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媒體編採部門與經營部門互動變化對媒體經營策略的影響--以A報文化新聞中心的改版為例彭蕙仙, Peng, Hui 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8年報禁解除後,台灣報業進入百花齊放的競爭時期;香港的《蘋果日報》2003年來台後,則帶動台灣報業進入第二個高度競爭時期,台灣報紙的內容取向和經營邏輯,都進入了和過去完全不同的階段。
然而,由於外在環境的變遷及媒體生態的激烈競爭,整體報業陷入經營困境,近年來,已陸續有多家報社倒閉、裁員。為求生存,包括報紙在內的各大媒體,紛紛進行激烈的改版行動,以尋求生機。然而,媒體做為一個企業,在進行內容上的改變時,也必須考慮其策略及組織結構是否同步進行改變,換言之,內容的改變只是其整體經營策略的一個環節,不是全部;組織與內部資源及權力分配的調整,必須配合策略的改變,若單單只是進行內容的改變,不但往往無法堅持下去,且容易形成組織的糾葛甚至對立,致令變革事倍功半。
其次,由於經營困難,包括報紙在內,各個媒體紛紛走上編業合作、也就是置入性行銷之路,期望藉此可以很快地帶來收益。雖然此舉有違新聞倫理和道德,傳播學者早已期期以為不可,然而在傳播實務界,此種手法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成為很多媒體高層的經營救命丹,幾乎可以說已經泛濫成災。 / 本研究透過個案報紙2006年及2007年兩次改版的過程,加以對傳媒產業從業人員進行調查、深入訪談、資料收集,分析媒體編輯部門與務部門的互動與媒體之間的關係,除了嘗試為個案報紙建立有效的策略作為之外,並探討媒體置入性行銷的理論與實務操作手法,期能對媒體主管機關、媒體經營者、媒體消費者(閱聽人)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言。
|
2 |
電視偶像劇操作置入型態分析-三立《命中注定我愛你》個案研究 / An analysis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trendy drama: A case study of "Fated to Love You"邱啟紋, Chiu, Ch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微收視時代」的來臨使得媒體的廣告營收大不如前,經營日益困難,「置入性行銷」逐漸成為媒體另闢財源的最佳管道。本研究以三立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為研究對象,檢視商品類型、置入型態與商品訊息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之發現與建議如下:
一、對置入贊助商而言,選擇使用戲劇置入能帶來以下優點:
1.戲劇置入能以劇情彌補商品的相反特性,以更完整的方式呈現商品利益
2.可以在不同橋段中呈現多樣化的商品訊息,或重複強調單一訊息
3.劇情所賦予的象徵意義使得商品的存在更具說服力
4.「場景置入」可呈現企業形象和品牌精神,並具體化服務的「不可觸知
性」
二、未來實務界可依以下三點做為判斷商品是否適合使用「戲劇置入」之標
準:
1.商品「載具性質」的有無
2.商品「與運鏡融和之程度」高低與否
3.商品之「外型」是否為銷售的主打強調重點
三、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之特殊置入型態如下,值得實務界參考:
1.對白:以品名、活動或意涵替代商品名稱,隱藏其後強烈的說服企圖
2.情節:賦予「神奇功能」增添商品魅力
3.置入型態:「角色置入」使商品反客為主
4.置入元素:巧妙地呈現在戲劇中的各種不同位置
若置入商品能以自然巧妙的方式呈現,不中斷觀眾收視情緒,並以不干涉文本創作者的創意發揮空間為前提,「戲劇置入」定能提升戲劇節目的拍攝品質,並改善本土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競爭力,成為贊助商、製片商、置入代理商與閱聽眾間的「四贏」行銷策略。
|
3 |
歐膩都是這樣穿- 台灣都會女性對韓劇置入商品的解讀 / Eonni Looks:A study of Taiwanese metropolitan females' interpretation toward the product placement in Korean drama楊崴馨, Yang, Wei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焦點團體及網路文字訪談方式,以閱聽人的解釋與詮釋等心理層面探討,透過13位受訪女性閱聽人的韓劇收視經驗及風格剖析,試圖理解她們對於韓劇置入商品的接收、解讀以及個人消費間的關聯性,藉此建構出置入性行銷的影響因素與輪廓,作為未來台灣戲劇製作單位或廣告主在置入性行銷實務運用上的參考。
