便宜原則、處罰從新從輕原則、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刑事罰優先原則等,及有關單一行為與數行為之處罰、共同違反義務行為之處罰、裁處之審酌及加減、處罰時效及没入物之限制規定等,與現行租稅罰之認定原則與實務作法大有扞格之處;另外新的規定,如陳述意見、聽證之採行及例外,為防止脫法及填補制裁漏洞,併同處罰私法人有代表權人之人及不當得利之追繳等制度,對於租稅罰之裁處,勢必帶來相當的衝擊。因此,稽徵機關在租稅罰則之適用上,有無配合調整之需要?實務運作有無窒礙難行之處?有無配合修正或增訂相關法規以應實際之需?另關租稅處罰對納稅人基本權之限制、有無違反比例原則、平等原則、一行為不二罰,及是否符合法治國原則之要求等諸多問題,皆為本研究出發之動機及研究之重要範圍。   因我國租稅體系之「稅制」及「稅政」相較於外國之法制,實皆未臻完備,尚有甚多值得探討研究之處,俾供作為學術研究及稽徵行政實務運作參考之用。故本論文歸納分析國內外相關學術論著,就理論與實務規範、行政經驗及相關司法判解等,就相關租稅罰與行政罰法之銜接及爭議問題,作研究之探討。並將研究所發現之問題,試圖探求解決之道,並作成具體修法之建議,以圖為新制整備,克服及減輕相關問題延伸之衝擊。
2

中國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兩地罰金刑之比較研究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vision of criminal fine between China Mainland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vision of criminal fine between China Mainland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李東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Law
3

行政罰處罰對象之研究

何弘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政罰有關處罰法定主義之內涵,包括處罰構成要件、處罰對象與處罰種類等等。長期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界與實務界對處罰對象此議題的探討卻相當零星,依現行法規及實務運作上,處罰對象並不限於自然人,甚至並非以自然人為主,還包括法人、行政機關、非法人團體及其他尚未定位之組織等等非自然人之部分,然而渠等是否得成為處罰對象,或為什麼可以成為處罰對象?其理由或要件如何判斷?卻付之闕如。特別是在行政罰法公布施行後,其第3條規範之行為人概念所指為何?其定義之內容與現行法之適用有否扞挌?及是否等同處罰對象,均有待究明。而代理人之行為如何評價,私法上之代理制度可否當然沿用?再者,自然人與私法人間處罰選擇的分擔與併罰,如何判斷?有無違反比例原則等問題。甚至複數處罰對象有無競合之問題,及競合時該如何處理?皆屬本論文研究之重點。從而,本論文試著從比較立法例、我國現行法規、學說、實務上之行政法院、行政機關等法律見解,來探究有關行政罰處罰對象的範圍及界定等爭議問題,並試著建構一套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提出研究結果及修法建議。
4

