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Tagged with
  • 10
  • 10
  • 5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屏東縣國中畢業生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

林叔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屏東縣國中畢業生於升學選校上的意願情形與是否留在縣內升讀之抉擇及其影響因素。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俾達成以下之研究目的: 一、 瞭解屏東縣內國中畢業生畢業後就業與升學意願的比率、升學學生選擇各類型學校之意願情形。 二、 瞭解屏東縣內國中畢業生升讀當地或他縣高中、高職、五專之意願與原因。 三、 瞭解屏東縣內國中畢業生對於屏東縣高中、高職、五專等學校,在行政措施上的需求與就讀考量之因素。 四、 瞭解屏東縣內國中畢業生對於目前政府所推行之「鼓勵優秀國中畢業生就讀當地高中措施」的了解程度,及其對於屏東縣國中畢業生在決定是否留縣升學時的影響程度。 五、 分析越區報考臨縣(市)高中、高職、五專之學生的就學成因,俾確實得知其需求。 六、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屏東縣政府作教育政策擬訂之參考。 據問卷調查資料分析後之結果如下: 一、 屏東縣國中畢業生以繼續升學為最大比率。 二、 屏東縣國中畢業生以決定升讀高中者占最大多數。 三、 不分其升學類型下,屏東縣國中畢業生以決定留縣升學者居多。 四、 受試者多時常與父母討論升學之類型,但關於升學地點之討論頻率則多只是一兩次,且對於升學地點及政府政策亦多只達稍微瞭解之程度。 五、 受試者對於屏東縣高級中等教育機構之改善需求,是以充實教學設備占最大比率,次為實施保送制度、及提升師資素質。 本研究並對於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2

台北市五十七學年度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調查研究

黃春枝, Huang, Chu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三節敘述資料之來源。第二章為有關之研究與文獻,共分二節。第一節介紹與評述台灣省教育廳五十六學年度與五十七學年度國小畢業生未升學國中原因調查,第二節介紹與評述日本文部省昭和二十七、二十八與二十九年度的小學結業生不升學中學或長期缺席原因之調查研究。第三章為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問卷編製、取樣與調查經過,共分三節。第一節敘述問卷之編製經過與問卷之內容,第二節敘述取樣方法與取樣範圍,第三節敘述實際訪問調查之經過。第四章為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之資料蒐集、整理與統計,調查問卷之資料蒐集、整理與統計等三部份。第二節為統計結果之分析,計分為: 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人數之統計分析,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願參加技藝訓練與不參加技藝訓練人數之統計分析,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之性別、籍貫、年齡、家長職業、國小畢業成績等之統計分析,與國小畢業生未能升學國中原因調查結果之統計分析等四部份。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建議,俾供教育當局作為今後提高國小畢業生升學率之參考。
3

面子價值、升學熱與教學問題評估之研究-以北部四所國中為例 / A Study of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e Values, Ambition for a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blems.

林雪雅, Lin, Sheue Ye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當前瀰漫整個台灣社會之升學主義的本質,並藉此認清升學主義對教育(在此意指教學上的問題)造成的效果,俾依據研究的發現策畫一套更能適應台灣現代社會的教育政策。   本研究的對象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國中生,另一類是其家長。限於經費及人力,乃採立意選樣方式,選取北部四所公立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別是台北市信義國中、台北縣新埔國中、桃園縣八德國中及宜蘭縣宜蘭國中。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問卷乃根據研究目的自行編製而成,統計方法為LISREL分析。   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學生與家長對面子的重視程度   本研究受訪的學生與家長在大部分的面子指標上,測得的分數都不高,故研究者主觀認定其對於讀書或升學的面子價值並不是非常強調,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與家長重視面子價值。   二、學生本人與家長回答子女對升學熱行為的看法   研究結果指出,只有極少數的人不曾使用參考書,九成五的學生均用過,甚至也有老師在用或鼓勵學生使用。閱讀課內書籍時間太長、參加補習、使用測驗卷等升學熱現象也都有超過七成五的國中生經歷過。學生與家長對升學熱情形的反應態度大致相同,即對升學熱不理性反應。   三、學生本人與家長回答子女對教學問題的看法   研究發現指出,有一半的國中生經歷能力編班的問題,表示仍有半數的學校以能力編班方式進行教學。近九成的受訪者深深感受到學校師長非常看重「升學率」數字,亦即重視考試時的成績表現。七成五的人認為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脫節,不夠靈活實用。無論是學生群或家長群,對教學問題均予其負面的評價。   四、面子價值、升學熱與教學問題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從LISREL分析的整體結果發現:對學生群而言,面子價值分數愈高,升學熱分數亦愈高;而升學熱分數的高低又與教學問題分數成正比。亦即,愈重面子價值的學生,其升學欲望愈強,在行為及態度上愈支持升學熱行為;而後者的支持度愈高,則教學問題愈發嚴重。
4