研究發現,身處在商業社會的都會女性早已熟悉「置入性行銷」的手法,她們對於隱性的置入較顯性的方式具有好感度,同時,她們也認為韓劇的高品質與時尚感和大量高端品牌的置入有關。對於都會女性來說,韓劇善用明星魅力包裝置入的商品,透過閱聽人理想學習典範以及大量的流行符號建構,淺移默化地影響台灣都會女性閱聽人對於韓系商品的認同。此外,本研究認為戲劇相關的部落格或影劇消息等次文本,將再次形塑置入商品對於閱聽人的影響力,並助於置入商品的再次擴散。未來有關置入性行銷策略,建議可將置入的商品或品牌融入劇情之中,以風格的營造取代品牌商標出現的頻次,同時運用高端品牌的置入商品提升其他商品的符號價值。 / This research adopts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o explore audience perception of product placements in Korean Drama. Upon considering the audience’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scover cognitive activities about how placed products affect their awareness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s. In particul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ist Taiwanese media practitioners and marketing planers in developing futur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ractice of product place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1) Female audiences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re familiar with product placemen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implicit placement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explicit placements. Furthermore, they feel the volume of high fashion brands placed in Korean Drama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show. 2) Korean Drama is good at portrayal management, which develops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purchase intention to the placed brands via building popular drama characters and trendy identifications. Meanwhile, the related subtexts, such as blogs, entertainment/celebrity news, are evidenced to trigger product placement effects. 3) As a marketing strategy, this study suggests integrating the placed product or brand into the storyline, to create a trend rather than using repeated appearance of brand logos in the show.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e use of high fashion brand placements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unknown products in the show.
|
4 |
觀光節慶活動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為例楊可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週休二日實施之後,國人休假方式由每週一天半增加為週休二日,休閒時間明顯增加,而民眾對於國內旅遊的意願提升高達八成。以台灣觀光休閒產業發展趨勢及現況來看,為因應地方經濟需求,滿足國人對地方資源的懷舊及偏好,以地方資源特色所建立的觀光發展已儼然成型,而這種整合地方資源、吸引觀光人潮,增加城市能見度,彰顯主政者施政能力的觀光策略,已在地方蔚為風潮。
