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1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5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法人的刑事責任 /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魏平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法人為民法所創造之主體,故對於權利義務及行為能力有其侷限性,在刑事不法領域中,更因為罪責原則的要求,法人能否成為刑事犯罪的主體,學理上具有爭議。有學者堅持刑事法學原理而排斥之;亦有學者以務實的說理過程肯定之,因而出現了學理上對於法人犯罪能力之有無的兩方見解。據此,本文擬以肯定見解及否定見解的文獻歸納中,觀察我國學者對於法人犯罪能力的討論有何變化及研究重心有何不同,作為本研究之基石。 本文先介紹法人的起源與功能及意涵,另就法人犯罪之原因與類型(法人領導階層的個人犯罪行為或者透過法人整體的犯罪)一併探討。並從犯罪學角度切入,找出發生法人犯罪的原因,再利用法人犯罪的成因,檢討對法人的制裁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消除法人犯罪。其次,整理學說關於法人犯罪能力肯否兩說之論點,進一步瞭解重要爭點之所在,然後討論對於法人之處罰方式,以刑罰來威嚇一個沒有反省能力的組織,是否可達到一般預防之預期目標,處罰法人雖然是有目的,但是否存有實益?法人處罰無法用傳統生命刑與自由刑,多半還是以罰金,但這樣跟傳統行政罰似乎並無不同,為何要特別藉助刑罰?基此,本文亦回顧檢視刑事制裁之歷史手段,然後討論刑事制裁手段是否真的能威懾法人犯罪?可否考慮其他制裁手段?再從法律經濟學家角度檢視刑事制裁手段是否真能抑制法人犯罪?最後,藉由我國實務見解與英、美、及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立法例之比較與實施之得失後,進而從刑法中指導性原則下觀察法人刑事責任之必要性。 綜上可知,我國目前實務對於法人之刑事責任之作法,有以下爭議問題亟待解決:一、法人與自然人有別,如何一體適用刑法?二、難以突破自己責任原則。三、附屬刑法處罰法人,恐會紊亂刑法之理論體系。本文將綜合全部論述,針對此爭議,提出一解決辦法,作為我國未來修法之參考及建議。
2

瑕疵產品製造人之刑事責任

何靜宜, Ho, Ch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論資訊不實之刑事責任–以證券交易法第171條及第174條之交錯、實務操作及衍生問題為中心 /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misrepresentation- focusing on article 171 and 174 of security exchange act

莊友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交易法屬財經法律之一環,財經法律為因應瞬息萬變之商業化社會,於規範架構與條文設計上皆較傳統之民、刑法更具彈性。而為維持證券市場之秩序,證券交易法亦對特定事項訂有違反時之刑事處罰規定。此時,財經法律特有之彈性勢必得面臨罪刑法定原則之檢驗。 我國關於公開說明書不實與財報不實之刑事責任規定,在罪刑法定原則之檢視下,目前仍有許多缺失。 首先,在二者出現內容不實而論及刑事責任時,皆可能因尚涉及證券詐欺,而出現證券交易法第171條與第174條之競合。而因二者之刑度不同,適用法條之標準為何即為現行法下之難題。此外,若單就公開說明書不實或財報不實之規範觀之,其本身亦皆存有許多疑義。 就公開說明書而言,除「募集、發行」有價證券之公開說明書外,其餘公開說明書若有不實,似皆無相應之刑事責任。而其與財報不實規定之分界、適用證券詐欺之時機及與週邊規定之辨明等,皆有待進一步之釐清。 就財報不實而言,除規範之行為主體、行為客體及行為態樣皆有不明確之疑慮外,規範上的疊床架屋亦增加法條適用上之難度。 本文試圖在了解美國與英國之相關制度後,找出我國法制設計上之問題點,並觀察我國目前司法實務見解在針對此些問題點時,是否有滿足證券交易法及刑法之期待。最後,嘗試提出保有彈性又不違背刑法原則之修法建議與方向。
4

