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77
  • 1085
  • 149
  • 85
  • 7
  • 5
  • 4
  • 3
  • 1
  • 1
  • Tagged with
  • 1340
  • 355
  • 316
  • 265
  • 236
  • 225
  • 197
  • 183
  • 182
  • 180
  • 169
  • 169
  • 165
  • 160
  • 15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遊客對農業旅遊認知與滿意度研究─以台北市農會舉辦之農業旅遊為例

邱紀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休閒農業是目前農業推廣的工作重點與發展方向,休閒農業之推廣能否順利見效,除有賴政府政策導引和整合推動、強化農民組織外,更需要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共識。 本研究從需求面切入,依據認知理論及滿意度理論等相關文獻探討,建立遊客特性、認知與滿意度等變項間之架構,進而以參與台北市農會主辦之農業旅遊之遊客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瞭解遊客對農業旅遊應有意涵及特性之認知程度及體驗後的滿意程度,並分析認知與滿意度之關係,據此提出政策建議,作為政府部門與經營單位推動農業旅遊策略之參考。 經由實證分析結果顯示: 遊客對農業旅遊意涵及特性之認知可區分為「提供農業知性」及「提振社經效益」二項因素,其中以「提供農業知性」認知程度最高,大體而言,遊客對農業旅遊已有普遍性之認知,且體驗後整體滿意度偏向滿意,值得吾等全力推廣。由於不同屬性的遊客對於農業旅遊意涵及特性的認知程度與體驗後滿意度會有所差異,經營者可進行市場區隔,提供相關服務。此外,遊客對農業旅遊認知與整體滿意度是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故推測認知程度對滿意度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亦即當認知績效愈高時,滿意度將愈高,針對此項結果,可根據認知發展理論,透過教育方面的鼓勵及推動,讓遊客更能夠真正意識、肯定、認同農業旅遊,進而提高其體驗後滿意度。
42

觀光發展與住民意識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 The Research of Sightseeing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deology:A Case Sstudy of Yilan County