影響中學生升學發展之家庭因素 / Studies of Family Factor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賴柏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力資本的培養,仍須回到最根本的「教育」問題。隨著家庭結構改變和社會專業化分工的影響,學校和家庭外的社會化機構對於學生教育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雖已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亦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對於學生教育表現的重要影響力。本文利用中研院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資料庫)中,第一波(2001)、第二波(2003)國中生調查問卷和第三波(2005)高中職五專學生問卷資料,並利用複迴歸模型 (multiple regression)和Probit機率模型 (probit probability model)進行分析,並將升學發展成果分為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和未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兩大類,探討影響中學生升學發展成果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財務資本、文化資本、母親教育參與和教育期望對於考上公立普通高中之機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婚姻狀態、手足數目、社會資本和城鄉別則對考上公立普通高中之機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5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升學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

張標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廣告設計科應屆畢業學生升學就業意願的影響因素,並了解高職廣告設計科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的現況,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實施教學與輔導計畫,以及不同縣市、性別、主要撫養者學歷、技術士證照與學業成績等對於影響高職廣告設計科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因素的看法,進而歸納目前高職廣告設計科的缺失及改善之道。 本研究以北、中、南三區公私立高職廣告設計科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配合研究編製影響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升學就業因素之探討問卷調查表,問卷分為「基本資料」及「問卷內容」兩部分,共寄發1,803份,回收1,361份,有效問卷共1,344份,回收率為75%。 研究方法則採取文獻分析、問卷調查,透過文獻分析以作為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在統計方面的使用上,依背景變項的特性而有差異,在「性別」變項上採用t-test的方法進行顯著性考驗。變項則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來進行顯著性考驗。一旦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者,則進一步採用薛費法(Scheffé method test)來進行事後比較。 本研究歸納出主要結論如下: 一、就父母期望方面,不同性別、不同學校所屬區域、有無廣告設計工作經驗等有其差異性。在希望待遇擁有不同種類證照及張數、學業及實習成績方面則未有顯著性影響。 二、就父母期望方面,主要撫養者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及每月平均收入不同,則其看法亦有所不同。 三、就對廣告設計的願景上,背景變項不同,如不同性別、不同學校所屬區域、有無廣告設計經驗在希望待遇之影響不顯著。在證照、學業與實習成績上則有顯著的差異。 四、就對廣告設計的願景上,不同的家庭變項,並未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五、就對廣告設計的興趣方面,其背景變項不同,亦呈現不同的差異性。如性別、區域、經驗、待遇上無差異性。而證照種類愈多、張數愈多則興趣愈高;學業與實習成績愈高,則興趣愈高。 六、就廣告設計的興趣上,其在家庭變項方面,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之主要撫養者及家庭收入等未有顯著差異;而主要撫養者的教育程度會與其對廣告設計的興趣有顯著的相關性。 七、在個人升學、就業的意願方面,性別、學校所屬區域、有無廣告設計經驗、待遇、證照張數,未有明顯差異;而證照種類愈多,學業與實習成績愈高,則其升學與就業意願愈高。 八、在個人升學就業的意願上,家庭變項不同,亦未有顯著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建議 (一)重視高職招生不足現象 (二)正視高職升學途徑的困境 二、對學校建議 (一)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二)加強輔導學生取得各類技術士證照 (三)加強產學合作,增加校外實習機會 (四)加強教學體系現代化 三、對學生建議 (一)加強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二)加強實作能力 /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dvertisement and Design (AD) department graduates’ aspiration of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and then to suggest the strategy of improvement for AD department. The study adopt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s survey. The total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1803,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s were 1344, with a return rate of 75 percent. After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 1. As for parents’ expectatio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tudents’ genders, schools’ areas, AD-related job experience and parents’ ages, education levels, occupation types and monthly income; otherwis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tudents’ expecting income, hoping to hav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licens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2. As for the vision of A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tudents’ hoping to hav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licens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therwis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other variables. 3. As for the interest in A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tudents’ hoping to hav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licens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arents’ education levels. 4. As for the aspiration of further study and employmen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students’ hoping to have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licens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For the government, put emphasis on the insufficiency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the difficulty in the ways of students’ further study. 2. For the schools, put emphasis on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encourage students to get more licenses, cooperate with the industry, and modernize the facilities. 3. For the students, put emphasis on the with-going ability and practical skills.
6

