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5
  • 47
  • 9
  • 8
  • Tagged with
  • 64
  • 64
  • 33
  • 33
  • 22
  • 17
  • 17
  • 17
  • 15
  • 13
  • 13
  • 13
  • 12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加減應用問題中多餘資訊的辨識

陳文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Littlefield與Rieser(1993)曾提出語意區辨模型,來解釋多餘資訊特性對多餘資訊辨識的影響,本研究則以Kintsch與Greeno(1985)的閱讀理解模型為基礎,重新探討多餘資訊的辨識。與問題中的問句相比較,多餘資訊句的語意特徵相似度可分為高低兩個水準,多餘資訊句的位置則可能出現在題目中間或後面,本研究由這兩個特性編製出四類多餘資訊句,分別加入六類兩步驟加減應用問題中,要求國小三年級的學童圈選出解題需用到的數字,來探討多餘資訊特性對辨識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而言,語意特徵相似度低時,學童的辨識表現較好,所犯的錯誤主要為只圈選兩個相關資訊;語意特徵相似度高時,學童的辨識表現下降,較容易圈選多餘資訊句中的數字。而位置變項的效果並不顯著,且語意特徵相似度與位置變項的交互作用也不明顯。 進一步分析學童在六類兩步驟問題中的表現,本研究建議閱讀理解模型比語意區辨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釋學童的辨識表現,而記憶可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因素。此外,部分學童會以問句中的主角為線索,判斷擁有相同主角的句子與解題有關,而造成辨識錯誤。
22

國小教師創意管教與學生行為表現之關係

林志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管教行為上的差異情形,並分析教師的管教行為、學生的背景變項、對管教滿意度與其行為表現(自尊、創造力)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不含離島)北、中、南、東四區的國小六年級學生818人為研究對象,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教師管教行為量表」、「兒童自尊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小教師目前最常採用的管教行為是軟性施壓型管教。 二、國小女教師採用創意型管教行為的比例高於男教師,採用硬性懲罰型 管教行為的比例則低於男教師。 三、任教地區不同的國小教師,採用的管教行為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四、接受創意型管教行為的國小學生在「整體自尊」的表現優於接受軟性 施壓型和硬性懲罰型二類型管教行為的學生。 五、接受不同類型管教行為的國小學生,其創造力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六、性別不同、接受不同類型管教行為的國小學生,其自尊與創造力表現 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七、接受創意型管教行為的國小學生,對管教的滿意度高於接受軟性施壓 型和硬性懲罰型二類型管教行為的學生,而接受接受軟性施壓型管教行為的學生,對管教的滿意度也高於接受硬性懲罰型管教行為的學生。 八、接受不同類型管教行為、對管教滿意度不同的國小學生,其自尊與創 造力表現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教育行政和師資培育機構、學校當局和現場實務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23

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研究

姜鳳求, JIANG,FENG-Q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一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主題情節、人物性格及創作技巧等相關內容。經本論文的析論,其能對「好逑傳」在總體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作一評價并試著為其尋找出合適之定位。 全文凡六章。 第一章緒言,述本文撰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好逑傳」的作者、版本、譯本及其背景研究。 第二章為「好逑傳」的情節分析,本章介紹結構的一般定義及「好逑傳」十八回的情節。 第三章為「好逑傳」的主題意識,本章探討「好逑傳」的主題及其作者要表達的實事求是觀念,倫理的觀念(忠、俠義、名教)等主題思想,并陳述作者主題思想的優、缺點。 第四章為「好逑傳」的人物塑造。第一節陳述「好逑傳」的正面人物,如鐵公子、水冰心。第二節陳述「好逑傳」的反面人物,如水運、過公子。分析上述人物在作品中所擔當的角色性格與生命氣質。 第五章為「好逑傳」的寫作技巧。第一節分析「好逑傳」所用的口語、成語、歇后語、諺語及其非情節因素詩詞等韻語。第二節主要探究「好逑傳」中「伏筆」手法運用。第三節主要考察「好逑傳」中「對比」等寫作技巧之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好逑傳」寫作表現之缺點及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24

