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5
  • 34
  • 1
  • Tagged with
  • 35
  • 35
  • 18
  • 12
  • 11
  • 9
  • 9
  • 9
  • 8
  • 8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就業年齡歧視-歐洲法院判決及其對台灣之啟示 /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The Decision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and their Impact to Taiwan

廖柏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年齡歧視為一項重要的就業歧視類型,不論是中高齡勞工或者是年輕勞工都可能遭受年齡而起的差別待遇,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以下簡稱勞委會)的統計,五國近年來就業歧視申訴案件中,性別歧視為最大宗,年齡歧視則次之,足見就業年齡歧視現象的嚴重性,也使得我國不得不透過立法加以禁止。我國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規定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歧視。然而僅以此條欲遏止就業年齡歧視似乎力有未逮,立法缺漏造成實務面諸多爭議,不論是定義不清、保護對象不明、缺乏例外規定及未規範舉證責任等,都使得我國就業年齡歧視之認定困難重重。   本研究欲探知國際間對於就業年齡歧視的因應之道,以國際勞工組織及歐洲聯盟為探討對象,國際勞工組織早在1958年通過第111號就業與職業歧視禁止公約及建議書,其對於年齡歧視的關注及開啟世界各國對於就業歧視議題的醒覺 不可謂不早;歐洲聯盟於2000年採納就業與職業平等待遇指令,揭露其對禁止任何歧視行為的重視,因為歐洲聯盟超國家的特質使其擁有特殊的行政、立法、司法制度,其中歐洲法院特殊的先行裁決制度使得年齡歧視議題獲得更高層次的解釋與判決,亦為本研究重要的核心。   本研究在就業年齡歧視之概念與類型,以及其對求職者或受僱者造成影響的層面後,再參考國際勞工組織與歐洲聯盟對就業年齡歧視議題的見解與因應之道,並且透過歐洲法院對年輕勞工及中高齡勞工的年齡歧視判決,藉以得知歐洲法院對就業年齡歧視之判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本研究發現,歐洲法院在解釋就業與職業平等待遇指令上給予我國諸多啟示,我國僅將年齡納入就業歧視禁止範圍而欲收消除歧視之效,其規範猶嫌不足。透過歐盟指令及判決,可知其對歧視類型、保護對象、例外情形及舉證責任的規範及實務見解,值得我國借鏡。
2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

毛人傑, Sam 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3

女性心理年齡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化妝保養品之品牌態度為例

溫曉盼, Wen,Hsiao-P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心理年齡 (Cognitive Age),指的是個人心理內在所認知的自我年齡,研究指出,真實年齡與心理年齡兩者間存在差異,一個人的心理年齡也許會比真實年齡年長或年輕。據此,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方面探討影響造成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產生差異的變數,另一方面則探討心理年齡與品牌態度間的關係。 經過研究分析,初步發現對女性來說,心理年齡確實不同於真實年齡,且受測的410位女性,有六成四的女性的心理年齡比真實年齡小,可看出答卷女性中有較明顯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傾向。此外,除了「22歲以下」的女性平均心理年齡高於真實年齡之外,其他女性平均心理年齡都低於真實年齡,且隨著年齡層的提高,心理年齡與真實年齡的差距越大,顯示心理年齡年輕化傾向更大。 假設驗證方面,首先就影響心理年齡傾向的因素來說,在人口變項方面,本研究發現,收入高低在心理年齡的傾向上有差異,收入高者比低者在心理年齡上有年輕化傾向。而婚姻狀態在心理年齡的傾向上也有顯著差異,但與原先假設相反,已婚者反而比未婚者在心理年齡上有年輕化傾向,本研究推論可能受到其他共變項(如收入、教育程度等)的影響。至於教育程度高低在心理年齡的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本研究認為,更仔細的進行教育程度分組,是未來研究可修正的方向。至於心理變項,本研究發現,社會比較程度高低在心理年齡傾向上有差異,社會比較程度高者比低者在心理年齡上有年輕化傾向。至於公眾自我意識高低在心理年齡的傾向上則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從平均值來看,公眾自我意識高者比低者在心理年齡上有年輕化傾向。 至於心理年齡與品牌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對於品牌年齡較低的品牌 群來說,心理年齡與品牌年齡之差距比真實年齡與品牌年齡之差距,更能有效預測品牌態度,顯示除了真實年齡之外,心理年齡對品牌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力,值得注意。另一方面,對於品牌年齡低的品牌而言,心理年齡與品牌年齡之差距越小,品牌態度越好;至於品牌年齡較高的品牌,心理年齡與品牌年齡之差距越大,品牌態度反而越好。
4

