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5
  • 47
  • 9
  • 8
  • Tagged with
  • 64
  • 64
  • 33
  • 33
  • 22
  • 17
  • 17
  • 17
  • 15
  • 13
  • 13
  • 13
  • 12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小兒童的性別、社會背景及其語言行為之關係

譚天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有關兒童語言行為的研究,結論不一。本研究為了了解國小兒童的性別、社會背景在語言行為上之差異,乃提出虛無假設,假定不同性別、社會背景的兒童,在語言行為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抽取八十名受試者,依其社會背景分為漁、農、公教和商四組,每組二十名,男女各半。採個別測驗方式,要受試者看四張不同社會背景的圖片,作語言反應。然後就其語言編碼方式及語言行為總字數,加以分析。 本研究資料是用二項式變異數分析、克一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曼一惠特尼U考驗等方法來檢驗。結果發現:男女兒童在語言編碼及語言行為總字數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在語言行為總字數上亦無差異,但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在語言編碼上則有顯著的差異。進一步以杜凱氏法比較,發現農∼公組在四張圖片的語言編碼,都達顯著差異,公∼商組在圖片漁上亦達顯著差異。 最後從不同社會背景在行為、態度上之差異來解釋結果,並對教育及研究提出建議。
2

臺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之研究

陳俊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實施國小英語教學的相關問題,目的為探討兒童學習英語的理論基礎、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學基本架構、實施困難與解決策略,並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國小開設英語教學課程之建議,供教育當局與實施學校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進行文獻探討,並改編陳春蓮(民87)編製之「國民小學實施外語教學意見調查表」進行問卷普查,以臺北市全體150所國民小學為對象(包括市立138所,國立2所,以及私立10所),填答者為各校校長、教務主任與6位教師,共發出1,200分問卷,有效回收727分。研究採用之統計方法為:次數和百分比、卡方考驗(χ² test)與寇克蘭Q考驗法(Cochran Q test)。 據此,研究結果分述以下: 一、 國小英語教學基本架構 (一) 國小英語教學的師資來源依序為科任教師、美語補習班教師與通 過英語能力檢核測驗正在受訓者。 (二) 絕大多數填答者認為需要在國小實施英語教學。 (三) 實施國小英語教學的意義主要在因應國際化潮流與未來社會、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以及擴展文化視野。 (四)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英語教學應從小學三年級或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但以客觀條件未臻成熟,仍以三年級開始實施為宜。 (五) 絕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英語教學認為英語在小學課程中應列為必修的正式課程。 (六)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每週英語教學的總時數應為四十分鐘至八十分鐘。 (七)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為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 (八)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英語教學應實施評量。 二、 國小英語教學的實施困難 (一) 不贊成實施國小英語教學的理由依序為缺少應用英語環境、課程欠缺妥善規畫以及師資不足;學生負擔太重、排擠其他學科與影響國語文學習較不構成反對的理由。 (二) 目前實施國小英語教學遭遇最大的問題為缺乏英語教學能力的師資與教學時間不足。 (三) 國小教師進行英語教學的困難為英語專業知能不足、教學時間不足、缺乏英語教學方法論的訓練以及欠缺適當的教材。 三、 國小英語教學的實施困難與解決策略 (一) 多數填答者認為培育英語師資是規畫國小英語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其次為擬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二)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最理想的國小英語教學師資應為通過英語教學能力檢定的國小合格教師。 (三)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教師進行英語教學最需要的協助為提供在職進修機會。 (四)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國小英語教師最需具備的能力為小學英語教學方法與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特質的瞭解。 (五) 多數填答者認為優先解決師資不足問題的短期方案為特案准聘不具國小教師資格但具有英語教學能力者,其次為辦理暑期教材教法研習。 (六) 大多數填答者認為解決師資不足問題的長期方案為師院或一般大學成立英語教育系。 (七) 絕大多數填答者認為師資養成最需要教育行政機關之協助,其次為教材編選、成立英語教學資源中心、以及課程結構的調整。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國內即將正式實施的國小英語教學,提出包括對教育行政機關、對實施學校以及對未來研究等三方面的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國小英語教學,以小學三年級開始,列為必修,每週二節正式課程為主,並視實際條件考慮調整。 (二) 建立師資培育管道,落實英語能力檢定,為師資品質把關,使英語師資培育多元化、長期化與穩定化。 (三) 儘速成立英語教學資源中心與持續訪視輔導,提供教師英語教材教法的協助。 二、 對實施學校的建議 (一) 國小英語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及擴展其文化視野。 (二) 儘速讓通過英語能力檢核測驗者進入小學任教,以解決現階段師資短缺問題。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對臺北市國小英語教學的實施狀況繼續深入探討。 (二) 國小英語教學與國中英語學習的銜接問題繼續探討。 (三) 對九年一貫英語課程的實施狀況深入探討。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主要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外語學習相關理論與實驗研究……………………………9 第二節 國內兒童英語教學的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兒童英語教學準則………………………………………...56 第四節 鄰近國家實施國小英語教學現況………………………..6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8 第一節 研究對象……………………………………………………88 第二節 研究工具……………………………………………………90 第三節 研究步驟…………………………………………………...91 第四節 資料處理………………………………………….………..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95 第一節 國小英語教學基本架構…………………………………...98 第二節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困難…………………………………115 第三節 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困難解決策略………………………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第一節 結論………………………………………………………139 第二節 建議………………………………………………………162 參考書目……………………………………………………..170 附錄 附錄一 「國民小學實施外語教學意見調查表」 授權使用同意書……………………………………178 附錄二 正式問卷…………………………………………….179 附錄三 正式施測函……………………………………………...184 附錄四 正式施測說明函………………………………………...185
3