吳朝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宜蘭前因地理交通的不方便,大體保存了單純的風俗民情;但近年來隨著觀光業的快速成長及交通的日漸便捷,帶給宜蘭住民意識的重大衝擊 ,包括:人文特質、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古蹟,以及社會最基礎結構的家庭及婚姻等,在客觀環境胚變的衝擊之下,其影響及變化如何?個人認為是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課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特質的不同,分別針對宜蘭意象、社區意識,未來觀光發展之價值觀,以及家庭、婚姻觀,這些因素有無顯著差異與相關,亦即個人特質或許會隨著環境、生活經驗、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價值觀改變而差異,但每個人的差異程度必然不同,透過假設、各種統計、分析方法,以作為研究驗證。 本研究以問卷為研究工具,在問卷編製過程,除多方收集資料、歸納參酌相關文獻外,並拜訪宜蘭地區多位村、里幹事及住民,藉以提供相關意見,彙整完成「住民意識調查問卷」,再經效度檢驗預測後,問卷始告正式確立。內容區分(宜蘭意象)、(觀光發展之看法與態度)、(社區意識)以及(家庭婚姻觀)與(未來觀光發展之價值觀)等五大面向,合計95題。問卷調查對象,係針對設籍宜蘭縣內,年齡在20歲以上的住民,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計發放問卷數680份,回收571份,得有效樣本529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t檢驗、單因子變異分析及Scheffe事後檢定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 壹、研究發現: 一、假設一: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宜蘭意象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意象」面向上,萃取「生活環境」、「前景展望」、「住民團結」、「發展機會」及「住民特質」等五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職業及省籍與「宜蘭意象」所含的五個解釋因素上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二)「性別」與「宜蘭意象」各因素經過t檢定結果發現:在「發展機會」上男性受訪者比女性更好,但在「住民特質」因素上則女性優於男性。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及「住民特質」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高中(職)」與「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發展機會」意象之評價比「專科」教育程度組群高;另「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發展機會」意象之評價也比「高中(職)」教育程度組群高。此外,對「住民特質」意象之評價,「專科」教育程度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之受訪者。 (四)「婚姻狀況」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因素上,則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發展機會」意象之正面評價「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與「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之受訪者高於「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另「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組群對「發展機會」意象之正面評價,也高於「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 (五)「世居情形」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環境」及「住民團結」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生活環境」意象問題之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20年以上」之居住組群較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此外,對「住民團結」因素問題之正面評價,「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高於「父母親(前一代)定居宜蘭」組群。 (六)「個人每月收入」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發展機會」意象因素之評價,「每月收入4∼5萬」及「每月收入2∼3萬」組群,高於「每月收入6萬以上」組群; 另「每月收入2∼3萬」組群,對於「發展機會」意象因素之評價也高於「每月收入4∼5萬」組群。 二、假設二: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社區意識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面向上,萃取「 居住環境」、「活動參與」、「交通便捷」及「生活舒適」等四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婚姻狀況、省籍及個人每月收入與上述四個因素均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年齡」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活動參與」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的正面評價與認知「年齡20-29」組群與「60歲以上」組群,較高於「年齡30-39」組群之受訪者。另「60歲以上」組群,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的正面評價,也高於「年齡30-39」組群。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活動參與」因素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之正面評價,「國中以下」與「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顯然較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組群。 (四)「職業」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居住環境」因素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在「活動參與」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居住環境」因素問題之正面觀感,「服務業」職業組群較高於「農、林、漁、牧」職業組群。對「活動參與」因素之正面意識與觀感,「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及「服務業」職業組群顯然較高於「農、林、漁、牧」職業組群。 (五)「世居情形」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居住環境」因素上,則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居住環境」因素之正面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20年以上」組群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 三、假設三: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家庭婚姻觀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面向上,萃取「角色分工」、「婚姻價值」、「權力關係」、「結婚觀」、「外遇認知」、「不婚觀念」等六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每月收入」因素與上述六個因素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性別」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t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婚姻價值」及「結婚觀」等三個因素上達極顯著差易水準(P<.001);在「權力關係」因素上達達相當顯著差易水準(P<.01);在「外遇認知」與「不婚觀念」等二個因素上,達顯著差易水準(P<.05)。由平均數顯示:在「權力關係」上男性受訪者比女性受訪者更具平權觀念,在「不婚觀念」上男性受訪者也比女性受訪者支持。但在「角色分工」、「婚姻價值」、「結婚觀」等三個因素上則女性受訪者比男性受訪者具有傳統的看法,在「外遇認知」上女性受訪者比男性受訪者審慎。 (三)「年齡」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不婚觀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不婚觀念」因素之評價與接受度,「年齡30-39」組群及「50∼59歲以上」組群顯然較高於「年齡20-29」組群。 (四)「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與「權力關係」因素上達顯著差易水準(P<.05),在「不婚觀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之傳統看法的評價,「高中(職)」組群及「大學(含研究所)以上」組群顯然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權力關係」因素之傳統見解評價,「大學(含研究所)以上」組群及「高中(職)」組群顯然高於「國中以下」組群。最後,對於「不婚觀念」的評價與接受度,「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的受訪者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 (五)「職業」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因素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在「權力關係」及「不婚觀念」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因素傳統觀念的評價,「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組群較高於「農、林、漁、牧」組群。對「權力關係」因素之評價,「服務業」組群比「農、林、漁、牧」組群更具權威觀念。最後,對「不婚觀念」的接受度,「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及「農、林、漁、牧」組群顯然較高於「服務業」之職業組群的受訪者。 (六)「婚姻狀況」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及「外遇認知」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在「婚姻價值」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與「婚姻價值」因素評價之傳統觀感,「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及「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顯然較高於「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組群。對於「外遇認知」因素觀念的贊同與評價,「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較高於「未婚單獨居住」組群之受訪者。 (七)「世居情形」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結婚觀」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 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於「結婚觀」因素傳統看法的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二十年以上」組群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另「個人遷居宜蘭未滿10年」組群對於「結婚觀」因素傳統看法的評價,也高於「個人遷居宜蘭已逾二十年以上」組群。 (八)「省籍」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婚姻價值」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婚姻價值」因素,「原住民」組群及「本省籍閩南」組群相較於「大陸各省」組群之受訪者,更具傳統的看法。另「本省籍客家」組群,對「婚姻價值」因素之傳統觀念及看法也高於「本省籍閩南」組群。 四、假設四:個人特質之不同,對觀光暨交通未來發展之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面向上 ,萃取「環境保存」、「生活內涵」、「未來遠景」等三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性別、職業、世居情形及省籍與上述三個因素,均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年齡」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於「生活內涵」因素之正面評價,「年齡30-39」組群與「60歲以上」組群較高於「年齡50-59」組群。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之正面評價,「高中(職)」及「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顯然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 (四)「婚姻狀況」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的正面評價,「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與「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顯然較高於「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之組群。 (五)「個人每月收入」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上的正面評價,「個人每月收入2∼3萬」組群之受訪者有較高於「個人每月收入6萬以上」組群。 貳、研究建議: 一、協助民間投資,繁榮地方經濟: 根據研究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觀光發展」會為宜蘭帶來無限的商機。更有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產業目前發展情形大致良好,對未來之發展潛力也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但對於具有地方特色,並可創造附加價值的產業,例如:水產加工、蜜餞鴨賞等宜蘭名產製銷等,皆可配合觀光發展及交通便捷帶來商機。政府應協助他們發展,在研發製銷上不斷給予輔導支援,使其兼具特色與賣點,並前瞻市場需求,全般規劃產銷,以帶動市場繁榮。 二、創新產業發展,激勵人口回流: 宜蘭前因地理交通的不方便,致使工業發展較為緩慢、經濟不發達,縣內就業機會不多,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宜蘭的人口外流是嚴重的。今後更應在「維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利用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配合大型的觀光建設,朝向觀光方面發展。不僅有助於經濟發展,也提高住民所得、擴大就業機會,更可結合各級產業及地方特色,促使產業升級,吸引本縣優秀人才回流。三、整合地方資源,拓展特色觀光: 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有近五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觀光資源具有發展潛力。宜蘭保有比西部地區更好的自然景觀及生活環境,政府應憑藉著宜蘭的好山好水、饒有風味的人文歷史、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加上宜蘭地區人民長期以來,有意識地經營各種別出心裁的觀光活動,拓展宜蘭成為台灣最具深度旅遊價值的觀光地區。 四、強化藝文活動,充實精神內涵: 宜蘭原屬農業立縣,大體保存了單純的風俗民情;觀光發展除使純樸的蘭陽平原與外界接軌外,住民的價值觀念亦受到相當的衝擊, 研究發現,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生活無聊、心靈空虛,亦有一成二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人文貧乏,顯示精神內涵有待持續充實,針對這些住民反應,未來宜運用人緣、地緣優勢,結合傳統與科技,展現多元化、活潑化、藝文化及豐富的地方風采,更可邀請傑出的藝文專家、學者到宜蘭來演講授課或規劃各類大型藝文活動等,藉以充實住民之精神內涵、活絡藝文風氣,並可帶動觀光產業的整體發展。 五、發展社區組織,參與地方事務: 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民眾認為在宜蘭社區意識方面,居民凝聚力高且熱心參與地方事務,宜蘭住民應利用此一優勢,結合居民成立社區發展組織,匯集民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並適時提供建議以供政府施政參考,加強地區基層建設及社區發展,促進地方發展。 六、加強性別意識,建立兩性平權: 由本研究顯示,傳統婚姻觀念越重的受訪者,對於家庭權力、重視父權支配及性別角色就越明顯,但對於兩性平權態度也相對減低。對此,研究者建議政府應強化婚姻關係、性別權力的教育及宣導,政力改善我國婚姻制度中,有關夫妻相處現存兩性不平等的刻板印象,將有助於改善社會傳統價值,加強民眾性別意識,進而相互了解尊重,以建立兩性平權的婚姻關係。 七、堅持「以家為重」的婚姻觀: 新的社會變遷通常會導致一種新的次級文化,偏差的次級文化不斷衝擊日常生活領域,影響既有社會秩序。宜蘭隨著觀光的發展,已日趨繁榮,但繁榮的背後,卻也隱藏一些遭受外來潛移默化的問題,這對一向民風純樸的宜蘭,可謂面臨衝擊與考驗,根據研究發現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宜蘭住民對家庭與婚姻觀大體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仍有二成左右的少數受訪者,因年齡、職業與教育程度的不同,對單身、同居有差異看法,認為不結婚、單身、同居也不錯,顯示未來在「以家庭為重」及「正確的婚姻觀」這些方面若不加強教育,將有逐漸偏離、偏差的顧慮,尤其在看到其根深蒂固的信仰與價值受到侵犯時,也很有可能會感受到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
43

