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3
  • 3
  • Tagged with
  • 8
  • 8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過失共犯についての規範論的考察

雷, 昊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0140号 / 法博第205号 / 新制||法||15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髙山 佳奈子, 教授 塩見 淳, 教授 安田 拓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2

論共犯從屬性 / Akzessorietät der Teilnahme

陳力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共犯從屬性所提出「共犯之成立以正犯行為之存在為必要」的基本命題,可推導出「共犯不法從屬」以及「共犯不法不能獨立存在」等共犯性質。由此可知,共犯從屬性並不僅是形式上的共犯成立要件問題,更在實質上涉及共犯不法的特殊性質。因此對於共犯從屬性法理基礎的探討,毋寧應從共犯概念的最上位問題出發,亦即共犯概念究竟從何而來,對於共犯為何要加以處罰? 基此,本文首先討論共犯在犯罪體系中的定位問題,以確定在討論共犯犯罪結構時應有之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共犯之處罰基礎,亦即針對共犯在犯罪體系上之特殊地位,探討其處罰根據何在,藉此形塑共犯不法的內涵,以獲得對於共犯不法從屬性質的理解。承此結論,本文繼續說明「共犯成立以正犯行為存在為必要」此命題之法理依據,並據此討論:一、共犯從屬型態;二、未遂教唆之體系定位以及;三、預備犯之共犯等共犯從屬性適用問題。本文最後則處理共犯從屬性於身分犯罪之適用問題,以期能就刑法第31條尋得與共犯從屬性相符之處理方案。
3

共犯論における違法相対性

姚, 培培 23 March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2212号 / 法博第245号 / 新制||法||16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塩見 淳, 教授 髙山 佳奈子, 教授 安田 拓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

「行為支配論」の構造と展開 / Das Wesen der Tatherrschaftslehre und ihre Entwicklung Zum Aufbau der einheitlichen Täterlehre / コウイ シハイロン ノ コウゾウ ト テンカイ

橋本, 正博, Hashimoto, Masahiro January 1987 (has links)
博士課程単位取得論文(法学研究科) / 263p / 一橋大学
5

時間的に前後して関与した共犯者間の罪責について

馬場, 智大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2940号 / 法博第260号 / 新制||法||17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塩見 淳, 教授 髙山 佳奈子, 教授 安田 拓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

間接共犯 / Indirect Accomplice(Accomplice of Accomplice)

林錦村, Lin,Chin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清新刑律、暫行新刑律、舊刑法分別明文規定幫助幫助犯、教唆幫助犯、教唆教唆犯等三種間接共犯(共犯之共犯)。比較法僅日本有明文規定教唆幫助犯及教唆教唆犯二種間接共犯之處罰。我國現行刑法及新修正之刑法總則雖有教唆犯及幫助犯之規定,惟均無間接共犯及再間接共犯之明文規定,但實務上仍見有關間接共犯之判決,此係因無明文規定必要,或明文規定有窒礙難行,抑或立法有掛一漏萬之弊,實有研究必要。又間接共犯無明文規定,理由為何?究該如何解釋,始合乎法理?國內相關之專文探討較少,不得不透過比較法及法學研究方法深究間接共犯之可罰性及如何處罰。 本文共分七章論述: 第一章:緒論 先說明論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次提出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並就比較法及我國近代刑法有關間接共犯之立法沿革與參考文獻作回顧。 第二章:共犯之本質 就共犯之處罰依據,探討學說見解,次就共犯常提及共犯獨立性或共犯從屬性、行為共同說或犯罪共同說(罪名從屬性) 論述。並討論共犯之罪責與處罰。又就程序法無正犯,對幫助犯可否加以論罪以及正犯不構成犯罪,共犯可否成立犯罪兼併論述。 第三章:間接共犯之形態與正犯、共犯之界限 先論述共犯之概念,次就間接共犯之定義及形態,與正犯、共犯之區別加以探討,又討論間接共犯之層級及可罰性範圍 第四章:間接幫助犯 因法無明文規定,是解釋法律文義不得不從比較法觀點(尤其日本法制) 論述,尤其我國近代刑事實體法有關共犯之規定,大都援引日本法制,故本文所討論之比較法大都為日本法制、學說及實務,兼及我國學說、實務見解探討幫助幫助犯及教唆幫助犯之可罰性及如何處罰;次述間接幫助犯如何處罰及有無雙重減輕事由;亦就新修正刑法總則對幫助幫助犯及教唆幫助犯二種間接幫助犯有無影響討論。 第五章間接教唆犯 如同第四章所述以比較法及我國學說、實務見解探討幫助幫助犯及教唆幫助犯之可罰性及如何處罰。次就新修正刑法總則對幫助教唆犯、教唆教唆犯二種間接教唆犯有無影響論述。 第六章:再間接共犯 如前第四章所述以比較法及我國學說、實務見解探討再間接幫助犯、再間接教唆犯二種再間接共犯有無可罰性及如何處罰,次就新修正刑法總則對間接幫助犯、再間接教唆犯二種再間接共犯有無影響加以探討。 第七章:檢討與建議 就本論文探討之主要問題如間接共犯之本質、間接共犯及再間接共犯有無可罰性、可罰性範圍及如何處罰提出本文之扼要結論;次就現行法及九十四年二月二日公布之刑法總則對間接共犯仍乏規定,致所引起之爭議,探討間接共犯有無立法明文規定必要,又肯認,比較法(主要為日本法制)得否援用於我國及如何援用始符法理、立法之意旨及適合我國國情,本文亦試提出檢討與建議,即就間接共犯之立法提出具體條文建議以供將來修法之參考,或者未修法(因修法有時延滯甚久)時,現行法該如何解釋,始合乎法律制定之目的及精神提出本文之見解。
7

