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際經濟法─國際經濟政策、調整、與開發的國際法研究余國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要旨在對國際經濟法提出概念的和實證的研究,就目前所有情報尚無一位國際法學家對國際經濟法曾作過如本論文之討論,雖然對於個別問題,他們已有令人欽仰的成就。曾經創用國際經濟法一名之國際法學家,倫敦國際關係研究導師supervisor 在其所著國際經濟法之領域與標準(The Province and,Standard of the The International Cionmio Yaw)一文中,限於對關稅暨資易公約怎麼法律分析,而對國際經濟法之概念,殊令滿意之說明或誠以國際經濟浩若瀚海,國際法學家甚難把握重心,面作有系統之國際法研究,因此本論文之有章乃就國際經濟法之概念及範圍作一說明,該章共分六節,第一、二兩節旨在說明國際經濟法之需要。三四兩節是說明國際經濟法之趨何,也是一般國際法之趨向,第五節則是確定國際經濟法之範圍,最後討論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秩序的關係。全章均係一概念的介紹,特別是指出國際經濟法的範圍是在就國際經濟政策,國際經濟調整,和國際經濟開發,作國際法的研究,換言之,上述王者是國際經濟法努力的方向。從來研究國際經濟法者,均未能指出其重心,而本論文則特別標明重心之所在,此乃本文所以採用副題之原因也。
範圍既經確定,第二、三、四章即就各項作專題的討論,故弟二章討論國際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法,第三章討論國際經濟調整與國際經濟法,第四章討論國際經濟開發與國際經濟法。
國家之國際貿易政策不對自由或干涉,究竟揉用何種政策,傳統之國際法規則是由國家自由裁量,除非有條約義務,戰後的餘悸,往往導致國家採用嚴格的干涉政策,甚至演變為經濟戰,救國家的國際經濟政策確有以條約加以限制的必要,以維持國際和平時安全。哈瓦那憲章的重要成就即在於此,對於國家的國際商業政策,加以廣泛的規範。故本文第二章計論國際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法中,純粹替哈瓦那憲章作一分析,而側重於經濟政策方面,普遍最惠國條款及條件之例外萬是全章的重心,在說明最惠國條款適用之例外情形中,華入了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優勇制度和汙太威協定,歐洲無同巿場和七國自由貿易區刀是這方面的最新發展發煤鋼集團乃是共同巿場之初步,帝國優惠側是七國自由資易屬的簡接導因,故本章均在適當地住加以論列,除此之外以則全係哈瓦那憲章之規則。因此第二章包括十三節,第一節是分析國家可能有的國際經濟政策。二至四節是對哈瓦那憲章作一般介紹。五至七節是分析最惠國條款及共適用之例外。八至十一節是其他有關政策之規範,包括量的限制,津貼制度和國營貿易,國際商品協定和國際壟斷,煤鋼集團原是一種國際襲斷,但它也是歐洲共同巿場之初步故十二節討論歐洲共同巿場與七國自由貿易區。第十三節則是一個結論,對關稅及貿易公約組織加以討論,以不辭哈自那憲章之整個原則,究能執行到何種程度。
第三章是說明國際調整與國際經濟法。所謂國際調整,乃指國際收吏的恢復均衡問題,在國際全本位制度之下,學者何來以為有一種機能的自動作用,可使國際收支趨何平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實,證明國際全本位制度並無此種自動作用,而是依賴各國中央銀行間的不成文法的合作。不過國際全本位下的調即作用,無論是自動的或人為的,其結果之良好該是為人所羨慕的,故國際經濟法在國際調整方面的設計每次,國際全本位制度為藍本,如果該一調節作用出於人為的合作心則國際經濟法正欲使此種合作建立在一個條約每基礎上,從務約為基礎的此方面合作,歷史上的發展曾有多種形式,而國際貨弊基金是此發展的終點。故第三章之分析於說明國際調整之意義後,即以全本位制度的分析為始(第三節)以國際貨幣基金之分析為終(第六節)第三節介紹國際貨幣合作之經驗第四節介紹國汪算銀行,第五節介紹收支協定歐洲改支同盟。為此均係了解國際貸幣基之歷史因素。
在討論國際經濟的調整問題時,已透露國際貿易結構上的均衡對於國際調整的重要。第四章之討論國際經濟開發實即是第三章的延長,不過國際經濟開發已為今日國際間的一個獨立問題,其受到國際政治家的重視,正如同一問題成為國家對內經濟政第上極受重視一般。唯國際經濟開發所包含問題更為複雜,故第四章於說明國際經濟開發之意義(第一即)及重要(第二節),在第三節中便介紹經濟暨社會理事會第十屆會期上所討論關於國際經濟開發的各問題。