台灣地區教育程度別女性初婚年齡分佈模式 / Age Schedule of First Marriages for Females in Taiwan

陳雅琪, Chen, Ya-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婚姻規範漸漸凋零,從過去普遍成婚的形態轉變為遲婚、甚至不婚。1970年代以降,隨著教育機會的開放與普及,女性的教育程度持續地上升,衝擊「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形式,越來越多女性在職場上嶄露頭角,晚婚漸漸成為普遍的現象。      面對1970年代以降,教育急速地擴張,婚姻的時程是否有了重大的改變?不同的教育歷程是否影響其結婚的可能性?為了瞭解這些提問,本研究扣緊年齡之社會規範壓力,欲探求女性不同教育程度之初婚時程,並探討各初婚年齡模式,研究選用Hernes提出之初婚年齡函數,運用人力資源調查之資料推估出各教育程度之分配形式,以描繪教育擴張對婚姻時程帶來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女性單身的比例越來越高,尤以高教育程度增加幅度最大,初婚年齡也隨世代推移越來越高;第二, 1950-1970世代女性初婚平均年齡逐漸增長外,變異也更大;第三,女性高等教育遲婚影響到整體初婚年齡的上昇,即使其他教育別初婚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仍難以阻擋平均初婚年齡上的趨勢;第四,女性國中以下教育程度早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五,各教育程度之模式分配形狀越趨類似,到了後期僅有時間遞延的差異;第六,女性人口完成結婚年齡有三個不同趨勢的發展,高教育組(專科及大學)有晚婚的現象,完成結婚年齡越來越高,而高中、職則呈現持平的現象,國中教育程度有早婚的現象。
5

牙醫門診患者就醫決策過程相關因素之探討

程道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將「患者」當做「消費者」看待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是事實上舊有醫療體系中固有的的思惟其實從認知到實踐還有一段頗長的路要走。如何屏除以往醫療過程中上(醫師)對下(患者)的舊觀念,試著去了解消費端(患者)他們是如何選擇並看待一家醫療院所就成了做此研究的動機。另外針對大家一致認同的消費市場的主力:「女性」,她們是如何看待與她們健康休戚相關的議題?這對醫療市場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希望藉此研究進一步了解,以期為經營日益艱難的牙醫醫療產業找出另一片天空。 本研究旨在探討牙醫門診患者選擇就醫時的決策方式與相關之影響因素。以台北縣、市四家牙醫診所的病患為主要研究基礎,然後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共回收831份)去分析不同性別與年齡層之間在做牙醫就診決策時的異同。 研究結果發現,牙醫門診患者對於整個決策過程中是有差距存在的。而樣本中「性別」與「年齡層」確實有不一樣的需求,尤其是女性;不一樣年齡層的女性在做決策判斷時,與其他族群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此外研究中顯示「醫師的態度」是影響患者繼續回診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醫師們如何在專業之外如何學習「服務」你的患者,這應該是醫學基礎教育外值得深思的問題。最後,本研究將參考「歷史資料」與「問卷資料」的分析所得提出行銷建議,作為(牙醫)醫療院所運作時之參考。 關鍵字: 性別、年齡、消費者、決策行為 / Viewing a patient as a customer is not a new concept. Bu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between recognition and performance in old medical system. This research is motivated by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How do we avoid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attitudes of doctors over patients and how do consumers choose hospitals or clinics. In addition, we are also concerned about how females, the largest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group, view these subjects and how they affect their perspectives. Viewing the patient as a customer is absolutely important to medical market and hope we can find another dental business channel by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concept.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dental patient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related factors when choosing a dental provider.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in four clinic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atients gender and ages with 831 surveys collected. Our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dental patient decision-making differs based on age and gender. When it comes to judging and decision-making, we foun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especially amongst females. In addition, the attitude of the doctor is a major factor that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a patient will return to the dental provider in the future. We suggest doctors know not onl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how to serve a patient like a customer. Finally, this research will offer marketing advice for running clinic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our survey. Key Word:Gender、Age、Consumer、Decision-making Behavior
6

