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5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際企業及其會計問題之研究

賴德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企業,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廿年來,擴張甚速。由於國際企業之經營,實現了自亞當。史密以降,經濟學者國際分工之夢想,因此,國際企業正如朝陽東昇,有日益壯大之勢。 在高度工業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等,國際企業早已形成。由於工業發達,製造、管理技術進步,產品輸出自不若在各國投資製造便利且利潤豐厚。我國已步上經濟開發國家行列,大企業不斷增加,為開拓並分亨國外比較利益,勢必走上國際企業途徑。國際企業投資抉擇,匯率變動損失之避免是國際企業與一般國內企業財務管理上最大不同之處。投資與匯率變動之會計處理,不同記帳單位之總算,財務報表之合併,係國際企業會計之重點。而國際間消除會計差異之努力,可減少國際企業會計資料傳遞之困難。本文僅就上述諸問題,加以探討,期能有助於國內工商界對外投資可能之需要。 本文計分五章:第一章說明國際企業發展原因,目前遭逢之障礙及發展之趨勢,俾對國際企業之情形,有一輪廓之認識。第二章介紹國外投資分析方法,以為擇定投資國家與製造產品之依據,並述及投資在帳上處理及報表之合併表達。第三章述及匯率變動對國際企業之影響,國際企業應以何種政策,期能減少匯率變動損失,及匯率變動對財務報表總算之影響處理方法。第四章闡述國際企業財務報表合併 問題與合併方法,兼述國外子公司查帳報告之差異及表達方式。最後一章為國際會計差異之原因與差異內容,其消除差異之努力情形及應努力方向。 基於國內尚少國際企業,國際企業方面專書又復闕如,乃不揣才淺,參研國內外有關專書與文獻,針對各種問題,搜集有關資料,就財務管理與會計相關之問題,加以研析,作一撰述。唯因限於個人時間與學識經驗俱感不足,雖曾戮力以赴,自知掛一漏萬,謬誤甚多。尚祈先進惠予批評、指正,則幸甚矣! 為文期間,蒙盛師禮約教授之鼓勵及指導,並多所匡正,使本文得以順利完成。謹此致最大之謝忱。
2

新創國際企業的策略聯盟

周幸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乃基於全球市場自由化的腳步越來越快,新創國際企業也越來越多。對於台灣而言,貿易依存度高、創業活動頻繁,研究新創國際企業的議題,對台灣整體經濟及個別廠商應具重要之意義。此外,在台灣,策略聯盟一直是廠商間十分常見的一種合作關係。新創國際企業與策略聯盟,都是台灣企業的共同趨勢,所以了解新創國際企業的策略聯盟模式及發展,不但符合台灣企業的需求,亦對台灣企業的未來發展具有參考的價值。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以台灣新創國際企業為對象,探討下列的問題:(1)台灣新創國際企業的形成原因為何?本研究將探討公司因素、產業環境及創業家等因素之影響;(2)新創國際企業如何進行策略聯盟?本研究將探討策略聯盟的動機、策略聯盟夥伴選擇標準、策略聯盟型態選擇及如何管理策略聯盟等議題。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係由參考相關之文獻推導而成,並依架構中各變數之關係設計出訪談綱要,以訪談之方式,以三家新創國際企業為對象,以了解新創國際企業創業者的動機及歷程、組成策略聯盟的動機、聯盟夥伴選擇、聯盟型態選擇、聯盟管理等議題。經由第四章之個案分析發現,台灣新創國際企業以資源互補為主要動機;另在分析過程中亦發現,明確分工與信任關係是新創國際企業策略聯盟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中同時發現,新創國際企業的策略聯盟,由於成立時間較短,績效不易評估。   在研究過程中,已儘量追求結構之完整,逐步撰寫、推導對新創國際企業策略聯盟之分析,惟仍不免有許多主客觀因素,形成本研究之限制。在後續研究上,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再拉長研究對象之成立年限,以回顧式的方式來看新創國際企業的策略聯盟績效,並進行量化分析,應能有更多的發現與了解,且為台灣新創國際企業找出更好的策略聯盟發展模式。
3

