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聞專業化之研究

高峰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新聞事業是一個極引人注目的行業,因為它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扮演著傳播訊息的角色。然而,正由於新聞事業所產生之鉅大影響力,使得社會人士對其功過,有著不同的評價。 筆者自開始接受大學新聞教育迄今,已有八、九年,其間並曾在中央日報,做了一年的採訪工作。從研讀理論和實際的經驗中,個人深深感到,新聞事業實在對人類文明,負有神聖的使命。新聞從業者對社會的關係,一如專業之律師、醫生然。律師維護人民權利,醫生保障人民健康,而新聞從業員之責任,則幾乎包涵二者。就因為如此,個人心中常常頗多感慨,到底新聞事業是否做到了應盡的責任。為瞭解這個問題,於是興起研究新聞專業化的動機。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談到專業的意義,和世界上各種專業的形成。第二章則由專業的精神,引伸到如何建立新聞的專業化,其內容包括訓練、組織、紀律、行為標準和職業保障等。第三章是由各國現行之報業目律組織,討論到其與新聞專業化的關係,因為這種自律組織,有助於凈化整個新聞事業。第四章檢討我國目前的新聞事業,雖然與世界各國相比,並無落後太多,但是有待改進之處卻仍不少。第五章結論,除了要求加強新聞工作的專業化,並曾指出,新聞事業不應受到商業化的影響,而且要保障從業人員獨立工作的精神,提高其待遇及福利,以期養廉樂業,進而羅致更多的優秀人才,參加新聞事業。 文中所云之新聞事業,大都以報紙為主,實則今日之廣播、電視等,與報紙相比,並無遜色。本文如此處理,是欲求馭繁為簡,至於其一般性的理論與事實,應該是適用於所有的新聞事業。 總之,此論文之先天缺點,乃在牽涉範圍太廣,而個人時間、精力有限,故研究結果難臻完滿。但個人願以此作為日後深入研究之基礎,並期能拋磚引玉,引起專家學者對此一問題的重視,而予以比較廣泛的研討,則不勝企待。
2

電視新聞記者對SNG現場連線專業性認知之研究

張皪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NG衛星製播作業利用衛星傳輸訊號,克服時間空間障礙,為電視新聞產製過程帶來革命性的轉變。以SNG進行即時新聞傳輸的作法即為俗稱之現場連線,過去文獻關於SNG現場連線對電視新聞影響之探討包括主管決策面的轉變、新聞內容層次的轉變,電視新聞產製流程的轉變、編輯台地位的轉變及記者個人角色的轉變等等。 本文由新聞專業性的角度切入,探討SNG現場連線後,電視新聞記者在專業性上的轉變為何,研究結果發現電視新聞記者認為SNG現場連線後,最受衝擊的首為新聞專業能力應予提升,其次為新聞專業自主與新聞專業知識在SNG現場連線出現後,更為電視新聞記者強調,最不受重視的則為新聞記者社會責任的提升。在媒介組織對SNG的後勤支援方面,研究發現新聞專業性與記者對媒介組織後勤支援的要求成正比,專業性程度愈高的電視新聞記者,愈期待媒介組織在SNG現場連線時能給予相關的配套措施。
3

論犯罪新聞的專業表現-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白曉燕命案的報導為例

黃茗芬, Huang, Ming-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深度報導:攝影記者在台灣—專業路漫漫

許靜怡, Ching Yi, Hs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是一篇有關台灣報社攝影記者的深度報導。本報導藉由攝影記者在台灣媒體環境中的弱勢,凸顯攝影記者專業地位尚未建立的事實。到底未來攝影記者該如何邁向專業之途?專業發展的路上又有哪些障礙?本文從專業知識、專業自主、專業承諾和專業責任四個角度切入,探討攝影記者工作的現況,歸納出攝影記者在專業發展上所應具備的特質,並進一步指出發展新聞攝影專業的主要作法。
5

