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84
  • 735
  • 49
  • 14
  • Tagged with
  • 798
  • 798
  • 366
  • 235
  • 180
  • 153
  • 146
  • 145
  • 141
  • 138
  • 137
  • 129
  • 125
  • 124
  • 1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台灣輸出商品組合型態之研究

劉瑪琍, Liu, Ma-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最近二十來,貿易的發展自售口者代以至出口擴張階段,貿易型態之轉變至為 明顯,出口的成長更是格外迅速,為世界所矚目。基於比,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 於利用時間序列的分析,探討我國及與我國競爭相當激列的幾個東南亞國家輸出商 品組合型態變動的情形,以了解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展 望。本文大約三萬多字,全部分為五章。第一衰:緒論、簡介研究目的、動議及在 診料搜集上所受到的種種限制。第二章:模型的設定,主要在介紹輸出代替彈性的 各種計算方法及此模型所受到各前假定的限制。第三章:實證分析,以各國的統計 資料代入上述公式中求得國別及商品別的輸出代替彈性。第四章:側定結果與解釋 ,以輸出佔有率變動之圖形和輸出需要變化與商品別適應力之圖形,來說明我國產 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的變動情況。第五章:結論,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一些 建議,作為日後的參考。 #2810642
22

台灣國際新創企業之特色與經營策略

李亦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貿易自由化,資訊流通迅速,運輸與通訊工具科技進步下,國際化的行為不再只是大規模企業與老企業的專利,國際新創企業這種掌握利基市場的小型企業,彈性運用有限資源,成功地在國際市場上創造競爭優勢。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台灣地區的國際新創企業之特色與經營策略,藉由次級資料的整理分析與個案訪談兩種方式,勾勒出台灣國際新創企業的整體概況,以及探討國際新創企業如何在資源有限下,於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大企業相互競爭。 從次級資料中可以發現台灣的國際新創企業相較於傳統企業,在成立時間上較晚、規模較小、產業分佈較集中、初始國際化較早,且多選擇以美洲國家做為其第一次國際化的市場,而在決策者背景上,擁有較傳統企業高比例的國際工作經驗。 在個案訪談後,本研究發現國際新創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包含企業家背景、資源運用與經營策略。在企業家方面,以國際市場經驗與網絡關係最為重要,而彈性地運用企業有限的資源,尋求利基市場,將焦點集中,根據企業本身資源,選擇對自身有利的經營策略,更是國際新創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的關鍵因素。 總而言之,本研究發現台灣地區的國際新創企業與傳統企業擁有許多差異點,其若要在國際市場上與大型企業競爭,必須要活用企業本身的資源,有效且彈性的分配與運用,並且尋找產業中的利基點,創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
23

台灣企業國際化之研究

林佳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升台灣以內需為主的產業具有全球性的競爭力,是台灣企業存 活的重要關鍵。台灣企業在國際化之時大都沒有一套標準的做法來因 循。各企業間也都自食其力地進行國際化,然而這樣的各行其是對台 灣企業而言,是沒有助益的。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整理和分析,能對 台灣企業進行國際化時有所幫助。本研究的重點將放在企業國際化應 思考主要步驟的實質面,理論的驗證和財務面則暫時不在此次的研究 中討論。   首先,國際化的過程中因為沒有相關經驗和參考對象,所以經常 碰到不可遇期的困難,我們將整理台灣企業全球化所面臨的挑戰。   其次,針對台灣企業在國際化或全球化時,企業主在實際經營時 應注意的事項做整理。因企業國際化過程中要注意的層面很廣,本研 究僅就企業經營的實務面應有的觀念做整理研究。   為使台灣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能有明確的思考依據,本研究將 企業外擴需考量的重點提出捌個階段建議。   本研究並未將企業在國際化時應考慮的財務構面納入探討並非 指國際企業之財務規劃不重要。本研究的內容是以企業在國際化過程 中要面對的實際問題和建立跨國資訊系統為主要討論重點,理論的驗 證則留待以後探討。希望上述的研究和綜整的內容能對台灣企業盡棉 薄之助力。
24