國際企業的組織結構與控制之研究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周鴻均, Chou, Hu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一個企業由國內企業逐漸國際化,而成為國際企業,必定在管理方式與組織結構上有相當大的改變,而改變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很多痛苦的經驗。而台灣的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目前正處在轉型的重要時刻,紛紛走向國際化,正需要一套原則可以協助其組織結構的演化及管理控制的擬定。本研究的目的即是希望以台灣企業為樣本,對下列三個現象提供一些答案:(1)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組織結構的選擇與企業經營策略之間的配合關係;(2)企業在面臨全球整合與地區回應雙重壓力的取捨之下,所賦予國外子公司的策略性角色,及對子公司控制上的差異;(3)地主國環境對於國際企業控制行為的影響。希望透過對國內之國際企業的了解,印證國外國際企業國際化的發展軌跡與相關理論,進而對國內企業提出適當的建議。   經過實證結果有六項發現:   一、我國企業的國際化仍處於早期階段,有三分之一強的企業只是純粹從事出口業務;組織結構的選擇,以出口組織最多,其次是國際事業部,其餘的組織結構類型則很少。   二、在經營策略與組織結構之關係方面,在經營策略變數中,「國外涉入程度」、「產品變化比例」及「國外子公司數目」三項對於國際企業組織結構的選擇有顯著的影響。   三、國外子公司的策略性角色方面,依其價值活動之全球整合與地區回應的程度,可區分為四種策略群,分別為「自足型」、「主動型」、「聽命型」及「自主型」。   四、在國外子公司的策略性角色與控制之關係方面,國際企業母公司對具備不同策略性角色的子公司,所採取的控制行為在「行銷的授權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中,「自主型」的子公司得到的行銷授權程度為最高。   五、在整合策略與控制之關係方面,當國外子公司與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全球整合程度愈高時,母公司對該子公司在行銷上的授權程度會愈低,不過,國際企業的國外子公司對地主國的回應程度之高低,並未發現對母公司的控制有影響。   六、在地主國環境與控制之關係上,國外子公司所處地主國的環境狀況會影響母公司對該子公司的控制行為。當地主國與母國的文化距離愈大時,母公司對該子公司在整體決策、財務及人事上的授權程度愈高,同時,在整體控制愈傾向非正式化。
4

臺商在波蘭營運管理之研究 / How Taiwanese Firms Operate in Republic of Poland

江宜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波蘭在這二十幾年的轉變與快速成長,讓它躋身為近年來歐洲受到矚目的新興國家,但在過去鮮少針對台灣至波蘭的企業進行營運上的研究與分析,因此本研究藉由訪問當地台商,以實際案例說明臺商在波蘭營運時所需調整的營運方式、遇到的問題與應對方法,來補足台商在波蘭營運管理上的研究不足,也希望研究結果對於未來進入波蘭的臺商具參考價值。   本研究針對公司資源與能力、地主國的環境、國際化的動機、進入波蘭營運的策略與企業的營運模式做分析比較,進而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臺商在營運管理上需因應波蘭文化,因波蘭員工相較台灣員工不重長遠規劃,因此以立即獎勵激勵員工成效較佳,另外波蘭員工在溝通上需以明確的指示交代任務;資金取得困難為在波蘭營運最大的問題,臺商難以取得波蘭銀行貸款,因此建議欲進入波蘭的台商要有充足的資金,以免進入後常備感資金壓力;最後,企業的資源發展與維持會影響在波蘭市場的競爭力,建議臺商在進入波蘭時對稀有資源能有策略性的規劃,並且持續發展與維持自身資源,以保競爭優勢。 / Poland, throug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ast 20 yea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emerging countries which receive the most attention in these years. Nonetheless, few research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operations of Taiwan-based firms.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cases of Taiwanese firms operating in Poland, and illustrat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as the reference for firms which intend to invest in Poland. This research characterizes managerial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e. First, comparing to Taiwanese employees, Polish staffs are less motivated by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We suggest that Taiwanese business operators have to establish rewarding system efficiently and to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by being more specific and concrete. Second, access to capital and getting bank loans have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highly challenging in Poland. Thus, we suggest that Taiwanese business operators should have sufficient funds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to avoid unnecessary tensions. Lastly, we recommend that Taiwanese business operators cope with other competitors in Poland by focusing on strategic plans toward rare resources critically and resourcefully, so as to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5