台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

吳美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下二個問題:一、國小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常見行為,運用了哪些有效的賞罰策略?二、不同年級、性別、學業成績的國小學生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有何差異? 以台北市公立國小師生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受試樣本,二者的有效問卷回收率皆達五成以上。研究分為二階段,首先針對教師進行「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進行次數百分比的統計,以獲得教師運用了哪些策略的發現,並據以編製「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問卷(二、四、六年級部份),為第二階段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再進行對數化變異數分析(logit分析),以探索不同特質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差異。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以下幾點: 一、「公開口頭讚美」、「告知家長」的獎賞,以及「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告知家長」、「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都是各年級教師一致最為常用的有效策略。 二、相較之下,同一年級教師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大致類似,但各年級之間仍有部份差異存在,越低年級給予較具實質性的獎賞,「榮譽簿上打×」及不當社會行為的「暗示應注意的警告」處罰;越高年級給予重視同儕、成績的獎賞,「糾正」或「公開」的處罰。 三、在獎賞方面,各年級學生一致較選擇接受有形的獎賞,而「教師喜悅的表情」、「對學生的好表現點點頭」等非實質、較輕微的方式也多被選擇接受,但「公開稱讚」則較少被選擇接受。在處罰方面,各年級學生則較選擇接受輕微的,以及符合不當行為性質或原因的策略,但「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則較少被選擇接受。 四、多數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和學生多數選擇接受的賞罰策略,二者之間的排序比較結果,除了「口頭提醒、勸導或警告」、「暗示應注意的警告」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外,多顯示出負向的關係。 五、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策略的個別差異效果考驗結果,就各年級來看,越高年級有較多行為的選擇接受策略有性別的效果、成績的效果,其中又以性別的效果最多。 六、中、高年級女生比男生較多選擇接受重視和老師之間關係的獎賞,教師間接或私下提醒、告誡的處罰;而中、高年級男生則比女生較多選擇接受「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獎賞,以及或許會令教師較有情緒反應,並且是比較直接或公開方式的處罰,但卻較少選擇接受「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的處罰策略。 七、較輕微、私下的,且讓學生有改過機會的處罰,是中、高年級成績較好的學生比成績較差的學生較多選擇接受,至於「剝奪喜愛的活動或時間、告知家長」(四年級)、「教師常駐足學生身旁」(六年級),則是成績較好的中、高年級學生較少選擇接受。 八、僅在六年級「有禮貌,態度謙和」的行為上,顯現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並可大致發現,就同一策略來看,成績較好的女生比男生較選擇接受的策略,多和成績較差的男生比女生較選擇接受策略的結果一致,反之亦然。 九、各年級學生對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成績差異效果考驗,及對處罰策略的性別與成績的交互作用效果考驗,並未獲得統計上的顯著性,此一部份仍待更多進一步的研究。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2 第三節 名詞界定……………………………………………………………2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賞罰的爭議………………………………….……………….……5 第二節 賞罰的運用………..…………………………………………….17 第三節 適性的賞罰策略……………………………….…………………51 第三章 方法 第一節 樣本…………………………………………….………………66 第二節 工具………………………………………………………………68 第三節 實施程序…………………………………………………………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7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學生常見行為分析………………………………………………73 第二節 教師使用的有效賞罰策略分析…………………………….. .78 第三節 學生接受的賞罰策略分析………………………………………91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85 第二節 建議……………………………………….…………………..189 參考書目……………………………………………………….………….194 附錄 附錄一「國小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的出現頻率」暨「國小教師對 學生適當與不適當行為有效的賞罰策略」調查問卷………202 附錄二「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二年級部份).210 附錄三「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四年級部份).216 附錄四「國小學生對賞罰策略的接受度」調查問卷(六年級部份).222 圖表目次 圖1 建設性管教的三角模式………………………………..…………...30 圖2 實施程序流程圖…………………………………………………….. 71 表1 獎賞(正增強)、處罰、負增強的區別………………………….….9 表2 日本國小學生希望的處罰方式………………………………….…..56 表3 我國國小學生最喜歡的前三項增強物……………………………….58 表4 賞罰(處置)策略的接受度評定之相關研究一覽表………….…..60 表5 教師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與回收統計表…………………...……..66 表6 學生部份的調查問卷發放學校與回收年級統計表…………….....67 表7 二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7 表8 四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9 六年級學生回收有效問卷統計表…………………………………….68 表10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3 表11各年級學生和學業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 74 表12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5 表13各年級學生和日常生活規範有關的常見不適當行為 出現頻率百分比及次序.......................76 表14六大類114項獎賞策略合併為29個獎賞策略表……………………. 78 表15六大類109項處罰策略合併為39個處罰策略表……………………. 79 表16二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5 表17二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6 表18四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7 表19四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8 表20六年級教師對學生適當行為有效獎賞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89 表21六年級教師對學生不適當行為有效處罰策略的使用百分比統計表.90 表2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1 表23二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 .92 表2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2 表25二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2 表2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7二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3 表2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3 表29二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4 表31二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4 表3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3二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5 表3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5 表35二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6 表37二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6 表3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7 表39二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7 表4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1二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8 表4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8 表43二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99 表45二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99 表4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7二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0 表4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0 表49二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1 表51二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1 表5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3二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2 表5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2 表55二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3 表57二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3 表5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59二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4 表6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4 表61二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2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5 表63二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5 表64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5二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6 表66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6 表67二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68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7 表69二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7 表70不同性別、成績的二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1二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8 表7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8 表73四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09 表75四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09 表7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0 表77四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0 表7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1 表79四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1 表8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1四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2 表8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2 表83四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3 表85四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3 表8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4 表87四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4 