首次舉辦的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為彰化帶來實質經濟效益,同時這個行銷案也獲得「2004年中華民國行銷傳播卓越金獎」以及「2004年國際行銷傳播卓越銅獎」,評審稱譽是近年來推動地方節慶事件觀光非常成功的行銷企劃。花博團隊是如何選用適切的傳播工具與置入性行銷手法,和消費大眾進行溝通?在選擇及應用上有什麼樣的策略?都是本研究亟欲深究的主題。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選取「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為研究個案,同時以「參與觀察法」進行為期2年10個月的觀察,並以「深度訪談法」訪問「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的計畫主持人及票務組組長,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同時,輔以次級文件分析,期望對觀光節慶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及置入性行銷之可行性等做法,有較明確的認知及建議。
研究發現,花博團隊在傳播工具的使用與整合上,包括:(一)傳播工具的有效整合,創造最佳成效(二)品牌忠誠度及關係建立(三)傳播工具的選擇兼顧全國性及區域性(四)執行策略完善,全面性曝光(五)團隊由高層主導,內部公關得宜。而在置入性行銷的溝通內容部分,則包括(一)個人關聯性的結合(二)移情作用(三)資訊的傳遞(四)如臨現場的執行性。在行銷策略的擬定及行銷工具的表現,則包括:(一)市場定位明確,傳播工具及訊息合宜(二)代言人及吉祥物策略選用,增加曝光效應(三)異業結盟擴大觸角,創造行銷新模式(四)營運及宣傳的整合。
就未來各縣市舉辦觀光節慶活動的建議策略,應朝:(一)善用媒體作營運團隊,開創行銷新紀元(二)新聞置入效果佳,但須考量公眾利益(三)經費有限,創意無限(四)永續發展之路等面向經營。
|
5 |
有線/衛星電視頻道節目廣告化規制之研究黃治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品行銷手法的演變亦步亦趨的跟隨媒體的發展,尤其是現今,媒體的發展更是行銷方法創新的原動力,而在此分眾的媒體時代,行銷者也愈來愈重視閱聽者的特性和需求,但因閱聽人的閱聽選擇與每日接受的資訊量暴增,讓行銷者為了吸引閱聽人的目光,不得不時時翻新行銷手法;消費者在廣告主長期教育與轟炸下,對廣告訊息產生明顯排斥,促使行銷者更是想盡花招,希望商業訊息能在閱聽眾心理抗拒最小的情況下進行解讀,節目廣告化或廣告節目化等行銷手法,於焉孕育而生。
此類用節目包裝商業訊息的做法,經常為人詬病,論其因多半是此類節目製作粗糙、誇大不實,或藉由名人代言提升其可信度所造成的誤導,此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欲以裁罰來收管理之效,但在找不到具體適法的裁罰法源,只好以其破壞「節目完整性」與「廣告超秒」作為裁罰的依據,名義上藉保護閱聽人觀賞「完整」節目的閱聽權益,以收管理節目廣告化可能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之實益。
然而,在自由經濟體制中,商業言論無礙的自由流通,乃是資源能進行合理分配的重要助力之一,但政府針對此類型商業資訊傳播模式所進行的規範,往往動輒啟動百萬、千萬的罰鍰,此舉不僅未能真正保護到消費與閱聽的權益,恐還會對商業資訊的自由流通帶來寒蟬效應,或是使其想盡辦法遁入無法可管之處,反會造成不當引導,使得閱聽者錯誤解讀資訊,損及其消費權益;再者,禁止此類商業資訊的傳播模式亦會波及本就競爭激烈的廣電媒體之經營成效。
然從保護消費者的觀點來看,只要商業訊息真實、無誤導之虞,就應無違法可言;就閱聽權益來說,媒體分化帶動媒體內容的多元化,加上近來廣告製作也常有讓人驚艷的作品出現,吸引閱聽人的目光,甚而成了社會津津樂道的議題,因此,當節目與廣告都可算是廣義的媒體內容時,那此時法規範單只限制廣告時間、保護所謂的「節目」擁有大部分播出時間的做法,似乎在手段與目的上並無合理相關的連結,加上媒體環境近十年變化急劇,越聽人的閱聽行為與需求大不同於以往,因此,節目廣告化該管不該管、又該如何管,都是可以重新檢視的議題。
我國以「保護節目完整性」與「廣告播放秒數之限制」等相關規定,來限制甚或禁止節目廣告化,此舉似為保護閱聽人的閱聽權益與消費權益,防止誤導其做出不當的消費抉擇,但「節目」與「廣告」的區分到底有沒有必要?法律該不該介入管制?法律的管制究竟是要保障何種權益?節目廣告化的傳播模式,是否屬商業言論之一種?「商業言論」是否就該受較低的保障?節目廣告化受到現行法的規範,是否違反商業言論的保護精神,而有違憲之虞?此為本論文欲探討的主旨。因此,本論文將從商業性言論如何受到憲法言論自由保障談起,再進而就節目廣告化是否應如商業言論自由受到憲法保障,不該受到不當或過多的限制,繼而討論法益(閱聽與消費權益)保護目的與規範手段間是否合理相關,佐以合憲性的審查。