「企業雜誌」社會責任之研究-以大同公司《大同雜誌》為例

陳瑞中, Chen, Ruey-J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媒體面臨多元化、自由競爭的激烈挑戰,往往在MBA參與經營(林添貴譯,2000)、市場導向的考量下(蘇鑰機,1997;McManus,1994),媒體會以廣告業績、發行量掛帥,而枉顧了新聞媒介的專業意理,以及媒介應有的社會責任,成為社會爭議的工具,也成為國家整體競爭力提升或沉淪的重要力量。 公開向社會大眾市場發行的各種視聽媒體,因為面臨市場慘烈的競爭壓力,對社會中堅份子普遍要求自律、社會責任的呼籲,回應似並不盡理想,公眾媒體的亂象於是更遭人詬病。 「企業雜誌」是企業文化的表徵,從「企業雜誌」是否可一窺企業在經營追求獲利之外,行有餘力,也會去關心周遭的環境與社會?並對周遭的環境保護、社會正義及人文理想等投入關懷,並盡一份心力?值得企業人及社會大眾重視,更值得傳播工作者關切。 從「企業雜誌」的內容、訴求及編排,是否也可反映出一些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理念、組織文化與機構特徵?是否可以分析出企業對社會責任履行的標準?而「企業雜誌」有沒有一定的標準模式或典範?應可作為各家企業或傳播人士在投入「企業雜誌」編輯的參考。 本研究期盼經由《大同雜誌》月刊逾廿年的發展歷程,找出脈絡軌跡,找到可以為企業加分及社會加分雙贏的模式,並藉此一研究,喚起有關企業及傳播人士,對此一領域的重視。 / The media confronts intensive challenges from the open market. Under the partnership with MBAs (林添貴譯, 2000)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market-driven (蘇鑰機, 1997; McManus,1994), the media puts the main focus on its publicity to increase sale and the circulation but neglects the professional ideology of news media an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media should have. The media has become the tool for controversie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primary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a nation. Because of the intensiv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mass media does not seem to be self-disciplined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as the elites are supposed to be in the society. People are also disgusted of the chaos within the public media. Corporate magazines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Do the Corporate magazines show any sign that the business put in effort in caring about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besides pursuing benefits? Do they put in effor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justice and cultural ideals? This is something on which the businessmen and the public should put emphasis and about which the media workers should concern. Do the content, pursuit and layout of the Corporate magazines reflect some of the executive ideal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orporal characteristics? Could we analyze the standard of a business toward perform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m? Is there a certain standard format or paradigms for Corporate magazines? All of the above should be able to be a reference for individual business and media workers in editing Corporate magazines. From the twenty-year development of “Tatung monthly”, this study hopes to find the format that can improve both the business and the society. Moreover, this study hopes to bring this field to related business and media workers’ attention.
6

網路媒體對新聞產製及專業之影響:個案分析(2000-2005年)

陳秋雲, Chen, Chio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2000年至2005年之歷時性分析,採用個案史研究法,藉由「《明日報》的興衰」、「部落格(blog)在台灣的發展」、「周星馳想拍少林棒球?」、「SARS風暴」與「東海大學劈腿事件」五個案例的歷史紀錄,檢視網路時代新聞產製與專業呈現何種面貌。 此段期間國內媒體大環境的變遷,呈現報業經營困難、主流媒體趨於八卦化及網路個人媒體興起的現象。網路新聞的發展由最初傳統新聞媒體所成立之新聞網站,繼而出現網路原生報《明日報》,而後部落格等網路個人媒體逐漸興起,網路新聞的形式仍在演變中。 網路傳播的互動性特質提升閱聽人主動性,平民記者的概念開始出現。傳統新聞記者引用網路消息來源加以報導已不在少數,且常以獨家新聞或熱門網路話題作為新聞價值之判準,即使查證未果仍以截稿時間為由而刊登,傳統新聞專業強調真實報導、公正客觀等核心價值已被動搖。
7

新聞專業中的真實性:一種倫理主體的探究模式

鄭宇君, Cheng,Yu-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宣稱以「報導真相」為職責的新聞專業而言,一旦新聞報導的「真實」被解構,不再有客觀真實做為新聞是否正確的參照依據,一切報導都是符號建構的結果,此時新聞專業「報導真相」的宣稱是否仍然有效?特別是當前新聞媒體打著「真實」的招牌進行與真實無關的活動,「真實」淪為新聞常規的儀式化象徵,新聞專業的正當性倍受質疑,新聞記者究竟該如何安身立命?難道真的沒有人在乎真實嗎? 本文從新聞記者的實際個案故事裡,探究新聞專業中的「真實」意謂什麼?除了新聞報導所再現的真實之外,從倫理主體的角度來看,記者更在乎的是新聞採訪報導過程中的真實性(truthfulness),關切的是在追求報導真相的過程中,記者是否盡可能真誠地報導他所知的一切?報導內容是否正確地反映他所掌握的現實?此時,真實不再只是報導的對象,真實做為一種價值,它是主體行事判斷的依據,也是主體追求的德行。記者在實際情境下行使專業判斷時,他所感到的良心不安,便是驅使他成為追求真實性的倫理主體之可能所在。 藉由傅柯晚期的倫理系譜學架構探究當代新聞專業的倫理問題,本文所關注的是記者如何運用自我技術將自己形塑為道德的行動者。因為良心不安的焦慮促使記者重新關心自己,透過真理意志的作用使他突破集體規訓對於個體的束縛,經由長期的自我修練促成個體由內而外的轉變,將自己打造成為追求真實性的倫理主體。如此一來,才使得新聞專業追求報導真實的理想,在不完美的現實情境下仍然有落實的可能。
8