表8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5 表89四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5 表9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1四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6 表9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6 表93四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7 表95四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7 表9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8 表97四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8 表9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19 表99四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19 表10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0 表101四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0 表10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3四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1 表10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1 表105四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2 表107四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2 表10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3 表109四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3 表11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1四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4 表11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4 表113四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4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5 表115四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5 表11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6 表117四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6 表11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19四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7 表12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7 表121四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8 表122不同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8 表123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8 表124四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29 表125不同性別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29 表126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29 表127四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28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0 表129四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0 表130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1四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1 表132不同性別、成績的四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1 表133四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2 表135六年級第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2 表13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3 表137六年級第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3 表13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4 表139六年級第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4 表14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1六年級第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5 表14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5 表143六年級第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6 表145六年級第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6 表14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7 表147六年級第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7 表14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8 表149六年級第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8 表15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39 表151六年級第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39 表152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3六年級第1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0 表15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0 表155六年級第1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1 表15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1 表15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1 表158六年級第1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5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2 表160六年級第1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2 表16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2六年級第1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3 表16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3 表164六年級第1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4 表166六年級第1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4 表167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5 表168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5 表169六年級第1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5 表170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6 表171六年級第1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6 表172不同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3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7 表174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7 表175六年級第1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8 表176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1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48 表17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8 表178六年級第2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7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1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49 表180六年級第21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49 表18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2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0 表182六年級第22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0 表18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1 表184六年級第23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1 表185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3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1 表186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2 表187六年級第24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2 表188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4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3 表18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5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3 表190六年級第25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3 表191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6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4 表192六年級第26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4 表193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7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4六年級第27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5 表195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8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5 表196六年級第28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7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29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6 表198六年級第29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6 表199不同性別、成績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人數及百分率…157 表200六年級第30題行為對數化變異數分析……………………..………157 表201不同性別的六年級學生在第30題行為接受策略之logit分析…….157 表202二、四、六年級學生常見行為的比較……………………..……..158 表203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7 表204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8 表205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獎賞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79 表206二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 覽表.....180 表207四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1 表208六年級教師與學生對不適當行為有效與接受的處罰策略排序情形一覽表......182 表209不同年級學生對適當行為選擇接受獎賞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3 表210不同年級學生對不當行為選擇接受處罰策略的 性別、成績效果達統計顯著性一覽表………………………184
5