從法院判決或是立法理由觀察,節目廣告化財閥所據的「節目應維持完整性,並與廣告區分」,其所生的政府利益,在於保護「完整節目之閱聽權益」,此利益是否重大,因時空變遷應有不同認定,不能數十年皆等同認之。在過往媒體數量受到嚴格管控時代,閱聽眾選擇不多,媒體對於內容處於強勢操控地位,以法律保障閱聽眾基本收視權利─收視完整的節目,實屬合理之舉,但今日,科技進步與法律鬆綁已讓媒體種類和數量激增,打破了電視頻道的稀有性,促使媒體朝分眾多元發展,於是發展出包羅萬象的媒體內容,以滿足各種不同閱聽族群的需求。在此,閱聽市場亦如一般商品市場,也從供應面主導轉向為需求面主導,收視率決定媒體內容的提供,閱聽眾閱聽選擇自主性大為提高,加上有各式錄影設備與遙控器,讓閱聽眾可以選擇何時觀看、刪減不需要的內容,於是用法律強制管制節目與廣告之間的表現方式,保護所謂的節目完整性,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已不如過往重大。
若從言論自由保障層次,檢視廣告用節目形式的表現手法,是否應如商業言論自由受到憲法保障,若欲對此類規範進行違憲審查,應採何種審查標準?因此,於本文中從美國商業言論自由如何受到保護、受到何種程度保護的歷史沿革談起,觀察如何對此類言論自由規範進行違憲審查,並闡述其基本精神與方法,後再融合我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針對此類型言論所建立出的審查標準,據此整理建制出針對此節目廣告化相關規範的違憲審查標準,建議採行Central Hudson案所建立的四階段分析。
在採Central Hudson四階段分析違憲審查之前,先再從廣電媒體經營管理與閱聽消費權益出發,來看節目廣告化規範之必要性,以及規範手段與其所保護的法益之間,是否必要相關。有限/衛星電視頻道市場競爭激烈,且其頻道稀有性已被打破,此變化賦予廣電規範最高指導原則─公共利益─新意,多元化成了此類頻道所應服膺的公共利益,因此多元化也應展現在廣播電視內容的表現上,在此精神下,廣告與節目應同被視為媒體內容的一部分,因此,在對二者的規範密度上,應不同於以往;從現今台灣電視產業結構與經營看,節目廣告化在媒體經營管理層面有其增進營收的功能,然從傳播歷程中閱聽眾的編碼與解碼來看,節目廣告化乃有誤導閱聽者採取不正確的資訊解讀模式,賦予其中商業資訊因有節目推介而有的可信度,此可能侵害其身為消費者的消費權益,消費者有接受「真實無誤導」的消費資訊之權益。因此,在媒體內容多元化下,規範節目廣告化,不應再是保護閱聽者的節目閱聽權益,而應保護閱聽者接受真實無誤導之虞的商業資訊。
最後,本論文之結論將從Central Hudson四階段分析針對節目廣告化相關規範進行為憲審查,針對廣告應與節目分開之規範的審查,因其規範利益已因媒體生態的改變而不具重大性,因此,無法通過第一階段的審查;關於廣告秒數播放限制的審查,雖通過第一階段之審查,但在進入第二階段審查時,不管從實質利益或目的與手段間的關係來看,該針對廣告播送時間的規範似都不具合憲之內涵,宜在管制上鬆綁,才能符合現今媒體生態之需求。
|
6 |
台灣財經記者面臨的利益衝突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溫建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5年爆發台灣首宗財經記者勾結金管會高層的股市禿鷹案,記者涉嫌非法以職務之便報導股市消息,從中牟利千萬元,不但震撼記者圈,也讓媒體機構驚覺從此必須要加以記者規範利益迴避;隔年又發生財經記者涉嫌勒索台灣首富事件,突顯專職報導上市櫃企業動態與企業主的財經記者,所面臨的利益衝突問題。
本研究深度訪談14名不同媒體與年資的記者,發現記者的利益衝突可區分為餽贈、兼職、買賣股票、轉職壓力、及媒體機構與大股東的商業與政治利益等五種。不同的利益衝突帶來不同對新聞報導的影響,但普遍而言,利益衝突影響新聞方向的程度,依序為媒體利益(包含置入性行銷)、買賣股票、轉職壓力、餽贈、兼職。
研究發現,台灣的新聞採訪「送禮」的陋習由來已久,利益衝突是財經記者在實務上不能避免的問題,恪遵利益迴避原則可能影響記者的新聞表現。本研究也發現,媒體機構訂定具體明確的規範,記者越不能刻意利用職務去謀取私利。
訪談發現,「企業出錢、記者請假、媒體刊登」成為企業招待記者出訪,以圖撰寫報導的固定模式;不少受訪者被迫以記者之名撰寫置入行銷稿,而感到無奈與憤怒。記者待遇不佳、成為貪圖業外收益的主因。
證交法2005年修法之後,把記者納入內線交易的規範範圍,最重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重罪,一半以上受訪者仍然不清楚其採訪工作可能帶來觸法的風險,勾勒出台灣財經記者缺乏法制觀念的現象。
|
7 |