國小學童解決親子衝突的研究

徐萍, X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親子間的衝突是一種特殊的人際衝突,因為親子間的地位並不一定平等,而且通常是子女處於劣勢。這種不平等地位可能造成親子衝突,影響衝突解決的方法。 D'Zurilla & Goldfried(1971) 提出「解決人際問題的認知思考模式」,認為解決衝突的階段共有五個:問題導向、澄清問題、形成假設、決策、付諸行動和驗證。每一階段包含有不同的要點,若遵守這些要點將可提高解決人際問題的效果。而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也可經由訓練穫得改善。 但是,D'Zurilla 等人並未針對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解決人際問題時究竟是否應用這些要點一事進行驗証。過去的研究也沒有探討年齡對解決人際問題過程的影響。 針對以上所提的問題和缺憾,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在於探討一、五年級學生解決親子衝突時,(1) 在「問題導向」階段感到無法解決須服從的人數是否有差異?(2) 「澄清問題」的能力是否有差異?(3) 在「形成假設」階段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的人數是否有差異?(4) 在「決策」階段的評估能力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以台北市木柵、武功國小一、五年級共120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結構式晤談收集資料。主要結果如下: (1) 有41.25%的學生有能力自行澄清問題,24.2% 的學生需要協助組織,11.7% 需要練習,22.9% 經過練習仍無法澄清問題,且五年級學生的表現顯著優於一年級(p<01); (2) 有83.75%的學生認為有方法可以解決衝突狀況,6.65%經練習後可想出解決方法,9.6% 堅持無計可施,且一年級認為無計可施的人數顯著多於一年級(p<01); (3) 63.35%的學生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32.95%認為先想一個方法試試看有沒有效,3.75% 無法回答此問題,且五年級可暫緩評估而儘量先想方法的學生人數顯助多於一年級(p<05); (4)受試者所想出的棗略可分為:服從(趕快吃╱整理)、使東西消失、請他人協助、放棄活動、裝病、給動物吃(故事一)、騙媽媽整理好了(故事二)、其他種類。 (5)97.5%的學生有評估解決方法的能力,且無年齡差異。 (6)評估的標準有可能導致的結果、道德訴求、策略的可行性等三類,一、五年級並無差異; (7)一年級有35%、五年級有52.5%的受試者選擇服從,但並無顯著差異。 文中並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和建議。
25

國小學童對職業角色的認識與接觸大眾媒介的關係性

鄭植榮, Zheng, Zh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大眾媒介是否有助於學童對職業角色的認識。以十種職業角色; 警察、雜貨店老板、新聞記者、法官、礦工、理髮師、醫生、畫家、歌星、教師為 研究對象。採集體測驗法。樣本是五百二十四名國小六年級學童。 本論文共壹冊。分五章十三節。約三萬餘字。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大眾媒介與社會化;第二節:大眾媒介與職業角色的學習 ;第三節:研究的問題與假說。 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一節:預試;第二節:抽樣;第三節:問卷設計。 第三章:有關樣本一些基本特徵的描述。第一節:樣本的基本特徵;第二節:對各 種職業角色的尊敬程度;第三節:對各種理想職業角色的評量方式。 第四章:對各種職業角色的尊敬程度。第一節:對各種職業角色尊敬程度的變異量 分析;第二節:對各種職業角色評量方式的變異量分析。 第五章:討論及建議。第一節:本研究的限制及未來的展望;第二節建議。
26

劉鶚《老殘遊記》的敘事研究

蔡文賓, TASI, WEN 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劉鶚作為一個新小說家的代表人物,在《老殘遊記》一書中,藉由小說書寫,道出自己對時代背景與生存困境的見解與抒發,並藉由一系列刻畫人物的過程,寄寓自己崇高的理念。至於在敘事視角上的成就,筆者認為《老殘遊記》在清末新小說的敘事書寫上,是第一部開始大量採取第三人稱敘事的限知視角的小說,故在敘事手法上具有開拓之功。在小說敘事視角的使用上,老殘就是小說敘事文本中,最主要的第三人稱限知敘事者,因為小說文本中的點點滴滴、是是非非,皆需要藉由老殘的言、聽、說等經歷旅程,才得以讓閱讀者明瞭小說中所負載的理念,以及所要傳達的訊息。 在小說中劉鶚採用倒敘的敘事手法,是意味著清末新小說的敘事發展,已經突破傳統章回小說的籓籬,突破以往所採用之單一順敘式的寫作模式,轉而運用更為活潑、更多樣化的寫作方式。而《老殘遊記》的敘事空間,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風貌。小說在自然空間的書寫上,著重於寫實的層面,不僅人物與景色相為互應,更在人物遊歷的空間上,加以著墨,使其深具地方特色。至於在虛擬空間的書寫方面,描寫了老殘在夢中的驚險過程,以及於夢中進入地府的故事情節。小說中的虛擬空間,並非毫無意義的書寫鋪陳,而賦予閱讀者不僅是驚奇怪誕之感,更帶有幾分教化意味。 至於敘事結構方面,筆者提出,《老殘遊記》是用舊章回寫作新小說,並且在小說中,蘊含現代思想與多元嘗試的精神,這也奠定了民國五四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在結構方面,則是採用單一人物主線的方式,小說中妥善地運用主角易位的技巧,讓小說呈現出更為豐富充實的風貌。雖然受限於《老殘遊記》初編的完整性所影響,導致在二編一開始與初編之間,於結構的銜接上,顯得並不十分融入,並且由於在若干故事情節的主題意義上,初編與二編之間差異甚深,而導致數位前輩學人提出二編並非劉鶚親筆所作之論。
27