無論如何複雜,國際經濟開發的基本問題乃在公私利害的如何調和。即投資者的利益和國家政策的需要如何互相配合?對方投資者的利益,安全尤為重要。國家的極端氏族主義每使外國人不願冒險。國此如何保護外國人投資乃為國際經濟法上亟待解決者。本文只提出二點(第四節)後:即國家沒收外國人財產是石達反國際法,或國際法對此有無限的問題,及國家對外國人折負國際責任的問題。
對於國家為經濟開發之故而採的岩干措施,國際法有如何規定,則為第五節所討論者,即國際貿易憲章曾對開發國家所予的特殊待遇。
國際開發有賴國際組織的援助或是不成問題的。而這方面,國際經濟法對於健全國際經濟關係將有更積極的貢獻。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是第一次的試驗國際財務公司及國際開發協會也已發展或將發展為具體的事實,故第四章之最後兩節即在說明此等國際組織。
本文既為國際經濟法故一方面均就每一問題之傳統法規加以分給,以與條約規定相比較,他方面避免對組織加必冗長的敘述,以免成為國際經濟組織是討論。唯若干組織,及組織之若干持性,於國際經濟法,甚至一般國際法有重要影響者,則仍加介紹。例如投要權,國際組織之超國家性或國際性,及國際組織對於國際經濟法之執行等,此均散見於名節。
|
2 |
東北太平洋鮭魚管理與現行國際法相關規範之研究陳永昌, CHEN, YONG-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銀行業發展國際市場策略之研究陳永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1992年政府開放15家新銀行以來,銀行產業逐漸進入全面競爭的銀行業戰國時期,接著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地雷股、二次金改整併風起、金控公司紛紛成立等事件;旋即又遭雙卡風暴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雷曼風暴肆虐;激烈競爭下台灣的存放利差在全球已是數一數二的薄利。雖兩岸銀行業已正式互相開放設置據點,但還難有實績。看著整個產業不斷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如割喉般的競爭,不禁要問,臺灣銀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受限於台灣經濟體的規模小、金融市場趨近飽和、過度而且無法發揮市場機制之不合理競爭環境;海外機會如雨後春筍冒出,又有國際銀行如HSBC、CITI等國際化成功案例可循,進入海外市場尋找春天,似乎成了臺灣銀行業想要有效成長之不二選擇。問題是,如何走出去?這就是這篇論文研究的背後動機。希望這篇研究報告可以提供國內銀行業,欲發展海外市場時,於策略發展、策略選擇、策略執行上,有一個完整的架構作參考。
這篇研究將回答下列問題,供銀行業發展海外市場時的參考:
1. 銀行業國際化時,如何選擇目標市場和進入策略?
2. 銀行業進入海外市場時,配合策略發展之經營模式如何擬定?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緒論,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研究流程與章節簡介;第二章則是引用文獻來探討企業國際化的動機、如何做國際目標市場的選擇、 進入國際市場的進入策略及配合國際策略發展的經營模式設計。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架構,分別說明研究架構、個案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方式及研究限制。第四章為個案背景與分析:第一節先介紹個案公司的背景資料並分析其所處產業環境;第二節描述個案公司三個階段的國際化動機及過去國際化經驗;第三節探討個案公司因國內無法滿足其成長需求而必須進入海外市場的理由;第四節則闡明個案公司所設定之未來的目標及自身的能力條件;第五節敘述個案公司對可能進入的地主國所做的評比分析;第六節說明個案公司如何透過國際顧問公司協助,由專案小組E-team, 對國際市場的聚焦作出選擇;第七節分享個案公司採取什麼方式,進入所選擇海外市場的進入策略;第八節則檢視個案公司所擬定之國際目標市場的經營模式,包括W銀行選擇什麼業務在當地經營? 如何設計組織架構?採取什麼樣的國際化人力資源政策及財務政策?接著介紹個案公司如何展開及執行策略;第九節則針對個案公司國際化策略執行績效作檢討並對W銀行提出建議。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經個案的探討對W銀行提出的建議包括:國際化的發展首先要建立國際化人才庫;強化國際化管理能力;資源有限,應聚焦專心經營印尼市場,把印尼經營成功,以建立國際化信心及團隊;業務開展前應先將各項支援活動(規章制度、作業流程設計、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系統建置等)準備就緒;目前 W銀行尚不宜採矩陣式組織,建議挑選有能力的CEO,全權負責當地發展,母行合理監督即可;W 銀行也應密切注意國際金融巿場稍縱即逝的機會;此外,W銀行也應該持續尋求國內小型銀行或跨業併購機會,完整其產品線,也累積更多併購經驗及未來國際併購之資本實力。