日本におけるヒトiPS細胞研究に伴う倫理的諸問題の研究

澤井, 努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804号 / 人博第775号 / 新制||人||187(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75(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840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ベッカー,カール, 教授 新宮 一成, 准教授 永田 素彦, 准教授 児玉 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

郝以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信心建立措施,最早出現於1975年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簡稱CSCE)的赫爾辛基會議(Helsinki Conference)所簽署的赫爾辛基最終議定書(Helsinki Final Act),嗣後,被國際間廣為運用以降低敵對國家間衝突與避免戰爭的重要途徑與模式。信心建立是一系列的相對措施,旨在促進彼此了解,防止誤判和誤解,其重要條件是雙方能持續漸次的降低敵對緊張關係,使得雙方能在協談中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共識,成為一種常態性互動式的行為模式。   二、不論是先前歐洲安全暨合作會議或是改組後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在策訂信心建立措施的條文上是依據當時的背景環境及相對的威脅程度來策訂,並結合時空移轉,環境變遷循序增修訂,在互信不足的狀況下採較寬鬆的措施作為,以增加互信的基礎為主,在互信條件較成熟的時候,則相對採取較嚴格及緊縮的措施作為,而非一成不變,更不是可一次到位的。   三、中共從改革開放開始,施政的重心在於政局穩定及經貿發展,中共力求營造與維持一個穩定的國際安全環境,以全力從事經濟建設。在對外改善關係及參與信心建立措施之基本立場與原則:(一)推動多極的國際新秩序;(二)消弭「中國威脅論」;(三)壓縮中華民國國際空間。在過去十多年當中,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看法由負面的、消極的,轉而採用信心建立措施來改善與潛在衝突國家間的關係。在相當的程度上可印證,中共對其它國家所推動之信心建立措施已經取得相當的成果,而中共也從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獲得實質之利益。   四、兩岸關係正處在十字路口,如何化解僵局,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初兩岸焦點問題,兩岸是戰是和,也是亞太地區穩定與否關鍵。兩岸間現況的互信措施在不具正式的條文約制下,有學者將其稱之為默契式的互信措施。兩岸之所以遲遲不能展開正式信心建立措施,仍存在的幾個問題癥結:如單方面的共識匯集不易、缺乏脈絡連貫的運作組織體、中共正統自居的傲慢;雙方面的一個中國的認知困境、缺乏溝通有效途徑、漸趨失衡的兩岸軍力;在多邊方面的第三者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效能不彰的第二軌道、多邊組識國家的選邊站等問題。在兩岸間推動信心建立措施或許解不開兩岸政治上的結,推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最大的目的,是在促進兩岸雙方以和平的、溝通的方式,達成互信、共存、共榮的目標。信心建立措施最終目標固然在於追求穩定、確保和平,但它是一種過程與方法,是通往和平之路的開啟,而不是終點。不論是美蘇間的互信機制或是歐洲的信心建立措施亦或是東協間的安全對話,甚至東西德統一、朝鮮半島正在進行的和解,都是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溝通、協調,且相對方皆隨著時空而逐步調整修訂各自觀點與包容,並藉助區域組織、第二軌道或第三國的協助,待最佳時機或相對方咸感需要時,始建立相對間的互信措施。

Page generated in 0.03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