臺商在捷克營運管理之研究 / How Taiwanese Firms Operate in Czech Republic

江宛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捷克從市場開放至今,是許多從事資訊電子業的臺商在歐洲投資首選地。學術界關於捷克經貿的研究甚多,但對於臺商實際於捷克營運的個案研究極少,因此本研究企圖著眼於臺商在捷克實際營運案例,說明臺商過往至今所面臨的問題挑戰及應對方法,提供有意至捷克投資企業的參考。   本研究分別針對公司的能力、地主國的環境、國際化的動機對臺商在捷克的經營方式有何影響,進行討論,進而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臺商在捷克的營運管理上,碰到最大的困難與挑戰為捷克的法規與文化。法規的部份,捷克的勞工法較臺灣嚴格,員工申訴的管道也相行暢通。文化方面,捷克勞工公私分明,不會願意為公司犧牲私人時間加班。故臺商後來多與越南的勞力仲介公司合作,並聘請一位捷克籍的人事經理,擔任勞資雙方的橋樑。不過總體來說,捷克籍的員工對於權威的服從性高,所以管理起來相對容易。 / Czech Republic, from its market opening until now, has become the primary investment target for many Taiwanese ICT firms. Lots of research has discussed the business trading in Czech. Nonetheless, few works mentio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s of Taiwan-based firms.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cases of Taiwanese firms operating in Czech, and illustrat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s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firms who intend to invest in Czech in the near future. Research outcomes indicate that the biggest challenge Taiwanese firms face is the regulations and culture. From the aspect of regulations, Czech has a more restrictive code of conduct on labors. In addition, labors’ claims in Czech are much easier.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labors in Czech distinguish the company’s interests from their own by not sacrificing their private time for overtime. With above, Taiwanese firms then increasingly cooperate with Vietnamese manpower agenc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hire a Czech human resource manager a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workforce and management. Generally speaking, Czech labors are more obedient to superior orders and thus are much easier on management.
6

台灣國際型企業財務報表管理之實證研究

莊秉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照我國證券交易法等相關規定,上市上櫃公司必須公佈月營收、季報、半年報、年報等,這些定期報表主要母公司作為主體;每年的年報則必須同時以母公司及合併報表為主體。本論文推論,企業在此制度之下容易運用以下之營運模式: 1. 許多在海外具轉投資事業的上市櫃公司會採用「台灣接單,海外出貨」的營運模式,以便在期中顯現平時業績。 2. 利用與子公司關係人交易,塞貨予子公司,使母公司個別報表呈現亮麗的營收數字及成長率。 3. 塞貨或賣原料予子公司生產,壓低母公司報表存貨週轉率,而集團存貨週轉率會較高。 4. 企業可能傾向將負債置於子公司;而於國際佈局的企業,運用負債形式進入海外,使母公司報表呈現較佳的財務狀況。 本論文依照我國上市櫃公司國際化的組織策略或分工策略、財務報表主體、免稅天堂的國際租稅規劃意義等因素,探討我國國際策略企業的潛在財務報表管理的行為與現象。 本論文實證結果如下: 1. 台灣上市櫃公司為了顯現績效,普遍存在「母公司接單、子公司出貨」及「台灣接單、海外出貨」之現象。 2. 並無法證實,關係人交易與國際佈局對季營收成長率高低之影響。 3. 證實上市櫃企業母公司存貨週轉率顯著高於集團存貨週轉率;且將存貨囤積於子公司,增加母公司營收業績,為普遍現象;海外投資帳面值相對比例高的上市櫃公司,這種現象較為明顯亦獲得證實。 4. 證實台灣上市櫃公司將負債列於子公司為普遍的現象;海外投資相對比例多與海外子公司較多的上市櫃公司,此種現象程度亦較明顯;而投資中國大陸的企業此種現象亦較明顯。 整體來說,我國上市櫃公司公告財務報表時,平時採用母公司為報表主體時,等於提供一年的空窗期予上市櫃公司,利用國際化組織安排,進行財務報表管理,導致投資者所獲取資訊透明化不足的財務報表資訊,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7

在台跨國服務業中本土化策略之研究 /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Industry in Taiwan