從本個案研究可以歸納出,W銀行國際化的作法:
1. W銀行有明確的國際化動機與目標;
2. W銀行選擇市場後, 先從既有據點發展, 培養對當地市場的經營能力、並同時關注當地市場可以併購的機會,伺機而作。
3. 經營方式:W銀行以當地市場機會及自身業務能力,做當地目標市場(客群品)選擇;設計國際化組織架構及管理程序、調整人力資源政策、確立國際財務政策及行銷政策(進入之業務)。
4. 就W銀行至目前國際化的檢討歸納下列待改進之處:
5. 經營國際巿場的人才不足;
缺乏對當地市場瞭解,海外發展策略規劃不當;
6. 決心不足( Lack of commitments);
7. 組織設計未因地制宜,失去效率,也失去培養地區總經理人才的機會;
8. 策略選擇後, 未按策略聚焦,未明確取捨。
根據本個案研究:銀行國際化要成功,必須掌握下列因素:
1. 當地客戶的需求及被満足的狀況存在著缺口-機會;
2. 進入地主國,進入者是外來者,在地主國個大、小銀行已滲透市場多年的情況下,在地市場容易獲利之客戶已為當地銀行牢牢掌握,新進入者只能在夾縫中成長 ;
3. 地主國政府是否開放國外銀行進入競爭? 進入門檻能否跨越?
4. 銀行的核心能力及資源在當地市場是否具備競爭優勢?
5. 資源有限,聚焦是絕對必要的;
6. 深度的海外巿場分析與瞭解;
7. 知己知彼,瞭解當地同業的競爭能力及自己的核心能力;
8. 明確選擇利基巿場;
9. 充足的海外人才庫;
10. 有效的多國組織設計架構;
11. 明確的發展策略及長期經營當地巿場的承諾。
個案中W銀行,研究者對W 銀行及台灣銀行業有如下的建議:
對W銀行的建議為:
第一要務是建立國際人才庫;用科學方式( 市場潛力、法令限制、競爭優勢、人才齊備度等)、慎選海外目標市場,選定後嚴格執行;資源有限,尤以人才為甚,先在一個國際市場成功 ( 大陸同文同種,國際化經驗應以印尼為本),累積經驗及人才庫,做為拓展另一個國際市場的基礎 。
對台灣銀行業有如下的建議:
1. 銀行業想長保競爭力,走出台灣已是必要選項;
2. 綜觀全球巿場,根據當地巿場的未來潛力、競爭程度,選定目標市場,俟機取得進入巿場門票;
3. 清楚的價值定位( Value Proposition)與信念(Beliefs);
4. 人才、人才, 成敗關鍵: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
5. 國際化標準制度及流程;
6. 有效組織架構設計;
7. 資源有限,策略聚焦,準備好了再進入國際市場;
8. 慎始與堅持:審慎評估及選擇目標市場,貫徹策略執行;
9. 大陸市場要有更廣的視野和更彈性的操作;
10. 台灣銀行業的海外機會點,絕對是在新興市場;
11. 要到海外發展,要設子行或當地只允許設子行,則一定要以經營當地客戶為主的決心;
12. 拋棄台灣是老大的思維,尊重當地市場,適應它,別再以台灣看天下 。
筆者建議關於銀行國際化發展可以延伸下列三個後續研究方向:
1. 尋找條件和背景和台灣的銀行類似的例子,如研究韓國銀行、新加坡銀行的海外發展方式及策略思考邏輯,比較能符合台灣的銀行的立足點及環境,他們走過的路,也許較能讓台灣的銀行參考。
2. 一般銀行國際化的動因,大致都是為了延申對客戶之服務,而花旗(CITI)則是少見以分行直接經營當地客戶。花旗的國際化發展,Alfred Slager 歸類為穩紮穩打型,至於Santander 他歸類為加速型,這兩類型國際化發展的成效孰優孰劣?而兩者不同的擴展模式是時勢、機會使然?還是縝密策略規劃下的產物?而加速型的策略,要具備什麼樣條件才能採行?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3. 國際化動機中,改善獲利及分散地區風險也是可能決策點。有兩個有趣的問題:(1)國際化是否增進了企業的價值?長期及短期的結論一致嗎?(2)在歐債危機中,Santander 的國際擴張策略是否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
4 |
國際通訊社與台灣有線新聞台之國際新聞產製供需關係研究 /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ak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 and cable TV news stations蔣翠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有線新聞台的數量,相對於歐美及亞洲其他國家,不但數量上有明顯的差距,競爭亦相當激烈;面對極度商業化的電視環境,各新聞台無不絞盡腦汁、竭盡所能的進行各種變革以爭取收視;而在幾近飽和的國內新聞報導下,國際新聞的製作成了有線新聞台的藍海策略,同時也是一個值得努力爭取收視的方向。
