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Tagged with
  • 19
  • 19
  • 19
  • 6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變遷與農村勞動力移轉 / China s labor market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redundant-labor transfer

曾達信, Tzeng, Dar 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78年以前中國大陸在中央計劃指令經濟下加上實施一套管制嚴格的戶籍管理、勞動就業與糧食住宅配給等制度使得勞動力自由流動受限使得雙元性發展階段之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有效率的移轉1979年以後經濟改革引進引進市場機制放寬遷徒管制使得勞動力市場逐漸發展。經由證明:在1979年後經濟改革引進市場機制勞動力市場逐漸恢復後其勞動資源分派之效率的確提高。
2

台灣地區勞動力統計之研究分析

易小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一般概況 1.台灣地區人口增加率逐年下降,六十三年底人口總數為15,852,224人,其中男性8,317, 967人,女性7,537,257人。 2. 人口出生率降低,國民壽命延長,使十五歲以上工作年齡人口比重逐漸增加,六十三年時共有9,114千人入武裝勞動力除外,佔58,13% 3. 六十三年平均勞動力達5,383千人,勞動參與率為59,06% 4. 六十三年平均潛在勞動力作十五歲以上人口之32.31%,多因家務□課業太忙而無法參與勞動;因衰老□身心有殘疾之不能勞動人口則佔8,647% 第二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就業狀況 1. 六十三年平均就業人口有5,301千人,就業率高33,81%,失業人口有146千人,失業率為1.52% 2. 近年來就業人口逐漸由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表現出經濟型態之改變。六十三年十月之就業人口中,屬第一類行業者佔30,37%,第二類門業者佔34,47%,第三類行業者佔35.16% 3. 從事生產作業,運輸設備操作及體力方面之職業者快速增加,六十三年十月達一百八十九萬人,佔就業總數之36.37%,多屬於最近新興之製造業,農業工作者漸減,佔30.17%;管理人員及□技人員比率低;各佔1.870%及4.42%,均有待訓練培養。 4. 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所佔比重大,近年雖已逐漸減少,但六十三年平均仍達41.70%,可先台灣地區小型家庭企業組織及自耕農者極多,而一般企業規模亦小,平均一雇主僅雇用19人,今後當積極發展大規模企業經營。 5. 自各區織就業人口者第一類行業偏重於西南部,第二類行業集中於北部,第三類行業以北部,東部較發達。 6. 歷年來失業率顯著降低,六十三年下半年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情形較為嚴重,十月份失業率增至2.31% 第三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年齡組合分析 1. 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屬增進人口型,主要工作年齡人口之負擔員相率,因人口出生率之降低而漸減,六十二年時為167.54 2. 六十三年十月就業人口之年齡中位數為32、21歲,失業人口大多為年輕人,約有百分之八十在30歲以下 3. 製造業之就業人口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23、73歲,農業最長,中位數為38、88歲,商業35、40歲,服務業30、21歲 4. 各職業中,以管理人員平均年齡最長,中位數為40歲,生產作業等人員及體力工人最年輕,中位為26,12歲 第四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分析 1. 台灣地區近年來教育日漸普及,學校增設,學生增多,國民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尤以職業教育發展最為迅速 2. 各級教育程度人口,參與勞動情形,以師範畢業生之勞動參懷率最高,達80,85%,不能讀寫者參與率最低,僅30.44% ;另與大專以上程度者為53.51%;小學程度者則為 69.21% 3. 大專以上程度之就業人口,大多擔任管理,經理或專技人員,小學以下程度者,則大部份為農業工作者,生產程序工作體力工人等。 4. 小學程度以下者失業率低,高中生因無專長,職校生因未臻標準,大專則無文法科學生多,均不易順利就業而失業率反高 第五章 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力分析 1. 婦女之勞動參與率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逐年提高,六十三年平均達40,23% 2. 婦女勞動參與率,自年齡方面看,以20∼24歲者為最高15∼20歲次之;自婚姻狀況看,乃以未婚者之80.95%為最高,表現出婦女之參與勞動往往受婚後家務的牽制。 3. 婦女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勞動參與率亦越高,師範畢業者更因職業之關係,潛在勞動比率最低 4. 開發運用婦女潛在勞動力,可調節勞動巿場中之勞力供需,有助於經濟成長。 第六章 未來十年勞動力的推計 根據過去十年勞動力的增長狀況及針對其未來發展趨勢,推計台灣地區之勞動力,於民國六十七年時,將超過六百萬人,民國七十三年時,達約七百三十萬人
3

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就業之研究

盧承完, Ro ,Seung-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週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口、糧食、就業與通貨一直是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其中,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不僅是社會經濟的需要,也是勞動力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中國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12億多人口中有3/4在農村,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中共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完成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現代經濟的轉變。在廣大的農村,是屬於勞動力資源相對於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大大過剩的情況,龐大的人口基數使農村勞動力供給的增長一直快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勞動力的需求。 1978年以前,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政府一方面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其他配套性措施把農村勞動力限制在土地上,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以集體化經營和平均工資為特徵的人民共社制度,以維護低效率的就業均衡。經濟改革以來,中共當局放棄了傳統的「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而農村勞動力也突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增長迅速,農村地區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勞動力。 但80年代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並不活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內部就地轉移的方式。進入90年代之後,轉移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眾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固然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就業越來越艱難。 農民佔中國大陸總人口的3/4。農民問題不僅僅是農民的問題,而是國家根本的問題。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是國家一定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主要的論點為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積極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轉換就業制度與戶籍制度。
4

蠟燭兩頭燒?-台灣不同世代女性的生命圖像 /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women's life image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aiwan.

