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想像的觀望: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

施力群, Shih, L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誌使個人化出版的美夢成真,網路空間因此充斥著網誌使用者的觀展╱顧影自憐,而重看網誌的舉動亦成為書寫╱閱讀循環下的自我認同建構歷程。電腦文本具有閱讀即重寫的特性,加上網誌媒介獨有的互動性質,網誌使用者因而得以運用網誌進行個體層次的自我凝視與人際層次的互動想像,意即個體透過自反性的作用,想像他人如何觀看自我,在「觀看」自己如何「被觀看」的過程中反看觀眾,據此對自身存有進行加工以創造自我。 本研究從Foucault的主體觀出發,援引閱聽人研究中的觀展╱表演典範的自我認同建構觀點,關照網誌使用者如何在網誌中重看自我與其效應。以紮根理論分析法進行研究,經由深度訪談法蒐集網誌使用者的經驗資料,輔以研究者的親身觀察與參與,嘗試修正或補充既有理論。 研究結果顯示,網誌中的主體構成深受網誌使用者人際關係的影響,網誌使用者依據其觀眾發展出「被觀看」的想像,並運用各種自我技術營造自我,然而此間的人際關係卻非如同過往研究所示,僅為線下╱線上或真實╱虛擬的二元對立樣態,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織就出線下、線上關係合流的虛實交錯溝通情境,因此網誌中的主體並非單純的線上人格,更滲透至網誌使用者的線下生活。 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端賴網誌使用者在觀看位置上的轉換達成,使得網誌使用者的主客體界線逐漸消弭,因此網路時代的閱聽人概念亟待研究者的重新探問,同時也是今後研究探討網路主體形構的重要途徑。
2

不扣鈕的賽伯人:網路性愛的虛擬真實 / New erotic century: virtuality/reality of cybersex

吳怡萱, Wu, 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網路性愛為題,旨在探討網愛者自我技術之過程,希望從中勾勒出網愛者如何運用科技與身體在網愛互動中獲得愉悅並產生抵抗。本研究取徑質化研究方法,透過網路參與觀察以及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包括各式網愛者發表的網路文本,以及與受訪者接觸過後的訪談資料。 研究發現,第一,網路空間因為既隔離又連結的特質,讓網路世界成為網愛者展演情慾以及形塑情慾自我的管道。第二,網路性愛緊扣著網路性意識的發展,包括網路成為另一建構情慾的社會化場域,出現了新的人際連結型態—具有「陌生人」特質的親密關係,性意識領域在網路上的分殊化。網路性愛同樣也是網愛者與性意識部署爭奪詮釋權的場域,在性代理者的合作下,網愛成為反常的性論述,網愛者透過網愛獲得破除性規範的機會,也在實體世界中小心翼翼的保護在網路世界爭奪而來的自我詮釋空間。第三,網愛權力運作與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身體資源相關連,網愛者藉此轉換為所需的幻想資本,產生愉悅與反思,有機會重新詮釋原本所在的社會位置與身體,最後的倫理主體,是屈從、規訓,也是挪用、挑戰的結果。此外,視訊的興起挑戰原有網愛所需的資本,網愛者從「寫」身體走向「看」身體。第四,肉身的影響仍在,且仍是性意識固著之處,賽伯人是透過科技賦予肉身權力,得以和壓制自我的性意識挑戰協商。在科技與肉身的合作之下,抵抗可分為三部分來談:(1)網愛個體成為積極的性主體(2)在性意識層面有機會打破二元性別的性刻板印象(3)網愛性社群的集體力量興起。
3

台灣修煉文化與生活風格:以李鳳山及其梅門為例 / Cultivation culture and lifestyle in Taiwan: Lee Feng-San and Meimen Qigong Culture Center