教師專業知識及其課堂教學之研究:以三位台灣地區國小英語教師為例 / A Case study on three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s

黃佩萱, Huang, Pe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位國小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及其課堂教學,並分析影響其知識及教學的因素。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本研究呈現了國小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其中探討了其教學如何受教學專業知識的影響並探索了形成教學專業知識的來源。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採取訪談,教學觀察,文件分析等主要資料蒐集來源,為期約兩個月。資料的涵蓋層面包括:(1)班級經營 (2) 課程教學 (3) 形成知識的來源。經由這些資料,本研究討論了三位教師專業知識的異同:(1) 各個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觀點如何 (2) 各個教師如何受其工作場域的影響 (3)各個教師的知識來源如何形成。 本研究根據以上議題的討論結果,進一步提供相關建議,以期能作為英語師資培育人員,英語教師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ts influence on classroom practi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ross case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ree subject teachers concerning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derived sources of knowledge.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look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pei. Th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knowledge of three teachers was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classroom management, (2) enactment of curriculum (3) sources of teacher’s knowledge.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of knowledge of three teachers under two dimensions: (1) how the teachers perceived their teaching (2) how the teachers responded to their working contexts. As for sources of teacher’s knowledge, three factors were discussed: (1) learning experiences (2) teaching experiences (3) contextual factors. Finally,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are presented mainly for teacher educators and English teachers.
28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補習經驗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 / A Study of Cram School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of Tainan City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羅淑媛, Luo, Shu-Yuan January 1900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補習現況與英語補習經驗及其英語學習態度。以台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叢集抽樣,抽取15所學校,30個班級為樣本,以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問卷調查法取得443份有效問卷,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致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有七成學童參加英語補習,補習年數以3-4年者最多; 每週補習英語的時數,以4小時以下者最多;學童參加英語補習最主要的動機,以升學與課業需求者最多。 二、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一般英語學習態度、學校英語課程學習態度、英語補習課程學習態度為普通偏中上。 三、不同性別之學童在英語學習態度上部分有顯著差異,女學童優於男學童。 四、不同主要照顧者之家長教育程度之學童在英語學習態度的三層面均未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英語補習年數之學童,僅在對學校英語課程的看法有顯著差異,補習年數1-2 年者優於3-4年及7年以上者。 六、每週英語補習時數不同之學童在一般英語學習態度有顯著差異;學校英語課程的學 習態度則未有顯著差異;英語補習課程學習態度部分有顯著差異,每週英語補習時 數5小時以上者優於於4小時以下者。 七、不同英語補習動機之學童在一般英語學習態度、英語補習課程的學習態度有 顯著差異,學校英語課程的學習態度部分有顯著差異,英語補習動機為自己 興趣者優於於其他英語補習動機。 /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English cram status quo. cram school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Tainan City. Totally 443 participants are selected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Tainan City. The data a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 way ANOVA. The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Seventy percent of elementary high graders in Tainan City go to English cram schools, and most of them go there at least three to four years. Besides, most of them take English lessons everyweek under four hours. The main motivation is to enter a higher school and have better academic performance. 2. High grader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are above the average. 3. Different high graders genders have partly different attitude. Female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male ones. 4. Hig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primary caregivers of education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ree levels. 5. Hig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attending cram school yea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artly. One to two English learning years are better than those with three to four years and more than seven years. 6. Hig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English learning hours every week on general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Students who learn English in cram school for more than five hours are better than students who learn English in cram school for less than four hours. 7.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motivations were found among general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and English courses of going to cram schools. Hig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motivation on the English cours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artly.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going to cram school get better grades than the other motivations. /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 謝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國小英語教學與英語補習的現況 9 第二節 英語學習態度 22 第三節 英語補習經驗與英語學習態度 27 第四節 英語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受試學童基本資料、參加英語補習經驗與英語學習態度之分析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童在英語學習態度的差異分析 65 第三節 不同英語補習經驗之學童的英語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 6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4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96 附錄二 100
29