伴隨著全球化各項新科技及電腦、數位電子產品、光纖網路、行動通訊的興起,國際通訊社與有線新聞台之間特殊及微妙的供需關係,因這些軟硬體的出現,在國際新聞的製作及供需方面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國際新聞的產製從過去到現在也呈現了許多不同的樣貌。
有鑒於電視國際新聞的製作與國內新聞製作的不同,新聞的來源及角度也有所差異,同時,國際通訊社與有線新聞台之間的供需關係並不只是建立在單向的服務同時也展現了雙向的業務交流;兩者之間不再只是單向的供給需求,反而身兼雙重角色。
本研究發現,有線新聞台及國際通訊社在國際新聞的產製供需裡,由於新興媒體的出現,雙方在資訊的來源及傳播的管道都有所增加及不同,然而新科技雖帶來無限商機卻也蘊藏著部分危機;資源依賴的程度越來越深,策略聯盟的運用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也變的更為重要。
在傳播無國界的今日,雖然地球村的概念逐漸發酵,但在地主義的興起卻也逐漸獲得重視;本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有線新聞台與國際通訊社在國際新聞製作裡的供需變化;在傳統供需現象被打破,新聞供應者同時也可能身兼接收者甚或消費者身分之際,面對市場的轉變,處在這個圈中的每一份子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供需變化以符合新的傳播趨勢!
|
5 |
我國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廠商國際行銷通路策略分析林容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WLAN產業面臨經營的關鍵點,本研究希望以我國WLAN設備製造商之國際行銷通路策略分析作為主要的研究主題,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作為分析的出發點,藉由市場之需求與廠商之供給兩方面來探討WLAN相關產品未來之走向,進而推論我國廠商未來之機會與威脅,並提出在國際行銷通路策略上可能之建議。
從理論與實務的交互分析之後,本研究提出以下七點結論:1. 產業分工是必然的趨勢。2. 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可加以調整。3. 產品策略採全球化策略,而通路結構設計與管理則採跨國本土化策略。4. 有關進入國際模式,自有品牌廠商採漸進式進入模式,而OEM/ODM廠商則依目的而定。5. 有關行銷通路規劃理論多偏向消費性產品企業或是資源較多的大型企業,而工業性產品在執行上比較偏向業務導向之運作模式。6. 自有品牌廠商中以SOHO或個人為目標市場的廠商,其通路結構以資訊產品通路為主;而以企業用戶為目標市場的廠商,其通路結構以VARs、SI為主,行銷模式則以直接銷售為最常見。7. OEM/ODM之行銷模式以直接銷售、關係行銷為最常見。
而面對產業未來的發展,本研究亦針對自有品牌與OEM/ODM業者分別提出不同的建議以因應之:對自有品牌之廠商而言,包含有:1. 零售市場仍需以各地主國現有之資訊產品零售通路為主;企業市場仍以直接銷售、VARs、SI為主要行銷通路結構。2. 進入地主國之發展時程將大幅縮短。3. 策略聯盟的方式將會更加蓬勃發展。4. 合作模式將從企業擴展至政府單位。5. 為顧客設計新的服務或管理模式將會出現。6. 與Hand Devices廠商商談合作或以購併的方式取得相關技術與產品,藉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7. 結合二線之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商、媒體設備廠商,並以副品牌的方式行銷此類產品。而對於OEM/ODM之廠商而言,直接銷售與關係行銷仍為此類廠商最重要的行銷方法;能與大廠合作與否將成為未來廠商興衰的關鍵因素;以及和消費性電子大廠或媒體設備大廠進行合作開發新產品必然是重要的行銷策略之一。
|
6 |