我國租稅處罰法之研究

阮呂芳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化的國家已被譽為租稅國家,租稅之本質,非僅為財政收入,尚兼含收入以外之目的;諸如以租稅矯正分配不之不均,或寓禁於徵,達成社會政策之目標;或以藉租稅徵收方式,節制消費、抑制通貨膨脹、遏止經濟恐慌、促進經濟發展。準此以觀,政府為達成租稅之多種目的,益使租稅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舉凡收入或支出、或財產持有、或所得來源等等,悉為租稅課稅之客體,人民之經濟活動乃被置於租稅生活之領域中,租稅法定主義成為租稅生活中之共同準繩,租稅制度之良窳有賴租稅立法之技術,蓋租稅法之內容,即須明確規定各種課稅要件,同時對於課稅之時間與方法,亦應加以明白規定。此外,有關保護納稅人權益之救濟程序,及為保障租稅債權之需要,並使政府在執行稅法時,具有強制性之權限,□輔以違反者之處罰規定,如此多方面之設計,實非具有高度之技術性不可。 租稅法之立法精神,在促進納稅人自動依時依額忠實守法繳納,惟在租稅債務之履行時,難免發生納稅人企圖避免或減輕負擔之情事,而租稅法定主義之理論,並非僅以避免非法課稅為已足,尤須貫徹租稅法債權之實現,故如何引導或督促納人守法,應屬急要之圖,因此一方面有賴稅務稽徵機關之蒐集正確課稅資料,以實現適法納稅之目標,另一方面,租稅法上對於違反租稅法律之納稅人,課以其通常負擔以外之負擔,或予以民事上之制裁,或予以刑事上之處罰,俾使納稅人更加體認其納稅義務之不容忽視或倖圖豁免,是以租稅法自原有之實體法,程序法、救濟法衍生處罰法,形成租稅法之四個體系,彼此相輔相成,不可缺一。 本文論述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租稅處罰法之意義與性質,說明租稅處罰法究為行政罰,抑為刑事罰,容述各學者之理論並加以闡述。又關於違反租稅法之可罰行為與一般之侵權行為甚有差異,特以專節討論。再因租稅處罰之主體非為行為人,其處罰主體歸屬問題,成為法學界經常討論者,□予併同討論之。第二章簡述我國各種租稅法規之處罰內容,並依違反性質詳加分述。第三章依我國各稅處罰內容予以分析比較,諸如性質比較,類別比較,處罰程序比較等,同時對我國租稅刑罰之立法及趨勢,以及各項問題探討均加研究,並提改進意見。第四章結論,為建立完整之租稅法體系,針對我國現行租稅處罰法之缺點,提出研究心得報告。 毋庸諱言,我國租稅處罰法,失於疏漏、簡略、殘缺、缺乏完整性及統一性,在執行適用上,常待財稅官署釋明,或補充規定者極多,有違租稅法定主義之原則。民國四十九年間,應聘來華之美籍租稅顧問柯洛克(Joseph P.Crocker),在其中國租稅之檢討及改進建議中,曾謂:「徵稅法律累積甚多,政府未予編訂為法典,而其內容簡單含混,又多缺漏,解釋即極困難,適用自亦不能一致。」亦足說明我國現行租稅法有待改進,本文之筷寫、其動機即在於此,筆者自知學識淺薄,尚祈斯學宏達先進有以教之。
6

壽險業公司治理成效與監理裁罰之探討 / A Study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Punish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陳國華, Chen, Kuo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亞洲金融危機、美國安隆(Enron)案及世界通訊(WorldCom)案的弊案爆發,以及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議題的重要性廣受重視與關注,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議題。以我國保險公司而言,主管機關透過法令規定、監理裁罰等外部監理機制,來督促並強化保險業公司治理的目標,而保險公司由上而下的建立內控文化,強化獨立董事、董事會等功能,以及落實內部控制制度等內部管理機制,以提昇公司治理成效並促進公司的穩定發展與經營績效,並能有效降低內控缺失之風險問題與監理裁罰之機率。 本研究整理2013年至2016年壽險公司遭裁罰案例,進行裁罰缺失態樣歸納分類,以探討公司治理成效與監理裁罰之關聯性,以及如何強化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達到降低壽險公司遭受監理機關裁罰的目標,以期作為提升公司治理成效之重視與具體改善的參考。
7

子に対する体罰・懲戒とその可罰性について

杉本, 拓海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2210号 / 法博第243号 / 新制||法||16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髙山 佳奈子, 教授 塩見 淳, 教授 安田 拓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行政罰上多數受罰對象之競合-以私法人之受罰為例