簡佩萍, Jane, Pei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服務業佔全國GNP早已超過50%,這些服務業中外商幾乎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了;而在移轉海外經營經驗的同時,因各國市場結構及法令等差異,導致在享受規模經濟的同時,因應各地差異的回應能力亦為跨國企業不可忽略的能力。因此本論文以跨國服務業之本土化策略為主要研究課題,其中又分別就本土化策略之靜態分析及動態演變來探討。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1、本土化策略的基本概念-   (1)本土化策略內涵:本研究將跨國服務業分別自服務組合與管理制度兩方面來觀察跨國服務企業之本土化策略。   (2)本土化策略構面:在觀察跨國服務業之本土化策略內涵時,可將該內涵分為基模與作業面兩構面來探討。   (3)本土化程度:本土化程度之判定可自本土化策略內涵之取得來源著手。其中若該策略內涵完全自海外總公司或其他事業組織直接引進,或只有做過部份修正者,則表示該策略內涵之本土化程度低;若該策略內涵自海外總公司或其他海外事業組織引進後,做過相當程度調整者,則表示該策略內涵之本土化程度為中;若該策略內涵為跨國服務企業在台事業組織自行創造者,則該策略內涵之本土化程度為高。   2、跨國服務業因全球資源共用之經濟性的不同,致使其本土化策略的採行受地域環境複雜性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就基模部份而言,跨國服務產業全球資源共用之經濟性低者,不論企業所處地域環境複雜性之差異,其服務組合及管理制度之本土化程度均較高;若該跨國服務產業全球資源共用之經濟性高者,該跨國服務企業將因所處地域環境複雜性之差異,而有不同之服務組合本土化程度,不過管理制度本土化程度則不受地域環境複雜性影響。以作業面的角度觀之,當跨國服務業全球資源共用之經濟性低時,不論其所處地域環境複雜性之差異,服務組合及管理制度之本土化程度均偏高;若跨國服務產業具備高度的全球資源共用經濟性特質者,因所處地域環境複雜性之差異,其服務組合及管理制度之本土化程度亦會有所不同。而從個案觀察結果亦發現,不論服務組合或管理制度,作業面之本土化程度均高於基模部份之本土化程度。   3、跨國服務企業本土化策略之所以會發生改變,以及動態演變的方向,乃受該跨國服務產業全球資源共用之經濟性大小、海外經營地域環境的複雜性、跨國服務組織全球互動程度及海外事業組織之資源與能力的影響。其中不論就基模或作業面,因促使跨國服務業本土化策略動態演進原因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移動方向。這些動態演變並未有一致的方向,必須視上述四項因素互動的結果而定。
8

我國無線區域網路設備廠商國際行銷通路策略分析

林容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WLAN產業面臨經營的關鍵點,本研究希望以我國WLAN設備製造商之國際行銷通路策略分析作為主要的研究主題,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作為分析的出發點,藉由市場之需求與廠商之供給兩方面來探討WLAN相關產品未來之走向,進而推論我國廠商未來之機會與威脅,並提出在國際行銷通路策略上可能之建議。 從理論與實務的交互分析之後,本研究提出以下七點結論:1. 產業分工是必然的趨勢。2. 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可加以調整。3. 產品策略採全球化策略,而通路結構設計與管理則採跨國本土化策略。4. 有關進入國際模式,自有品牌廠商採漸進式進入模式,而OEM/ODM廠商則依目的而定。5. 有關行銷通路規劃理論多偏向消費性產品企業或是資源較多的大型企業,而工業性產品在執行上比較偏向業務導向之運作模式。6. 自有品牌廠商中以SOHO或個人為目標市場的廠商,其通路結構以資訊產品通路為主;而以企業用戶為目標市場的廠商,其通路結構以VARs、SI為主,行銷模式則以直接銷售為最常見。7. OEM/ODM之行銷模式以直接銷售、關係行銷為最常見。 而面對產業未來的發展,本研究亦針對自有品牌與OEM/ODM業者分別提出不同的建議以因應之:對自有品牌之廠商而言,包含有:1. 零售市場仍需以各地主國現有之資訊產品零售通路為主;企業市場仍以直接銷售、VARs、SI為主要行銷通路結構。2. 進入地主國之發展時程將大幅縮短。3. 策略聯盟的方式將會更加蓬勃發展。4. 合作模式將從企業擴展至政府單位。5. 為顧客設計新的服務或管理模式將會出現。6. 與Hand Devices廠商商談合作或以購併的方式取得相關技術與產品,藉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7. 結合二線之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商、媒體設備廠商,並以副品牌的方式行銷此類產品。而對於OEM/ODM之廠商而言,直接銷售與關係行銷仍為此類廠商最重要的行銷方法;能與大廠合作與否將成為未來廠商興衰的關鍵因素;以及和消費性電子大廠或媒體設備大廠進行合作開發新產品必然是重要的行銷策略之一。
9

中小企業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 / A Research to The Entry Mode of Small Business into Chinese Market