臺灣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與組織調適陳明俊, CHEN, MING-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國際化是政府既定的政策,而國計企業也多暸解未來須朝向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唯在有意進行國際化時,國內企業常苦於並無一般性的市場進入與發展模式可供遵循,且在採取不同的進入模式後,應對組織作何種調整以因應各個國際化階段互異之經營管理問題,亦缺乏相關研究可提供適切的建議。基此,乃引發本文之研究動機,並希望達成下列目的:1.發展一個一般化的觀念架構,用以描述企業國際化之市場進入模式演進過程及與其相對應的環境偵測組織調整。2.以台灣企業為實證分析的對象,驗證其適用性。3.了解台灣企業國際化之現況,包括其國際化目標、營運方式、以及國際化成效。
本文以郵寄問卷方式,抽樣調查國內民營前700 大製造業,而以敘述統計方法、正典相關分析、集群分析、區別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
一、目前從事國際化的台灣企業,其所追求的國際化目標主要有五種:
1.分散風險2.技術取得與利用3.改善競爭地位4.垂直整合5.開拓新市場。
二、兩國際化階段高成效群與低成效群,皆沒有隨著國際化階段進展而調整其國際化目標的情形,亦即企業並無所謂階段性的國際化目標存在。
三、兩國際化階段高成效群在環境偵測上有顯著差異。其中,處於國際化後階段之高成效群傾向概括性、深入性皆較高的偵測方式;至於低成效群則並無顯著差異存在。最後由兩國際化階段高成效群之組織調適作法,可以導引出台灣企業配合國際化階段之進展,理想的組織調適演進過程:
四、以傳統製造業來說,企業隨著國際化階段的進展,其偵測內容將愈來愈趨向廣範圍的總體環境資訊;偵測目的在於協助整體政策之擬訂;偵測工作的執行則愈依賴正式而專門化的偵測單位,並儘管由組織中基層人員負環境偵測之責,以提昇組織整體對環境偵測的能力。
五、至於高科技製造業之企業,則隨著國際化階段的演進,愈傾向蒐集和分析產業環境資訊,用以解決特定的決策問題;負責實際偵測工作的則是組織中的高階管理者,此應與高科技產業所面對的環境變化程度高,必須迅速針對環境需要作及時的反應有密切的關係。
|
7 |
台灣國際收支的實證研究劉錦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8 |
香港地位問題研究范鞏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香港九龍問題的文章近年來常散見於各種報章,雜誌及期刊中,然迄無一專就「香港地位問題」做一完整介紹之研究,是以激起筆者對該問題之興趣。
本文寫作期間,所遭遇之最大困難厥為章節之取捨,由於本文所筆涉之範圍太過廣泛,筆者勢無法針對每一細節作詳細的介紹,只能就與「香港地位問題」之過去與現在最重要的部份予以重點式的研究。
本文共分七章,茲將各章概括簡介如下:
第一章:「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係介紹未創與英國之前香港的景況,藉以瞭解香港地名之由來,前代產物及其地理位置。
第二章:「香港割讓沿革」,說明香港本島及九龍司一區割與英國,九龍半島租借與英國的經過。
第三章:「英割香港之動機研究」,探討英割香港究係基於何種動機,並以種種之事例證明。
第四章:「英國在香港的經營」,說明英國自一八四二年取得香港後至一八八二年,諸任總督經營香港之經過。
第五章:「中共對香港的關係及其打算」,本章已進入現代香港部份。在年代方面本章自一九四九年中共竊踞大陸起,此實與第四章在年代方面有脫節之嫌,然筆者因在國際關係研究所匪情資料室偶,得閱讀中共資料之便利,不忍捨棄,又限於篇幅時間,只得對於一九四九前中英香港交涉部份簡單的說明,而以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共與香港的關係為研究重點。
第六章:「香港的法律地位及其未來前途」,研究香港在法律觀點上的地位,並以之分析香港的未來命運。
第七章結論。以英國,中華民國,香港居民及中共對香港的態度說明香港微妙的地位,而以香港對我國反共復國之重要性做為本文之結束。
本文在寫作期間,承蒙梁師嘉彬指導,改正錯誤觀念,提供寶貴意見使本文得以如期完成,謹在此對吾師致謝。梁師曾一再刪削原稿□□□□□□□□□□,承蒙梁師嘉樹指導,改正錯誤觀念,提供寶貴意見使本文得以如期完成,謹在此對吾師致謝。梁師曾一再刪削原稿,叮囑筆者文字切不可貧多務得,議論切不可有違國策。本文如仍有任何錯誤發生,其責任應全部是筆者的。
筆者才疏學淺,綆短汲長,漏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師長,專家,學者不吝指正為禱。
|
9 |
早期華人移民美國與中美護僑交涉廖修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人談起中美關係,開口就是「中美傳統友誼」,閉口就是「中美傳統友誼」。難道中美關係真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親密,那麼友善?兩國政府是否從未有過爭執磨擦,兩國人民是否一直敦睦相處?