行動通訊企業原創貼圖設計與置入型式對置入效果之影響——以LINE為例 / The impact of product placement effectiveness on mobile brand stickers design and product placement methods-- example LINE張家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行動通訊貼圖的興盛與普及,其商業價值更被多數企業相中以作為軟性的品牌置入行銷溝通方式。透過與品牌相關的貼圖設計,將品牌訊息巧妙融合於貼圖中並吸引使用者成為品牌好友以下載使用,讓使用者彼此之間傳散達到短時間內累積龐大粉絲數之效益,更可能將使用者對品牌貼圖之好感度轉嫁到品牌上。因此,如何創造有效的品牌貼圖設計成為企業亟欲了解的課題。
根據過去研究之探究,可發現目前對於品牌貼圖行銷之效果衡量尚未具有量化的數據分析作為實際執行之參考依據,因此本研究將品牌免費貼圖行銷模式視為新型態之置入性行銷方式,整合品牌貼圖設計要素與虛擬代言人、置入性行銷文獻,擬訂一整合品牌貼圖設計之分類架構,以虛擬代言人產品相關性(高vs.低)、品牌露出顯著程度(高vs.低)、品牌置入貼圖情境整合程度(高vs.低)作為自變項,以2x2x2的三因子設計,在共八種不同的品牌貼圖置入設計下,以實驗法進行,並透過問卷調查使用者對其置入效果,以認知、情感、行為意圖效果作為依變數的測量。
研究結果顯示,虛擬代言人產品相關性為品牌貼圖置入設計之最關鍵影響要素,高度相關時其置入效果皆顯著,顯現品牌免費貼圖角色設計為首要優先考量,此時當品牌顯著露出時,更能提昇強化虛擬代言人產品相關之置入效果。而品牌置入貼圖情境整合程度僅體現於貼圖之背景,較難以吸引使用者注意,雖不具顯著影響效果,但與其他因素交互作用下能對認知效果產生顯著影響。而所有置入型式及其交互作用皆對使用者之認知效果產生顯著影響。 /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stickers, many companie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LINE stickers’ marketing influences and consider them as new means of marketing placement. Brand-related stickers design, usually cute and interesting, makes brands attract users to download and use stickers so that brands naturally slip into users’ private conversation space. In this way, millions of users not only become fans of the brand, but also are fond of stickers and the brand itself.
To maximize the stickers marketing benefits, how to design useful brand-related stickers is the crucial part. In this research,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is used to investing the marketing evaluation affected by sticker’s animated spokes-character design (brand-related vs. brand-unrelated), brand exposure (prominent vs. subtle), and context integration (integrated vs. non-integrated). Then, 2x2x2 factorial design is conducted and 8 different scenarios are created online. Questionnaire is set to find the product placement effectiveness including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brand-related character design is the crucial factor in sticker’s placement effectiveness. This reflected that stickers use animated spokes-character to attract user’s notice, feelings, and behaviors. Besides, brand-related character and high brand exposure has the best effect. And other factors all influence cognition effect.