羅舜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半世紀的台灣,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變遷,使得人們的生活條件與行為隨之改變。於此同時,社會價值觀與經濟條件的差異,也使得台灣女性的社會地位與人力資本逐漸提升、在社會中所被賦予的社會期待與責任也與五十年前不同。台灣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已經從鑲嵌在家庭的「照顧者」之中脫離,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卻形成女性必須兼顧家庭與工作的責任,而產生「蠟燭兩頭燒」的現象。有鑑於此,本文藉由整理並討論過去台灣社會當中,女性在家庭照護與勞動參與之間的變化,以了解「蠟燭兩頭燒」此一情形是如何體現在台灣女性的生活之中。   本文以「人力資源調查資料庫附帶之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作為基礎,整理1950至1974出生年次的台灣女性,其生、養育行為及勞動參與資料,分析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在教育、家庭與工作等行為之間的差異,以及已婚婦女是否因為工作身分及生、養育狀態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蠟燭兩頭燒」程度。結果發現:「蠟燭兩頭燒」的現象,來自於女性意識抬頭後,台灣女性希望能在職場上有所成就,卻仍被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所束縛,造成已婚婦女在家庭與工作兩邊都不討好。雖然孩子的照顧壓力能由家屬協助分擔,然而,職業婦女的小孩若交由保母照顧,卻可能由於對外人的信任度不足,使得母親的負擔不減反增,最終形成近年來,台灣晚近出生世代女性「不婚」、「不育」的現況。   因此,政府若欲尋求生育議題的解決之道,建議從延長父母親留職停薪(育嬰假)時間,或是擴大托育補助對象至實際協助照顧孩子的家屬,才能真正減少台灣已婚婦女「蠟燭兩頭燒」情形發生。
5

國內勞動力與受僱員工薪資之關聯性研究 / A study on the causality analysis between labor force and employees' earnings in Taiwan

黃哲明, Huang, Che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全球景氣迅速更迭,致使整個勞動市場及產業結構亦隨之瞬息萬變,面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之際,企業管理者或決策者對於企業內員工的薪資,則必須考量更具彈性及競爭力的設計,以即時反應公司的營運策略與經營績效的呈現,反觀若從受僱者的觀點來看,則受僱者為能在勞動市場上站穩優勢,亦需清楚掌握本身各項就業條件及能力。換言之,企業之受僱員工的人數或薪資與員工之勞動生產力的關聯性,應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然而,在勞動力人數呈現成長的情況下,工業、服務業及製造業等受僱員工人數成長呈現趨緩現象的同時,主要行業之受僱員工人數或平均薪資的發展將受到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擬針對國內勞動力與受僱員工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藉以瞭解彼此間的影響關係。其研究結果顯示: (1)工業之勞動人力需求較服務業及製造業為高; (2)服務業之平均薪資整體較工業及製造業為高; (3)低學歷之勞動力較有意願投入工業服務; (4)25歲至49歲之勞動力較有意願進入服務業服務; (5)性別的勞動力與主要行業之受僱員工人數有顯著影響。
6

民主黨執政後日本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之轉變(2009~2014)

魯詩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日本的外國人勞動者對策經歷了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拒絕接收」到「有限制接收」的變化過程,此變化與多重領域相關,涉及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多個領域。本論文著重從日本民主黨執政後的政治決策角度分析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的轉變,並對影響日本外國人勞動者的導入的主要原因從日本的內外環境即日本少子高齡化的困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勞動力移動加速的狀況這兩個層面解構。 如何避免接收外國人勞動者帶給日本的不良影響在日本是一個具有難度和爭議的問題。本研究認為,日本民主黨政權通過高端人才和低端勞動者雙方面的接收促進,將日本的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層次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的同時,兼顧了日本對外國人勞動者的實際需求,平衡了社會多方利益。民主黨對外國人勞動者的對策並沒有深陷於以往關於是否接收非熟練勞動者的泥沼中。而自民黨政權更傾向於完全迴避外國人勞動者接收問題,試圖通過提高女性就業和高齡者就業比例,充分利用日本本國的人口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兩個政黨不同的態度與傾向會深刻影響外國人勞動者問題對策的走向,而日本國內外環境所施加的壓力會讓日本政府不斷產生新的考量。
7