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

陳玉明, CHEN,YU-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了解山地族群國中學生之自我接納態度、升學與就業意願及父母管教 態度,並探討三者間之關係,進而尋求適當之輔導途徑,期能協助有關單位對山地青 少年問題之了解與輔導。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經以賴保禎編訂之「父母管教態度測 驗」、郭為藩編訂之「自我態度問卷」及自編之「升學與就業意願調查表」,調查花 蓮縣十所國中之山地族群學生計 373人,依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並參閱相關文獻 以為解釋與討論之依據。 本研究內部共分五章,首章緒論,敘述研究之動機、目的及重要名詞解釋,第二章為 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架構,說明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實施程 序,第四章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第五章結論,陳述研究結果並擬提出若干具體 建議。 本研究主要獲得以下結果:(1) 山地族群之父母管教態度在籍別及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但部分態度因父母是否長期出外工作而有顯著差異,且普遍知覺父母有較不合理的 管教態度;(2) 自我觀念亦無顯著籍別差異,但部分領域因性別或父親是否長期出外 而有顯著差異;(3) 教育及職業抱負上因性別有顯著差異,在其他變項則不顯著,而 有75.%以上的學生希望繼續升學,且希望達高中以上之程度,對未來的職業亦多選擇 技術性或半專業性質之工作,如美容師,警察、出納員;(4) 學生之自我觀念、教育 職業抱負間大致有顯著相關,惟各組樣本有些微差異;(5) 父母管教態度較佳的學生 大多有較積極之自我觀念,但在教育及職業抱負上則與父母管教態度較劣的學生無顯 著差異。 綜言之,本研究結果大致符合本研究假設與預期結果,而部分結果未如預期,則有待 未來進一步研究。
7