地方民意代表服務品質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 以台北縣民意代表為例 / A Study on the Councilor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in Taipei County

林秀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高度競爭的今天,一個國家的國力,具體展現在該國政府的競爭力上。為提高國家競爭力,民意代表必須深切瞭解民眾的需求,並透過高滿意度的選民服務,將民眾的政策需求與政府回應,作一有效的功能連結。基於此一體認,本研究針對中和市民進行實證問卷調查,探討民眾重視的服務品質為何? 而民意代表是否能適切的滿足民眾的服務品質需求? 民眾服務品質需求的滿足是否會影響投票行為的意向?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 民眾預期服務品質重要程度與實際滿意程度呈現顯著落差現象,表示民意代表的服務品質仍有加強之處,其中落差最大的是回應性(responsiveness)及可靠性(reliability),表示在民意代表的服務當中,似應加速對民眾各種問題的回應,並給予民眾可靠的信賴感。 二、 在服務品質中有形性(tangibles)、回應性、可靠性、保證性(assurance)與關懷性(empathy)均會正向影響民眾整體服務的滿意程度; 其中關懷性的滿意度對於民眾的整體服務滿意度影響最大,表示民意代表服務要讓民眾滿意,最重要的還是要經常給與民眾關懷。此外,關懷性的滿意度對於選民忠誠度的影響也甚大。 三、 民眾整體滿意度,確實能提高選民的忠誠度。對民意代表而言,致力提昇各項服務品質,提高民眾整體滿意程度,就能轉換成實際的選票,此點頗值民意代表注意。 關鍵詞: 選民服務,民眾的服務品質,民眾整體滿意度,選民的忠誠度,投票行為。 / In today’s highly competitive globalization world, a country’s National Power is concretely demonstrated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ts gover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 should then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demands for the public, through the constituency service with high satisfaction to initiate an effective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the populace’s policy demand and the governmental response. Based on this realization, this study carries out the empiric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Jhonghe City citizens to discuss what service qualities they will pay much attention to? And whether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could properly satisfy the populace’s service quality demand? Whether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opulace’s demand on service quality will affect their intention of the voting behavior?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pulace’s anticip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their actual satisfaction, which indicate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still has room to be improved; among which, the biggest differences are “responsiveness” and “reliability”, which indicated in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services, there should be accelerat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proposed by the populace, and provide a sense of reliability to the populace. 2) Within the service quality, there are “tangibles”, “response”, “reliability”, “assurance” and “empathy”, and these will all positively affec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opulace integral service; and the satisfaction toward “empathy” has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opulace integral service, indicating that if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want to satisfy the populac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o give empathy to the populace. In addition, the satisfaction toward “empathy” level also affects the populace’s degree of loyalty. 3) The populace’s overall satisfaction can actually increase the populace’s loyalty. As for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devotedly enhance their services quality and increase populace’s overall satisfaction, that could be 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actual ballot, and this is worth for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paying attention to. Keywords: constituency service, populace’s service quality, populace’s overall satisfaction, populace’s degree of loyalty, voting behavior.
44