由於國際關係的錯綜複雜,要求世界上任何二個國家完全沒有利害衝突,要求二國人民的感情完全沒有隔閡芥蒂,非旦事實上絕無可能,甚至還等於是凝人說夢!
因此,就絕對來講,中美關係並非一直完美無暇,二國人民感情亦非經常融洽無間。這在美國參加光緒二十六年之八國聯軍,及中國在光緒卅一年發動全面抵制美貨運動,可得明證。但是,就相對來講,中美關係,比之中英關係,比之中法關係,比之中俄關係,比之中日關係,比之中西關係,比之中葡關係,比之中荷關係…………,實堪稱為最親密,最友善而不為過。這是不待提出美國之主張「門戶開放,維護中國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及退還庚子賠款以助中國興辦教育之事實,即能為各方所贊同的說法。
在目前,研究中關係的人很多,但純就中美關係中不愉快的一段,提出研究的則很少。本文所討論的一段,即關於「華人移民美國」的問題,實在是中美關系史上一段最令人感到沮喪與遺憾的一段,尤其對中國人民而言,更是傷及中國民族自尊心與情感的一段。
筆者不避忌諱的研究這個題目,並非要跟美國算舊帳,而是以一個研究中美關係學生身份,持著冷靜,客觀的態度,就中美關係中曾經發生過的事實,做最真實,最負責的探討,絕不以感情用事,做虛誇的渲染。希望一點研究的心得,能夠做為今後中美二國擬定外交大計的政治家們的參考,並做今後二個人民交往接觸的借鏡。
本文以「早期華人移民美國與中美護僑交涉」為題。所謂「早期」,乃指中國人民開始移民美國為起點,一直到美國制定一套完整的排華律為止。時間大約是在一八二○年到一八九四年之間。至於「華人」一詞,則不僅包括當時為數最多的「華工」,同時更包括華工以外的商人與學生;不僅包括具有中國國籍的華人,更包括具有他國國驕的華人。而所謂「護僑交涉」乃是以美國先有排濟,迫害華人之事實為前提,然後才有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與交涉,這是在對本題進入實質討論之先,所應先予以澄清的幾個概念。
本文共分為四章十七節,另加一個結論。第一章先就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經過、背景、方式及情形,做歷史性的敘述與分析。第二章將華人在美國所受的待遇,分為美國人民的排華暴行,及美國官方的排華苛律,就其中較為重要,具有討論價值者,一一加以敘述。第三章則就中美二國政府,關於華人在美受到的待遇問題之所做的交涉,擇其重要者,加以討論。第四章則將美國排華的原因,清庭所持的對策,二國交涉的技巧及所牽涉的幾個國際法問題,予以分析與探討。最後,律者才做結語。
至於資料來源,因為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問題做深入探討而已出版的論著不多,筆者乃側重於原始資料的尋找,然後再參考關於美國外交政策,美國移民政策,中國外交史及華僑史方面的書籍,以為輔助。關於原資料方面,律者在寫作本篇論文時,有關閏國的,是以美國國務院所發表的Pas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n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為主要根據,有關中國的,則以籌辦夷務始末及清季外交史料為主要根據。當律者在搜集資料時,發現美國國會發表之United States House Reports; United States Senate Documents;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Records,美國最高法院及各級地方法院之判決文中,亦蘊藏有相當g豐富的資料。惟這些文件與檔案,目前無法在台灣獲得。這使筆者在下筆寫作論文之初,曾經惶恐了一陣子,深怕未能將之全部涉獵之前,遂做魯莽的判斷,有違論文寫作的精確原則。但待筆者將在台灣所能獲得的資料,細加研讀之後,發覺已經足為本論文寫作之參考時,筆者才敢開始提出粗淺的心得。何況,本論文還只是碩士論文的寫作,限於時間與學力,筆者僅能根據「利用周圍的資料,以正確的研究方法,做出大膽的嘗試」的原則,來完成這篇碩士論文。