韓國小說洪吉童傳之作者及其受中國小說影響之研究

禹政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台灣國小學童指稱式溝通行為表現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n Taiwan

楊玉櫻, Yang, 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利用實驗設計研究台灣國小二年級和五年級學童指稱式溝通行為表現。結果發現五年級學童在描述指稱物時,語句傳達較充份的訊息以區別其它非指稱物。且在指稱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者經由交談互動共同提供訊息。說話者除了描述指稱物外,會詢問聽者是否了解他的描述,聽者除了回應說話者外,亦能在說話者無法提供充份訊息時,提出適當的問題誘出缺乏的訊息。二年級學童由於受到自我為中心的認知結構和溝通技巧尚未成熟的影響,他們的指稱語句較無法傳達充份的訊息。在指稱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者互動較少。說話者不會詢問聽者是否了解他的描述。當說話者的訊息不充份時,聽者沒有反應或是無法提出適當的問題誘出缺乏的訊息。訊息來源大部份來自說話者,說話者自己的獨自很多。 / The thesis is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n Taiwan. The second - and fifth - graders are engaged in a designed experiment. The older children' a referential phrases are found to convey more adequate information to distinguish the target referent from the other nonreferents. Both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collaborate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formation adequacy. During the referential process, the speaker queries the listener's understanding of his referential description. The listener responds to the speaker's queries and requests for clarification to elicit information adequacy. Most of the referential processes are accomplished with more than two turns. Because of the egocentric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less develope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younger children's referential phrases convey less adequate information. They tend to focus on the target referent without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nonreferents. They adopt an individual approach during the referential process. The speaker concentrates on describing the referent without querying the listener's u nderstanding. The listener concentrates on listening. When the speaker fails to provide adequate information, the listener neither requests for clarification nor knows how to propose appropriate clarification requests to elicit information adequacy. The speaker provides most the information and lots of monologues are observed.
5