職場年齡歧視之研究

林煥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年齡歧視,這個由來甚久的社會問題於我國少被討論,但事實上,其為一項相當重要的就業歧視類型。其影響範圍甚廣,不單是中高齡者會受到年齡歧視而遭致解雇或因其年齡無法再度進入勞動市場,年輕勞動者亦將因企業人事主管對年輕人的一些刻板印象,例如:經驗不足、不可靠、抗壓性低等,而無法獲得較佳的勞動條件;且年齡歧視所影響者係為就業與職業的所有過程,包括:求職、應徵、就職、晉升、解雇等,甚至職業訓練的有無亦為年齡歧視之影響範圍,因此,對勞動者而言,這個不分性別、種族、國籍的歧視類型對其之傷害可能伴隨著勞動者年齡之成長而無所不在,故本文除檢視年齡歧視之定義、內容、特質外,於文內亦將時時強調年齡歧視這個社會問題之重要性,以凸顯其在目前台灣社會中不被重視之現實狀況。 如同上述,職場年齡歧視一如其他類型的就業歧視,將對處於勞動市場中之勞動者、已就業而身處工作環境中之受雇者造成對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之雙重影響。近年來,隨著高齡化之趨勢,於先進諸國中該項議題漸漸浮上檯面,成為建立未來新型態的勞動社會不可不注意的一個面向。美國係為最早針對年齡歧視問題進行立法規範國家,而歐盟於2000年則通過一項弭平所有型態的就業歧視之架構指令,其中並要求歐盟各會員國進行立法以規範年齡歧視,未來歐盟各國之立法以及實施經驗顯可為我國因應年齡歧視問題之借鏡。鄰國日本雖為年齡歧視立法之後進國,但其政府亦已觀察到社會中年齡層分配不均可能造成的世代間分化問題,並積極處理,我國實應隨時注意上述先進國家對於該議題之思考方向以及因應政策,不應自外於國際潮流而使本國勞動者在這個只求經濟成長的社會中更落入就業不安全、生活無保障的境地。
7

國小兒童年齡、認知發展及語言能力相關之研究

林淑慧, Lin, Sh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在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有 關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 有關文獻探討 本章在敘述兒童語言之發展情形,並探討有關認知發展與語 言能力、年齡與語言能力,及三者間相關的文獻。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七十八名國小兒童為研究對象,運用「皮亞傑具體運作 期認知發展診斷實驗」及「圖形指認作業」兩項測驗為研究工具。 第四章 結果 資料分析之結果發現:兒童之語言能力與認知發展幾無相關,而與年 齡有多項相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本章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兩項建議以供教育行政當 局及學校方面實施語文教育之參考。
8

台灣、美國與瑞典生育率模型之研究

藍銘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婦女受高等教育比例、就業率的增加等因素,使得育齡婦女的生育時間延後、生育總胎次減少,因此總生育率也逐年降低,在2001年時降至1.4的歷史新低,加速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的腳步。台灣地區婦女生育率的下降,在各年齡層有不同的趨勢,這種各年齡層生育率變化不同步的現象,使得許多常見的生育率模型(如Gamma及Lee-Carter模型)套用於台灣地區的生育率時產生不小的誤差。為尋求更精確的台灣地區生育率模型,除了考量直接預測年齡別生育率的各種模型外,本文也嘗試以世代(Cohort)的觀點預測未來的生育率,包含世代生育率模型,以及研究胎次別生育率與年齡別生育率之間的關係,再套用國外近年提出的擴散(Diffusion)模型。雖然世界各先進國家近幾年的總生育率皆是下降的,但唯一例外的是美國,在2002年有緩慢回升到2.07的現象;而處於歐洲中的瑞典,由於開發較早,總生育率一直處於極低的狀態。本文針對亞洲、美洲及歐洲三個總生育率變化狀況不同的國家分別找出適合的生育率模型,藉由交叉驗證評估模型的優劣。本文的實證研究台灣以西元1949至1996年(或1975至1996年,對胎次別資料而言)的資料為基礎,1997至2001年資料為檢測樣本;美國是以西元1917至1986年的資料為基礎,1987至1991年的資料為檢測樣本;而瑞典則是以西元1970至1994年的資料為基礎,1995至1999年的資料為檢測樣本。研究發現三個國家總生育率的變化趨勢並不相同,台灣的生育率持續下降,美國則是呈現波浪狀的變化,而瑞典的生育率一直以來維持較平穩的狀態,直到最近幾年有稍微下降的趨勢。另外台灣不同於美國及瑞典特別之處,在於台灣民眾由於中國習俗因而對十二生肖的好惡不同,因此台灣生育率還需將龍虎年的效應列入預測方法的修正,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而台灣、美國及瑞典相同之處在於世代模型可能因資料分析及估計的程序較為複雜,預測誤差反而高於單一年齡組個別估計法這類模型較為簡單的方法。
9