台灣股市盤後交易造成意見差異對股價報酬之影響

嚴佑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台灣股市盤後交易的資訊性。所追蹤的資訊傳遞過程如下:以盤後交易為起點,進一步探討隔夜的意見差異因盤後交易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將盤後交易次日的股市收盤作為資訊傳遞的終點,以日股價報酬率測度盤後交易的資訊性表現。 實證係採盤後交易量作為盤後交易的替代變數,另外使用開盤買賣價差、開盤首筆成功交易所需秒數與法人買賣超股數作為意見差異的三個替代變數。分別將以上的替代變數與股價報酬率作出迴歸分析,以求了解兩兩間的關係以及每段過程的變化,最後將前後連貫,作成完整的分析。 實證結果發現,盤後交易使得隔夜意見差異增加、投資人意見差異會降低股價報酬、並且透過意見差異,盤後交易資訊使股價報酬減少。在實證分析時並考慮到控制變數:公司市值、市場成交量、盤後交易日個股報酬率、盤後交易日個股成交量、盤後交易日市場報酬率、內部人持股率、產業類型以及跨夜報酬率。由結果得知現行台灣盤後交易制度的限制:以固定價格交易,反而使盤後交易的資訊難於被一般投資人解讀。另外,意見差異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在盤後交易的資訊影響到意見差異之後,盤後交易的資訊經過轉化,最後會對股價報酬產生影響。 / This article mainly investigates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fter-hours trading in Taiwan’s stock market. The information-delivery process tracked is as follows: information abstracted from after-hours trading session, and then observe the divergence of opinion because of trading after hours, end up with measuring the change of the next normal trading day. We use stock price return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in regression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In the empirical part, trading volume in after-hours session is the proxy of after-hours trading. The percentage opening spread, time of first trade, and flipping ratio are the three proxies of divergence of opinion. Then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hours trading 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 also divergence of opinion and stock price return. At the end, all separate parts are put together in order to form a whole pictur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after-hours trading widens the divergence of opinion, and a wide divergence of opinion decreases the stock price return. Through the specific channel, divergence of opinion,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fter-hours trading is led to affect stock price return. The analysis also considered the following control variables: company market value, market trading volume, stock price return, stock trading volume, market return, insider ownership, industry type and overnight return. Therefore, restrictions in Taiwan’s after-hours market, such as the fixed-price trading,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to read information from after-hours session. Moreover, divergence of opinion is served a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in the information-delivery process. When the divergence of opinion is affected by after-hours trading the previous day, the information is also transformed and pushed forward to affect the stock price return.
45

體態與生活滿意程度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the Body Shape

陳宏萱, Chen, Hong-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社會,對於外貌的要求日形亦重,國外有許多文獻探討過外貌在各個層面的影響。外貌包含了相貌以及體態兩個部分,國內研究對於客觀體態的探討多半著重於健康層面,因此本文針對國內較為缺少的環節,以體態做為主軸,探討體態對經濟層面及生活滿意程度等心理層面的影響。 本文以Van Praag et al.(2003)一文的二階層聯立模型做為理論依據,實證方法則採取兩階段工具變數法,在第一階段中以OLS model估計體態對經濟層面的影響,第二階段則利用上述結果帶入ordered probit model中,分析體態對生活滿意程度等心理層面的影響。 結果發現,在台灣社會體態對於經濟層面影響以及整體生活滿意程度影響並不顯著,這有別於國外研究所得之體態過胖和薪資以及整體滿意程度有顯著負相關的結果。但若針對體態內心自我認同度來看,體態對自身滿意程度以及自我認同體態吸引他人程度皆有顯著的負相關。 /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hysical appearance has strong economic as wel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n an individual’s well-being in our society. A person’s physical appearance usually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or her facial feature and body shape. However, recent studies on physical appearance in Taiwan mostly focus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body shape and the psychological outcome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are still largely unexplored.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at this important but previously neglected aspect of research on physical appearance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shap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model developed by Van Praag et al. (2003), and the empirical approach is a two-stag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Specifically, we estimate an earning equation with the level of income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n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shap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s estimated with an ordered probit mode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body shape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n individual’s incom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is result i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have been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using data from the U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suggesting that obes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ne’s earnings and life satisfaction. Howev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 that obesity has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elf-reported levels of satisfaction and attractiveness on body shape.
46

