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管理當局自願性盈餘預測對股價及交易量影響之研究施琬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管理當局之自願性盈餘預測事件對股價及交易量反應之影響,以瞭解預測資訊之品質與其資訊內涵間之關聯性。本研究選取國內之150家上市公司在民國75年至85年間的1035個首次自願性盈餘預測資料為樣本,根據相關之理論及實證文獻建立五項可能影響資訊內涵的因素-公司規模、盈餘預測精確度、盈餘變異性、預測揭露時點與未預期盈餘,以t檢定及多元迴歸分析方式檢視預測發布期間之資訊內涵假說。實證結果顯示:
一、公司規模與預測發布期間之異常價量反應成反比。
二、盈餘預測準確度與預測發布期間之異常價量反應成正比,與Kim及Verrecchia(1991)之理論分析結果相符。
三、盈餘變異性於國內並非預測發布期間之異常價量反應的良好解釋因素,研究假說未獲支持。此一現象可能係困盈餘變異性對市場反應之影響並非透過盈餘預測之精確度而是另有其他原因所致。
四、預測揭露時點之早晚與預測發布期間之異常價量反應成正比,顯示自願性盈餘預測之資訊內涵會受到該訊息之能否及時提供而影響,證明『時效性』為會計資訊之攸關品質特性。
五、未預期盈餘之絕對值與預測發布期間之異常價量反應成正比。 / This study investgates the effects of managers' voluntary earnings forecast quality on investors' trading behavi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rm size, precision of forecast, stability of earnings, timing of disclosures, unexpected earnings and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are examined.
Kim and Verrecchia(1991) modeled the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to the public announcement as a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information's precision. We test these predictions with a sample of 1035 managers' voluntary earnings forecasts for 1986-1996 annual earnings. T statistical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test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hypothesis.
We obt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firm size.
2.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are increasing functions of the precision of management forecast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Kirn and Verrecchia's(1991)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ility of earnings and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 around the period of managers' voluntary earnings forecasts issued.
4.The eariler the timing of disclosures, the higher the 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Thus for information to be relevant, it must be presented on a timely basis.
5.Price and volume reaction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nexpected earnings.
|
12 |
迴歸分析中Suppression與Enhancement現象之探討 / research suppression and enhancement phenomenon in regression劉家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Horst (1941)提出suppressor變數一詞起,由於後續許多研究採用不盡相同思維之著眼點,也就衍生出許多不同定義的suppressor變數。Horst (1941)著重在判定係數的變化,Darlington (1968)、Conger (1974) 及 Cohen and Cohen (1975)則著重在迴歸係數的變化, Velicer (1978)則改用semi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來定義suppressor變數,再度將焦點轉回Horst (1941)的思維。Currie and Korabinski (1984)引進enhancement一詞,以便與suppression有所區分。
為了釐清這些紛擾的名詞定義,第二章、三章中,我們分別回顧enhancement與suppression兩現象。第四章中,我們針對enhancement、suppression兩種現象的關聯性,依據四種不同的面向進行比較。第五章,我們針對suppressor變數存在的情況下,藉由模擬實驗的方式,探討stepwise regression、forward selection、backward elimination三種變數選取方式的可能缺憾。第六章為總結。 / Since Horst (1941) introduced the term of suppressor variable, many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suppressor variables have appeared in literature. Originally, Horst (1941) based the definition on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Darlington (1968), Conger (1974) and Cohen and Cohen (1975)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nstead. On the other hand, Velicer (1978) used semi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define a suppressor variable, and directed the focus back to that of Horst (1941). 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the two similarly related ideas, Currie and Korabinski (1984) proposed the term of enhancement to describe exclusively the situations reflected by the definition of Horst (1941) or Velicer (1978).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mbiguities resulting from various definitions of suppressor variable in literature, we first reviewed enhancement and suppression respectively in Chapters 2 and 3. In Chapter 4, we investigated their relationships from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Chapter 5, we studied the possible drawbacks on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forward selection, and backward elimination these three variable selection procedures on the presence of a suppressor variable. Conclusions are provided in Chapter 6.