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Taking Taoy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王友聖, Wang, Yu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建構國民中學教育國際化指標。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初擬指標架構,並以桃園縣政府教育處行政人員、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主任、教師及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蒐集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共發出10份專家問卷及30份正式問卷。根據正式問卷填答結果,採用「模糊德菲術」(fuzzy Delphi method)為資料分析方法,計算各構面及指標之三角模糊數(triangular fuzzy number),再將其反模糊化(defuzzification),求得各構面及指標之效用總值,自訂門檻值為0.5,篩選出8項構面及38項指標,並以歸一化方式確立各構面及指標權重。各構面之權重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與規劃(13.7%)、課程與教學(12.5%)、願景與領導(12.4%)、經費與資源(12.4%)、教師素質(12.4%)、環境與設施(12.3%)、交流與合作(12.2%)以及學生素質(12.1%)。最後根據此指標架構對主管教育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is research aim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draft structure of indicator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administrators in Taoyu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headmasters, direc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Taoyuan’s junior high school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it collects the suggestions of these people, and sent out 10 experts and 30 formal questionnaires in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s, it takes “fuzzy Delphi method” as the method to analyze the data and to count the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Then it uses the method of “defuzzification” to get the total utility. Book threshold value 0.5, select 8 aspects and 38 indicators, and make sure the weight of each aspect and indicator by normalization. The construct weight of aspects from high to low are “organize and plan”(13.7%), “course and teaching” (12.5%), “Vision and lead ” (12.4%), “the funds and resource”(12.4%), “teacher's quality” ( 12.4%), “the environment and facility” ( 12.3%) ,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 (12.2%) ,and “student's quality” ( 12.1%) . Finally, it makes th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is indicator structure.
25

我國國際宣傳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

古家諭, Ku Cha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研究討論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其功能,欲從國際宣傳的理論與組織研究的層面出發,探討我國國際宣傳工作負責單位的分工情形及改進之道。 研究問題有三,一是國際宣傳在國際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二是我國目前負責推動國際宣傳的單位及其表現,三是未來我國國際宣傳組織的改革意見及訴求主題。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採用以下研究方法分別進行,包括「文獻探討」、「組織研究法」、「深度訪談」以及「德懷術研究法」。 研究結果發現,國際宣傳自一次大戰廣為各國大規模使用,之後無論平時或戰時,各國皆設置專職負責國際宣傳的機制或電台。冷戰的時空環境下,國際宣傳更成為東西敵對陣營爭取盟友、打擊敵人的一項利器。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宣傳也展現與以往不同的風貌,除去冷戰時期的意識型態包袱,使得資訊提供、溝通與交流功能大於宣傳意味。國際宣傳不僅在國際政治運作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成為一國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工具。 歸納深度訪談與德懷術研究法的結果,六成二的受訪者肯定解嚴以來我國國際宣傳的表現,大多滿意「民主政治、經濟繁榮、外賓邀訪」等方面,較不滿意「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各單位本位主義嚴重、國家定位不明」等方面。就相關部會而言,新聞局「國際新聞處」與「駐外單位」的表現較為受訪者肯定;就不同層面的交流活動而言,七成五的受訪者肯定「經貿、民間」等層面的交流。談到政府目前是否重視國際宣傳工作,歷任新聞局局長與受訪者也多持肯定態度。 有關新聞局的業務分配,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有關國內廣電生態管理與輔導部分應交由類似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性質的獨立機構負責,有關文化相關業務多半主張由將來成立的文化部負責,半數受訪者認為政府發言人宜保留在新聞局之內;至於國際宣傳業務,一派主張因為我國國情特殊應保留在新聞局之內,另一派以事權統一為由,主張將國際宣傳業務移交外交部負責。 對於未來我國國際宣傳工作的推動,首要工作是「強化本身內涵」,其次是「凝聚國際宣傳共識」,更重要的是「建立總體國際宣傳概念」,藉由國際宣傳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國際宣傳的相關理論及文獻 第一節 國際宣傳的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的國際宣傳 22 第三節 其他各國負責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功能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組織研究法 35 第二節 深度訪談 37 第三節 德懷術研究法 37 第四章 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組織及其功能 第一節 負責我國國際宣傳的相關單位 43 第二節 新聞局的歷史沿革及工作分配 47 第三節 歷任新聞局局長對於國際宣傳與新聞局改組之看法 58 第五章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分析 第一節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設計與執行 71 第二節 第一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結果分析 75 第六章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分析 第一節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設計與執行 99 第二節 第二次德懷術研究法問卷的結果分析 10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0 參考書目 133 附錄 140
26

跨組織資訊流整合-以國際物流業產能協調為例

許智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貨櫃化運輸助長複合運輸的發展,並提供及戶的高服務水準,已成為目前世界貨物運輸之主流。台灣屬海島地形且位居亞太航線樞紐,遂恃此優越環境發展以海運為主的貨櫃運輸方式,復海島型經濟仰賴貨櫃運輸之進出口強度甚高,且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展亞太海運中心,海運之貨櫃量逐年增加,而國內國際海運業者大多還未進行資訊化,往往造成效率的低落,所以本研究將試圖以國際海運業為例,以IDEF0模組來探討國際海運集團內的船公司、拖車公司、貨櫃場之間的作業流程,並試圖找出它們企業內部流程整合的地方,並以跨組織流程整合的概念建構一套跨組織產能協調系統架構,試圖打破組織的離藩,統合上下游企業間的跨組織產能協調架構,來整合國際海運業成員之間的價值活動、作業流程、資訊與資源,期能夠對於國內的物流產業對於跨組織資訊化有所幫助。
27