|
8 |
財經雜誌新聞置入性行銷報導對記者專業表現的影響楊倩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已經進入投資理財的時代,大眾對於投資理財的興趣與參與度也漸形升高,由於財經雜誌的專業性質對於有意藉投資來理財的讀者影響頗鉅,財經媒體作為金融資訊發聲的重要管道之一,在報導的確實性與議題的設定上應該要負起極大的責任;財經雜誌記者對於財經議題的消息來源掌握與專業態度,反映在議題的呈現上也關乎一般大眾在投資理財的方向,和雜誌本身的可信度,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此外,財經雜誌銷售率仍佔所有雜誌銷售量的十分之一以上,一旦專業性雜誌屈服於市場導向新聞的壓力時,將會直接影響記者的專業表現,無論是在議題設定、採訪報導與採訪人物選擇上,與傳統對專業新聞的認知都將造成極大衝突,衝擊新聞倫理。
本文研究以深度訪問的方式,首度訪問到目前台灣財經雜誌市場在書店及便利商店銷售量排行榜的前十名財經雜誌資深記者,透過他們在財經雜誌第一線的採訪經驗,深入了解財經雜誌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對置入性行銷報導的處理態度與編輯室原則,以及財經雜誌記者接觸置入性行銷報導的程度。
本文研究發現,置入性行銷確實已經成為許多財經雜誌在追求廣告營收上重要的收入管道,同時也發現置入性行銷報導對財經雜誌記者在專業表現上確實產生諸多影響,這些影響所導致的結果不僅是記者對新聞工作的意義產生懷疑,也影響到財經雜誌在新聞報導上的公信力;同時也進一步呈現置入性行銷報導如何改變了目前財經雜誌的新聞產製生態。
大部分的新聞記者對於新聞工作還是充滿了憧憬與對新聞的理想,但是大部分的記者也表達對新聞工作的失望,認為財經雜誌有愈來愈商業化的傾向,所以離職或是換跑道的意願都頗高。本文研究建議,財經雜誌作為投資大眾在理財上的參考之一,應該更為謹慎維持新聞報導中立與價值,重新再思考新聞置入性行銷報導對新聞專業與記者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同時正視資深記者的價值與加強記者的新聞專業素養。
關鍵詞:財經雜誌、新聞置入性行銷、財經雜誌記者、專業自主權、專業表現
、新聞倫理
|
9 |
探索廣告主導向新聞: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與記者專業性的影響 / Exploring advertiser-oriented news:the impact of product placement on TV news routine and professionalism劉蕙苓, Liu, Hu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經由新聞組織常規與記者專業性兩個面向,來探討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其研究問題有四:(一)了解電視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樣貌;(二)探討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三)探討置入性行銷對記者專業性的影響;(四)探索廣告主導向新聞的內涵為何?
本研究以質性深度訪談三十位電視新聞工作者,有以下幾項發現:(一)電視新聞的置入性行銷應重新予以定義,其內涵應包括直接付費的專案新聞,及不直接付費的業配新聞,它們都是以服務廣告主為目的而產製的新聞。(二)自2003年起政府將置入性行銷納入公開招標項目中後,已使電視新聞組織內逐漸建制了一種產製置入性新聞的常規,它與生產一般新聞的常規有所不同,宛如一個新聞工廠卻開闢了兩條生產線,用不同的邏輯來生產不同的新聞產品。研究顯示,這種常規使組織內得以藉此分享如何產製置入性新聞的知識。同時,也使得原來在組織中不被認可的價值,藉此取得合理與合法的地位。(三)置入性行銷雖然對記者的專業性認知影響至鉅,但也並非全然悲觀。在產製置入性新聞的過程,記者會呈現出四種不同的自主模式,以協商的方式從廣告主手中爭取更多自主空間;然而,研究也發現,在公共服務的認知上,記者往往會採取自我審查的方式,淡化有爭議的訊息,或用「新聞點」的角度來合理化自己的採訪。(四)本研究進一步提出置入性新聞是一種「廣告主導向」新聞。在台灣的電視新聞界目前正同時生產三種不同價值、不同目的、不同導向的新聞,它們分別是:公共利益導向、市場導向、及廣告主導向。
儘管如此,本研究仍然主張:置入性行銷使得媒體監督的對象可以出錢來影響新聞,而新聞所傳達的資訊摻雜了包裝精良的「廣告」,最終新聞作為一種「信任貨幣」的價值盡失,媒體守望監督的功能也跛了腳,其後果不單是對新聞界的衝擊,對社會整體的負面效果更是全面的。 / Product placement has been used in TV news production since 2000 in Taiwan. It raises an ethical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journalism serves public or business interest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use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jour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TV news routine and professionalism.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ative methods, this study found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product placement which is used in the marketing field is not suitable for Taiwan’s news placement. The definition of news placement should include “project news placement” and “service news placement”. When the advertisers pay directly for news placement, this is called “project news placement”;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advertisers pay indirectly and possibly with a promise of future rewards or benefits for the TV news organization, this is called “service news placement”.