本論文之寫作,先後承蒙李師其泰及張師乃維之悉心指導,至為感激。尤其每當筆者碰到關鍵問題無法解決,向兩師請益時,皆能獲得啟發性的提示,使筆者有頓然大悟的感覺,而能繼續論文的寫作。當然,本文是筆者自己研究的心得,僅能代表筆者自己的看法。若有任何不是之處,自應由筆者自行負責。
|
10 |
國際法上大陸礁層問題之研究趙國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法上,大陸礁唇是一個嶄新的問題,對一個嶄新的問題加以鑽研,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比較容易的,實則不然,新的資料與新的觀念固然是全文的關鍵所在,但要把數十篇有關的最新論著詳加研判,研判不難,貫通卻難;如何由融匯而消化,由消化而加以分析評論,確實不是一個單純的過程,而是幾經苦心思維的結果。
作為一篇論文,如果僅是龍人故智,因文成書,沒有自己個人的見解和觀點,無乃依樣葫蘆,為此本篇無論如何總帶有若干個人的看法,也許某些看法與部分學者的意見井法一致,也許某些見解過於獨斷,不過多少總有理論為之根據,多少也反映出部分的真實性,而有助於正確的觀察。
國際法是因客觀環境的變易而循序漸進,公約的訂立更受政治力所左右,從談判到締約的里程,政治性的考慮往往大於法律性的考慮,探討國際法上大陸礁層的演變,似乎就很不容易不有若干政治性的考慮,從法律與政治的兩個角度來看同一的事象,從而歸納其結果,也許比較近於真實。
對一個新問題的研究,往往還會牽涉到若干技術性的新知識,結果封新知識茫然無知,則恐難做法理上的闡釋,對自然科學上的若干問題,作者也曾不壓煩瑣地虛心求證,藉明其真,但對若干專門性術語,無法求得合適的中文譯詞,乃以原文存真,情非得已。
本文目的耑在對國際法上大陸樵層的若干問題提出討論,以習慣國際法和條約國際法對新事象作理論與實際的探討,而襯以史實的追溯。全篇探討的問題計有四端,故分四章闡述,而以第五章總其成。未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國際法上大陸礁層的概念與地理學上的大陸礁層間之異同,以及國上大陸礁層之特殊概念,並參照史實條分縷述,抽釋其綱,藉以闡明國際法上大陸礁層歷史演曀的軌跡。
第二章「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所涉及之若干基本觀念」,主旨在對公約中若干易肇混爭的術語作盡的解說,並且印證其締約的記錄,判例或爭議的相互發明。然後加以筆者評論。
第三章「國際法上大陸礁層界線的劃分」,乃以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第六條有關的劃界規定為經,而以習慣國際的劃界法為緯,對劃界的原則作深入淺出的探討,並以學者的意見配合出之,對「特殊情況」之判定和以小島作為劃分礁界的考慮亦予以權威性的解說。
第四章海洋污染與大陸礁層及公海海床的開床的開發,本章首述水污染的定義和石油污染海洋所造成的危害,漸次及於消除浮油的困難,繼之以討論國際法對油污染的適用,而至開發大陸礁層和公海海床的制度,對我國應如何防範於未然亦提出建議。
第五章「結論」,乃總合各章重點作畫龍點睛之扼要論說,並附以個人管見。
信、雅、達是翻譯的準則,臻之匪易,文中資料,多取意於外文,不作詮釋,有先例在。本文承丘師宏達悉心指導,耳提面授,釋惑解疑,啟迪導津,始克成篇,謹此虔致,最誠摯之謝意!再者張師弊鼎為晚國際法之啟蒙老師,復蒙染師鋆立教授海洋法,受益良多,謹此並申謝忱。礙於時間倉促,墨漏難免,尚祈
|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