簡佩珺, Jian, Pei-J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象徵統一性、綜合性的行政罰法已於2006年2月正式施行,其中關於受罰對象部分,行政罰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行為人,係指實施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行為之自然人、法人、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中央或地方機關或其他組織」。然該規定僅是對「行為人」下一定義,其範圍如何仍須依各該條文規範性質,個別認定之,因此,有關行政罰受罰對象之問題,無法從行政罰法第3條得到相關的解決。 有鑑於私法人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與日俱增,工商企業活動日趨頻繁,但我國個別行政法規針對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規定卻頗為紊亂,有單獨處罰法人,有以轉嫁罰方式只罰負責人或代表人,亦有採取行為人與法人併罰者,多數則未規定受罰之對象,如何處罰,即成問題。按法人本質上與自然人不同,其意思表示須透過自然人代為行之,是以,於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時,可能是法人代表人為違反行為,亦可能是職員、受僱人或從業人員為違反行為,其間可能產生所謂競合關係。本論文本於此問題意識,乃主要討論私法人之受罰情形,不探討其他種類之競合型態,且為避免失焦,亦將公法人之受罰摒除在外,期能對私法人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時,受罰對象應如何選擇,提出可能之處理模式。
9

CFO與審計委員會的相對影響力與監管主體處罰的關聯性 / The Relative Power of CFO versus Audit Committee and the Enforcement Actions

吳歡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監管主體(包括證監會、深、滬兩所證券交易所、財政部)於2007年至2014年間發佈的行政處罰公告為素材,對中國深、滬交易所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司CFO相對於審計委員會的影響力大小,是否會影響到監管主體的處罰。其次,本研究亦進一步研究公司CFO相對審計委員會的影響力大小,與監管主體處罰的嚴重程度之關係。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公司CFO相對審計委員會的影響力越大,越可能因財務違規行為受到監管主體處罰。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公司CFO相對審計委員會的影響力越大,公司因財務違規行為受到監管主體的處罰就越嚴重。
10

懲罰與責任:教師專業倫理之辯證 /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Dialectic of the Ethics of Teachers’ Profession.