電視業配新聞的處理策略 —記者採編製之研究 /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news programs: The rise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jour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reporters

許雅惠, Hsu, Sheil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描繪目前台灣電視新聞界一個普遍存在、但不能說的秘密,即業配新聞的存在和產製、相關活動。研究者新聞本科出身,跨入業配新聞製作的專題組,面對置入性行銷對新聞採編的衝擊,也曾經內心衝突與質疑,「業配新聞」算新聞嗎?「業配新聞」是假新聞嗎? 「業配新聞」報導的對象,多因為沒新聞點、名氣小、特色不足或是沒有報導價值,因此無法被納入一般新聞採編程序,卻非憑空捏造或虛構不實的報導。「業配新聞」經過包裝,仍要編製成突顯商品特性與優點所產製的新聞內容,所以受訪業配記者多認為,業配新聞雖然具有商業目的,但不是無中生有、以虛報實的假新聞。而電視新聞以簡明方式播報新聞的特性,加上視覺的優勢,適合作為業配訊息的傳達。另外業配記者也認為業配新聞充斥,主要是組織和主管的要求,業配新聞基於真實,對社會無害,也包含重要訊息,仍然能為觀眾服務。 本研究認為在當下結構的困境中,個人的主體性雖然蘊含重大的突破能量,也有施展空間。就受訪者經驗來看,個人以專業及善盡查證職責,據理力爭新聞的正確性,仍有機會為自己開拓一些迴旋空間。而媒體組織在廣告主的強勢要求下,也並非只能一味讓步,讓對方予取予求,主事者若能在新聞的專業基礎上轉換思維,也可能化被動為主動展現相對積極的作為。 研究發現,廣告主和記者都清楚業配新聞不但影響編輯台的新聞自主,影響新聞公信力,也影響工作者自我的專業認同,雖然廣告主認為業配新聞和他們是共生共存,這類新聞確實有宣傳效果,有廣告主也認為他們對新聞可信度確實受到影響,「因為新聞經過包裝了」。然而,公眾一旦察覺某些新聞背後有「金錢利益」操控,不但媒體將失去公信力,媒體工作者也失去自我專業尊嚴,其結果更是短多長空。 /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progra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the two decades in Taiwan. Although it arouses huge controversies over media credibility and marketing values, up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very limited empirical studies focusing on how journalists handling product placement messages, particularly in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in which product placements were usually forbidden in use. Instead of using content that directly promotes the brand, product or service through traditional marketing tactics, product placement journalism focuses on building stories and other informational content that highlights value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a unique program genre in Taiwan’s TV news programs, in which product placements are still in use.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ing, this study canl shed some light on how we define the boundaries of news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Product placements are proven to be quite effective in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is built right on the cost of news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which is ironically distinguishing product placement and advertising and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gic power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news. Although companies that build trust with the content they produce can maintain their presence as reliable media sources for their audiences. The origins of the ethical problem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product placement research are explored.
9

新聞學系畢業生的非新聞職業抉擇歷程 / The non-journalistic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journalism graduates in Taiwan

潘乃欣, Pan, Nai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教育以培育新聞專業人才為主旨,但近年的統計數據指出,新聞系仍是台灣許多高中生嚮往的大學志願,畢業後願意投身新聞職業的新聞系學生卻越來越少。在這之中,新聞系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從業意願轉變過程與原因值得探討。 本研究從Tiedeman的歷時性觀點出發,以14位不從事新聞工作的新聞系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將他們的職業選擇視為一段由學習與生活經驗構築而成之歷程,並透過深度訪談法瞭解他們對自身學習經驗的主觀詮釋,分析其畢業後首份職業決定的形成過程,並循Krumboltz的生涯決定社會學習論剖析各項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 研究發現,新聞系學生的非職業抉擇實屬一段歷經新聞從業意願起伏的過程,而非一夕促成的決定。其中,大學學習經驗的影響最是深遠,而「個人的興趣與能力」、「校內實習」與實際接觸新聞實務的「校外實習」是最重要的三個節點,新聞系學生在三者之間經歷職業期望落差,對他們的新聞從業意願造成負面影響。研究者並將新聞系學生的非新聞職業抉擇歷程分為四類:(1)發現新聞之外的職業興趣、(2)校內實習期間經歷職業想像衝突、學習挫折、(3)在校內、外實習經驗的轉換間感知新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以及(4)從未萌生新聞從業意願。 縱使未投入新聞業,新聞系的專業訓練仍對新聞系學生的職場表現有所助益,諸如資訊蒐集、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能力等。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當前的新聞教育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