台灣創意市集發展與價值—以整合平台觀點分析

吳佩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台灣創意市集2004至2008年前半近三年來此新興平台的發展演變,主要以不同主辦單位的角度切入,探討各創意市集之經營模式以及主辦單位運作與整合過程,並討論創意市集該平台的存在所創造的價值。 本研究以七位活動主辦者、三位參與市集擺攤的創作者與一位參與民眾,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運用深度訪談與觀察法進行資料收集。全文論述依次橫斷面介紹創意市集該平台內容,再以時間軸說明各市集籌辦先後關係,並介紹至今仍持續營運的主要創意市集活動,包含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吵年獸立春音樂季、來尬創意市集、愛+玩市集、小紅豆創意市集與天母在地市集。 綜合文獻與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 一、創意市集對於加入其中的創作者效益主要為一個草創發跡的舞台,並與其他通路管道(如:格子店、寄賣點、百貨設櫃與自有店面等)存在互補與替代關係。 二、主辦單位整合過程與發現 A.在市集籌辦整合過程中,參與其中的成員單位組成複雜,整合過程中主辦單位則必須考量多方的目標、限制條件與成果分配等才能順利整合各方,然而整合過程中對於考量不同成員立場的先後順序與重要性則依主辦單位(整合者)核心目的與目標而異。 B.主辦單位在有形資源有限與草創情況下,多以無形資源著手,仰賴過去所建立非正式關係的成員作為首先整合對象。 C.主辦單位於過去籌辦所累積的信譽與口碑,將成為後續新的資源,後續攤位募集時,更容易吸引創作者加入,並且與活動籌辦所累積的經驗、與創作者、與其他合作對象所建立的合作關係,皆為後續活動整合的有利因素。 D.穩健經營的主辦單位逐漸成為創意市集之窗口,成為創意市集的整合者,當其他層級合作單位考量相關活動,市集主辦者將直接被納入另一個整合機制下。並且主辦單位會基於資源的投注而必須尋求其他合作單位,公部門往往為主辦者一個重要必須進行整合的合作機構,不論是在場地取得、法規限制、資金資源注入等問題之克服,有重要的支援。是故可以發現許多民間團體主辦者與公部門之合作。主辦單位尋求結合其他合作單位籌辦市集活動,但當資源提供者之參與涉入影響原整合者之目的,將形成新的限制前提。 三、創意市集所具備之開放特質,為市集的價值但也是威脅,以經濟學角度台灣創意市集不論是對主辦單位或創作者進入障礙低,提供該平台無限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關鍵字:創意市集、整合平台
47