難民的國際法地位

曾天賜, Zeng, Tian-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就國際法中有關難民法律地位的發展背景談起;第二章則在於探討國際難民法 的法律淵源,並介紹影響難民國際法上法律地位甚鉅的國際文件,及國際機構。第三 章就國際難民的涵義、國際文件中所稱的難民,以及其易生混淆的觀念與以澄清。第 四章則在於探討當前難民國際法法律地位的狀況;第五章則對於難民的出入境,及旅 居的問題就國際實例作分析。第六章並就本文所勾劃出的問題作結論。 本文全文共分五章,外加緒論篇,共約九萬字,合併一冊。
28

國際法上國際航用海峽制度之研究

張福□, ZHANG, FU-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國際航用海峽的航行問題,正隨著國際海上和空中交通的日益頻繁而愈受到國際 社會的重視。比較重要的發展,例如:國際法院在一九四九年哥甫海峽案中的判決確 立了軍艦灰害通過國際航用海峽的權利;一九五八年領海暨鄰接區公約亦有一條款對 國際航用海峽的無害通過權加以規定;最重要的是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專 篇建立了國際航用海峽的法律制度。 本論文寫作開始先對該海洋法公約所建立之國際航用海峽制度加以說明,並深入探討 國際航用海峽之法律意義、及其在國際航運和全球軍事戰略、政治上的重要性及領海 擴張對國際航海峽的影響。次對國際航用海峽的航行制度,如無害通過權之演進、過 境通行權之創設、海峽況岸國和海權國對通過權之爭論,以及海峽沿岸國和外國船舶 飛機在制度下之權利和義務,加以分析。再次就受特殊或定國際公約規範及受聯合國 海洋法公約規範之不同種類的國際航用海峽分別作扼要個案研究。在結論中,略述聯 合國第三屆海洋法會論之經過及其對國際航用海峽制度建立之貢獻,並評論該海峽制 度之利弊、得失。
29

東南亞國際旅遊競爭力之研究

游明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目的為探討影響東南亞七個經濟體(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國協五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在國際旅遊觀光市場之相對競爭力的因素及利用國際旅遊觀光統計資料,透過三階段最小平方法(3SLS)及迴歸分析,分別針對東南亞七個經濟體,探究相對價格、匯率及供給面變數,對其主要來源國家觀光客─美國、日本做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1) 如果旅遊目的為商務或探親,或者是以觀光團型態旅遊,則國際觀光客對於相對價格變動並不敏感。(2) 如果大部分在目的地國家的旅遊支出是以來源國家貨幣計價,則國際觀光客對於匯率變動並不敏感。(3) 供給面因素的確對經濟體之國際旅遊觀光市場佔有率具有決定性影響,然而其影響視來源國與各目的地國家之相關性而定。
30

從新自由制度主義析論國際合作-以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為例 /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ssue (1919-1939)

黃詩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目的,希冀透過近代理論重新觀察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領域,一方面探究理論針對國際合作之相關假設與論述,另一方面希望本研究成果,給予現今政府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維持等議題的借鏡。 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20年間,戰爭的殘酷將既存的國際貨幣秩序摧毀殆盡。從理論面觀之,盛行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之主流學派─現實主義,主張國家乃權力與自我利益追求極大化的行為者,且認為合作於無政府狀態下,是不存在的。綜上論點似可推演在當時以鄰為壑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下,國家間終將無可避免地走向衝突。然而,隨理論的發展及演進,以及整體國際環境的改變,諸多新興理論開始探討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的合作效用,以及關心國際間逐漸形成之有形或無形的國際建制。最具代表性之新自由制度主義者Keohane認為,Waltz、Gilpin等結構現實主義者誇大了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特性及其後果,且低估國際制度的作用。其主張,儘管國際社會中缺乏正式且合法之權威,但非正式的約束因素尚得以支持建制和制度的存在,且同時支持許多相互聯繫的規則、規範,這些均有助於國家解決集體行動與市場的失敗問題,並非如(新)現實主義所認為制度僅具輔佐性且偏弱之作用。是故,本文欲嘗試以新自由制度主義,透過該理論之假設與對國際合作之定義,重新檢驗1919年至1939年之國際貨幣議題領域,證明該時期國際合作存在之確據。

Page generated in 0.0311 seconds