採用人物題材群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繪畫能力之影響

郭榮瑞, GUO, RONG-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1)探討以人物題材群的課程型態去從事美勞教學,對國 小四年級學生繪畫能力的影響,包括形象觀察能力、色彩表現能力、空間處理能力 、美感表現能力及完成能力。(2)探討兒童人物畫課程結構、教學取向與可行的 實施模式。(3)建立實際可行的兒童繪畫能力的評量標準。為達成上述目的,乃 就國內美勞教育的現況及有關文獻中,去探究國內兒童畫形成概念化的原因及目前 的美勞教學課程取向,並探討藝術教育理論基礎、課程結構、學習模式以及有關的 教學研究,作為本教學實驗的理論基礎。其次,闡述兒童繪畫能力的內涵、影響兒 童繪畫的因素,並進行兒童繪畫評量之研究等,作為兒童繪畫能力評量之依據。最 後,綜合上述文獻分析之結果,擬訂「人物題材群之課程與教學」去進行實驗,探 討其對學生繪畫能力之影響。 本研究之對象為台北縣新莊市裕民國小四年八班為實驗室(男生20人,女生22人及 同校四年二班為控制班學生(男生22人,女生21人)作為實驗比照,實施教學實驗 。前後計八週,每週一次,每次計約80分鐘。其中控制班一位男生因無法合程參加 實驗教學,故予刎除。人物題材群課程包括自己的臉(塑造)、面具(工藝的製作 )、同學的畫像(紙凸版畫),同學的畫像(彩墨畫)。教學之前,控制班、實驗 班均同時實施前測;教學實驗結果之後,兩班均同時實施後測。將前、後測的作品 分別編號混合,商聘三位美勞教育專家依據評分標準表評分。資料整理完畢之後, 使用SPSS PC+進行前、後測之成績統計與兩班成績之t考驗及以排除前測之共變量 ,進行變異數分析,以驗證本研究所提出之研究假設。 茲將本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有關課程與教學方面: 發現採用人物題材群的課程型態去從事美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繪畫能力有增 進影響。 二、有關兒童畫之課程結構、教學取向方面: 發現透過雕塑(自己的臉)→工藝(面具製作)→版畫(同學的畫像)→彩墨繪畫 (畫我對面的同學)→彩畫(自畫像)等之人物畫題材群課程型態教學,學生之繪 畫表現能力--包括形象表現、色彩表現、空間處理、美感表現、完成能力及整體 繪畫能力均比教學實驗前達顯著的進步水準之具體成效。 三、有關兒童繪畫能力評量方面: 發現採用兒童自畫像總結性評量方式,所擬訂之五項兒童繪畫能力的評量標準-- 包括形象能力,色彩表現、空間處理、美感表現和完成能力等,對兒童自畫像的觀 察寫生作品的評量,具有適用性。
6

台北市五十七學年度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調查研究

黃春枝, Huang, Chu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三節敘述資料之來源。第二章為有關之研究與文獻,共分二節。第一節介紹與評述台灣省教育廳五十六學年度與五十七學年度國小畢業生未升學國中原因調查,第二節介紹與評述日本文部省昭和二十七、二十八與二十九年度的小學結業生不升學中學或長期缺席原因之調查研究。第三章為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問卷編製、取樣與調查經過,共分三節。第一節敘述問卷之編製經過與問卷之內容,第二節敘述取樣方法與取樣範圍,第三節敘述實際訪問調查之經過。第四章為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資料蒐集、整理與統計,調查問卷之資料蒐集、整理與統計等三部份。第二節為統計結果之分析,計分為: 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人數之統計分析,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願參加技藝訓練與不參加技藝訓練人數之統計分析,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之性別、籍貫、年齡、家長職業、國小畢業成績等之統計分析,與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調查結果之統計分析等四部份。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建議,俾供教育當局作為今後提高國小畢業生升學率之參考。
7

台北市國小男性校長職位晉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六位男性校長經驗為例

鄭裕仁, Cheng Yu 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多元文化思潮與婦女運動影響,台灣教育開始針對兩性不平等處境進行反省或批評,然而許多研究僅將其概念限制於課程改革,卻忽略其他向度,鮮少檢核教育工作者本身之意識型態與實際教育活動可能產生的潛在課程,教育各環節中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更以非正式的面貌持續再製性別歧視問題。 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台北市國小校長校長職位晉升因素,研究開始時間為民國八十八年初,研究樣本限制範圍為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甄選辦法(非遴選制)中所指,經公開考試、儲訓合格及分發,任職於台北市市立國民小學校長。 依據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獲得以下結論。 一、造成國小教師性別人數比例失衡之原因:1、國小男性教師自我認知的低社經地位造成人數流失,2、教師專業分工與角色的性別,3、年齡層及地區別造成國小教師性別比例差異。 二、國小教師性別差異對於職位晉升的影響:1、男性較少受到性別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2、男性擔任行政職位的動機較強烈,3、女性主管被認為有較多的負面人格特質,4、男性被認為領導統御能力較好,5、男性在生理的限制較少,6、社會給予男性教師較大的升遷壓力。 三、影響國小男性校長校長職位晉升之因素:1、行政主管任用人才的條件,2、轉換生涯跑道的契機,3、競爭對手出現時的表現,4、職位晉升信念的產生,5、擬定職位晉升策略,6、校長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8