確定提撥制下之投資策略模擬分析

王曉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勞工退休金條例的實施喚醒國人對退休後生活的重視,開始著重退休財務規劃。確定提撥制下,提撥期間退休準備金之運用深深影響退休時之帳戶金額,對員工影響甚鉅,故資金運用乃是由員工自行決定,投資風險由員工承擔,而投資報酬率對退休所得替代率影響甚鉅,提升報酬率能讓員工退休時有足夠的退休金,當考量退休金能有抗通貨膨脹風險時,更需要較高的報酬率來避免通貨膨脹風險。 本研究採用隨機投資模型模擬股票、債券及兩年期定存報酬率,運用不同投資策略,衡量各種可能投資組合之投資績效與風險,並進一步設計各投資策略之生命週期投資模式,以期分析多期投資策略是否有較大之報酬率、較小之風險。本研究建立最適投資策略之目標函數,供投資者選擇適用之目標函數,在設定控制變數下,尋找最適資產配置。 在不考慮生命週期策略時,CM投資策略最為有效率,且單位風險報酬最高,CPPI則無論投資組合如何配置,都具有高風險高報酬之特性。比較生命週期時,35年期投資期間,TIPP生命週期投資策略較TIPP為佳,而BH生命週期在35年與20年投資期間有較BH有效率之現象。當高風險投資標的變異大時,不宜採用高風險之投資組合,會造成高風險低報酬之情形。另投資者可以根據本研究之最適投資策略設定,選擇最符合自身風險之最佳資產配置策略。
10

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參與在生命歷程之變異-APC模型之應用

郭雅婷, Guo, Ya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年來台灣地區女性整體勞動力參與率持續上升,今時今日,在所有適合工作的女性中,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女性有意願、有能力投入勞動力市場,但是在整體女性勞動力參與率「量」的提升之外,其中歷年趨勢所呈現的形態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將要探討的主題即為此趨勢改變的原因,分析研究在年齡(Age)、時期(Period)與世代(Cohort)相互作用下,台灣地區女性勞動力參與率模式改變的背後,這三者所扮演的角色。 經由採用APC模型,控制1978年與1979年的迴歸係數相等,以此來分解出當Age、Period與Cohort同時對於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產生影響之下,它們分別對於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的淨效果。在分析的最後,本研究亦加入女性的婚姻狀態和教育程度作為控制,並以出生世代作為分類,除了試圖分析個人條件的不同會造就不一樣參與勞動的機率之外,也可以觀察到不同出生世代的女性之間有什麼差異。 研究結果:(一)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的整體提升是受年代效應所影響;(二)女性參與勞動的生命歷程深受年齡效應影響,每一個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年齡效應,當女性走到某一年齡時,便會有遵循同樣模式,也就是年齡規範(Age Norm);(三)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形態的「變形」是受出生世代效應差異所影響,2006年的女性較1978年受到出生世代效應影響減弱,從高同質性轉變為高異質性的勞動參與行為;(四)女性的婚姻狀態與教育程度對於其勞參率的影響會隨著世代改變:當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時,其世代間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則縮小;不同出生世代的未婚女性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變異最大;未婚女性隨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出生世代越年輕,其參與勞動的機率越高。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