國中英語教學創意團隊之個案研究 / the Case Study on the Creative Team of English Teaching

王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以台北市一所國中的英語團隊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與觀察,就團隊的英語創意教學、英語創意團隊的特質、英語創意團隊的發展歷程及影響英語創意團隊發展內外相關因素四個面向進行分析,並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英語創意教學 (一)營造優質英語學習環境,從校園中雙語環境的建構開始,讓學生能自然 而然學習英文。 (二)每日一句與闖關活動,透過提供學生每天一個英文句子的構想,逐漸累積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 (三)推展英語閱讀風氣,由老師規劃選定英文書籍,提供學生進行選讀。 (四)建置線上測驗題庫,擴展學生更寬廣的學習空間。 (五)舉辦各項英語競賽,提供學生一個表現與揮灑的舞台。 (六)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堅持符合學生個別差異,發展適合的教學方式。 (七)彙編英語學習護照,將學校推展的各項英語課程設計與活動進行統整。 二、英語創意團隊的特質 (一)團隊成員間充分合作精神,無論在創意活動的討論、或工作分配都是完全配合。 (二)對於工作的認真投入與付出,已是成員間的一種共識。 (三)沉重工作量所造成的負擔,並未使成員們卻步,反而讓老師們基於對教育專業的堅持,更加努力與投入。 三、英語創意團隊的發展歷程 (一)團隊成員的生態重組,正好資深教師退休,英語團隊成員彼此年齡接近且想法接近。 (二)由於對新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不了解,英語團隊成員轉而依賴領域會議的討論與彼此的支持。 (三)召集人兼具規劃與帶領的角色,引導著團隊創意教學的研發。 (四)領域工作量劇增所帶來的疲備感,團隊成員會私下抱怨並相互打氣,只是這樣的聲音卻不曾影響到團隊的運作。 (五)隨著團隊人員數量的變動,例如缺乏實習教師的編制,召集人亦針對英語領域的創意活動進行調整,以適度減輕成員的工作負荷。 四、影響英語創意團隊發展內外相關因素 (一)教師專業進修的充實,奠定英語團隊的基礎資訊能力,。 (二)行政全力的配合與協助,以及公開場合對英語團隊公開讚賞與支持,給予團隊成員莫大的鼓勵。 (三)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積極認真,且整體聽說讀寫能力亦大有進步。 (四)校內其他領域教師未對英語領域給與過多的關注與壓力,讓英語團隊有著更寬闊的空間。 (五)領域召集人對教育的堅持及領導風格,是帶動團隊發展的一個關鍵。 (六)教育政策上的頒布,提供老師一個進修及合作的機會點。 (七)隨著創意教學的落實,學生在英語表現漸有成果與進步時,家長的支持力量也展現出來。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從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議: 一、學校行政人員:學校領導者應統整學校本位課程課程,行政處室主動提供協助並促進各領域交流及對話。 二、學校領域團隊:應慎於團隊領導人的選定,且其角色功能應重於領導與協調;而團隊其他成員,則可從其教育熱忱的強化著手。 三、後續研究: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首先在研究向度可加入學校教師文化的探討,另可將創意團隊與創意個人的表現作一比較。 /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Analyzing the presentation of English creative teach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creative tea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team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m. And the researcher gets the conclusions as the following, A.The presentation of English creative teaching includes providing a good environ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with bilingual signs and posters, inventing activities like “one English sentence every day” to let students accumulate their English sentences, promot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readers, redacting the English tests on line to afford the students wide space of learning, holding various kinds of English contests, making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English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compiling an “ English Passport” to integrate all of the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 B.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creative team consist of complete cooperation, earnest work and the insistence of educational profession. C.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Team At first, some English teachers retired, and the members left in the team are similar in ages and thought. Second, the teachers got the need of forming a team becaus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policy, like “the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leader of the team plays the role of the guidance and coordination. The members keep the enthusiasm and they encourage one another even feeling tired. At last, the team comes to modific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opinions. D. The factors of creative team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into the ones of the inner and outer school. The inner factors are th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of the administration, the students’ progress, the attitude of the other teachers in the school, the leadership of the team chief and the teamwork of the whole members. Besides, the outer factors are the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alimentation of students’ parents. According to the exploration and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addresses the advice, A.A principal should be the leader of the curriculum in order that he can conduct the teachers to develop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s have to give the most assistance to all the teachers. B.The leader of the team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his leadership style. And about the members, we need to cultivate their enthusiasm. C.They can be added into the further research like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ers’ culture and the discrepancy of creativit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eams.
48