|
13 |
影響新生兒體重的因素分析:分量迴歸的應用王心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用 Koenker 與 Bassett (1978)
所提出的分量迴歸來分析影響新生兒體重的因素,
並與傳統計量方法的結果相比較。
在分量迴歸中,
因為可以求得條件分配中不同分量下的參數估計值,
故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的描繪整個出生嬰兒體重的條件分配。
本文的特色為國內外文獻中首次採用 Whang (2004)
提出的經驗概似法來估計分量迴歸,
且實證資料為民國 90
年行政院衛生署的出生證明檔與內政部的戶籍檔兩者的合併,
擁有一般文獻中所沒有的母親健康情形相關的變數。
實證的結果顯示:
在控制母親的懷孕週數之下,
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態在每個分量下幾乎都是不顯著的;
此和文獻上的結果不同。
母親懷孕上的特殊情形對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影響在每個分量皆為負的,
並隨著分量的增加而逐漸變小,
但在 0.9 分量時此效果轉為正的。
母親孕程與產程的特殊處理對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影響在每個分量亦為負的,
但是隨著分量的增加而逐漸增大。
此結果顯示,
母親懷孕上的特殊情形與母親孕程與產程的特殊處理應較能合理的解釋影響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原
|
14 |
個人信用行為評分模式之研究--以現金卡用戶為例詹育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授信業務為金融業者主要業務之一,也是金融業獲利的重要來源。為了減少逾期放款比率過高,嚴重影響金融業的獲利。因此,金融業者建立了一套標準的審核機制,也就是信用風險的評估模式,此模式應用在未核貸給客戶之前,可先行評估客戶的信用風險大小,以作為貸款批准、貸款額度多寡的依據。評估模式的建立大多採用信用評分的方式,而信用評分可分為應用(申請)評分(Application Scoring)及行為評分(Behavior Scoring)兩部分。一般信用風險評估模式大部分採用的是應用(申請)評分,屬於事前評估預測。而本研究採用事後的行為評分,針對如何減少現金卡用戶在核准後,由於某些特定因素造成違約逾期繳款,以致於金融業者要進行催款甚至上法院進行官司訴訟,造成金融業者額外負擔的情況,故本研究針對核准之後的現金卡用戶行為,期能建立一套有效的評分模式,以作為金融業者採取降低損失措施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國內某金融機構的現金卡用戶為研究對象,採用進件系統中的客戶基本資料以及聯合徵信中心的信用資料,做為評估分析的依據,利用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LR)統計方法來進行模式之建置。
研究實證結果歸納如下:
一、顯著變數為性別、教育程度、最近三個月內照會次數、行外金融機構總借款借款餘額/行外金融機構總借款訂約金額、信用卡有效家數、現金卡張數、現金卡總訂約金額、現金卡總借款餘額/現金卡總訂約金額、本行目前額度/本行訂約額度等9個。
二、聯合徵信中心資料具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力
三、動用比率實為具有相當程度影響力之風險變數
|
15 |
匯率危機的預測-二元分量迴歸的應用陳威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預測匯率危機的方法主要是用二元分量迴歸(Binary Regression Quantiles),此理論基礎與預測方式是使用美國學者Kords (2004)的方法,將分量迴歸運用在應變數為二元的屬質變數上之計量方法。在匯率危機計量模型中,最常使用的模型是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所做的分析,因此本÷究除了使用二元分量模型外,將在套入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並將這三種模型加以比較,且探討匯率危機發生的原因並建立預警變數。而研究資料為十七個發展中的國家,研究時間為1981~2004年。
本研究發現由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中,兩模型的所預測匯率危機指標大都一致,包括有進口比例、GDP成長率、銀行外債/GDP。而且發現由二元分量回歸模型中,匯率危機預警指標有出口/GDP、貿易條件、海外直接投資/GDP、國際熱錢流入/GDP、銀行存款、GDP成長率、貪污指數,短期外債/全部外債。
|
16 |
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研究林思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市場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國內也愈來愈多在中國隔海投資相關產業或是實際營運的公司,因此本研究的對象主要為中國的上市公司,希望能找出影響一家公司營運狀況的最佳財務指標,繼而建構出最能準確預測一家公司危機發生與否的危機預警模型。 本研究選取2005年與2006年符合財務危機定義的72家危機公司,以一對一的配對方式再以公司「產業類別」與「規模大小」為準則,挑選72家正常公司進行研究。以12項財務變數以及危機發生前三個年度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危機發生當年度的數據作為測試樣本,首先進行常態性檢定,確立以何種分析法建置模型,再分別以逐步迴歸分析法輔以合理的財務理論篩選適合的財務變數,並以Logistic迴歸分析法建構危機預警模型,最後則是以測試樣本去判別模型的正確判別率。 研究結果顯示,經由基本統計量分析發現財務數據異常的情形,危機公司幾乎所有的財務變數平均數愈接近危機發生的年度,呈現的表現愈好,與一般的認知正好相反;此外,危機預警模型的正確判別率三個年度有愈來愈好的趨勢,但是仍舊沒有預期的高。綜合來看上列情形發生的原因,推測可能是大陸上市公司之公開資訊較不透明,財務報表有可能虛報所導致的結果。 I