中、韓兩國國小英語教學之比較研究

金仁淑, Kim, In-S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對於國民小學階段實施英語教學及相關問題進行學理上的尋繹與探究,並以中、韓兩國現任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對像,比較分析英語教學法與對學生評量方式之認知與使用程度、教學方法知識之來源,以作為中、韓兩國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上的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包括外語教育之相關理論與實施方法之種類、國民小學英語教學的實施依據、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探討各種英語教學方法、與國民小學英語教學上所使用之評量方式的研究文獻。其次,以文獻探討為基礎,藉由問卷調查瞭解中、韓兩國現任國民小學英語教師為對像,比較分析英語教學法與對學生評量方式之認知與使用程度、教學方法知識之來源與其幫助程度。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之分析結果,作成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 中、韓兩國在國民小學低年級中實施英語教學已為相當普及 (二) 中、韓兩國國民小學英語師資,在學科專業知能與教學素養之平衡發展,與良好英語教學經驗之累積方面有待加強 (三) 中、韓兩國現任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對現行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方案之認知上,在教學方法與對學生之評量方式方面有待加強,以增進教學效能 (四) 在英語教學法之認知與使用程度方面,中華民國地區與韓國相較之下,多種英語教學法之使用程度較高,認知程度較低 (五) 教師進修等研習活動、同事間經驗的分享,及教師手冊或教學指引對國民小學英語教學上頗有幫助 (六) 在英語教學評量方式,中、韓兩國教師均多使用以聽、說為主之評量方式,少使用以讀、寫為主之評量方式,並且以讀、寫為主之評量方式年級愈低使用程度愈低 (七) 中、韓兩國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比學生之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二、 對中、韓兩國英語教學之建議 (一) 中、韓兩國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課程綱要中,妥善擬定低年級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評量方式 (二) 教育當局妥善擬定短期方案以解決目前師資短缺問題,以及提昇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品質 (三) 教育當局應妥善研擬長期國小英語師資培育計畫,以培養充裕且學科專業知能與教學素養良好的國民小學英語師資 (四) 教師多利用現有的教學雜誌、刊物與相關資訊網站,或成立英語教師會與利用社區大學之資源,以便獲得相關資訊和協助
30

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 /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 and curriculum operation experi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陳秀玉, Chen, Hsow-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對三位國小一年級教師的社會科教學進行觀察,以分析她們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並深入理解與探討這些經驗所顯示的意義與教師課程詮釋時的內在世界。具體言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教師在生活脈絡下所形成的課程詮釋觀點。 二、分析教師在與環境互動下所採取的教學統整方式。 三、瞭解教師在教學後對教學評量結果所作的省思。 四、探討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所顯示的意義,及教師課程詮釋時的內在世界。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最常用到的是教室觀察、訪談、文件分析、問卷、測驗等方式。研究對象是在同一學校任教一年級的三位教師,學歷分別是師範、師專和師院,曾任教一年級社會科年資是2年、10年和0年,研究時間約為一個多月,以進行社會科一個單元完整的教學觀察。 研究者建構了三位個案報告,並將所有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和歸納,以理解三位教師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所顯示之意義,及教師的內在世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三位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 (一)教師的許多課程詮釋觀點,會統合地呈現在對任教課程的理解上。 (二)教師的某些課程詮釋觀點會影響某些教學統整方式。 (三)教師的各種教學統整方式之間相互關連。 二、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所顯示的意義 (一)教師在課程運作時主體意識的存在,並不為自己所察覺。 (二)教師在課程實施層面所扮演的角色,已不是忠實者,可算是調適者,某部份確實展現了課程締造者的角色。 三、教師課程詮釋時內在的教學需求 教師的教學統整行動是一套為了結合理想與現實的因應策略,大都是為了滿足下列需求:(1)重視課業表現(2)符合教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3)因應學生的特性和能力(4)維持良好的常規(5)配合資源和時間等環境因素。這些需求的背後,即是教師心中最期盼的,一個能獲得成就感的成功教學。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what 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 and curriculum operation experien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ave, and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from those experiences, and also to understand the inner worlds of the teachers who interpret the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She collected data fr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test.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three 1th-grade teachers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the same school. There were two years, ten years and zero years in their teaching 1th-grade Social Studies, and also graduated from different level teacher schools. It took more than one month to complete the observations of a whole unit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wrote up three case reports, and analyzed the meanings of those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A.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 and curriculum operation experiences: a)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s integrated to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subject. b) Some of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s influenced some instructional integration methods. c) All of the instructional integration methods were interactively connected. B. The meanings of those experiences: a) The fact that teachers were the subject instead of the object in the curriculum operation was not perceived by teachers. b) I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ers were not loyal to the curriculum but keep a mutual-adaptation relationship with it. They sometimes even created part of the curriculum. C. The instructional needs on the inner worlds of the teachers: a) Teacher’s needs emphasized the academic expectations. b) Teacher’s needs fit for their life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c) Teacher’s needs adapted to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ability. d) Teacher’s needs emphasized maintaining a good classroom control. e) Teacher’s needs considered about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time. These needs could be subsumed into the need toward a successful instruc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