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5
  • 5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引入信用市場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徐曉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典型的IS-LM模型設定中,銀行僅為創造存款貨幣的機構,對於實質經濟活動並無影響力。以銀行資產負債表來看,貨幣為銀行的負債,在模型中有明確的定義,但與銀行負債相對的銀行資產—銀行放款,則被假設與債券為完全替代,併入債券市場中。 然而目前有愈來愈多的文獻指出,由於金融市場的資訊不完全,因此銀行在借款者與放款者之間扮演的角色相形重要。因此本文乃以Bernanke and Blinder(1988)的模型為基礎,假設銀行放款與債券為不完全替代下,納入信用市場,建構一隨機模型。探討經濟體系內各個市場發生衝擊時,對體系內各變數的影響,及衝擊發生後,為穩定產出所實施的貨幣政策之政策指標。再者,進一步討論浮動匯率制度的小型開放經濟,引入信用市場後,對於各經濟變數的影響。 經由本文的解析,我們可以得到:封閉經濟體系中,因納入信用市場,使得貨幣政策實施對所得有進一步的效果,但在開放經濟體系中,則看不出貨幣政策實施時,其對所得的影響力。然而發現貨幣市場供需面或外國利率發生衝擊時,因信用市場的存在,導致匯率變動幅度相較於Mundell(1963)模型中匯率變動幅度大。再者,無論是封閉經濟或者是浮動匯率的小型開放經濟,若決策當局以穩定產出為最終目標,當衝擊是來自貨幣需求面時,信用數量為較佳的政策指標;但若衝擊是來自信用市場時,貨幣數量則是較佳的政策指標。
2

銀行放款信用評等模式之研究

徐健進, XU, JIAN-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全壹冊,約五萬餘字,共分為七章十七節。 論文主要是針對已往國內外有關於銀行放款信用評等制度方面之研究,均側重於財務 面因素之分析的缺憾,企圖利用對企業有關生產因素之調查,實證研究生產面有關因 素對銀行信用評等之結果的影響。 本論文首先將生產面因素藉因素分析而萃取出較能解釋之變項,並以之建立區別模型 ,以樣本證驗生產面因素對信用評等結果。另外將生產面及財務面因素合併,再重做 因素分析,並建立區別模型,探討兩構面因素變項結合對信用評等模式之影響。 論文之目的希望能藉著生產面因素評估之考慮,而使銀行信用評等模式更確實而且更 具價值。
3

銀行放款信用評估模型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塑膠業為例 / The Study of Loaning Credit Assessment Model: The Case of Plastic Industry in R.O.C.

郝旭烈, Hao, Shie L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而言, 銀行決定貸放與否,除了取決於客戶所提供之擔保品、保證 人之財力大小外, 徵信工作人員憑著自己過去經驗主觀之判定亦是一重 要之影響因素。 然而人為所牽涉之因素過於複雜且多變,若稍不謹慎極 可能犯下極大的錯失。 也因此銀行必須發展一套客觀之信用評估模型來 分析客戶的信用,以求降低放款的風險。而一般國內之銀行信用評估模型 及理論大多以混和行業別為研究對象,且多以財務比率分析為主。 但不 同的產業其財務特性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便試圖以塑膠業建立單一產業 之信用評估模型, 以尋求建立更適合之信用評估模型。本研究首先根據 國內外文獻中整理出可供研究之若干財務變數, 再參酌目前銀行所使用 作為徵信評估之財務變數, 由於本模式是採本國塑膠業之資料, 且應用 對象亦主要針對本國銀行,故決定採用目前省屬行庫做徵信評估時所採行 的 17 個財務變數做分析。而後再以塑膠加工業為研究對象, 蒐集民國 79 年至 81 年三十家違約公司與五十七家履約公司共八十七家公司的財 務報表資料以計算其財務比率, 接著便計算此 17 個財務變數是否符合 常態分配之假設,以決定後續所採行之統計方法應為何。 另外根據因素 分析與不採用因素分析分別進行變數之選擇及相關性之分析,以尋找具有 解釋能力之財務變數。 最後以上述所得到之財務變數做自變數, 並將樣 本區分為原始樣本、預測樣本以及全體樣本兩群分別建立 Logit 迴歸模 型,以得到不同分析方法之總正確率、型一誤差、型二誤差及加權效率性 。 爾後再根據結果做較佳模式之選擇與評估,並加以解釋。根據實證結 果顯示, 依不同樣本及不同方法所建立的四個放款信用評估模型中, 經 比較其總正確率及加權效率性的高低後,採用因素分析的模型將優於不採 用因素分析的模型, 而全體樣本所建立的模型會優於原始樣本所建立的 模型。 而由此所得到最佳的信用評估模型為以全體樣本採用因素分析所 得的模型。另外, 本研究是以塑膠業單一產業為研究對象來建立信用評 估模型,與過去採混和產業別的分析有所不同。 而與過去的分析相較後 ,得知其正確區別效果確實較混和產業別所建立的模型為佳。
4