外籍人士在台灣與南韓的生活滿意度比較 / How satisfied are expats living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胡凱文, Hutt, Kev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的論文的目的是增加大家對於外國人在台灣與南韓生活之差異的認識。我對於在南韓與台灣的外國人做質性與量性的比較分析。這篇論文主要的研究問題是:什麼因素會影響南韓和台灣的外國人適應跨文化的生活?這些因素相互的關係,以及外國人對於南韓與台灣整體的滿意度。以往很少有針對兩國的外國人生活滿意度的正式研究。 我本身在南韓首爾生活了兩年,我在大學時當過交換學生一年 ,並且在公立小學當了一年的英文老師;而我在台灣研讀碩士兩年,也同時兼職教英文。作為一個外國人,我發現生活滿意度可以有很大的差異 ,這些差異應該被揭露,不應該被忽視。本篇論文將利用文獻以及統計資料,針對外國人如何看待他們在台灣與南韓的生活做個完整的討論。 / The purpose of my thesis is to raise more in-depth awareness of what it is like to be an expat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I di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expats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both quantitative and some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he main research question in this thesis is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how well an expat is able to cross-culturally adapt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atisfaction of expats in both Taiwan and South Korea?”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formal studies which focus on Expat Satisfaction Levels in these two countries. I have lived as an Expat in Seoul, South Korea for 2 years; I was an exchange student during my undergraduate studies for 1 year and an English Teacher in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for 1 year as well; I have lived in Taiwan for 2 years as a Master’s Degree student while also teaching English part-time. During my time as an Expat I have seen that overall expat satisfaction levels can vary dramatically and these variations need to be revealed and not ignored. This thesis will provide a thorough and well-rounded discussion on how Expats perceive the quality of their live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using both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49

注意力在概念性內隱記憶扮演角色的探討

許清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注意力在概念性內隱記憶扮演的角色。遷移—適當歷程(TAP)認為概念性歷程需要注意力資源來幫助記憶表現,因此概念性內隱記憶會受到分配性注意力的影響,使概念性促發效果減少。但TAP仍受到許多的質疑,顯示概念性促發與注意力有更複雜的關係。本研究檢驗TAP在概念性內隱記憶作業的限制,並以“項目特殊性與相關性歷程”和“競爭性與非競爭性接觸歷程”來延伸TAP的觀點。本研究將分別檢驗在登錄和反應階段的一些不同情況,對注意力在概念性內隱記憶作業的影響。實驗一和實驗二操弄登錄處理變項,使用項目特殊性與項目相關性登錄處理來檢驗兩種不同的項目訊息所造成的影響。實驗三和實驗四操弄線索與反應聯想詞間的強弱關聯程度,探討注意力在字彙聯想作業的角色。在測驗階段是使用「歷程分離程序」(PDP)和「測驗後分離法」(PTP),估計導致反應的意識“ Pc ”和無意識記憶“ Pu ”的機率值。並進一步比較兩種方法所得到的結果。 實驗一的類別—正例產生作業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使用PDP法來進行測驗的結果發現,分配性注意力只影響“Pc”的機率值,但不影響“Pu”的機率值。實驗二使用PTP法的結果發現,分配性注意力只會影響在項目特殊性情況產生的“Pu”和“Pc”的機率值;但對項目相關性情況的“Pu”和“Pc”並沒有任何影響。實驗三的字彙聯想作業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使用PDP法來進行測驗的結果發現,分配性注意力只在強關聯情況下影響“Pc”,但不影響“Pu”的機率值。實驗四使用PTP法的結果發現,分配性注意力在強關聯和弱關聯兩種都會影響“Pu “和“Pc”的機率值。 綜合本研究結果,在實驗二使用PTP法發現,在項目特殊性的情況操弄分配性注意力會影響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的表現,但在項目相關性的登錄方式下並沒有顯著的分配憶注意力效果。此結果顯示,注意力與概念性促發效果間有更複雜的關係,符合“項目特殊性與項目相關性登錄歷程”的預測。在實驗三使用PDP法所得的結果顯示,只有在強關聯的情況,在Pc上有分配性注意力的單純主要效果,結果並不支持TAP或競爭與非競爭接觸歷程的觀點。而使用PTP法所得結果發現,不管在強弱關聯情況,分配性注意力會影響無意識估計值Pu和意識估計值Pc,此結果顯示,注意力會影響概念性促發效果,並不會因為強弱關聯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並不符合競爭與非競爭接觸歷程的觀點,但仍然可用“項目特殊性與項目相關性”的觀點加以解釋。
50

自覺意識與公共行政的理論與實踐

黃連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