梁孟涵, Liang, Meng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體一直是生活世界中的感知與行動的載體,我們透過身體實踐搭建起心靈自我與社會的橋樑。因此藉由修煉身體的修養自我的工夫,使身體修煉承載了傳統文化底蘊與濃厚生命哲學,而牽涉了對生命、信仰乃至宇宙的道德情操。本文主要的研究命題是了解身體如何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實踐自我修養的技術,並且建立一套生活經濟的模型。本文的分析架構是關於修煉的內隱特質到外部身體實踐之間的互動過程。首先,透過考察修煉主體如何藉由卡理斯瑪的力量建構自身的修煉信仰與集體意識。同時,透過傅柯自我技術理論探討了修煉主體如何自我省察、鍛練以強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感知與實踐,並且論述修煉主體如何將自我修煉進一步轉化於日常生活飲食的實踐。所以,藉由「梅門」研究個案,本文認為修煉的商品化是為了適應現代消費社會的世俗需要,而被外顯到美學鑑賞和階級品味的生活風格及在生命經濟當中的身體資本的積累與培塑。 / The body has always been the carrier of our perceptions and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Through the bodily practice, the body bridges connections between spiritual self and society. By practicing the self-cultivation, the body inher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ence involves in life, faith, and moral emotion. My main problematics are to understand how body-cultivation adapts to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practices the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cultivation, and even builds a modality of life economy. The approach of my analysis is about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inner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outer bodily practice. First, it examines how the practitioners build their bodies based own faith of self-cultivation with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formulated by charismatic power. Simultaneously, it explores how the practitioners reflect their inner selves by way of Foucauldian style of self-technology to sharpen their bodily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 in everyday life. Then it turns to overview how practitioners realize their inner cultivation in dietary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aking the “Meimen Qigong Culture Center” as a case study, I argue that commercialization of self-cultivation is in response to earthly need of modern consumption society since it has been externalized to aesthetic judgement and life styles of social classes as well as bodily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economy of life.
4

新聞專業中的真實性:一種倫理主體的探究模式

鄭宇君, Cheng,Yu-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宣稱以「報導真相」為職責的新聞專業而言,一旦新聞報導的「真實」被解構,不再有客觀真實做為新聞是否正確的參照依據,一切報導都是符號建構的結果,此時新聞專業「報導真相」的宣稱是否仍然有效?特別是當前新聞媒體打著「真實」的招牌進行與真實無關的活動,「真實」淪為新聞常規的儀式化象徵,新聞專業的正當性倍受質疑,新聞記者究竟該如何安身立命?難道真的沒有人在乎真實嗎? 本文從新聞記者的實際個案故事裡,探究新聞專業中的「真實」意謂什麼?除了新聞報導所再現的真實之外,從倫理主體的角度來看,記者更在乎的是新聞採訪報導過程中的真實性(truthfulness),關切的是在追求報導真相的過程中,記者是否盡可能真誠地報導他所知的一切?報導內容是否正確地反映他所掌握的現實?此時,真實不再只是報導的對象,真實做為一種價值,它是主體行事判斷的依據,也是主體追求的德行。記者在實際情境下行使專業判斷時,他所感到的良心不安,便是驅使他成為追求真實性的倫理主體之可能所在。 藉由傅柯晚期的倫理系譜學架構探究當代新聞專業的倫理問題,本文所關注的是記者如何運用自我技術將自己形塑為道德的行動者。因為良心不安的焦慮促使記者重新關心自己,透過真理意志的作用使他突破集體規訓對於個體的束縛,經由長期的自我修練促成個體由內而外的轉變,將自己打造成為追求真實性的倫理主體。如此一來,才使得新聞專業追求報導真實的理想,在不完美的現實情境下仍然有落實的可能。
5

探討瘦身女性在多重論述場域中的主體實踐:以台北市產婦「坐月子」為例

林美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應用分析的理論涉及女性主義對「性別(gender)」、「母職(motherhood)」的觀點、後現代女性主義強調「多元差異」的觀點、傳播效果研究的認知說服、沈默螺旋、Pierre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Michael Foucault的自我技術等相關論點、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等。根據本研究的研究興趣,以台灣都會地區作為本研究的文化場域,以在「坐月子」時期一邊補身、一邊瘦身的現代產婦為研究對象,欲釐清: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傳統醫療(中醫)鼓勵「坐月子補身」論述/媒體瘦身廣告鼓吹的後現代苗條論述)限制下,她們追求什麼樣的身體健康觀及身體美學觀?其身體主體如何成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agency)? 本研究獲得的啟發是:15位受訪產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性,只是可以引述場域中不同的論述、在論述之間做選擇,論述選擇本身範圍雖然變寬一點,但仍有社會結構的框架在。固然,她們追求生殖母體性感化的過程中,能獲得秀異的社會位置或是引以為傲的成就感,但畢竟瘦身場域是一個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所建構出來場域,這個場域所形塑出來的辣媽身體意象或是新的母親角色,還是不脫窄化女體價值觀、物化女性角色的作法,並且在瘦身場域所獲得的秀異也不一定保證能延伸到其他場域。因此,生殖母體不一定非得在主流論述場域(例如:傳統父權場域、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場域)中追求秀異位置,也要開發在其它場域(小型、另類)中追求秀異位置的可能性。

Page generated in 0.01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