銀行放款是否為特殊融資工具?以台灣聯合貸款為例 / Are bank loans special? evidence on the syndicate loans from Taiwan

賴昱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聯合貸款已逐漸成為企業普遍使用的籌資工具之一,由於結合了私有負債(private debt)所具備的契約彈性與公開負債(public debt)的分散風險特點,使聯合貸款成被視為特殊的資本市場籌資工具。過去文獻以聯貸宣告效果檢驗銀行監督掃描的能力,但對於貸款後公司的長期股票報酬與營運績效表現並未進行驗證,有鑑於此,本研究由長期觀點出發,探討台灣企業進行聯合貸款後股票長期累積超額報酬以及聯合貸款前後營運績效相對表現重新審視銀行在聯貸過程中之監督功能及降低資訊不對稱的能力。 本文以持有期間累積異常報酬法(BHARs)衡量公司聯貸後股票三年累積超額報酬與聯貸前一年與後三年財務相對績效表現,同時採用多元迴歸分析檢視公司特性與聯合貸款契約條件對公司長期績效的影響。研究期間自1990~2005年,研究對象為台灣上市櫃公司樣本期間內確定已簽訂之新台幣計價幣別聯貸契約,上市公司230筆,上櫃公司33筆,總計有效樣本共263筆。 實證結果發現,在公司股票報酬表現的部分,聯合貸款後三年的股票持有期間累積報酬顯著低於同規模同產業之公司,且樣本內規模較大的公司累積異常報酬顯著低於規模較小的公司,但財務限制高與低的子樣本間累積異常報酬並無顯著差異;在公司營運績效表現的部分,樣本公司聯合貸款簽約前一年度與後三年度財務績效指標顯著低於比較公司,而各年度之間的變化並無顯著差異,同時,這些借款者聯貸前後期的營運績效並未因財務限制高低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多元迴歸分析的部分,只有規模大小對聯合貸款前後營運獲利相對表現具有顯著性影響,其餘變數在統計上無解釋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金融機構不具監督掃描的能力,且其聯合貸款對象的後續股票報酬與經營能力並不因為公司財務限制高低而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亦認為銀行無法從眾多借款者中辨識體質較健全的公司,隱含台灣企業承作聯合貸款之行為不應存在資訊內涵效果。
5

貨幣政策對日本銀行業貸款組合之影響 / Bank loan portfolios and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a VAR model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詹詠翔, Chan, Yung-S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研究日本央行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時,日本銀行業貸款組合變動與對實質經濟影響之關係,透過比較貨幣性衝擊、單純產出衰退及總和需求衰退對於銀行貸款組合的影響,以分析銀行在貨幣政策所發揮的功能。經VAR模型實證結果顯示,日本國內貨幣緊縮會使短期實質產出衰退、價格上升;銀行對於家計部門消費信用以及購屋貸款的放款減少、對企業的放款則增加。進一步檢驗不同規模企業貸款發現,銀行對大型企業的放款較為寬鬆,而對於中小企業的放款增幅較不明顯。另一方面,考慮信用標準擴散指數的VAR模型分析發現,日本國內的貨幣緊縮政策使銀行對於家計單位信用標準趨於嚴格的程度最大,再來依序為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及大型企業。這些實證結果支持銀行信用管道的存在,也說明銀行在貨幣傳遞機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Japanese bank loan portfolios and its substantial effect on economy during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tightening policy by Japan authority. Through comparison of monetary impact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the downturns in both output and real demand on bank loan portfolios, with the downturns are generated in a way that they produce the same dynamic real output and final demand path as that from a monetary downturn.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VAR model reveal that the domestic monetary tightening in Japan would cause decrease in short-term real output and price level rise. General banks offer less consumption credits and house loans for households, but turn to increase loans for enterprises. When further examining the loans for enterprises of different scales,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banks take a looser attitude in offering loans to large-scale enterprises than t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whose loans seem to have insignificant increase.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analysis of VAR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credit standard diffusion index, it is found that because of the domestic monetary tightening policy of Japan, the banks’ practices in their offer of credits appear to be strictest to households, and then less strict to SM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These facts prove the existence of credit channels of banks, and show the important roles that banks take in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6