李真文, Li,Che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析理台灣教育界對於懲罰議題的不同立場,藉以探討懲罰與教師責任之間的倫理辯證關係。研究問題主要回答有五。 本研究的第一個研究問題是:「以往理論上所認可的懲罰正當性有那些?」我們的回覆是:基於公平正義的應報論、以及基於社會效益而的嚇阻論及改造論。應報論認為學生犯錯應當為其行為付出代價,嚇阻論認為懲罰學生是為了避免有人再敢以身試法,改造論則是希望幫助學生改過而不再犯。 這些懲罰理論所持的正當性都十分有理據。不過,由於批判教育學者及Foucault的啟發,懲罰所依恃的規則以及所仰賴的權威都有商榷的餘地,不應視為理所當然。固然懲罰犯錯者可能懷有善意,但這善意也未必是不能檢討的。再者,教育現場時常不當使用懲罰(體罰),像這種暴力對待學生的方式實在是對學生人權的一大侵犯。故本研究第二個研究問題「懲罰的正當性在當今有無修正的必要?」即證為有此必要。 再就以往台灣教育場域何以慣用懲罰之結構性因素予以考察,發現傳統文化的影響曾構成支持懲罰的結構之一部分,但是升學主義、管理主義所帶來的教育扭曲較具決定性。此外,師資培育的專業化過程並未明顯改善所謂「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習」-體罰。教育專業的論述裡頭,對於體罰雖有反對之意見,但仍持適度保留的態度-即懲罰雖是下下策,但它可用,唯須慎用。因此,本研究第三個研究問題「往昔傾向支持懲罰的脈絡是什麼?」答覆如上。 既然往昔存在著支持懲罰的脈絡,那麼我們是否有超越之作法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便成了反對懲罰立場必須提供的論證。我們在第五章介紹了關懷倫理學的主張,這項倫理主張可以補足以往我們只訴諸於正義為最高價值的空缺,也就是以一個更全方位關照到事務情、理、法三面倫理學來看待犯錯者是否一定要懲罰的議題。再者,我們也認為教師情意智慧的培養有其必要,才得以解決一部分現今時常因情緒控制不佳而造成校園體悲劇的遺憾。同時,教師應當打破沈默文化、勇於發聲,並正視學生的反抗文化所傳達的背後意涵,如此才不會因著教師自己的權威而成為壓迫的一方。除了這些理論意味濃厚的述介外,我們也舉了一些體制內教育者之圖像供參。最後,我們以另類教育之另類思維與作法,讓我們見識到一些可行的替代方案,既可兼顧到學習者本身的自主性,也關注到集體的秩序。於是,本論文第四個研究問題「有無超越懲罰以外的管教理念與參考作法?」我們的答覆是有的,而且還陸續在繁衍中… 最後一個研究問題「教育專業倫理如何看待與拿捏懲罰議題?」是本論文的總結。我們確認了教育專業所致力的價值,乃是真、善、美的實踐。師者的教育責任在於其有義務確保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至少他/她必須長養著這樣的環境。 教師專業責任的高標,在於關懷所有學生並致力於其最佳之利益。教師專業責任的低標,則在於公平正義原則下不傷害學生為原則。 教育責任含納著管教或不管教,不管教不意謂放棄,而是等待緣熟而教。管教也未必需要懲罰,不懲罰也可使之省過。這些都需要智慧才可以判斷。教師專業倫理即是確保教師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 懲罰學生不應指向於學業學習上,而應將其應用於德育、群育上的偏差行為之對治上。而且對於懲罰必須有這樣的判斷共識:動機利他、方法適當、時機妥切等三項條件均具備,才算是符合教育專業倫理。 最後,也別忘了批判教育學與Foucault給我們的忠言。懲罰是一個事件。整個處理學生行為的始末過程是身教的示範,也是教育得以展現善意的最佳時機。同時,懲罰者的動機若不具善意,則任何形式的懲罰,那怕是輕柔的,都可能是支配關係而存在。那麼,懲罰學生即使是盡了教育者的責任,也變得不符合教師專業倫理了! / The aim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clear out the concepts between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beyond the discourses of education in Taiwan. It is proposed five main questions here, the core of all the questions is to answer the ethics for professionals in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eachers. The first question to be discussed is how is it thought justified of punishment in theori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theories of punishment offering justification acknowledged. They are retributive theory, deterrent theory, and reformative theory. Punishment is justified in response to offenders’ desert, or to threat offenders from doing again, or as a means to re-educate people, in these three different visions of theories. There is no disagreement on these three theories that the assumption that rules are authorized and those who break the rules should be punished without excuses.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 times, though the justification of punishment were wildly accepted, we must no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punishment-rule, authority and pain is need to be reexamined. For Foucault, according Discipline and Punish, punishment is in the same sense of discipline, namely without discipline there is no punishment neither. Critical theorists begin with the premise that people are unfree and inhabit a world life with contradictions and asymmetries of power and privilege. Under such context of real life, punishment is the means of hegemony without doubt. Th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see punishment as violence. It is mistaken to think that corporal punishment accepted in education. Children should be raised up and educated in atmosphere filled of dignity and respects, not the treatment of punishment (especially physically). All these views challenge the rules governed punishment, question the authorized power to exert punishment, and reject the pain on the human bodies. The evidence shown here is that justification of punishment theories have to be rectified. Furthermore, we have recalled the context why punishment used throughout in schools in Taiwan. It seem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Taiwan did not prepare our teachers well to reform the phenomenon of punishment abuse. We also offered some alternatives to educators for teaching without punishment. We drew attention to the ethics of “care”,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ethics of “justice”,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 well. Some real examples and useful thoughts were shown that the preparation and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 professionals need to be reformed too. Finally, we come to a conclusion of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It needs to be recognized as part of ethics of educators.

Page generated in 0.03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