國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承諾與學校教育成效關係之研究

黃玉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文獻分析、問卷調查之研究方法,以SA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探討「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承諾」、「學校教育成效」三變項之間的關係。根據530位國中教師問卷量表的調查結果,所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壹、學校教育現況的整體表現有所進步 貳、教師的教育背景提昇有必要大力推動 參、女校長所領導的學校,其學校教育成效較佳 肆、在教師人口變項方面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教師的工作承諾沒有顯著差異。 (二)在教師的年齡方面,51歲以上的教師其教師工作承諾的程度最高;30歲以下的教師其教師工作承諾的程度最低。 (三)在教師年資方面,年資最深(26年以上)的教師其教師工作承諾的程度最高。 (四)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的評價最高;對學校的組織承諾程度也最高 伍、在不同學校規模方面的差異情形: (一)大、中、小型學校的校長教學領導沒有顯著差異。 (二)中、大型學校的教師工作承諾較高。 (三)小型學校在降低學生輟學率、減少學生犯過率及學校教育成效總體表現的結果顯著的優於大型學校。 (四)中型學校在提昇升學率方面的表現顯著的優於大型或小型的學校。 陸、不同區域國民中學的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承諾及學校教育成效沒有顯著差異。 染、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的工作承諾與學校教育成效的關係 (一)校長的教學領導越佳,教師的工作承諾越高。 (二)校長的教學領導越佳,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越低;但是學生的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越高,且學校教育成效的總體表現也越佳。 (三)教師對學校組織的承諾越高,則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越低;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越高,且學校教育成效的總體表現也越佳。 (四)教師對學生教育承諾的高低對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沒有顯著影響;但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承諾越高對學生的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及學校教育成效的總體表現有越正向的影響。 (五)對學校組織承諾與對學生教育承諾都高的教師,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也低;但是學生的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則高,且學校教育成效的總體表現也越佳。 (六)校長教學領導越佳且教師工作承諾越高的學校,其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也越低;但是學生的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則越高,且學校教育成效的總體表現也越棒;反之亦然。 (七)對於學校教育成效中學生的在校輟學率、行為犯過率、學習進步率、畢業升學率,及學校教育成效總體表現的影響,以校長的教學領導最為重要、次為教師對學校的組織承諾、在其次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承諾。 根據上述主要結論,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壹、大力推動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或是四十學分班 貳、鼓勵女性教師從事學校行政工作 參、規劃合宜的教育措施以使不同年齡教師能發揮所長,樂在工作 肆、建立專任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輪調制度 伍、學校規模應朝班級數在31∼60班之間的中型學校調整 陸、加強校長教學領導行為及增強教師工作承諾知覺以促進學校教育成效的優良表現 柒、後續的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承諾」的影響因素,以及用於衡鑑「學校教育成效」的其他重要因子。
8

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 Schooling as Labor: A Marxist Analysis of Schooling

林柏儀, Lin, Por-Y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延伸英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者Glenn Rikowski提出之「學校教育生產勞動力」的「勞動力理論」,論述現代資本主義中學校教育與資本積累的關係,指出受學校教育作為創造「商品化勞動力使用價值」的關鍵機制,將促進剩餘價值生產。此過程具有生產使用價值、生產交換價值、操持、強制性等四項特性,本身就可視為是一種「勞動」來觀察。本論文將此過程稱為「求學勞動」,以馬克思主義對其進行分析,提出「求學勞動理論」。 本論文發現,基於資本主義下資本積累需求與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壓力,求學勞動將是一種異化的強制性活動,且具有(1)提高僱傭勞動的「剩餘價值率」,及(2)教育增額工資日益減少甚至低於教育費用的「再生產不足」等兩重剝削機制,以促成剩餘價值生產,維持資本主義體制。 運用國家理論觀察,求學勞動的內涵在國家中介下,除了滿足不同的資本積累需求外,也須透過政治控制與社會整合以滿足社會正當性,是故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權力分布下,將有著變動的「開放空間」,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危機」。 而自馬克思主義相關成果分析求學勞動,本論文發現求學勞動的過程包含著「競爭排序」與「權威控制」,使得「意識型態」得以運作,促成異化求學勞動與僱傭勞動持續運行。而為了用以抵擋資本主義利潤率下降趨勢,求學勞動有著更加異化、競爭化、階層化、延長化、貶值化、新自由主義化等諸項趨勢,但也有著包含反體制運動、教育改革及階級鬥爭的「反趨勢」可能。 本論文也運用了理論成果,針對台灣的「升學競爭」與「高教擴張」之現象及成因進行分析。本論文認為台灣升學壓力的原因與資本積累需求及勞動力競爭壓力相關。僅透過「廣設公立高中大學」、「取消人力規劃與強制分流教育」等方法,不足以消解升學壓力,反而恐將延後、強化、轉移競爭壓力。除非教育改革能(1)去除資本需求與其對勞動力的影響,(2)促成平等化的階層結構,(3)使教育資源分配的平等化,才有可能改變升學競爭壓力的結構原因。而1990年代台灣的高教擴張政策,非但無法達到其宣稱的目標,反而傾向「教育私有化」政策,更鞏固了「公私雙元高教系統」,強化競爭與階級繁衍。 最後,本論文指出基於求學勞動與僱傭勞動之間具有抽象結構的共通性,隨著客觀情勢惡化與集體行動的努力,具有打造出「工學聯合」的共通階級意識基礎,以共同投入改革或革命實踐的可能。 / This disserta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Marxist educational theorist Glenn Rikowski’s “labor power theory”, seeing schooling as producing labor power for capitalism,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ing and capitalism. From the Marxist point, I find that schooling is the key mechanism of producing commercial use-value of labor power, and will produce more surplus-value in the wage-labor process. I use Marxism to analysis schooling as a kind of labor, and naming it “schooling-labor” to propose a “schooling-labor theory”. Because capitalists chase higher profits for accumulation and labor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for education or working opportunities, the schooling-labor would be a forced and alienated activity, consists of two mechanisms of exploitation for capitalism: (1) improving the surplus-value rate, and (2) causing “insufficient reproduction”. The content of schooling-labor is mediated by the State to satisfy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social legitim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 under different social elements an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power, there are “open spaces” to be mediated, and may result of different crises. I find that the competition and authoritative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labor make the ideology work to maintain the alienated schooling-labor and wage-labor. Moreover, for countervailing the tendency of “decreasing profit rate”, schooling-labor would turn into situations consist of alienation, competition, stratification, extension, and inflation; but however, there are also “counter-tendencies”, including anti-system movem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class struggle. After all, I use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 of “competition fo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I find that the expa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need and competition, but caused the privat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public-private polariz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reproduction of class.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the uniformity between schooling-labor and wage-labor, the objective worse situation, and the power of collective actions, there are possibilities to manufacture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and workers” to engage in reform or revolution.
9