二戰後國際刑事司法之研究—以四大國際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為中心 / A Study on the Post-World War II Inter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吳曜州, Franklin Yao-Chou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紐倫堡審判)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開創了個人在國際刑事司法中承擔刑事責任的先例。此原則最終被明確規定於《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之中,國際刑事法院即是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為基礎,2002年7月1 日正式成立於荷蘭海牙,於2003年3月正式運作。 在國際刑事法院成立之前,對於惡性重大的國際犯罪,是透過特設的國際刑事法庭予以訴追及審判。國際刑事法院的設立,是為了避免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他殘酷殺人、殘害人群及危及世界和平的暴行再度發生。國際刑事法院是第一個對個人實施最嚴重的國際刑事犯罪予以懲罰的常設性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國際刑事法院的影響力今後也會擴及到國際社會的其他領域,例如:婦女、兒童、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甚至是環境問題。 國際刑事司法的發展,一路走來艱辛倍至。從國際刑事司法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在其背後「國際刑事正義」與「國家主權」之間的角力及衝突。囿於國際政治的現實,加上一些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仍未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使得國際刑事司法在實踐上遭遇許多困難。2016年10月,為了抗議國際刑事法院的「偏心」、「歧視」及「選擇性正義」,蒲隆地、南非、甘比亞三個非洲國家相繼宣佈退出國際刑事法院;2016年11月,俄羅斯撤回其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之簽署,菲律賓也揚言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即使如此,世人仍不可放棄希望,而是更應該集合世界多數國家及世人的努力,讓國際刑事法院的運作更順暢,國際刑事法院也應致力於維持其公正性並勇於挑戰大國及強權,使違反《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個人能得到應有的追訴、審判及懲罰。如此,這個世界方能看到國際刑事司法正義獲得真正的實現。
5

賄賂刑事規制の綜合的比較研究 : 中国、 米国、 日本 /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iminal regulation of bribery in China, America and Japan. / ワイロ ケイジ キセイ ノ ソウゴウテキ ヒカク ケンキュウ : チュウゴク ベイコク ニホン

王, 雲海, Wang, Yun-hai 13 July 1998 (has links)
博士(法学) / 乙第202号 / 6, 701p / 一橋大学
6

著作權法刑事責任之研究 / 以重製權與散布權為中心

馮達發, Feng,Da-F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簡介我國著作權法之現行制度以及司法審判實務之見解。開場者,係我國目前正進行中之著作權法修正草案及相關討論。接著,為便於後續著作權刑罰必要性之檢討,乃說明我國著作權法關於著作權內容之必要。在此部份中首要說明的是,依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著作」須符合那些要件,方屬我國著作權法保護之「著作」,從而著作人享有該「著作權」?一般認為,「著作」應符合原創性、客觀化、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以及非不得為著作權標的之著作。 在說明著作權要件後,接著要介紹者是著作權之內容。依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三款之規定,著作權包含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等兩個派生權利。就著作人格權而言,內涵包含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以及同一性保持權。而著作財產權則包含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編輯權、出租權等。其中,重製、公開口述、公開播送、公開上映、公開演出、改作、公開發表等之定義,明文於著作權法第三條第一項諸款。 於著作權要件及內容之後,本文簡介著作權法中之刑罰規定。此部份主要是體系化介紹關於著作權法所規範之刑罰規定,並檢討我國審判實務之見解。此部份主要是配合後續關於著作權侵害行為之態樣之探討,進而討論我國現行著作權侵害刑罰之刑度是否妥適?另外,此部份亦將對於著作權合理使用之做一簡介。依我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諸如行為人「合理使用」他人著作時,即不構成侵害著作權等。 在說明完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規定,以及司法審判實務見解之後,本文進行檢討前述我國著作權法司法審判實務之見解,探討我國司法審判實務在論斷著作權侵害犯罪時,是否亦嚴格貫徹刑事體系相關原則,例如罪刑法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等。 接著檢討我國著作權法刑罰規定,此討論將以著作權侵害之刑罰為核心,其餘部份非本文之範圍。首先討論的是,著作權之侵害行為,究有無科以刑罰之必要?按我國法律體系下,行為人責任可為三類: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而依一般見解認為,責任之輕重者,以刑事責任為最重,民事責任為最輕,行政責任則居其間。在我國此種法律責任體系下,侵害著作權之行為,惡性有達科以刑罰之必要嗎?再者,科予行為人刑罰所表彰者,乃行為人之反社會性,然在著作權侵害之情形,特別是在我國民情下,行為人有表彰反社會性嗎?從而,應科予行為人刑罰? 依學者通說認為,著作權屬於財產權之一種,但此種財產權與一般財產權最大之不同,係在於一般財產權之客體往往為所有人所「獨有」,然而,就著作權而言,著作人之著作內容往往僅某小部份為其所「獨有」,從而著作權,特別是著作財產權,是否須與一般財產權作相同程度之保護? 從著作權立法政策觀之,著作權之現實目標在於保障著作權人之經濟利益,於此種前提下,有效遏止一般人為著作權侵害之行為,當係首要目標,至於是否科予刑罰恐非主要目標,而科以刑罰應僅在希望達成恫嚇之效果。準此以言,取締、處罰之有效性以及訴追之便利性方屬著作權法立法政策所追求者。 在有效性而言,透過行政機關之行政行為,科以行政罰實屬上策。至於被懲處之行為人,則可透過行政爭訟予以救濟。在便利性而言,所涉者往往為著作權侵害之舉證問題。因而,關於著作權之侵害,只要能解決有效性及便利性,似無科以重刑之必要。 最後,本文提出對我國著作權制度之建言,並重新審視三二六行政院版。末了,將以對我國著作權制度應有之立法政策提出建言,以代結語。
7