國小學童補習、家庭結構、社經地位與城鄉比較之研究

張朝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作者申請內政部兒童局於2005年出版之「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原始資料檔資料,針對國小學童的放學後、寒暑期與才藝補習行為進行計量研究,期望透過本研究,了解家庭安排國小學童補習的相關因素,並了解父母對其子女的補習教育投資是否有城鄉差距。   在性別方面,家庭安排子女放學後與寒暑期補習與否方面並未有性別上的考量,且亦無城鄉差距。而女孩的才藝補習項數要比男孩多。排行方面,在家排行老三以上的兒童,在各項補習方面皆較其他排行之兒童居於劣勢。   父母親因素部分,父親職業等級相對於父親教育,對兒童放學後與寒暑期補習的影響整體來說較為顯著。而在才藝補習項數部份,則父親職業等級與教育程度皆對其有影響。整體而言,若父親職業等級愈高,兒童放學後與寒暑期補習機率、才藝補習項數愈高。而父親教育程度愈高,兒童才藝補習項數亦愈多。母親部分,則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才藝補習項數愈多。   家庭因素部分,家庭每月支出高低與否,對於放學後與寒暑期補習與否並不顯著,但卻影響子女的才藝補習項數-家庭每月支出愈高,子女補習項數愈多。值得一提的是,都會區地區的家庭每月較高支出以上之家庭,其子女放學後與寒暑假補習機率較每月支出在兩萬元以下者低,僅代表該類家庭透過安排子女「補習」的機率較低而已,有可能此類家庭透過其他方式實現家庭的教育投資,或是進行其他活動。家庭所在地區部分,放學後與寒暑期補習機率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並不顯著,但在才藝補習項數部份,鄉鎮兒童的補習項數不如都會區兒童。較重視才藝的甄選佔未來的升學管道的比例如果提高,鄉鎮兒童未來升學的機會將會受到更大影響。
9

國小英語教師對繪本教學之看法及使用現況調查研究 / A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and Practices in Using Picture Books

陳瑋琦, Chen, Wei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國小英語教師使用繪本進行英語教學之情形。透過自編的問卷探索(1)國小英語教師對於運用英語繪本教學的看法,(2)英語教師使用繪本的實際情況,以及(3)使用繪本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以教師的背景變項與學校的環境變項做分析,探討這些變項是否影響教師對於繪本使用的看法、使用繪本教學的頻率和教學時所面臨的挑戰。 研究對象為大台北地區385位國小英語教師 (156位為台北市教師,229位為台北縣教師)。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變異數分析及交叉分析等統計方法,獲致結果如下:(1)多數英語教師對運用繪本於英語教學的看法正面,但是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們因教學年資不同,在「語言發展」及「學習者」兩個面向上有顯著差異;(2)學校環境變項(班級大小、英語課時數、學校所在區域)及教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學年資、英語教學資格)對教師使用繪本的頻率有顯著的影響;(3)多數英語教師在進行繪本教學時共同面臨的挑戰為:英語教學時數不足、班級人數多、多媒體設備不足、繪本教學準備費時及英語繪本預算不足等。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數點建議及未來相關研究之研究方向。 /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icture books applied in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great Taipei area. The study focused on exploring (1) what are teachers’ perspectives toward picture book used in English teaching; (2) how teachers use picture book in English teaching; (3) challenges teachers encountered while using picture books. A total of 385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156 from Taipei City and 229 from Taipei County, responded to the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variable analysis, and cross analysis. Results in this study showed: (1) teachers mostly had positive perspectives toward applying picture books in English teaching.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perception in dimensio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mension of learner.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s was found to be the main factor to influence their perception; (2) school contexts (class size, average English periods, and school area) and teachers’ personal backgrounds (gender, age,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English teaching certificat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frequency of teachers’ use of picture books; (3) limited time of English courses, large class size, insufficiency of school multimedia equipment, time spent on preparing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and insufficient budget for picture books were the main challenges reported by teache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included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10