This study found the production of this kind of paid news has become routinized . It seems like there are two assembly lines in a news factory: one for producing regular news and the other for producing paid news. Through this routinized process, journalists learn how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news; in other words, the routine provide the mechanism to share the knowledge of producing paid news and also makes this kind of news legitimate in the news organiz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show the impact of product placement on the journalists’ percep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ism. Although most TV journalists admit their autonomy has been limited due to control from advertisers who pay for the news, they still perceive they can have different autonomy models: negotiation, domination, accommodation, and carelessness. However, the perception of serving the public for journalists is quite limited. This study found that journalists focused on newsworthiness instead of public service when they were doing news placement, and journalists employ self-censorship when they are doing this paid news. Many respondents admitted they did not criticize the advertisers who pay money for reporting.
This kind of news is not serving the public but just serving business. This study suggests it should be called “advertiser oriented news”. In Taiwan, the TV news factory does produces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news, which include public oriented, market driven, and advertiser oriented. However advertiser oriented news can be seen daily,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unless journalists are able to report independently the audience cannot expect the news to fulfill public service. Any media organization that accepts news placement will gain profit but lose credibility in return.
|
10 |
電視業配新聞的處理策略 —記者採編製之研究 /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news programs: The rise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jour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reporters許雅惠, Hsu, Sheil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描繪目前台灣電視新聞界一個普遍存在、但不能說的秘密,即業配新聞的存在和產製、相關活動。研究者新聞本科出身,跨入業配新聞製作的專題組,面對置入性行銷對新聞採編的衝擊,也曾經內心衝突與質疑,「業配新聞」算新聞嗎?「業配新聞」是假新聞嗎?
「業配新聞」報導的對象,多因為沒新聞點、名氣小、特色不足或是沒有報導價值,因此無法被納入一般新聞採編程序,卻非憑空捏造或虛構不實的報導。「業配新聞」經過包裝,仍要編製成突顯商品特性與優點所產製的新聞內容,所以受訪業配記者多認為,業配新聞雖然具有商業目的,但不是無中生有、以虛報實的假新聞。而電視新聞以簡明方式播報新聞的特性,加上視覺的優勢,適合作為業配訊息的傳達。另外業配記者也認為業配新聞充斥,主要是組織和主管的要求,業配新聞基於真實,對社會無害,也包含重要訊息,仍然能為觀眾服務。
本研究認為在當下結構的困境中,個人的主體性雖然蘊含重大的突破能量,也有施展空間。就受訪者經驗來看,個人以專業及善盡查證職責,據理力爭新聞的正確性,仍有機會為自己開拓一些迴旋空間。而媒體組織在廣告主的強勢要求下,也並非只能一味讓步,讓對方予取予求,主事者若能在新聞的專業基礎上轉換思維,也可能化被動為主動展現相對積極的作為。
研究發現,廣告主和記者都清楚業配新聞不但影響編輯台的新聞自主,影響新聞公信力,也影響工作者自我的專業認同,雖然廣告主認為業配新聞和他們是共生共存,這類新聞確實有宣傳效果,有廣告主也認為他們對新聞可信度確實受到影響,「因為新聞經過包裝了」。然而,公眾一旦察覺某些新聞背後有「金錢利益」操控,不但媒體將失去公信力,媒體工作者也失去自我專業尊嚴,其結果更是短多長空。 / Product placement in TV program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the two decades in Taiwan. Although it arouses huge controversies over media credibility and marketing values, up to date, there have been very limited empirical studies focusing on how journalists handling product placement messages, particularly in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in which product placements were usually forbidden in use. Instead of using content that directly promotes the brand, product or service through traditional marketing tactics, product placement journalism focuses on building stories and other informational content that highlights value from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a unique program genre in Taiwan’s TV news programs, in which product placements are still in use.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ing, this study canl shed some light on how we define the boundaries of news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Product placements are proven to be quite effective in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is built right on the cost of news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which is ironically distinguishing product placement and advertising and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gic power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news.
Although companies that build trust with the content they produce can maintain their presence as reliable media sources for their audiences. The origins of the ethical problem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product placement research are explored.
|
Page generated in 0.04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