生產力成長之探究--台灣之實證分析

林宗鈞, LIN, ZONG-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三十年來台灣經濟之快速發展,引起舉世之矚目,被譽為新興之工業國家之一,同 時與星,港、韓被合稱為「亞洲四條龍」,造成此一結果的因素雖多,但生產力的大 幅提高,應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生產力上升,附加價值亦會相對提高,故生產 力不僅為經濟成長之泉源,同時亦為經濟穩定之重要關鍵。 本文共一冊,計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闡明研究動機、方法、範圍。 第二章 生產力測定之方法。 第三章 生產變動成因之理論基礎。諸如:資本設備利用率,勞動力組成之變化,韋 登(VERDOORN)效果……等。 第四章 實證分析。說明資料處理過程,實證之方法及結果分析。 第五章 綜合上述成結論,並提出政策建議。
8

少子女化社會的人口依賴負擔-台灣未來勞動力的隨機推計

胡力中, Hu, Li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少子女化及高齡化是相當受到矚目的人口發展趨勢。伴隨這兩種趨勢而來的現象是人口依賴負擔的增加及勞動力的減少。經建會每兩年針對未來台灣人口發展趨勢進行人口推計。然而,經建會的人口推計僅包含基本的人口訊息,並未包含未來可能勞動力的變化情形。同時,人口依賴負擔的測量亦是以代表人口結構的扶養比進行測量,並未納入勞動力人數變化這項經濟因素,因此較無法反應真實的人口負擔情形。故而,本研究以納入勞動力變遷情形的經濟依賴比來測量未來台灣的人口依賴負擔。 本研究以1978年至2007年人力資源調查資料,運用區塊拔靴法推估未來台灣勞參與率的變化趨勢,並結合人口推計,進行台灣未來勞動力的隨機推計。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中高年齡勞動力參與率的情形逐年下滑,再加上工作年齡人口的老化。勞動力人數負成長的時點將早於人口負成長,且減少的幅度大於人口負成長。此外,運用經濟依賴比測量所顯示的人口負擔情形,更是比扶養比所反應的更為嚴重。 面對這樣的衝擊,人口政策不單可以從提振生育水準及提高國際移民的方向來調整人口結構,以減緩人口負擔及勞動力減少的情形,更可以增加中高齡人口投入勞力市場的誘因,以減少勞動力人數下滑的幅度及人口負擔的加劇。 關鍵詞:人口負擔、區塊拔靴法、勞動力推計、經濟依賴比
9

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在生命歷程之變異-APC模型之應用

郭雅婷, Guo, Ya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年來台灣地區女性整體勞動力參與率持續上升,今時今日,在所有適合工作的女性中,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女性有意願、有能力投入勞動力市場,但是在整體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量」的提升之外,其中歷年趨勢所呈現的形態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將要探討的主題即為此趨勢改變的原因,分析研究在年齡(Age)、時期(Period)與世代(Cohort)相互作用下,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模式改變的背後,這三者所扮演的角色。 經由採用APC模型,控制1978年與1979年的迴歸係數相等,以此來分解出當Age、Period與Cohort同時對於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產生影響之下,它們分別對於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的淨效果。在分析的最後,本研究亦加入女性的婚姻狀態和教育程度作為控制,並以出生世代作為分類,除了試圖分析個人條件的不同會造就不一樣參與勞動的機率之外,也可以觀察到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之間有什麼差異。 研究結果:(一)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的整體提升是受年代效應所影響;(二)女性參與勞動的生命歷程深受年齡效應影響,每一個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年齡效應,當女性走到某一年齡時,便會有遵循同樣模式,也就是年齡規範(Age Norm);(三)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形態的「變形」是受出生世代效應差異所影響,2006年的女性較1978年受到出生世代效應影響減弱,從高同質性轉變為高異質性的勞動參與行為;(四)女性的婚姻狀態與教育程度對於其勞參率的影響會隨著世代改變:當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時,其世代間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則縮小;不同出生世代的未婚女性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最大;未婚女性隨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出生世代越年輕,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越高。
10

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批判 / Marx's Critique of Wage Labour

林侑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僱傭勞動(Wage Labour)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在不同層面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本文首先以馬克思對僱傭勞動的理解為出發點,研究僱傭勞動的形成條件和性質;以及僱傭勞動的運作如何使勞動者落到商品的地位,形塑社會中的種種差異和階級對立。接著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筆者將介紹馬克思批判僱傭勞動的幾種變形。馬克思運用異化、剝削、拜物教等概念,從不同角度批判僱傭勞動:僱傭勞動使勞動者的勞動活動受到損害、使勞動者生產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佔有,以及其他對勞動者不利的情況。而在本文第三部分,筆者舉出當代思想家論述僱傭勞動與馬克思批判僱傭勞動的不同處,當代思想家以個人為出發點去理解僱傭勞動帶來的問題,忽視僱傭勞動的社會性質和階級特性,和馬克思論述的出發點不同。最後,筆者將描述馬克思思想中的共產社會下的勞動,與僱傭勞動做一比較。共產社會下的勞動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由社會共有,與僱傭勞動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不同;且處在共產社會的勞動者不需將自己變成商品,消除在僱傭勞動中自我分裂和對立的情況。馬克思並設想當共產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社會將會依照各個人的實際需求作分配,達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使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