國小英語學習經驗對國中英語學習表現之影響

周雪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以台北市63所市立國中之中的7所國中一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英語學習經驗對國中英語學習表現的影響,其中,國小英語學習經驗除了已學習與未學習兩種經驗外,尚包括初學年齡、學習年數、授課教師、學習感受、學習內容與學習地點等不同之學習經驗;國中英語學習表現則函括了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層面的英語學習表現。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小已學習英語與未學習英語的學生在英語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的差異: (一)英語認知層面:國小已學習英語的學生在英語認知策略與英語後設認知策略的使用上均顯著優於國小未學習英語的學生。 (二)英語情意層面:國小已學習英語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態度、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焦慮上均顯著優於國小未學習英語的學生。 (三)英語技能層面:國小已學習英語的學生在英語聽力精熟程度、英語閱讀精熟程度、英語寫作精熟程度以及英語口語精熟程度上均顯著優於國小未學習英語的學生。 二、國小已學習英語的不同經驗在英語認知、情意與技能三層面的差異: (一)英語認知層面:學生的初學年齡與學習地點在英語認知層面均無顯著差異;學習年數則愈長、學習感受愈有趣、學習內容愈完整在認知層面上的表現則愈佳;而授課教師則在認知策略上無顯著差異,在後設認知策略上則外國教師與中外聯合教學顯著優於中國老師教學。 (二)英語情意層面:學生的學習地點在情意層面上無顯著差異;學習年數愈長、學習內容愈完整在情意層面的表現則愈佳;初學年齡則僅於英語學習動機上有顯著差異,且年齡愈低,英語學習動機愈強;授課教師則僅於英語學習無焦慮上有顯著差異,外國教師與中外聯合教學者顯著優於中國教師;學習感受則在英語學習態度與動機上均有顯著差異,且對國小英語學習愈感到有趣者,英語情意表現則愈佳。 (三)英語技能層面:學生的初學年齡在英語閱讀精熟程度上有顯著差異,且初學年齡愈小,英語閱讀程度的表現愈佳;學習年數在英語聽力精熟程度、閱讀精熟程度以及寫作精熟程度上均有顯著差異,且學習年數愈長表現愈佳;授課教師則僅於閱讀精熟程度上有顯著差異,授課教師為外國老師與中外聯合教學者顯著優於中國老師;學習感受亦僅於閱讀精熟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學習感受為有趣者在英語閱讀精熟程度上的表現較佳;學習地點則僅於口語精熟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學習地點為家教式者在英語口語程度上的表現較佳。 /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1<sub>st</sub>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are 7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among 63 ones in Taipei.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s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includes not noly 'the learned' and 'unlearned', but also the 'starting age','learning years','teachers','feeling about learning','learn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places'; as to English learning performance, it includes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stag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list as below: Ⅰ.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earned and unlearne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period in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stages are: (i) English cognitive stage: the learned ones who use English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superior to the unlearned. (ii) English affective stage: the learned ones whose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are superior to the unlearned. (iii) English psychomotor stage: the learned ones whose skills of English listening proficiency, reading proficiency, writing proficiency and oral proficiency are superior to the unlearned. Ⅱ.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the learned in Enlgish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stages are: (i) English cognitive stage: the starting 'age' and learning 'places' at elementary school period in English cognitive stage make no sighnificant difference. The loger 'years', the more interesting 'feeling' and more complete 'content'the students had the better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y make. The 'teachers' who taught the students in childhood mak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using cognitive strategies, but the foreign teacher and the united teaching are superior to the Chinese teacher while the students us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i) English affective stage: the learning 'places' at elementary school period mak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English affective stage. The loger 'years' and the more complete 'content' they learned the better performance the students make. The starting 'age' of learning English merely makes difference o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younger the learning age started the stronger motivation the students have. The 'teachers' only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learning anxiety-- the foreign teacher and the united teaching are superior to the Chinese teacher. Learning 'feeling'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lgish learnging attitude and motivation-- the more interesting they felt about calsses the better affective performance they make. (iii) The psychomotor stage: the starting 'age'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reading proficiency-- the younger the learning age started the better English reading proficiency the students make. The learning 'years'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listen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the longer years the students learned the better performance they make. The 'teachers' merely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reading proficiency-- the foreign teacher and the united teaching are superior to the Chinese teacher. Learning 'feeling'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reading proficiency-- the more interesting the students felt the better English reading proficiency they have. The learning 'places'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nglish oral proficiency-- the tutor style makes better performance in English oral proficiency.

Page generated in 0.03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