|
17 |
影響投資人投標國有土地意願之因素分析-以台北縣市為例 / 無白孟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構想來自於「特徵價格理論」,又可稱為Hedonic模型法和效用估價法,該理論認為土地是由眾多不同特徵所構成的,而土地的價格也就決定於這些土地特徵。故如能將各土地的特徵分解並加以分析,應能找出各因素的隱含價格,並以此推斷該土地的合理價格。本研究利用國有財產局北區辦事處網站上所提供之土地標售案為樣本,加入土地之公告現值和信義房屋房價指數等變數,並將樣本依其特性區分為台北縣市、金融海嘯前後期和不同行政區等不同的模型,以Logit迴歸模型和線性迴歸模型,分別探討影響土地標出和其價格的因素。
以Logit迴歸模型分析後的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之前投資人會考量該筆土地的縣市別和地面建物,金融海嘯之後則轉為考量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唯一在金融海嘯前後持續會影響投標人意願的因素是信義房屋房價指數,其對於投標人的投標意願有正向影響。而在縣市別的區分下,對於台北市的土地投標人會考量建物、面積和房價指數;對於台北縣的土地則是注重公告現值。對於大安區和中正區的土地,投資人同樣會考量土地上是否有建物,除此之外,對於中正區的土地投標人還會參考當時的房價指數再決定是否投標。
本研究另以線性迴歸模型分析影響土地標售價格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前,土地的底價、房價指數和縣市別三個變數都會顯著影響標售價格。而在金融海嘯後,投標人則改為關注土地面積和公告現值,但和金融海嘯前一樣,土地所在的縣市別依然會影響標售價格。以行政區劃分時,不論是台北縣或台北市的土地,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都會顯著影響其標售價格。另台北市的土地,其標售價會隨建物和房價指數增加;台北縣的土地則顯著受面積影響。中正區的土地標售價隨建物、面積和底價增加,大安區的土地則只有底價影響顯著。
|
18 |
近似無關迴歸模型:分量迴歸之應用張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如何將近似無關迴歸模型(SUR)與分量迴歸結合,聯合多條迴歸方程式,估計不同分量下自變數對應變數的影響效果。本文提出資料重排分量迴歸,以SUR模型的資料排列方式堆疊在一起,再以分量迴歸進行估計,估計方法容易理解,實際計算也較易操作,不僅可以考慮不同方程式間的同期相關性,也可觀察不同分量下的邊際效果,使估計結果更為準確,同時,本文以模擬方式比較分量迴歸、Zhao(2001)的加權分量迴歸、Jun and Pinkse(2009)的近似無關分量迴歸及資料重排分量迴歸等估計方法,結果顯示資料重排分量迴歸的估計式同時兼具準確性與精確性,為一良好的估計方法。接著,本文延伸Frankel and Poonawala(2010)的研究使用資料重排分量迴歸進行分析,實證結果顯示高階市場貨幣與新興市場貨幣以遠期溢酬作為未來即期匯率報酬的預測上都是偏誤的,且高階市場貨幣的偏誤大於新興市場貨幣,當匯率變化較大時,亦即高分量時,不論是高階市場或是新興市場匯率偏誤都會變小。
|
19 |
基於累積殘差之廣義線性模型的模型檢查 / Model-checking techniques based on cumulative residuals for the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林宜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累積殘差的廣義線性模型檢查方法,由Su和Wei(1991)所提出。在本次研究中利用蒙地卡羅模擬的方式探討,在各種模型下該檢定方法的成效,當中包含:卜瓦松迴歸模型、羅吉斯迴歸模型及負二項迴歸模型。由於負二項分配相較於卜瓦松分配及二項分配多了一個參數r,其中負二項分配之隨機變數定義為:直到第r次成功之失敗次數。因此,亦探討了在不同參數r下,基於累積殘差的廣義線性模型檢查方法是否有成效上的差異。結果發現,當r較小時,該模型檢查方法,需要較多的樣本數;而當參數r過大時,由於參數r的估計結果與實際值差異過大,便會導致檢定結果成效不佳。另一部分,亦將基於累積殘差的廣義線性模型檢查方法輔以傳統的迴歸模型參數T檢定,使得模型的適合度檢定流程趨於完善。
|
20 |
線性迴歸模型之建立研究許汶□, X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在於探討如何建立一個適當線性迴歸模型。為充分了解整個模型之建立過程
,本文實際從事一個案研究,從實際作業過程中,配合理論,敘述線性迴歸模型建立
的方法與步驟。
第一章:敘述迴歸模型之基本假設及研究內容。第二章:先概述所欲研究之個案及有
關資料之取得,並敘述整個模型建立之程序;然後針對此個案研究,討論如何應用變
數變換方法及殘差分析來建立適當的線性模型。同時撰寫殘差分析畫圖法及有關分析
之程式,附於本文附錄中。第三章:討論選擇最佳線性迴歸模型之方法。利用選擇獨
立變數子集計算技巧中之所有可能迴歸法及逐步迴歸法對本個案進行子集選擇,並討
論兩種方法之改進與其他計算技巧之比較。第四章: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7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