從刑事責任觀點論著作權保護範圍 /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Liability

張采琳, Chang, Ca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著作權法第1條:「為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特制定本法。」說明了著作權法的目的同時兼具保障著作權人權利、公共利益以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為了達成著作權的目的,明文刑事責任於規範中。刑事責任置於著作權領域是否妥適,至今為止不僅學說上,在社會上均引起廣泛的討論,特別是我國這十年來發生了許多相關爭議性的事件。這樣的問題不禁使人反覆思考,著作權的保護範圍到底為何?以刑罰保護著作權的妥適性? 本文從著作權的基礎思維出發,探討著作權法中公共領域、利用人權利與合理使用概念,進而分析著作權背後所代表的法律意義。著作權是否得以做為刑法上所保護的利益,必須端視著作權的本質為何。本文嘗試討論著作權作為財產權,從刑法的角度,以「家族相似性( Familienähnli-chkeit)」的概念就著作權本身資訊的特性下,討論著作財產權法益的存在與否。 美國法作為世界著作權法的領導先驅,深深地影響我國學說見解與實務操作。透過比較美國著作權法之規範,省思我國社會現況是否有必要制定如此嚴格之刑罰規定;從經濟分析的角度思考,對於著作權刑罰威嚇作用的成果效益效果是有限度的,然而著作權政策以及刑法的長期效益所帶來的成本卻是很高的。著作權刑罰所需的成本高於其所獲得的效益,以致於立法者將著作權侵權行為視為犯罪並無法有效率地保護著作權人或公眾長期的著作權利益。 本文設計一賽局,分析在侵害人選擇侵害著作權的策略時,即使政府選擇執行刑事處罰反而比起不執行所付出的成本為高,在這樣的情形下,政府不執行刑事處罰的策略才是最佳策略的選擇。法律使用刑罰保護大家共同認可、接受的利益,前提是人類的社會共同生活秩序在我們的社會共識必須認同這樣的規範,透過觀察實務案例與統計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實務在著作權重製認定或是在刑度裁量上都出現很大之問題,同時也出現許多著作權人濫用刑事程序之情形。 綜上所述,我國的著作權刑事立法確實有值得探討的空間,需要再加以審慎考量。本文認為,應該廢除著作權刑事處罰的刑罰規定,讓著作權刑事處罰行為回歸民事的侵權行為,由著作權人向侵權行為人請求損害賠償。借鏡專利法廢除刑罰規定的經驗,讓著作權回歸其本質,以民事損害賠償填補著作權人之損失即為已足。 / Copyright Law Article 1: ” This Act is specifically enacted for the purposes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uthors with respect to their works, balancing different interests for the common good of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Matters not provided for herein shall be governed by the provisions of other acts.” It illustrates that the purpose of copyright law combines both the right of copyright owner and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criminal liability is included. However, there are controversies of criminal liability in copyright law, especially lots of copyright social events happen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leads to questions: Is it right to protect copyright through criminal punishment? In this thesis, I intend to use the concept of Familienähnli-chkeit (Legal Interest) to analyze legal interest of copyright.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pplies the economic cost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copyright rules and utility.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law seeks primarily to explain how people behave in response to legal rules and institutions. The prior discussion identifies the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through criminal punishment is relatively useless. On the other hand, as a leading country of copyright legislation and academic discussion, Copyright Law comparison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s helpful for rethinking Taiwan Copyright Law.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observation of judicial practice matters is also important. I researched the related cases and made statistic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aspect of Taiwan judici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thesis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of criminal punishment of Taiwan Copyright Law. An overview of copyright criminal norm is given for this purpose. I then reflect on Taiwan’s current copyright criminal punishment,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reeminent aspects of the elements which mentioned above that may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opyright Law.

Page generated in 0.01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