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自我評價與情緒困擾 / The self-evaluation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takers in Taiwan

林正山, Lin, Jeng-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試圖提出一個架構,說明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情緒困擾問題,並描述出在此問題上,社會教化內容可能扮演的角色。經由文獻探討自我信念與情緒困擾間的關連,以及社會文化對個人情緒困擾的可能影響方式,研究者提出了「情緒困擾之整合性概念架構」作為說明重考生情緒困擾問題的起點,此架構主張:覺察自我落差導致了人們的情緒痛苦,而社會價值觀念不但形塑了人們的外在評價壓力,社會教化的內容也會經由影響個人的自我信念(含導引自我標準、預期自我信念及實際自我信念),對人們的情緒與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著名升大學補習班的197位重考生,其中121位為高中升大學重考生,其餘76位為高職升大學重考生。研究的工具除了Rosenberg自尊量表(RSE)、貝氏憂鬱量表(BDI)以及症狀檢核表焦慮分量表(SCL-A)外,還包括自行編製的「自我期許問卷」(可得到受測者所填寫的導引自我標準,以及他在這些標準上自評的各項自我落差量及落差覺察頻率),以及課業自我落差評量。 實徵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可分為幾個部分,分別說明臺灣升大學重考生情緒困擾問題的不同面向: (一) 在情緒困擾相關評量上,對重考生及其他同齡學生(高三學生和大一學生)的狀況進行調查與比較,以巨觀描繪出臺灣升大學重考生的情緒困擾問題。研究結果發現:重考生較其他同齡學生具有更高的憂鬱和焦慮,而在自我落差評量方面,他們具有較高的自我落差覺察頻率,以及較大的課業自我落差量。 (二) 以大學生及重考生樣本,實徵檢驗自我落差量及其覺察頻率是否能有效預測人們的情緒困擾狀況,以瞭解本研究所提出來的概念架構是否可以用來說明臺灣學生的情緒困擾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自尊、憂鬱以及焦慮都可以由一些自我落差評量有效解釋,然而由於重考生所具有的一些特質,使得自我落差評量對於重考生組內差異的解釋力多數比它們在大一樣本中為。 (三) 對高中升大學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進行內容分析,以檢視社會教化內容與個人導引自我標準間的關連。由內容分析的結果可以發現: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受到社會教化內容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升學觀念的社會教化),因此重考生的導引自我標準並不是散亂地分佈,絕大多數的項目可群集為二十一個類目,至於其餘的項目則是少見且較不具重要性的。 (四) 依據前述內容分析的結果,分析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社會心理意涵,並探索性地描繪重考生的心理處境。由內容分析發現:重考生的導引 自我標準包含很多與升學有關的價值觀(至少佔 46 %),由於這些價值觀在重考生群體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本研究將它們統合成一個整體結構,推論出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六種社會心理意涵:(1)「受高等教育,以取得謀職、營生的優勢」;(2)「具有豐富的學識,前途看好」;(3)「享受自 由學風,拓展自我潛能」;(4)「表現出眾,讓人看得起」;(5)「善盡本分,能榮顯父母師長」;(6)「戰勝自己,達成對自己的期許」。 在上述的整體結構中,由於「順利升學,取得文憑」居於最為核心的地位,因此重考生對於自我的評價普遍會受到他們對自己升學表現的預期很大的影響。「升學在臺灣社會中可能具有的社會心理意涵」與「個別重考生的心理處境」兩者之間的關係,彷彿就是「完整的圖像」與「殘缺的圖像複製品」兩者之間的關係,儘管複製不可能完美,使得後者在顏色上可能會比原圖較像 濃或是較淡,在色調上可能會比原圖像較為明朗或是更為陰鬱,然而,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後者都可以在前者上面找到它相對應的部分(但僅為圖像的局部),使得個別重考生的心理處境與集體的社會升學觀念間,即使存在著許多表象的差異,但它們之間至少仍保有一種「理解的可滲透性」。 最後,本研究除了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說明研究結果的意義並提出一些後續研究建議外,也討論了臺灣的升學主義解構運動,主張欲有效解決升學主義下臺灣的教育問題,需經歷一種「進步的問題轉換」,方能有效突破臺灣在教育改革中所面臨到的瓶頸。
10