銀行用價格或數量壓抑地雷公司借款?-銀行放款信用分配的台灣實證

秦玉芬, Claire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信用分配的實證研究,大抵不脫以總體資料(aggregate datas)說明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中「信用管道」(credit channel)的存在,但要以此解釋信用分配的現象則略顯不足,我們需要的是更直接的證據:那就是在信用管道背後,銀行用來壓抑地雷公司借款的「篩選工具」(Screening Devices)! 本文便以分析整理個別公司借款資料的方式進行實證研究,首度將樣本區分為「地雷公司」與「正常公司」,以及「金融風暴前、後」的不同時期,並以「臨界放款利率」作為判斷標準。 本文得到以下三點結論: 1. 在三種樣本期間,地雷公司與正常公司所面對的放款供給曲線,幾乎都有後彎現象(除正常公司在金融風暴前例外),表示信用分配現象的確存在,且銀行以利率為信用篩選工具。 2. 在全部樣本期間與金融風暴後,地雷公司所面對的臨界放款利率均較正常公司為低,表示銀行對地雷公司與正常公司的臨界放款利率的確有異,且銀行成功以「數量」壓抑地雷公司借款。 3. 地雷公司與正常公司在金融風暴後,臨界放款利率均有所降低,且地雷公司臨界放款利率降幅(與全部樣本期間相較)較正常公司高出11個百分點,表示「金融風暴」的確會影響銀行授信態度,且對地雷公司影響較大。 實證結果與研究假說一致,並符合我們的直覺。
7

抵押貸款、金融仲介與金融危機的關係研究 / 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llateral, and Financial Crisis

余莉芳, Yu, L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府提倡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引導下,台灣金融管制解放,金融機構擺脫過去寡占經營的局面紛紛林立,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各種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放款限制亦不斷寬鬆,造成市場一片蓬勃。然而從1997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企業跳票的個案中,使我們注意到企業在自由化時期藉籌措資金之便,大行金錢投機遊戲,以股票質押再行借款投資。此種高度的財務槓桿操作,一旦面臨危機衝擊,抵押品價值下滑,勢必發生連鎖反應而危及營運。 本研究從市場資訊不對稱觀點說明,公司抵押品價值(淨值)下滑,對借款者的債務保障價值減少,加速資訊不對稱之二大問題───道德危機和逆選擇,促使經濟雪上加霜,引發全面性危機。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如下: 1.台灣自1990年代後,紛紛以股票質押借款,放款隨股價變動而有循環性調整,銀行抵押放款捲入股價波動,脆弱的金融體系一旦因應景氣情勢緊縮信用,對經濟產生進一步抵押品效果。 2.由此次台灣企業財務危機教訓可知,出問題的多為股票質押,不動產質押因應危機的反映較低且台灣不動產不景氣已多年,銀行資本已消化部分壞帳。實證結果亦顯示股票質押相對不動產更有助長經濟向下沉淪的力量。 3.各國經濟結構有別,對抵押品寄予不同程度擔保。所得低的國家,債信程度亦低,金融機構愈仰賴抵押品進行貸款評估,但其效果並不顯著,表示所得並不是唯一考量債信的因素之一。儲蓄對利率的敏感度也是各國因應危機受創不一的因素,當政府為了捍衛匯率,提高利率的結果,無可避免的重創經濟體系,而逃離的資金對利率敏感度低下,卻不易回流至金融體系,整體而言,勢必對一國景氣恢愎速度造成阻力。 4.放款對股價彈性大小變動的幅度和綜合危機判斷指數成負相關。代表愈仰賴抵押品作為貸款條件的國家在面臨危機發生時,會因抵押品效果使經濟更加惡化。

Page generated in 0.03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