王淮, Sonny,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民國83年所做統計,從民國80年至民國83年2月止,我國企業赴大陸投資之家數經報備者計10,003件,金額達美金3,709,415仟元,平均每家投資額僅37萬美元。由此可見,台商赴大陸投資者多為中小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佔全體廠商家數高達98%,以勤奮及彈性兩大特點,創造了所謂的台灣奇蹟,成為我國政府遷台以後40多年間經濟穩定成長的主力。民國75年開始,台灣面臨了台幣升值、勞動力缺乏、環保嚴格、土地上漲等不利因素,出口導向的我國廠商逐漸在國際市場中喪失價格競爭優勢,政府與業界一片升級與轉型呼聲。在此同時,海峽兩岸的對立型態出現轉機,政府在民國79年宣佈開放廠商以間接的方式赴大陸投資,在此之前,中小企業早以其靈活的速度,於政府大陸政策尚未明朗化時,就憑著冒險犯難的精神,摸索出自己獨特的投資模式。由以往身居國內熟悉的環境,推展到一個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均不相同但卻擁有誘人機會的市場一他們是如何進行規劃?如何進入?績效如何?面對何種困難?如何克服……等問題,相信是許多不同層面人仕所關心的課題,然而有關中小企業方面的研究,卻並不多見。   鑑於中小企業一般而言均較保守,面對問卷調查時配合意願多不高,所得資料之信度與效度造成研究者相當大的困擾。因此,本論文遂採取個案深入訪談的方式,直接與受訪企業主管人員晤談,針對中小企業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規劃、選擇、調整等方面搜集資料,配合學理基礎進行分析整理與推導命題,最後並達成下列結論:   1.中小企業藉由控制力的取得,可提高大陸市場經營自主性。   2.中小企業藉由集中資源及快速進入市場可與大企業抗衡。   3.中小企業藉由強化本身策略性資源可提高談判地位。   4.中小企業藉由構建穩定的營運組織可提高經營績效。
10

台灣生技製藥公司海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之研究—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例 / Entry mode choic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for Taiwan’s biotech-pharmaceutical company: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 market

林書進, Lin, Shu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中國大陸以其廣大的市場及較低的人力成本優勢,成為外資及台商競相投資的市場,台灣各產業莫不以進入中國市場為營運發展的重要目標。國內生技製藥產業在這一波投資中國熱中,也嘗試從生產、銷售、行銷、代工及研發等不同面向切入,以掌握商機及尋求企業的永續經營與成長。 本論文著眼於研究台商生技製藥公司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所選擇的海外直接投資之進入模式分析。並以John H. Dunning對外投資之折衷理論為研究架構,從「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及「內部化優勢」等構面,來分析台灣生技醫藥公司的中國市場進入模式。藉由國內生技製藥公司的企業訪談及上市櫃公司公開資訊的分析,以及次級資料與公開報導的整理,以瞭解台商生技製藥公司在大陸的直接投資進入模式及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及公司優勢。 本研究共訪談國內四家生技製藥公司。研究發現,生技製藥台商在中國市場的進入模式選擇,主要可能受到區位優勢決定因素的影響,而決定因素則可分為市場導向、資源取得導向及風險評估等三項。本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國內生技製藥業,在中國進行跨國經營與投資的決策考量,並裨益國際企業領域及國際策略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發展。 / Over the past years, China has attracted much investment from Taiwan companies and foreign companies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board markets and low-cost labors. Companies in Taiwan also set “enter China market “as a goal in their business planning. Upon this wave of “Invest China fever” , the domestic Biotech &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ve no doubt approached their business target by entering China market through different operations, that is, production, sales, marketing, out-sourcing, and research & development, etc to catch the opportunitie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business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analyze the entry mode of China market Taiwan biotech &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ve conducted thei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FDI initiated by John H. Dunning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wnership advantages,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the analysis for the entry mode of FDI and the Key factors as well as company advantages to affect the decision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both the primary data and secondary data. Primary data consisted of the interviews of domestic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the data statistics from the Market Observation Post System (Taiwan stock market). Meanwhile, secondary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news and the reports of the journals, magazines, and the websites. Four Biotech-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Location advantages may be the major factors for FDI in China of Taiwan companies. The factors consist of market -oriented, resources -oriented, and risk assessment factors. 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he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for Taiwa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that operate foreign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in China.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e strategy for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oth i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Page generated in 0.02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