台北市參加「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與班級氣氛之研究 / Stress of Accessing to Senior High, Coping Behavior, Health and Classroom Climate for Students Joining " No-Exam Trial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黃淑馨, Huang Shu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比較台北市參加試辦「自願就學方案」自學班學生和普通班學 生在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和班級氣氛之差異性。以台北市七十 九學年度參加試辦「自願就學方案」21所學校學生為取樣對象。共抽取6 所國中﹐一、二、三年級各取「自學班」與「普通班」一班﹐共 36 班﹐ 自學班學生 669 人﹐普通班學生669 人﹐共 1338 人。本研究之工具為 「升學壓力量表」、「升學壓力因應行為量表」、「日常作息時間量表」 、「學生生活經驗問卷」、「一般健康量表」和「學習環境量表」﹐以三 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 考驗 、卡方考驗和 Scheffe' 事後考驗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為︰ (一)普 通班比自學班學生感受升學壓力強度高﹐尤其在自我壓力、教師壓力、考 試壓力、和時間壓力源方面﹐普通班比自學班壓力強﹐呈顯著差異。前途 壓力源強度﹐自學班高於普通班;父母壓力則兩班無差異。 (二)普通班 與自學班學生在作業份量、作業方式、晚上作息時間沒有差異;但在考試 科目、補習科目方面﹐普通班學生顯著多於自學班﹐而睡眠時數﹐普通班 顯著少於自學班。 (三)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較多採用「面對問題」和「 置之不理」方式因應升學壓力;其餘「紓解情緒」、「情緒困擾」和「投 射」等方式﹐兩班無差異。 (四)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在「社會官能障礙 」、「嚴重憂鬱」、「焦慮不眠」、「生理症狀」得分較高﹐有顯著差異 ;亦即普通班學生身心較不健康。 (五)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知覺班級組 織較混亂、同學較競爭;而「教師偏愛」和「多樣性」兩班無差異。 (六)年級、性別對升學壓力總量表和分量表強度﹐有顯著交互作用;而內 外控和學業成績沒有顯著交互作用﹐但有主要效果影響。 (七)年級對升 學壓力因應行為有顯著交互作用;其餘性別、內外控和學業成績只有主要 效果影響。 (八)班級、年級、內外控和學業成績對身心健康僅具主要效 果影響。 (九)班級和性別對班級氣氛有顯著交互作用;而內外控和學業 成績僅具主要效果影響。 (十)一般國中生感受升學壓力高者﹐較常採取 消極因應﹐對其身心健康和所知覺的班級氣氛有不利的影響。本研究綜合 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和教師與父母之 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